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杰
摘 要: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出臺和實施,閱讀教學成了此次語文改革的重點。在目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仍然以教師對課文的講解分析為主,課堂上忽略了學生對文章的個體感受與體驗,忽視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這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相背離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誤區(qū);引導;自主閱讀
眾所周知,吉林省中考語文試題分為積累與運用、閱讀和寫作三大部分,其中閱讀部分所占的分值為整個卷面的三分之一,可見其重要性。但是在初中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中卻存在很多誤區(qū),這樣就直接導致了學生閱讀主體地位的削弱,從而影響整個語文教學。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出臺和實施,閱讀教學成了此次語文改革的重點。在目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仍然是以教師對課文的講解分析為主,課堂上卻忽略了學生對文章的個體感受與體驗,忽視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這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相背離的。我在二十多年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積累了很多經驗,這些經驗和見解與新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相契合的,下面我就針對目前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談一談其中存在的問題及自己的粗淺做法,以求和大家共同商榷。
一、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誤區(qū)
我們知道,閱讀實際上就是閱讀者與作品的心靈碰撞和對話,當教師調動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度的情感體驗時,學生如果真正走進作品,他們便會真正地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從而悟得文章的真正內涵。
誤區(qū)一: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教學觀依舊存在。受傳統(tǒng)教學觀的影響,許多教師認為“教學”就是老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大錯特錯的,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yè)”,更重要的是要“解惑”。由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這一過程,于是我們的教學活動也就成了老師傳授知識的單向活動。
誤區(qū)二:教師的教學活動仍然離不開考試,閱讀教學依舊程序化。受考試選拔制度的影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閱讀教學仍然存在應試化的傾向,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會受到中考題型的束縛,把本來文情并茂的文章內容標準化,扼殺學生靈性的解讀,幾乎所有的語文教師都會按照“寫作背景、作者簡介、歸納段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的教學模式進行語文教學,使初中閱讀教學出現(xiàn)了一統(tǒng)課堂的模式。
誤區(qū)三:學生語文閱讀的積淀太淺。語文教師都知道,現(xiàn)在的學生閱讀量太少,語文課上很少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即使有讀書時間也不過幾分鐘,大部分課堂時間都被語文老師煩瑣而細致的分析所占去。學生缺少閱讀,實際是對他們養(yǎng)成閱讀能力的致命一擊。
面對以上誤區(qū),我在教學中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以解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能力的幾點做法
1.準確把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高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
在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無論多么好的文章,哪怕是文學名著,有些語文教師也就像庖丁解牛一樣,處理字詞、講解關鍵句子。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讓學生進行知識的積累。孩子們對作品根本就沒有一點屬于自己的感悟,在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中缺少情與理的思考,更沒有學生的心靈與文章所要傳達的思想的碰撞。老師只把文章當作傳授知識的載體,只知道把課文里面考查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絞盡腦汁讓學生提高解題能力,甚至研究出了所謂的“答題套路”,津津有味地在課堂上講解,以保證學生在考試中得高分。此種教學模式已經嚴重扼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多學生根本不懂什么是審美、什么是感悟,只知道一門心思地在文本中找標準答案,從來不去對文本進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讀。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跟其他學科是不同的,語文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讓學生領悟文本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
2.學生應該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進行閱讀
全新的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是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閱讀能力為主旨,讓學生在理清課文思路、整體感悟文章、品味作品語言等實踐環(huán)節(jié)上,借助常用的閱讀技能來有效展開。我的具體做法是:
(1)美文美讀。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積累語言材料。
(2)略讀與速讀相結合。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略讀與速讀相結合的習慣,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獲取主要信息。
(3)精讀與默讀相結合。這種閱讀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深入解讀文本,從而進行鑒賞性和研究性閱讀,進一步品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作用。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對教學目標中的“三個維度”進行有效結合,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進行個性化閱讀。
(4)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我們要想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就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所感悟到的文學作品中蘊含的美好情感并不都是通過語文教師的講解來獲得的,而是通過學生自己對文本的解讀品味出來的,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的感悟能力。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