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是從多角度,多方位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知識上,能力上的教育。它是以21世紀的需要為目標的教育。那么,怎樣實施素質教育,怎樣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其最簡捷,最有效,最主要的仍然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主渠道的課堂教學,當然也就是要抓住素質教育這一主題
1 歷史是研究過去人類社會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學科,它具有過去性,科學性,具體性等等特點,教學中應根據(jù)這些特點,樹立歷史教學的素質觀
首先,歷史是對青少年進行德育教學的最生動的教材。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在歷史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中學歷史教學大綱中規(guī)定的德育目標,如愛國主義教育,歷史責任感的教育,最終都落實到德育教育中去,使學生學會處世做人,特別是大量的歷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生動材料,他們在創(chuàng)造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品質和高尚情操,成為炎黃子孫繼續(xù)奮進的動力,構成了中華民族的魂魄和脊梁。歷史中的很多品德高尚的人物,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精忠報國”的岳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繼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孫中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橫眉冷對千夫子,俯首甘為孺子?!钡聂斞浮澳袃毫⒅境鲟l(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一代偉人毛澤東,等等。他們的行為以及他們的價值取向為后人留下了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也為當代青少年如何做人樹立了光輝的典范,因此,是青少年人生道路上的必修課。這些珍貴的精神財富就成了我們素質教育的有力素材。
其二.歷史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幫助青少年吸取豐富的營養(yǎng),陶冶思想情操。它能樹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弘揚民族精神。如意大利的崛起,要沒有古羅馬的偉大過去,但丁的詩篇,古希臘文化在它們頂上的閃耀,意大利民族要想重新奮起,凝聚起來,那是難以想象的。所以,各民族都強烈的保存著自己的民族傳統(tǒng),這是一種民族凝聚的力量,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團結的紐帶,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教學中,應精心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優(yōu)化學生的素質結構,如俄羅斯民族的革命膽略,德意志民族的理性思維,美利堅民族的求實精神,猶太民族的復興致富經營思想,日本大和民族的堅忍不拔等,都是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在中國這種精神力量更值得欽佩。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價值觀,屈原“出污泥而不染,”“忍天下人所不能忍,為天下人所不能為”的氣節(jié),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以及近現(xiàn)代史上一系列變法,改良,革命等,都是中華民族進取的生動寫照,正是這種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學中,注重這方面的開發(fā),可以增強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領悟人生的真諦。
其三、歷史可以培養(yǎng)學生抗挫折的競爭意識。21世紀競爭激烈。未來人必須有良好的穩(wěn)固的心理素質,具備承受挫折和戰(zhàn)勝危機的頑強意志。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人生除了平淡的重復以外,能給命運帶來的不是機遇就是困境,而未來的社會則會使每個人都有可能使生命變得有聲有色,波瀾起伏,關鍵是否有承受挫折和戰(zhàn)勝危機的意志。中國共產黨成長的歷史啟迪我們,從大革命的失敗到八.一南昌起義,從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到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從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反動派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抗爭,一次次走向勝利,正是由于堅強的共產黨人具備了承受挫折和戰(zhàn)勝危機的頑強意志,才能使他們能夠完成在一般情況下難以完成的事業(yè)。現(xiàn)在我們又進入了一個需要創(chuàng)新和開拓的新時代,更不能失去抗挫折和戰(zhàn)勝危機的意志和素質。
2 要探索適應歷史教學與素質教育和諧統(tǒng)一的教學方法
實施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過于保守,采用的教育方式,方法多為適應性的,而素質教育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教育,教育學生不要滿足書本上或生活中給予他們的知識或經驗,也不要停留在描述,解釋那些已不是問題的問題上,要引導學生去觀察分析,形成概念,掌握新工具去解決前人尚未解決的問題。
第一,教學中要給學生以學習的動力刺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的學習過程主要是一種主動探索過程。如果把學生看成是加工對象,通過外部壓力迫使學生去學習顯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學習應該是一種自覺行為,要珍惜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教育方法上,從解決學生的“問題”入手。一是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有機地浸透教育目的,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樹立為祖國,為人民學習的遠大抱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原動力。二是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設置激趣激思,動口動手的問題,使學生通過看書,查資料,討論,觀察,思考,主動地解決問題,教師要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鼓動,評價,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把學生推向自主學習的成功通道,實現(xiàn)其知識遷移和能力遷移。
第二,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的灌輸和說教,而是要把學習知識的規(guī)律和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動腦,動口和動手,鼓動他們自我認識,自我發(fā)揮,自我管理,自我培養(yǎng),自我發(fā)展,從而達到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勞動,明白學習的目的。正如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所說“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睂W習方法的指導,一.要結合不同的年級,不同年齡學生有計劃有步驟,有方法,有措施,有目的地實施和培養(yǎng)。有步驟上可采取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分內容實施,在方法上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指導學法。二.在必要時專門組織知識講座。三.要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學法交流。
總之,素質教育要求教學的過程和重點,并不只是知識傳授,而更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為他們一生的生存和發(fā)展打基礎。
3 科學地把握和實施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科學的把握和實施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的關鍵,是達到課堂教學高效率高質量的必經之路,也是減輕學生課余負擔的有效途徑。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強烈的事業(yè)心,責任感,還要有扎實的專業(yè)功底,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一是要加強學習,提高理論水平,注重搜集教育經驗和信息,積極地在教學中進行實踐,探索,不斷總結和提高。二是從每一課做起,認真審視教學內容,方法和程序是否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及生理心理特點,力求達到在知識上面向全體學生,在智能上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在情感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注重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特別是電腦視聽手段的應用,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歷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和研究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成果,深入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因為素質教育首先是一個時間問題,必須通過大量的教學活動,積累豐富的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逐步形成素質教育的理論體系,然后反過來指導實踐。因此,教師應該強化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識,培養(yǎng)多層次的人才,以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作者簡介
朱江(1965-),男,黎族,貴州,歷史學學士,曾任史地政教研組長,中教一級,研究方向:歷史教育教學的學法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