占承志 胡芬
摘要:目的 比較胃癌患者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的差異,以探討胃鏡活檢在胃癌診斷上的應用價值。方法 將我院收治的102例擇期行胃癌根治術的胃癌患者于術前進行胃鏡活檢,并于術后進行外科病理檢查,對比2次檢查結果。結果 102例患者經(jīng)術前胃鏡活檢均診斷為胃癌,確診率100%。病理診斷方面,胃鏡活檢和術后病理診斷一致者81例,一致率79.41%;胃癌分化程度方面,胃鏡活檢與術后病理判斷一致者89例,一致率87.25%。結論 胃鏡活檢診斷胃癌的準確度較高,但在胃癌的全面評估上仍以外科病理檢查價值最高。
關鍵詞:胃鏡活檢;病理;胃癌
胃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消化道腫瘤死亡病因中位居首位,對胃癌進行早期診斷與治療有助于延緩疾病進展,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與生活質(zhì)量[1]。對臨床懷疑是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采取胃鏡活檢是早期檢測和發(fā)現(xiàn)胃癌的主要手段。但胃鏡檢查的結果和胃癌病理分型、分化程度、病理標本大小、取材等都存在密切關系,故胃鏡活檢的準確性仍有待做進一步探討[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2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8例,女44例,年齡21~82歲,平均(53.8±4.7)歲。臨床表現(xiàn)為上腹痛者31例,上腹脹者24例,上腹不適者19例,上消化道出血者16例,胸骨后不適者12例。
1.2方法
1.2.1胃鏡活檢 胃鏡檢查基礎上仔細觀察胃黏膜,對肉眼無法判斷的組織,進行胃黏膜活檢。在對活檢部位進行選擇時,對隆起型胃癌患者在去除隆起處后對基底部與頂端組織細胞展開活檢。對凹陷型胃癌患者應選擇潰瘍四周組織進行活檢。對黏膜下病變者,在黏膜中央凹陷部位選取組織細胞進行活檢。
1.2.2術后病理檢查 規(guī)范取材,對直徑低于1cm的病灶全部取材,對直徑超過1cm的病灶于典型部位取材,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采取蘇木素-伊紅染色。顯微鏡下觀察病理類型、浸潤情況、分化程度、有無淋巴結轉移等。
1.3觀察指標 對比手術前胃鏡活檢與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的異同。
1.4統(tǒng)計分析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取χ2檢驗,顯著性水平σ=0.05。
2 結果
2.1病理診斷結果 本組102例患者經(jīng)術前胃鏡活檢均診斷為胃癌,確診率100%。病理診斷方面,胃鏡活檢和術后病理診斷一致者81例,一致率79.41%。見表1。
2.2分化程度診斷結果 胃癌分化程度方面,胃鏡活檢與術后病理判斷一致者89例,一致率87.25%。見表2。
3 討論
胃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胃癌致死率在消化道腫瘤中位居首位,而在所有惡性腫瘤中位居第2,故臨床加強對胃腸疾病的檢查,對于胃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胃癌早期一般無明顯臨床癥狀,診斷難度較大,胃鏡是術前診斷胃癌的重要方法,近年來,隨著內(nèi)鏡技術的發(fā)展,胃鏡診斷胃癌的準確度進一步提高[3]。但因胃鏡活檢取材有限,無法囊括全部病變組織,故胃癌檢出率與檢出病理類型及分化程度存在一定程度差異。國內(nèi)外多項研究顯示,即便是同一醫(yī)師對同一患者進行胃鏡活檢,2次檢查間隔時間在2個月以內(nèi)的,也無法保證這2次檢查結果完全一致[4-5]。故認為胃鏡活檢只能作為胃癌診斷的參考手段,但考慮到其對胃潰瘍、胃息肉、萎縮性胃炎等進展至胃癌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價值,故胃鏡活檢仍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目前我國胃鏡活檢胃癌確診率約在80%~85%。而本研究102例患者均于術前經(jīng)胃鏡活檢確診為胃癌,確診率達100%,相對于以往的文獻報道確診率更高,主要與我院在胃鏡檢查時對于懷疑是胃癌的患者進行多點活檢有關。同時活檢部位的選擇考慮時更為全面,同時借助放大內(nèi)鏡及電子染色內(nèi)鏡等,也使得診斷準確率進一步提高。而在病理類型與分化程度上,本研究結果顯示,胃鏡活檢與術后病理檢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本研究中,胃鏡活檢和術后病理診斷在胃癌病理類型診斷方面的一致率為79.41%,而在胃癌分化程度方面的一致率為87.25%。病理類型方面,則以乳頭狀腺癌與低分化腺癌差異較大。而之所以出現(xiàn)兩種檢查在病理類型與分化程度上的差異,主要與胃鏡取材、胃癌異質(zhì)性以及同一部位腫瘤內(nèi)部各位置病理類型與分化程度存在差異等有關。其中胃鏡取材屬相對可控因素,故在標本取材時應注意對胃潰瘍者的活檢標本應選擇潰瘍隆起邊緣內(nèi)側。對疑似胃癌者的標本取材數(shù)量應超過3塊,且應選擇不同部位進行取材。對于早期癌變病灶形態(tài)不甚明顯者,胃鏡活檢時應使用黏液染色以提高準確率[6]。
綜上所述,盡管胃癌患者胃鏡活檢與術后病理檢查結果存在差異,但胃鏡活檢對于胃癌的確診率仍然很高,故在胃癌的診斷上具有重要價值。但在病理類型診斷與分化程度等全面評估方面仍應以術后病理檢查為準。
參考文獻:
[1]王晨曦,張軍.胃癌原發(fā)灶與胃鏡活檢標本及淋巴結轉移灶中Her-2狀態(tài)的比較[J].中國腫瘤臨床,2014,41(3):184-188.
[2]楊齊芳.胃癌患者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的對比分析[J].大家健康,2013,7(6):77-78.
[3]譚真.比較分析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檢查對早期胃癌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33):90-92.
[4]高原.胃癌術前胃鏡活檢準確率的分析[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4,35(4):16-18.
[5]萬磊.胃癌患者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的比較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6):115-116.
[6]王乃峰.胃癌患者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的異同探析[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3,21(11):114-116.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