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延
(河北大地建設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市 201315)
市政道路“白加黑”改建之排水改造設計探討
羅慶延
(河北大地建設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市 201315)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城市建設的飛速發(fā)展,國內很多城市都在對水泥混凝土白色路面進行“白改黑”加罩改造,然而城市道路“白加黑”改建工程中的排水改造也不容忽視,結合浦倉路(北淀浦河路—盈港路)改建工程的排水改造設計進行了相關探討。
城市道路;白加黑改建;路面高差;排水改造
水泥混凝土路面作為道路主要結構形式,具有強度高、耐磨損、使用壽命長等優(yōu)點,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20余年間,在國內許多城市的道路建設中有著廣泛應用。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對城市道路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水泥混凝土路面存在一些本質缺陷,如行車舒適性差,路面產生較多的縱橫縫,水分容易滲入,后期的維護難度較大,與城市發(fā)展的時代性已不協(xié)調;而瀝青路面具有環(huán)保、防塵、降噪和增添行車舒適性的特點,因此,近年來國內很多城市都對轄區(qū)內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進行“白改黑”改造,在眾多改造技術中,“白加黑”改造技術是改造施工時首選的路面改建方案,該技術是對原有水泥混凝土板塊處置后,再在其上加罩黑色瀝青路面,能夠有效地改善原來舊路面的使用性能,車輛行駛更安全、更平穩(wěn)、噪聲更低,并且大大延長了道路的使用壽命,最大程度節(jié)約了維修成本。但是現(xiàn)在亟待改造的城市道路沿線一般都是成熟地段,道路兩側沿街商鋪鱗次櫛比,現(xiàn)狀建筑地坪標高基本與人行道持平,當車行道路面進行“白加黑”改造后有所抬高,車行道與人行道高差進一步縮小,基本相平,容易引起雨水倒灌至沿街建筑內,為此,城市道路“白加黑”改建工程中排水改造也不容忽視,本文結合浦倉路(北淀浦河路—盈港路)改建工程(見圖1)中的排水改造設計進行相關探討。
圖1 項目地理位置圖
浦倉路位于青浦中心城區(qū),是青浦老城區(qū)南北走向的一條主干道,南起北淀浦河路,北至盈港路,長約1 800 m,主要為老城區(qū)居民及沿線企事業(yè)單位提供出行的交通便利,道路沿線分布有居民小區(qū)、城東菜場、青浦體育場、發(fā)展局大樓、青浦東方中學等眾多企事業(yè)機關單位,道路沿線兩側店鋪更是鱗次櫛比。本段道路現(xiàn)狀為一幅路斷面形式,機非混行,既有路幅20 m左右,橫斷面布置為2.5 m(人行道)+15.0 m(車行道)+2.5 m(人行道);現(xiàn)狀車行道為水泥路面,由于交通流量不斷增長,原機動車道水泥路面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后,局部水泥板塊出現(xiàn)裂縫、剝落以及后期管線敷設開挖修補后出現(xiàn)的沉陷裂縫等病害,路面平整性較差,影響行車的舒適性和安全性,且道路沿線現(xiàn)狀路容較差,本工程亟待“白改黑”整治改造,如圖2所示。
圖2 浦倉路沿線現(xiàn)狀路況圖
道路兩側均設置有人行道,均為同質磚材料,鋪裝平整良好,沿街店鋪基本都緊貼著人行道,根據(jù)現(xiàn)場調查,車行道與人行道側石高差基本在10~12 cm,而沿線店鋪室內地坪標高基本與現(xiàn)狀人行道標高持平,有的甚至比人行道外側高度要低;本段道路采用管道排水方式,沿人行道側石上布置有立式雨水口,排水設施現(xiàn)狀基本良好,僅局部有破損,如圖3所示。
圖3 浦倉路沿線現(xiàn)狀道路排水設施圖
本次改建工程設計根據(jù)既有道路情況,對道路平面、橫斷面均維持原狀不變;道路的縱斷面設計結合路面加鋪結構厚度的要求,進行縱斷面擬合設計;同時對人行道、綠化、側石、雨水口及窨井等附屬工程設施等同步進行整治。由于本工程現(xiàn)狀水泥路面板塊的承載能力基本完好,因此,本次路面整治設計采用修繕加鋪方案,即對原水泥混凝土板塊病害進行修繕處理后,滿鋪聚酯玻纖布(防止反射裂縫),然后全線加罩4 cm細粒式瀝青混凝土(AC-13C)上面層+6 cm中粒式瀝青混凝土(AC-20C)下面層。
現(xiàn)狀車行道與人行道側石高差基本在10~12 cm,由于車行道在“白加黑”加罩后路面抬高10 cm,車行道與人行道高差進一步縮小,基本相平,容易引起雨水倒灌至沿街建筑內,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本次“白加黑”改建工程對排水設施改造如下:
將人行道高度降低到與車行道基本位于同一平面,使得整治后人行道外側路面高度低于沿街店鋪的現(xiàn)狀地坪標高。為了防止雨水漫上人行道,人行道側石略高出車行道路面邊緣2 cm,如圖4所示。
圖4 蓋板溝構造圖
因道路抬高,人行道與車行道基本位于同一平面,原道路兩側II型雨水口取消,為了加強排水效果,充分利用原有道路的排水設施,本次設計在車行道與人行道相接處增設矩形蓋板溝,上覆帶漏水口的淺碟形蓋板,并對原II型雨水口進行改造利用,使得車行道及人行道上的雨水通過路面橫坡能快速地匯集到蓋板溝內,再通過蓋板溝的縱坡排到原有的雨水口中,最終進入現(xiàn)有的雨水排放系統(tǒng),如圖5所示。
圖5 雨水口改造后構造圖
另外,為了防止機動車沖上人行道,在沿街店鋪段人行道側石邊緣設置隔離防撞地樁;因加罩后路面抬高,道路沿線的雨水口及窨井均相應抬高。窨井井蓋采用高強度、防盜型鋼纖維混凝土井蓋。
該工程于2011年11月17日開工,2012年7月8日竣工,整個工程施工歷時約8個月,本工程改造完成后消除了路面病害,改善了路面性能,道路沿線的路容路況均有很大改觀,為道路沿線廣大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出行環(huán)境,極大地方便了周邊居民的出行,如圖6所示。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飛速發(fā)展,現(xiàn)有城市道路中的水泥路面“白改黑”將越來越普遍,而亟待改造的城市道路沿線一般都是成熟地段,道路兩側沿街商鋪林立,現(xiàn)狀建筑地坪標高基本與人行道持平,當車行道路面進行“白加黑”改造后有所抬高,容易引起雨水倒灌至沿街建筑內,因此,“白加黑”改建工程中排水改造也不容忽視。本文結合浦倉路(北淀浦河路—盈港路)改建工程中的排水改造設計進行相關探討,為今后同類工程提供了一種新的參考思路。
圖6 浦倉路沿線改造后路況
[1]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S].
[2]CJJ 152—2010,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guī)程[S].
[3]DGJ 08-103—2003,無障礙設施設計標準[S].
[4]GB 50688—2011,城市道路交通設施設計規(guī)范[S].
[5]DGJ 08-92—2000,城市道路養(yǎng)護技術規(guī)程[S].
[6]JTG D05—2006,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guī)范[S].
[7]JTG F40-2004,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S].
[8]PSAR-D01—1992,上海市排水管道通用圖[S].
[9]CJJ 1—2008,城鎮(zhèn)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guī)范[S].
U417.3
B
1009-7716(2016)06-0059-03
2016-01-15
羅慶延(1980-),男,安徽安慶人,工程師,從事市政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