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超 徐希平
[摘要]元代唐兀崇喜(楊崇喜)編撰的《述善集》不是純粹的作家個人別集,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學(xué)總集。其所涉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具有歷史、民族、文化、教育、民俗等多方面重要價值。同時其文體也十分豐富,包括序、記、贊、碑銘、箴、志、符文、疏、傳、詩、賦等。這些作品反映出唐兀崇喜與各族名士的廣泛交往,具有羌漢文學(xué)關(guān)系典型范例的性質(zhì)。本文著重對《述善集》編者唐兀崇喜及其唐兀家族作者、其他少數(shù)民族作者、主要漢族作者等生平家世、創(chuàng)作概況等進行梳理,由此真實范例可以見出元代多民族文學(xué)與文化融合互動之一斑,以及其巨大的文學(xué)及文獻輯佚價值。
[關(guān)鍵詞]西夏后裔;唐兀崇喜;《述善集》;羌漢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9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6)05-0049-09
唐兀是蒙元對西夏遺民代稱,①又有唐古氏等多種異名,王國維《靼靼考》:“唐古亦即黨項之異譯”。[1](P.650) 1227年蒙古軍滅夏,一部分西夏遺民遷居內(nèi)地,其中一支輾轉(zhuǎn)遷徙而定居在河南濮陽附近,元代唐兀崇喜(楊崇喜)編撰《述善集》,該書分為《善俗》、《育才》、《行實》三卷,并附伯顏宗道傳,比較完整地反映了西夏黨項羌后裔遷居濮陽后的歷史淵源、社會地位、生活狀況及與漢族交往情況。該書在民間珍藏600余年,1985年面世,引起學(xué)界高度重視,而得以整理出版,具有極高的學(xué)術(shù)與綜合史料價值。我們不僅可以由此了解中華民族融合歷史,還可分別從歷史、民族、民俗等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因此受到學(xué)界高度關(guān)注。書中收錄了與唐兀崇喜交往的各族名士詩詞散文、人物傳記等作品,也具有羌漢文學(xué)關(guān)系典型范例的性質(zhì),十分難得。在此謹對其予以初步的探討,以窺其綜合價值之一斑。
一、《述善集》編撰整理及研究概況
《述善集》是西夏后裔唐兀崇喜(楊崇喜)所編的文集,其成書經(jīng)歷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過程。張以寧的《述善集》敘寫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說明至正十八年《述善集》已經(jīng)編成。危素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寫的《贈武威處士楊象賢序》說:“兵亂以來,(楊象賢)衰所得縉紳先生文章,次輯之,曰述善之集?!闭f明在至正二十四年之前《述善集》略已成書,并表明《述善集》是集輯當(dāng)時社會名流的文章而編成的。但流傳至今的《述善集》中卻收有明洪武五年(1372)三月陶凱所寫《送楊公象賢歸澶淵序》,說明楊象賢在書成之后,仍然繼續(xù)收錄文章,而王崇慶的《序楊氏遺集》又作于嘉靖六年(1527),說明在楊崇喜逝世之后,仍有人續(xù)編《述善集》。在《述善集》的最后還收有大明正德十六年(1529)輯入的《伯顏宗道傳》和清順治十六年(1629)的(尾題詩)。這說明《述善集》自1358年楊崇喜初編成后,又經(jīng)多次多人補編和續(xù)編,直到1629年,歷經(jīng)271年的時間,才完成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述善集》。[2]
也是正值楊氏家族比較興盛時期,因此才有可能多次補編、重編《述善集》。此后,《述善集》就成為楊氏(唐兀氏)家族的精神財富,在家族內(nèi)部流傳達600余年。現(xiàn)在楊氏家族愿將此“祖?zhèn)髦畬殹惫谑?,成為中華民族的共有財富,真是可喜可賀。
首先是整理,甘肅人民出版社于2001年11月正式推出由焦進文、楊富學(xué)整理的《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為研究提供了基本資料。2006年李吉和發(fā)表于《西夏學(xué)》第1輯的《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述評》一文對其重要作用作了詳細的點評。
