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習慣指的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或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就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而言,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和形成將會使其受益終生。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我們教學的重要任務。小學語文教師要綜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自身學校的實際情況,力求使得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1-0360-08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1.082
一、培養(yǎng)勤于思考與全神貫注學習的習慣
學習離不開勤奮與思考,語文學習亦是如此。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如果不能做到積極思考,就難以將語文知識學習好。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課后輔導中都要注重學生勤于思考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同時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正確指導。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教師要在做好引導的基礎上盡量讓學生自己對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和解決,防止學生一遇到問題就產(chǎn)生依賴心理,總想著要靠老師或者其他學生來解決問題。對于學生勤于思考習慣的培養(yǎng),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從多方面引導學生多質疑,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而對于學生的不同想法,教師要做到合理對待:對于不合理的見解不要輕易否定,要從學生的思考角度將其中的合理成分提出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討論;而對于好的意見和建議要及時肯定并提出表揚,要讓學生體驗到勤思考的成就感。此外,小學語文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全神貫注學習的習慣。因為學生只有精力集中才能有好的學習效率。學生如果人在課堂上,而心卻早已跑到了課堂外,那么是不可能學好知識的。即使是課外學習,我們也要注意讓學生克服邊學邊玩等不良習慣,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平時可以通過開展在特定的時間里完成特定的任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逐步培養(yǎng)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二、培養(yǎng)獨立完成作業(yè)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作業(yè)是教師在講授完一定的學習內容后,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布置給學生的學習任務。學生通過完成作業(yè)既可以檢驗自己的學習程度,又可以鞏固所學知識。教師通過檢驗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可以及時調整教學安排。而在作業(yè)完成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生獨立完成作業(yè)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因為學生只有獨立完成作業(yè)才能證明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是牢固的。為此,教師一定要對學生的作業(yè)完成做嚴格的要求,而且要做到常抓不懈。如做作業(yè)前,學生首先應該對當天學習的內容進行復習,之后認真獨立地完成作業(yè)。又如,學生要及時完成作業(yè),切忌拖拉,完成作業(yè)后要認真檢查,作業(yè)字跡要工整等。在作業(yè)完成后,學生要逐步養(yǎng)成做自我評價的良好習慣,因為自我評價相比較于教師、家長評價更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如在學生做完作業(yè)后,小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照例題進行檢查,之后做出自我評價并及時總結經(jīng)驗教訓。經(jīng)過長期的鍛煉,學生會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做作業(yè)的習慣。
三、培養(yǎng)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語文學習是豐富的,要想學好語文,單純靠課內的文章閱讀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課外讀物中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或者接觸不到的知識,通過涉獵課外讀物,學生不僅可以拓闊視野、陶冶情操,而且還可以提高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就當前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學生而言,多讀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不僅有利于自身知識的豐富,而且對于考試中一些較深入的題目的解答也是很有好處的。而且,在語文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對一些課文中涉及的問題有進一步探究的強烈愿望,然而受課文知識有限往往難以如愿,這就需要我們通過一些相關課外讀物的推薦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如學習了《爬山虎的腳》一文后,學生對于“植物的奇妙的腳”很感興趣,不禁會提出一些課文內容難以解答的問題,而且會想了解更多有奇妙的腳的植物。對此,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積極的求知精神給予表揚,之后要引導他們對相關的資料進行查閱,還要要求學生進行實地考察,以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腳。教師可以將《植物百科》等相關的課外讀物引薦給學生,還可以將相關的其他奇妙植物的腳的圖片提供給學生觀看,通過兩者結合來指導學生閱讀,這樣不僅實現(xiàn)了閱讀從課內向課外的延伸,而且使課內外閱讀成為有機整體,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四、培養(yǎng)勇于創(chuàng)新的良好習慣
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下,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越發(fā)被重視起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也要重視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要將其貫穿教學始終,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創(chuàng)新習慣。第一,利用教材典范優(yōu)勢培養(yǎng)變通思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探索課文中提到的科學家、發(fā)明家等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思維軌跡來領略變通技巧。如《稱象》一文對七歲的曹沖創(chuàng)造性的稱象方法進行了介紹,在教此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曹沖的這種方法用替代物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加以論證,使學生領悟到曹沖運用的是等值交換法,這一變通使本來難以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曹沖的方法進行評價和再變通,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創(chuàng)新。第二,尋找教材可想象空白。如教學《樹葉落了》一文時,教師可以結合文中的言語空白處讓學生對課文中未知的事物進行想象和預測。課文中提到小蟲把落葉當作屋子、螞蟻把落葉當作小船、小魚把落葉當作小傘,而沒有寫到小蟲、螞蟻、小魚在屋子里、小船中、傘下在做什么,對此,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由想象。如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如果能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對事物進行思考和想象,就會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創(chuàng)新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