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娟
摘 要: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是機械類專業(yè)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該課程技術性強,實踐性強,又與實際生產密切相關。因此,在本課程的教學中,要根據培養(yǎng)目標,確定內容,根據技工院校學生的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完成本課程的教學。但因這門課自身特點,往往在教學過程中收效甚微?;诖它c,本文結合作者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程教學的實踐,從四個方面探索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教學方法。
關鍵詞:極限配合 技術測量 教學方法
一、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程的教學要求
1.主要任務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基礎課。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可以獲得機械類技術人員必須掌握的互換性與檢測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要求學生會查閱相關資料,正確使用計量器具,能進行常規(guī)的技術測量工作,并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基本要求
(1)掌握極限與配合方面的基本計算方法及代號的標注和識讀。
(2)掌握常用計量器具(如:游標卡尺、外徑千分尺、萬能角度尺)的工作原理和正確的使用方法。
(3)掌握幾何公差代號的標注方法及識讀。
(4)掌握表面結構代號的標注方法。
(5)掌握國家標準中有關極限與配合等方面的基本術語及定義、標準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以及常用孔、軸的尺寸公差帶與配合。
二、根據技工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因材施教
技工院校的主要特點是培養(yǎng)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他們不僅要求能夠根據國家標準看懂圖樣、了解圖樣上的各種要求、符號、代號的含義,還要懂得常規(guī)的技術測量,其目的主要是提升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但本課程涉及知識面較廣,學生缺少感性知識,教師講得緊,學生學得也累,枯燥乏味,而且所授內容與社會實踐脫節(jié)較大,理論知識的講授占據大部分課時,使實際應用能力大大降低。因此,筆者認為確定教學內容時,應考慮以下兩個方面:
1.增加階段性實習訓練內容
為了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應以“夠用為度,適用為限”,適當縮減理論教學時間,增加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例如:計量器具的使用、幾何公差、表面粗糙度、螺紋的測量等內容,力求使每個階段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逐步掌握相關的測量技術。此外,在實習訓練環(huán)節(jié),還需注重培養(yǎng)學生正確使用與維護工、量具的職業(yè)素養(yǎng)。
2.對本課程內容進行合理增刪
由于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是新時代的藍領,今后面向社會需求。因此,教學時應根據課時量適當增刪部分知識,如:講到第二章常用計量器具時,應根據實物重點講解常用的游標卡尺、外徑千分尺、萬能角度尺的主要內部結構、讀數原理、正確使用方法以及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項等,可以采用分組、互動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可以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技工院校的教學要求。
三、根據學生特點,轉變觀念,切實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技工院校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普遍會覺得該課程難學、難理解,但作為學機械的新時代的藍領后備軍,都必須學好這門課程。那怎樣才能教好這門課呢?筆者對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提出幾點建議:
1.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動力。它能激發(fā)起探索欲和求知欲,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這門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對此學習熱情較低,我們怎樣才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呢?首先應該發(fā)揚民主的教學作風,創(chuàng)造和諧的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自主學習的精神,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如:我們在每次講完基本術語及定義后,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向老師提出問題,并在提問答題中解惑,力求做到語言清晰流暢,把握好節(jié)奏。解釋有關術語時,要結合掛圖和模型、教具,理論聯系實際,力求做到生動、形象,千萬不能一帶而過。其次,應充分強調該課程的價值和實踐意義,以及職業(yè)前景。
2.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實施模塊化教學
為了使學生有嫻熟的職業(yè)技能和適應職業(yè)變化的能力,可將本課程分為四大模塊:尺寸公差與配合模塊、常用計量器具使用模塊、幾何公差模塊和表面粗糙度模塊,利用模塊教學借助于生產實例,使所學知識內容更具體,更生動起來,以感染學生。如:講完幾何公差模塊后,結合前面所學知識可以給出幾張不同零件加工圖樣,讓學生分組進行思考,看懂并讀懂圖樣上標注的各類公差標準要求,實際測量零件,嚴禁互相抄襲的現象,就能真正地反映出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會比作業(yè)上反映的情況更真實,更有利于下節(jié)課的組織教學,并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氣氛,充分實現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教學效果也能達到事半功倍。
3.從學生角度出發(fā)看待問題,加強理論知識理解
本課程有很多定義及專業(yè)術語,以致學生對本課程學習造成很多困擾,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多從學生角度看待問題,一切以學生為中心,設身處地為他們傳授知識,力求做到不厭其煩,反復強調。如:我們在講解跳動公差時,一定要講清如何區(qū)分圓跳動公差和全跳動公差,圓跳動公差就是被測表面繞基準軸線回轉一周時,在給定方向上的任一測量面上所允許的跳動量,一定要強調回轉一周測量。而全跳動公差是被測表面繞基準軸線連續(xù)回轉時,在給定方向上所允許的最大跳動量,一定要強調連續(xù)回轉測量。
4.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性教學
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fā)展,多媒體教學已成為廣大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可以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靈活運用各類文字、圖形、動畫,視頻等多種多媒體信息,以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使一些抽象的、難懂難理解的知識實現觀察到的過程更直觀、更形象。比如:講到“形位公差帶”這節(jié)內容時,學生對包容區(qū)域的形狀、方法,理想要素、實際要素,被測要素、基準要素,組成要素和導出要素的基本概念時,學生很難理解,教師講解也非常費勁,如果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把語言敘述不清的部分內容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生動形象地描述出來,學生就會覺得學起來很容易、很輕松,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
四、根據課程特點,改變考核模式
本課程的考試方式大多采用閉卷筆試,以試卷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了應付考試,學生通常把精力都放在死記硬背上,這樣并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甚至會出現理論成績很好,實際動手能力較差的情況,很難衡量學生的真實水平。為了達到技工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筆者建議將傳統(tǒng)的試卷考試進行改革。
一是平時表現、出勤率,占綜合考核的20%。
二是當堂以做作業(yè)的形式測試,嚴禁抄襲現象,占綜合考核的30%。
三是實際操作測試,將不同零件公差的確定,測量列為考核內容,以實際操作過程作為評價標準,占綜合考核的20%。
四是期末測試,占綜合考核的30%。
五、小結
總之,要提高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的課堂教學,就必須改變我們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更新觀念,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走教學創(chuàng)新之路,才能把我們的學生培養(yǎng)成適應職業(yè)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大民.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教學方法探究[J].中等職業(yè)教育,2009(8).
[2]韓明容.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教學改革[J].中國科技信息,2006(7).
[3]張秀枝.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教學實踐[J].機械職業(yè)教育,2003(10).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zhèn)江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