研究方面,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中,楊姓族人珍藏600余年的祖遺藏書《述善集》抄本面世,從90年代,《中國文化報》、《河南日報》等國內(nèi)各大新聞媒體都作了報道與介紹。1997年4月24日,濮陽縣政府在柳屯鎮(zhèn)召開“唐兀氏家乘及《述善集》第一次學(xué)術(shù)研討會”,2001年,何廣博主持編輯《述善集研究論文集》,[3]收集了包括白濱、鄧少琴、李范文、史金波等著名學(xué)者在內(nèi)的二十余人的文章,分別涉及西夏史、元代西夏遺民以及濮陽西夏遺民研究、《述善集》諸文獻的綜合價值等。其中對《述善集》直接進行研究的包含倫理學(xué)、教育學(xué)、民族學(xué)等角度,基本上反映了《述善集》研究概況。
二、《述善集》文體篇目概況及其基本價值
《述善集》文體豐富,篇目數(shù)量眾多,但具體數(shù)目卻眾說紛紜。朱紹侯《〈述善集〉學(xué)術(shù)價值》一文作了具體統(tǒng)計:“《述善集》共收錄各種體裁的文章及詩賦有75篇。其中文章(序、記、贊、碑銘、箴、志、符文、疏、傳)有41篇,詩、賦有34首,涉及作者41人?!盵4](P.1)李吉和認為“內(nèi)收記、序、碑銘、詩賦、題贊、雜著等共75篇”,而劉巧云《〈述善集〉學(xué)術(shù)價值芻議》卻提出另一個數(shù)字,認為有一百多篇,“明清至民國年間,唐兀氏家族繼承其先祖遺風(fēng),不斷續(xù)修家譜,邀請地方文化名人作序、題詩,與原書編輯一起,共收錄記序、碑銘、字說、公文、詩賦、銘、贊110篇,其中,唐兀崇喜自著詩文9篇,其余皆系當(dāng)朝重臣和地方名人所寫,文字精美,敘事簡潔生動,內(nèi)容豐富多彩,不僅是研究宋元及西夏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shù)、哲學(xué)、倫理道德等諸多方面的重要文獻資料,而且是一部頗具文學(xué)價值的社會史詩?!薄耙徊俊妒錾萍?,洋洋數(shù)萬言,一百余篇?!盵5](P.15)
據(jù)筆者考察,實際情況與二者均不完全吻合,之所以出現(xiàn)岐說,是彼此所探討的文本不同,朱紹侯所論應(yīng)為原藏手抄本,而劉巧云所論,則為焦進文、楊富學(xué)整理的《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本(以下簡稱校注本)。實際情況與二者所論亦有所出入。手抄本前有元翰林學(xué)士張以寧《〈述善集〉敘》,作于至正十八年(1358),應(yīng)為初編之時,稱“記、序、碑銘、字說、詩文、雜著,凡為篇二十九?!逼浜罅芯唧w目錄,則為三十,故焦進文、楊富學(xué)認為未詳其何所指,指出“書中還有不少內(nèi)容未入目錄,抑或我們所見到的抄本已與原書有別,未可知也?!盵6](P.6)
朱紹侯謂75篇,實際應(yīng)為75題,其中王繼善《題楊崇喜亦樂堂詩》為二首,[6](P.81)另曾魯和張孟兼均分別為二首,[6](P.218,225)故總數(shù)應(yīng)為78篇。校注本另增附錄二類,其一為歷代其他鄉(xiāng)約共五篇,與《述善集》卷一《善俗卷》重要內(nèi)容《龍祠鄉(xiāng)社義約》密切相關(guān),可供研究參考。附錄二為楊氏家譜資料,收集清至民國楊氏家譜序文詩記等18題共31篇,(其中李德昌王廷彥有同題重序家譜詩又與翟堯嶺有同題思本堂詩,主持編修的劉新宮有《讀述善集》詩十首),故校注本實則收各類作品98題,114篇。
關(guān)于該書基本價值,朱紹侯先生在《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序中曾予以高度概括。他首先指出其三大史料價值:“《善俗》以《龍祠鄉(xiāng)社義約》為主體,配有序、贊、詩等文字,《龍祠鄉(xiāng)社義約》是元朝保存下來的惟一完整的鄉(xiāng)約,包括序、贊、詩在內(nèi),都是研究元代鄉(xiāng)約民俗的第一手資料?!队木怼芬猿缌x書院為主體.計有《亦樂堂記》……《崇義書院記》及有關(guān)詩文。其中有申請和辦孔子廟學(xué)的呈文及元中央政府批準(zhǔn)建立崇義書院的原始文獻。《行實卷》以記載唐兀氏家族前六世的歷史及其善行善事為主體,主要文章有《祖宗行實碑銘》《思本堂記》《祖遺契券志》《順樂堂記》《敬止齋記》《知止齋記》《孝感序》《為善最樂》《觀德會》等,并收錄有銘、詩、箴等贊頌、勸誡等文字,是研究西夏后裔濮陽唐兀氏一支隨元軍征戰(zhàn)及遷濮陽后漢化、儒化的原始記錄,彌足珍貴?!?/p>
