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有娣
【摘 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語言的積累,注重基本功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本文提出:積累內容多元化、積累途徑多樣化、積累成果共享的指導策略。
【關鍵詞】語言積累;語文素養(yǎng);多元化;多樣化;成果共享
《新課標》中第四次提到了語言積累,特別強調通過閱讀進行積累,通過生活進行積累,通過運用進行積累。這將對改變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語言積累是形成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豐厚的語言積累必將轉化為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說則“妙語連珠,出口成章”寫則“文思泉涌,妙筆生花”。通過積累形成語感,形成的深厚的語文素養(yǎng),將使學生受益終身。學生在運用和積累中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一、積累內容多元化
在新課標中,加強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特別強調語文課在“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上的作用。語文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悟性、靈氣,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態(tài)度。為了實現(xiàn)語文教育的這一功能,語文積累也必須注意內容的多元化。這種積累不是我們語文教師規(guī)定的摘摘抄抄、學生的讀讀背背能取代得了的,它應該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個性化。在內容上,我們只提示學生積累的類型和范圍,如基礎知識,應包括易讀錯的字音、易寫錯的字形、易用錯的字義、近義詞的辨析、語法、修辭等;語言積累,如優(yōu)美的句子、語段以至整篇優(yōu)美的短文,日常生活中生動的俗語、諺語,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名;詩文積累,如讓同學們自選喜歡的古詩文背誦并作簡要的分析,說明自己喜歡的理由;其他還有美文賞析、名人傳記、名著故事梗概、對聯(lián)集錦等等。這樣,將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由、自主的氛圍中去享受知識積累的快樂。
二、積累途徑多樣化
(一)讀中積累
(1)以新引舊,以復習促貯存?!靶Α笨梢觥靶σ饕鳌?、“ 笑哈哈”、“ 笑咪咪”……等。這樣,學生在詞語運用時,便可隨機選擇,而避免用詞單一重復。
(2)由內引外,以擴展促貯存。隨著課文閱讀面的開闊,學生接觸的詞語也越來越多,但這些詞語學生的理解往往是粗淺的。為將其變?yōu)閷W生的語言,可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有機引導,由一詞帶一串。如《火燒云》中的“紅通通、金燦燦”引出“黑生生、黃澄澄……”“半紫半黃”引出“半紅半綠、半黑半白……”
(3)從文引詞,以變更促貯存。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用關聯(lián)詞語歸納課文內容,以促進積累。如《將相和》“完璧歸趙”一段可這樣引導:秦王寫信給趙王說以城換璧,趙王認為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真是(左右為難);藺相如認為還是去好,而且認為完全可以不使璧玉白白落入秦王之手,顯得那樣(胸有成竹);藺相如見秦王一心賞璧,無意還城,便假說璧有斑點,把璧要了回來,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藺相如提出秦王舉行典禮才肯交璧,其實他用的是(緩兵之計)。
(4)以詞帶詞,在搭配中積累。教學中,可根據詞語搭配規(guī)律,以詞帶詞。如由《飛奪瀘定橋》中“水聲震耳欲聾”,可引導學生完成“雷聲( )琴聲( )鳥聲( )風聲( )”等詞語搭配。
(二)背中積累
(1)增加課文的背誦量。就現(xiàn)有的教材來看,不論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優(yōu)美的散文,還是雋永的詩歌,都是學生語言積累的優(yōu)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誦的地方卻為數(shù)不多。以小語第九冊為例,要求背誦的課文涉及到7篇,共1090字,平均每天背誦不足10個字。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數(shù)字!所以教師除了落實課本的背誦量,每單元還應挑選3—4個妙語佳句、精彩片斷讓學生熟讀成誦,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2)每學期補充8篇左右的詩文和現(xiàn)代中外名篇,要求學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背下來?,F(xiàn)行教材雖精選了部分古詩文和中外名篇,但數(shù)量太少了。所以要有計劃地給學生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篇目,讓學生博聞強記。久而久之,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就得心應手了。
(三)練中積累
(1)練在知能轉換處。如教學《小音樂家楊科》,為了讓學生理解并掌握聯(lián)想的用法,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了課文中有關句子,明確了什么是實在事物和聯(lián)想之后,發(fā)下短文讓學生進行聯(lián)想練習。又如仿寫句式,仿寫篇章結構,仿寫過渡句等,都是屬于知能轉換的訓練。
(2)練在情感交融處。如《我的心事》,課文教學到“我剛進屋,見一位解放軍阿姨在椅子上……我看著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得流下了眼淚”一段時,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后,學生完全沉浸在課文意境中。應馬上安排寫一段話的練筆:“看著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會有許多話要對小姐弟說,他會說什么呢?”這樣一安排,學生就有話可說了。
(3)練在思維發(fā)散處。如教學《凡卡》最后一段后,為了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表達能力,可提出假設:“假如爺爺收到了凡卡的信,將會怎樣呢?”請以“爺爺收到信后”為開頭寫一段話,這樣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4)練在情節(jié)空白處。如《小英雄雨來》中“蘆花村的人們聽到河岸上響了幾槍。老人們含著淚說:‘雨來是個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這段情節(jié)較簡單,為了加深對雨來英雄品質的認識,應安排一次擴寫練習。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憑借以上途徑,學生的語言運用頻率不斷加大。學生在不斷的運用語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吸收了其他的新鮮語匯,豐富了自身的語言。
三、積累成果共享
積累過程中學生個體的積累,在內容上是開放的。他們可以充分發(fā)展各自的興趣,各取所好,各得其樂。但這種各自為戰(zhàn)的積累,相對于其他同學來說,仍然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仍然是自我封閉性的積累。同學們的勞動成果不能僅僅是自我陶醉、自我充實,而應讓同學們積累的成果共享,使同學們能夠互通有無,能夠從他人身上吸取長處,以補己之短。為此,應為學生提供廣泛交流、比較、學習的機會。一是利用課前五分鐘時間,大家可以把自己積累的認為應該注意的字詞、語法、修辭、詩詞名句等寫到黑板上,供大家討論、練習。二是利用作文課的時間,老師和同學們可以將自己摘抄的詩文、語段向大家推薦,并作簡要賞析。三是將同學們一年下來積累的各種內容分門別類地從中選優(yōu)加以整理、打印并裝訂成冊,返還給學生,人手一冊,以便同學們隨時翻閱。這樣,形成了積累的競賽。充分調動群體的力量,發(fā)揮群體的智慧,互相補充,自我完善,真正使同學們的積累做到吸取眾人之長,為我所用。這樣,學生在豐富語言積累中已習染人文氣韻,詩人氣質。相信學生的積淀達到一定的量時,就能作為終身“反芻”的食料,就會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這一“質”的飛躍。這將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