同時,《述善集》相關(guān)文獻對于研究元代和明初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教育、民俗等都有重要價值。
除此之外, 《述善集》還有巨大的文學(xué)價值,朱紹侯指出:“由于《述善集》長時間僅在唐兀氏家族中內(nèi)部流傳,因此所收錄的詩、箴、銘、文,包括元明時期名人的詩文,也不為外人所知,甚至名人自己的文集中也沒有收錄,賴《述善集》才得以保存下來,對于研究晚明時期的文學(xué)也是極其珍貴的資料?!痹诖艘颜f明其文學(xué)和文獻價值,但前述相關(guān)研究及此后一些零星論文,未見從文學(xué)角度進行專門探討者,故這也成為本文關(guān)注的重心所在。
三、編者唐兀崇喜及其作品概況
《述善集》由唐兀忠顯、唐兀崇喜父子二人共同編輯,涉及作者41人,其中潘迪13篇,唐兀崇喜9篇,張以寧7篇,程徐5篇,伯顏宗道、王崇慶、張翥、張禎、睢稼各2篇,其余33人各一篇,(其中有3人不知姓名)。分屬于西夏黨項羌人后裔、漢、哈剌魯氏等多民族,這其中,有的本身為著名學(xué)者文士,如張翥、危素、張以寧等。有的則不見其它記載,作為羌漢等各民族融合的一個典型實證,有必要對主要作者進行深入的考訂。
在這些作者中,編者唐兀崇喜最為關(guān)鍵,故在此首先對其生平及創(chuàng)作情況作一考察。
唐兀崇喜,為《述善集》編者,與不少作者關(guān)系都很密切,集中作品大多都因他而作。《元史》無傳,光緒《開州志》卷6有《楊崇喜傳》,記載了他捐資助軍與建立崇義書院的業(yè)績。因他長期不仕,故又稱為處士。至正末,中原紅巾軍起,元政府軍力吃緊,供應(yīng)短缺,崇喜自愿捐米500石、草萬束,以助國用,而不求名爵。并創(chuàng)建廟學(xué)以養(yǎng)士,割良田500畝瞻之。朝廷以其事下中書,賜名“崇義書院”。他在元末避亂京師時,曾任過官職,惜未詳其具體職位。從其交往的人士多為達官貴人或名重一時的學(xué)者這一因素看,當(dāng)時他在京師是有著很高地位和聲望的。關(guān)于唐兀崇喜的生卒年,各種史籍均未見記載。焦進文、楊富學(xué)注釋考:“至正十六年(1356)崇喜曾向朝廷上呈《報效軍儲》,稱時年56歲。由此可知,唐兀崇喜當(dāng)生于大德四年(1300)。其卒年無從考證,但從《述善集》收于崇喜洪武五年(1372)二月所寫的《勸善直述》來看,崇喜卒年當(dāng)在1372年以后?!?[6](P.19)大致可參。
唐兀崇喜作品目錄如下:
卷一收兩篇:
《龍祠鄉(xiāng)社義約》(至正元年辛巳1341)
《自序》(至正二十七年,1367)
卷二收兩篇:
《報效軍儲》(至正十六年,1356)
《節(jié)婦后序》(至正丁未,1367)
卷三收五篇:
《〈唐兀公碑〉賦詩》,(未署時,據(jù)潘迪《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侯百夫長唐兀公碑銘并序》寫作時間為至正十六年,可知作于同時1356年)
《祖遺契券志》(至元后二年,1336)
《為善最樂》(至正十三年,1343)
《觀德會》(至正辛卯,1351)
《勸善直述》(洪武壬子,1372,二月朔旦)
《述善集》之三“行實卷”載有《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侯百夫長唐兀公碑銘并序》,碑為元順帝至正十六年時立,碑文為唐兀崇喜之師潘迪撰,對其家世有較詳記載。這也是《述善集》中最為重要的文獻,對于了解唐兀崇喜家世和流變有極為特殊的價值。
碑主唐兀公為唐兀崇喜之祖唐兀閭馬,閭馬之父唐兀臺,即崇喜曾祖,世居寧夏路賀蘭山?!皻q乙未(1235年)扈從皇嗣昆弟南征,收金破宋,不避艱險,宣力國家,嘗為彈壓,累著功效,方議超擢,年六十余,以疾卒于營戍,其妻名九姐,年五十余,先卒。時甫君(唐兀閭馬)十歲許…”。
唐兀閭馬成人后優(yōu)于武藝,隨元軍“攻城野戰(zhàn),圍打襄樊,諸處征討,多獲功賞,然性恬退,不求進用,大事既定,遂來開州濮陽縣東,撥付草地,與民相參住坐?!币院蟊阏竭w于此地。配哈剌魯氏,生五子,依次為達海、鎮(zhèn)花臺、閭兒、當(dāng)兒、買兒。
長子達海(1280-1344),即崇喜之父,配孫氏,乃漢族女子,崇喜則為唐兀與漢結(jié)合之后裔,達海以崇喜恩封忠顯校尉,左翊蒙古侍衛(wèi)百夫長。有子二人,崇喜,字象賢;卜蘭臺,字敬賢,配旭申氏;
唐兀崇喜,“為國子上舍生,積分及等,蒙樞密院奏充本衛(wèi)百戶,授敦武校尉。娶李氏,封恭人?!背缦灿凶右蝗耍戆?,娶征士奉議大夫翰林待制伯顏宗道之女哈剌魯氏,女二人長適旭申氏陽律?!碧曝3缦矠樘曝J?,其母、妻皆為漢族女子,其子女又分別與哈剌魯氏和旭申氏(許慎氏,蒙古族一支)婚配,《述善集》中還有其親家伯顏宗道傳記。
唐兀崇喜《〈唐兀公碑〉賦詩》云:
欲鎸金石紀(jì)宗枝,特特求文謁我?guī)煛楦卸饔H無可報,且傳行時后人知。
唐兀家族作者中除唐兀崇喜之外,《述善集》還有唐兀伯都。崇義書院建成后,延聘唐兀伯都執(zhí)掌教席,唐兀伯都為前國子上舍生,曾任濮陽監(jiān)邑、密州學(xué)正,《述善集》中收錄其讀《鄉(xiāng)社義約》后題七律詩一首并序,[6](P.35)詩云:
雖假龍祠立社名,本書鄉(xiāng)約正人情。祈晴禱雨非淫祀,勸善懲邪實義盟。助罰有方風(fēng)俗美,交勸無過禮義明。藍田劑券覃懷籍,一脈流芳到鄄城。
唐兀崇喜家族作為編者需要特別介紹之外,集中另外還有三位少數(shù)民族作者:伯顏宗道、劉讓、李顏。
首先是伯顏宗道(1292-1358),開州濮陽縣月城村人,哈剌魯氏,一名師圣,號愚庵,元史卷190《儒學(xué)二·伯顏傳》記載:“六歲,從里儒授《孝經(jīng)》、《論語》,即成誦?!薄吧蚤L,受業(yè)宋進士建安黃坦,坦曰:‘此子穎悟過人,非諸生可比?!薄安佔匀豕?,即以斯文為己任,其于大經(jīng)大法,粲然有睹,而心所自得,每出于言意之表。鄉(xiāng)之學(xué)者,來相質(zhì)難,隨問隨辨,咸解其惑。于是中原之士,聞而從游者日益眾。至正四年,以隱士征至京師,授翰林待制,預(yù)修《金史》。既畢,辭歸。已而復(fù)起為江西廉訪僉事,數(shù)月,以病免。及還,四方之來學(xué)者,至千余人。蓋其為學(xué)專事講解,而務(wù)真知力踐,不屑事舉子詞章,而必期措諸實用。士出其門,不問知其為伯顏氏學(xué)者。至于異端之徒,亦往往棄其學(xué)而學(xué)焉。”至正十八年,率鄉(xiāng)人抵抗劉福通部屬,失敗后被俘獲不降而死。史傳稱其死時年六十有四,而《述善集》中有《伯顏宗道傳》謂其享年六十七,且補充正史所未詳。楊富學(xué)《元代哈剌魯人伯顏宗道新史料》一文考訂甚詳。[7]平生修輯《六經(jīng)》,多所著述,皆毀于兵,亡佚殆盡。伯顏宗道與唐兀崇喜為兒女親家,其女嫁與唐兀崇喜獨子唐兀理安。②《述善集》保存伯顏宗道《龍祠鄉(xiāng)社義約贊》③、《節(jié)婦序》④兩文,為其僅存之作。此外,《正德大名府志》卷十《文類》亦有記載。
劉讓為元判濮陽首知,卷二《育材》載其自述詩,[6](P.116)署名自稱西夏劉讓,可知其為西夏后裔。詩前有序曰:“至正八年(1348)春,予以守令判濮陽首知,同夏,象賢楊君伯仲,好義能下士,繼祖父志,為吾夫子廟貌,費巨萬,殿堂門廡輪換一新。親王額書,名賢贊美差強人意,盛一段佳話?!蔽逖月稍娫疲?/p>
若祖來西夏,澶鄉(xiāng)卜震居。百夫雖授長,三代寔崇儒。肯構(gòu)魁多士,周窮變六虛。明時君子重,金柜正抽書。
李顏,生平不詳,《述善集》卷三有詩一首,自署西夏李顏,賀蘭人。詩云:
與君同是賀蘭人,柳色都門別意新。萬里青山橫上國,一簪白發(fā)照青春。
讀書尚足征文獻,耕釣何妨老縉紳。舊隱可能無恙否,好因秋雁寄書頻。
由此可見劉讓和李顏與唐兀崇喜同為西夏遺民后裔,其詩歌皆體現(xiàn)出較熟練的漢字寫作素養(yǎng)和文化底蘊。
四、《述善集》其它重要作者考訂
相關(guān)作者作品及其基本內(nèi)容。
《述善集》所收作家作品為本文研究重點,現(xiàn)據(jù)相關(guān)資料將部分作者予以簡介和考訂。
《述善集》漢族作者數(shù)量眾多,其作均圍繞《述善集》相關(guān)專題內(nèi)容而產(chǎn)生,且多為文化名人,見載于正史的就有十余人,《元史》有傳的為張翥、張幀,《明史》則收錄有張以寧,程徐、危素、陶凱、魏觀、曾魯、張籌、張孟兼等。
首先需要提到的一個人物,雖不見載于元、明正史,但卻非常重要,這就是潘迪。潘迪為元城(河北大名)人,官國子司業(yè),集賢學(xué)士,禮部尚書致仕,為著名經(jīng)學(xué)家,也是唐兀崇喜的國子學(xué)老師,著有《易春秋學(xué)庸述解》、《格物類編》、《六經(jīng)發(fā)明》等。為《龍祠鄉(xiāng)社義約》作序,并在《述善集》中著有詩文13篇,是集中收集和留存作品最多者,可見其關(guān)系密切,并對唐兀崇喜有重要影響。
其作品篇目如下:卷一《龍祠鄉(xiāng)社義約序》(16頁),卷二《亦樂堂記》(67頁)、《禮請師儒疏》(104頁,至正十六年、1356年),《禮請師儒疏》(106頁,至正十五年),《有元澶淵官人寨創(chuàng)建廟學(xué)記》(109頁),卷三《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侯百夫長唐兀公碑銘并序》(137頁,至正十六年,1356年),《昆季字說》(159頁)、《順樂堂記》(161頁)、《敬止齋記》(163頁)、《知止齋記》(167頁)、《唐兀敬賢孝感序》(177頁)、《觀德會跋》(196頁)、《伯顏宗道傳》(226頁)。多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排序于各卷前列位置,尤其是其中《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侯百夫長唐兀公碑銘并序》、《伯顏宗道傳》兩篇人物傳記,記事翔實,層次井然,為我們留下考證西夏后裔遷徙足跡的重要依據(jù),實屬不可多得之珍貴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獻與文學(xué)價值。同時潘迪作為國子司業(yè),循循善誘,提供了古代各民族團結(jié)合作交融的成功范例,《唐兀公碑》末尾銘曰:
賀蘭右族,歸順國初。擁扈圣胄,強梗是除。剪金蹙宋,不避艱虞?!訋熣d子,道義是求。貧而好學(xué),愿代束修。子女匱食,乃贖于室。乃室乃歸,俾遂所適。貧弗能官,我敘其職。亡不能葬,我資其力。
以簡練的語言敘述了唐兀崇喜祖先遷徙濮陽及其辦學(xué)興儒過程與德行,表現(xiàn)出對不同民族淵源的理解和由衷的尊重,滿懷敬意,由此可以看出他與弟子唐兀崇喜交往并深得其信賴的原因,彼此相互影響,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融合與情感的相通。
張以寧(1301-1369),字之道,古田人?!睹魇贰肪?85列傳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有其傳。稱其“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巖判官進六合尹,坐事免官,滯留江、淮者十年。順帝征為國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讀學(xué)士,知制誥。在朝宿儒虞集、歐陽元、揭傒斯、黃溍之屬相繼物故,以寧有俊才,博學(xué)強記,擅名于時,人呼小張學(xué)士。明師取元都,與危素等皆赴京,奏對稱旨,復(fù)授侍講學(xué)士,特被寵遇。帝嘗登鐘山,以寧與硃升、秦裕伯等扈從擁翠亭,給筆札賦詩?!?/p>
洪武二年秋,張以寧奉使安南,封其主陳日煃為國王,皇帝親自御制詩一章遣之送行,剛抵達安南,陳日煃去世,國人請求直接以印詔授其世子,但張以寧不同意,堅持讓世子向明朝皇帝告哀并請襲封爵,得到許可,等待新的使者到達進行冊封,張以寧教世子服三年喪,令其國人學(xué)習(xí)中國頓首稽首禮儀,天子聞而嘉獎之,賜璽書,以陸賈、馬援相比,再賜御制詩八章。不幸于歸途去世。
張以寧為官清廉,不營財產(chǎn),在由元朝入明官員中,張以寧與危素名氣最大,危素長于史,張以寧長于經(jīng)。危素因為客觀原因其史書成就少有人知,張以寧《春秋》學(xué)則較為通行。
《述善集》收錄有張以寧《〈述善集〉敘》、五言長詩一首,[6](P.72)《濮陽縣孝義鄉(xiāng)重建書院疏》、《崇義書院記》、《知止齋后記》、《書唐兀敬賢孝感序》、《送楊象賢歸澶淵序》等,文章數(shù)量僅次于唐兀崇喜之師潘迪,不僅可見其地位,也可見其與唐兀崇喜關(guān)系密切及其影響。其詩開宗明義曰:
侯賀蘭之名裔兮,宅澶淵之隩區(qū)。族浸蕃而孔碩兮,襲祖禰之慶余。
同樣對唐兀崇喜之先祖充滿敬意,并借有關(guān)嵩陽書院和白鹿書院典故之?dāng)⑹觯沂酒渌艹填U、朱熹理學(xué)之直接影響。
張翥(1287~1368)字仲舉,晉寧(今山西臨汾)人,為元代著名詩人,也是著名學(xué)者和教育家?!对贰肪?86(列傳73)有其本傳,少時四處游蕩,后受業(yè)于著名文人李存,學(xué)其所傳陸九淵道德性命之說,后又從詩人仇遠學(xué)習(xí),以詩文知名。官至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翰林學(xué)士承旨致仕。長于詩,其近體尤工長短句。有《蛻庵詩集》4卷(《四部叢刊續(xù)編·集部》),又曾收集元末反對農(nóng)民起義而死者事跡編為《忠義錄》,許多作品在元末動亂中遺失。鄧紹基《元代文學(xué)史》對張翥文學(xué)成就有詳細介紹和高度評價。[8](P.514-520)《述善集》之《善俗》卷有其五言長詩一首,[6](P.58)《育材》卷收其七律詩一首,皆不見于本集,對于這位在動亂中作品散失較多的作家,其意義自然可知。
五言長詩一首(程徐書,張翥題)其中寫道:
……英英西夏賢,好古敦民彝。幾世家濮陽,樂茲風(fēng)土宜。
同鄉(xiāng)余百年,桑梓聯(lián)陰翳。禮讓庶幾興,居人聿來歸?!?/p>
七律云:
好事多君有義方,里人弦誦共瑯瑯。須知石鼓終名院,要似匡山舊筑房。高棟宿云油素潤,虛窗迎日碧□香。此心尚友當(dāng)千古,不獨朋來樂一堂。
張幀,字約中,元代汴(今河南開封)人,登元統(tǒng)元平(1333)進士第,累遷至中政院判官、監(jiān)察御史、山南道肅政廉訪司事等官,至正初年曾任開州刺史。⑤曾重新修葺文廟。⑥于至正八年(1348),彈劾太尉阿乞拉欺罔之罪,未果,又于至正二十—年(1361),除僉山南道肅政廉訪司事,至則劾中書參知政事也先不花、樞密院副使脫脫木兒、治書侍御史奴奴弄權(quán)誤國之罪,又不報。遂辭去,結(jié)茅河中安邑山谷間。有訪之者,不復(fù)言時事,但對之流涕而已。二十四年,孛羅帖木兒犯闕,皇太子出居冀寧,奏除贊善,又除翰林學(xué)士,皆不起。擴廓帖木兒將輔皇太子入討孛羅帖木兒,遣使傳皇太子旨,賜以上尊,且訪時事,楨復(fù)書,擴廓帖木兒深納其說,是用事克有成。后三年,卒?!对贰肪?86有傳。
《述善集》卷二收張幀詩一首,[6](P.71)卷三有《知止齋銘》。[6](P.173)
其詩云:
萬象涵濡麗澤多,蕊珠琪樹共吟哦。風(fēng)行川水波光溢,日射簾櫳晝影和。白馬翩翩來上國,錦衣燦燦照行窩。明堂廈屋須棟梁,不是衡門隱者歌。
程徐,字仲能,鄞(浙江寧波)人。元名儒端學(xué)子也。至正中,以明《春秋》知名。歷官兵部尚書,致仕。明兵入元都,妻金抱二歲兒與女瓊赴井死。洪武二年,偕危素等自北平至京。授刑部侍郎,進尚書,卒。精勤通敏,工詩文,有《積齋集》五卷傳于世。收錄于《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明史》卷139列傳第二十七,《國朝獻征錄》卷44有傳?!妒錾萍酚谐绦煳逖蚤L詩一首(與張翥合署),《象賢征士亦樂堂詩》、《崇義書院田記》,五古詩一首,卷三有《知止齋箴》。[6](P.77,100,190,173)
其《象賢征士亦樂堂詩》云:
圣朝崇教化,鄉(xiāng)塾總?cè)辶帧9趴は腋枋?,征君眾庶欽。
構(gòu)堂千載意,講道百年心。和會交聞里,歡欣動風(fēng)襟。
育材寧棄祿,教子不遺金。邂逅紛傾蓋,追隨盡盍簪。
傳經(jīng)師說富,輔德友情深。知二懷端木,⑦聞三喜子禽③。
菁菁莪草茂,秩秩簡蕓森。適意詩頻和,忘懷酒屢斟。
華香浮幾靜,云影落窗陰。步月秋攜手,臨流晝聽琴。
中原稱勝事,大猾托遺言??┝_階玉,賢材擬國琛。
涵煦思盛世,騰躍望甘霖。他日檀淵上,扁舟許我尋。
另有詩一首:
名都多節(jié)行,尤說二難賢。共擲銀符貴,相趨彩服鮮。獲喪寧問馬,思孝即通天。柩上回飛火,江邊汲涌泉。古今同一理,又見后人傳。
危素,字太仆,金溪人,唐撫州刺史全諷之后。少通《五經(jīng)》,游吳澄、范梈門。至正元年用大臣薦授經(jīng)筵檢討。修宋、遼、金三史及注《爾雅》成,由國子助教遷翰林編修。遷太常博士、兵部員外郎、監(jiān)察御史、工部侍郎,轉(zhuǎn)大司農(nóng)丞、禮部尚書。十八年參中書省事,尋進御史臺治書侍御史。二十年拜參知政事,俄除翰林學(xué)士承旨,出為嶺北行省左丞。言事不報,棄官居房山。
素為人侃直,數(shù)有建白,敢任事。曾進講陳民間疾苦,詔為發(fā)錢粟振河南、永平民。明師將抵燕,淮王帖木兒不花監(jiān)國,起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師入,乃趨所居報恩寺,入井。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國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國史也。”素遂止。兵迫史庫,往告鎮(zhèn)撫吳勉輩出之,《元實錄》得無失。
明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講學(xué)士,數(shù)訪以元興亡之故,且詔撰《皇陵碑》文,皆稱旨。兼弘文館學(xué)士,賜小庫,免朝謁。嘗偕諸學(xué)士賜宴,屢遣內(nèi)官勸之酒,御制詩一章,以示恩寵,命各以詩進,素詩最后成,帝獨覽而善之曰:“素老成,有先憂之意?!睍r素已七十余矣。御史王著等論素亡國之臣,不宜列侍從,詔謫居和州,守余闕廟,歲余卒。
危素為元翰林學(xué)士,實際主撰宋、遼、金史,入明后又與宋濂一道修元史,晚年又謫居和州(今安徽省含山縣),守西夏遺民大臣余闕廟。其主要文化貢獻應(yīng)該是在史學(xué),一人參與了二十四史中四部史書撰寫,這是很少見的。但他是降臣,故受到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打壓,《明史》及歷代編撰的《撫州府志》和舊《金溪縣志》,僅將其置于“文苑”傳中予以介紹。危素在元末明初有很高的文學(xué)地位和影響,他的詩風(fēng)骨遒勁,氣格雄偉,有《云林集》2卷,其散文被譽為元代一大家,有文集《說學(xué)齋稿》4卷,清人王懋稱其文“演迤澄泓,視之若平易,而實不可及”。此外,還有《爾雅略義》19卷,以及《草廬年譜》、《元海運記》等。此外在《太和正音譜》中有《危太仆后庭花》雜劇1本,王國維疑為危素所撰?!妒錾萍肪砣杏形K刭浱曝3缦驳摹顿浳渫幨織钕筚t序》,[6](P.205)不見于其集。(序略)傳在《明史》卷285列傳第一百七十三文苑,
陶凱,字中立,臨海(屬浙江)人?!睹魇贰肪?36有傳,元至正鄉(xiāng)薦,除永豐教諭,不就。洪武初,以薦征入,同修《元史》。授翰林應(yīng)奉,為禮部尚書,定科舉式。充主考官,取吳伯宗等百二十人程文進御,凱序其首簡,遂為定例。六年二月,出為湖廣參政。致仕。八年起為國子祭酒。明年改晉王府左相。博學(xué)工詩文。扈行陪祀,有所獻,帝輒稱善。一時詔令、封冊、歌頌、碑志多出其手。凱嘗自號“耐久道人”。帝聞而惡之。在禮部時出使往高麗,主客曹誤用符驗,論死?!妒錾萍酚小端蜅罟筚t歸澶淵序》,[6](P.215)作于明洪武五年(1372)。
魏觀,字巳山,蒲圻人。《明史》卷140有傳。元季隱居蒲山。太祖下武昌,聘授國子助教,再遷浙江按察司僉事。遷兩淮都轉(zhuǎn)運使,入為起居注。奉命偕吳琳以幣帛求遺賢于四方。洪武三年,轉(zhuǎn)太常卿,考訂諸祀典。稱旨,改侍讀學(xué)士,尋遷祭酒。明年坐考祀孔子禮不以時奏,謫知龍南縣,旋召為禮部主事。五年,出知蘇州府。前守陳寧苛刻,人呼“陳烙鐵”。觀盡改寧所為,以明教化、正風(fēng)俗為治。建黌舍。聘周南老、王行、徐用誠,與教授貢潁之定學(xué)儀;王彝、高啟、張羽訂經(jīng)史;耆民周壽誼、楊茂、林文友行鄉(xiāng)飲酒禮。政化大行,課績?yōu)樘煜伦?。明年擢四川行省參知政事。未行,以部民乞留,命還任。初,張士誠以蘇州舊治為宮,遷府治于都水行司。觀以其地湫隘,還治舊基。又浚錦帆涇,興水利?;蜃P觀興既滅之基。帝使御史張度廉其事,遂被誅。帝亦尋悔,命歸葬。
《述善集》卷三有其七言律詩一首。[6](P.216)詩云:
張守從來畏簡書,薛苞歸去復(fù)田廬。蓬萊春色吟無盡,桑梓韶華樂有余。日上虛庭初度鶴,雨收芳漳忽沉魚。鄰翁貰酒來相過,好為南宮致起居。
詩中以唐代名相張九齡在朝常畏簡書,和東漢孝子薛苞安貧樂道之典,贊美唐兀崇喜村居生活的平淡愜意與道德情操的高尚自足。
曾魯(1319-1372),字得之,新淦(今江西新干縣)人?!睹魇贰肪?36有傳。年七歲就能夠暗誦《五經(jīng)》,一字不遺。稍長,博通古今。凡數(shù)千年國體、人才、制度沿革,無不能言者。以文學(xué)聞于時。洪武初,修《元史》,召魯為總裁官。史成,賜金帛,以魯居首。五年,拜中順大夫、禮部侍郎。魯以“順”字犯其父諱,辭,就朝請下階。吏部持典制,不之許。戍將捕獲倭人,帝命歸之。儒臣草詔,上閱魯稿大悅,曰:“頃陶凱文已起人意,魯復(fù)如此,文運其昌乎!”未幾,命主京畿鄉(xiāng)試。甘露降鐘山,群臣以詩賦獻,帝獨褒魯。是年十二月引疾歸,道卒。淳安徐尊生嘗曰:“南京有博學(xué)士二人,以筆為舌者宋景濂,以舌為筆者曾得之也?!濒攲傥牟涣舾澹渫介g有所輯錄,亦未成書云。
《述善集》卷三收其詩二首。[6](P.218)
張籌,字惟中,無錫人。《明史》卷136有傳。父翼,嘗勸張士誠將莫天佑降,復(fù)請于平章胡美勿僇降人,城中人得完。以詹同薦,授翰林應(yīng)奉,改禮部主事。奉詔與尚書陶凱編集漢、唐以來籓王事跡,為《歸鑒錄》。洪武九年,由員外郎進尚書,與學(xué)士宋濂定諸王妃喪服之制?;I記誦淹博,在禮曹久,諳于歷代禮文沿革。然頗善附會。初,陶安等定圜丘、方澤、宗廟、社稷諸儀,行數(shù)年矣。洪武九年,籌為尚書,乃更議合社稷為一壇,罷勾龍、棄配位,奉仁祖配饗,以明祖社尊而親之之道,遂以社稷與郊廟祀并列上祀。識者竊非之。已,出為湖廣參政。十年坐事罰輸作。十二年仍起禮部員外郎。后復(fù)官,以事免。其詩云:
江上花飛委綠波,送君奈此別愁何。一杯且干麻姑酒,萬里須經(jīng)瓠子河。某水某山宜獵釣,我疆我理足委佗。白頭歸隱真奇事,不愧詩人賦在阿。[6](P.222)
張孟兼,浦江(今屬浙江)人,名丁,以字行。洪武二年,太祖詔修《元史》,以宋濂、王祎為總裁,三年,重開史局,仍以宋濂、王祎為總裁,張孟兼與趙壎等三十余位四方文學(xué)士征為纂修官。史成,授國子學(xué)錄,歷禮部主事、太常司丞。劉基嘗為太祖言:“今天下文章,宋濂第一,其次即臣基,又次即孟兼?!碧骖h之。孟兼性傲,嘗坐累謫輸作。已,復(fù)官,太祖顧孟兼謂濂曰:“卿門人邪?”濂對:“非門人,乃邑子也。其為文有才,臣劉基嘗稱之。”太祖熟視孟兼曰:“生骨相薄,仕宦,徐徐乃可耳?!蔽磶?,用為山西僉事。最終因廉勁疾惡,得罪太祖寵臣,惹怒太祖,械至闕下,命棄市。[9]
詩二首,其一:
天上青春老,江干細柳昌??蜌w舟倚渡,人送酒盈觴。未覺年華晚,空憐歲月忙。慚予留滯久,惜別最思鄉(xiāng)。
又一首:
三月江南景,村村薺麥齊。歸裝連曉發(fā),好鳥向人啼。縱酒歌頻放,停車思欲迷。今朝回首地,應(yīng)隔五云低。
此外還有曾堅,字子白,明代金溪(屬江西)人。少與危素齊名,元末進士,累官翰林學(xué)士,明洪武初為禮部侍郎。有《龍祠鄉(xiāng)社義約贊》并七言古詩一首,[6](P.62)長達三十韻。
王崇慶(1484-1565),字德徵,號端溪,明代開州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明代著名學(xué)者,歷任戶部主事、四川布政使、南京太常卿、禮部侍郎、南京吏部尚書等職,有《海樵子》等多種著述,另有《端溪集》,明史無傳,《述善集》卷首載王崇慶《序楊氏遺集》。
《述善集》有睢稼四言古詩和五言律詩各一首,[6](P.174,189)可見有較大的輯佚價值。
縱觀《述善集》基本內(nèi)容,可知唐兀家族是一個多民族和諧融合的大家族,《述善集》中詩文作品,創(chuàng)作時間跨度較長,作者數(shù)量眾多,族別涉及較廣,唐兀崇喜又接受了中國多元文化與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影響。這與其進入國子學(xué)中學(xué)習(xí)不無關(guān)系,元代后期,恢復(fù)科舉,儒學(xué)影響進一步擴大。作為唐兀崇喜國子學(xué)的老師,潘迪在《述善集》中所寫文章最多,可見其關(guān)系密切和對唐兀崇喜文學(xué)儒學(xué)影響。唐兀崇喜等人作品既有對黨項族先祖征戰(zhàn)的景仰和懷念,但更多的是儒家教化、勤儉行善等觀念的宣揚,有的甚至還十分激烈,如伯顏宗道、唐兀崇喜分別所作《節(jié)婦序》、《節(jié)婦后序》,但卻是當(dāng)時社會背景下現(xiàn)實和各族士大夫思想觀念的真實反映。如其《〈唐兀公碑〉賦詩》云, “欲鐫金石紀(jì)宗枝,特特求文謁我?guī)?。為感恩親無可報,且傳行實后人知?!睒銓崯o華,十分真實地寫出其不忘根本,傳存本族家世根源的民族情結(jié),同時也糅合中原及廣大漢族地區(qū)普遍存在的光宗耀祖的傳統(tǒng)觀念,這一方面反映出《述善集》的編撰目的,客觀上也彰顯中華多民族文學(xué)與文化融合的價值。
注釋:
①《新元史·氏族表》:“唐兀者,故西夏國,自趙元昊據(jù)河西,與宋金相峙者二百余年,元太祖始平其地,稱其部眾曰唐兀氏”。
②參潘迪:《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侯百夫長唐兀公碑銘并序》,《述善集》140頁。
③《善俗卷》之一,27頁。
④《育材卷》之二,130頁。
⑤光緒《開州志》卷4《職官志》。
⑥光緒《開州志》卷2《建置志》。
參考文獻:
[1]王國維.觀堂集林(影印本)[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朱紹侯.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序
[3]何廣博.《述善集》研究論文集[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
[4]朱紹侯.《述善集》學(xué)術(shù)價值//何廣博,等.《述善集》研究論文集[C].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
[5]劉巧云.《述善集》學(xué)術(shù)價值芻議//何廣博,等.《述善集》研究論文集[C].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
[6]焦進文,楊富學(xué).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
[7]楊富學(xué).元代哈剌魯人伯顏宗道新史料[J].新疆大學(xué)學(xué)報,2001,(1).
[8]鄧邵基.元代文學(xué)史[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8.
[9](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卷285列傳第一百七十三文苑.
收稿日期:2016-07-19
責(zé)任編輯:許瑤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