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芳(廈門第六中學,福建廈門361 01 2)
基于探究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
許春芳
(廈門第六中學,福建廈門361 01 2)
常見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有效率型和效益型兩種,其實質(zhì)是“流程化探究”與“清談探究”實驗。為了切實開展生物學探究實驗,教師要堅持少教多學的理念,以系統(tǒng)的觀點看待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把有限的課堂時間花在點撥實驗探究上。只有這樣才能構(gòu)建真正的探究實驗課,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
實驗;探究;生物科學素養(yǎng);少教多學
隨著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已是初中生物學教師的共識。教師希望能于課堂上傳遞生物科學知識,促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生物科學探究能力、科學品質(zhì),為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奠定基礎。這一目標決定了生物探究實驗課將因其“探究”性,而成為提升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平臺。然而,在現(xiàn)實的生物學教學實踐中,因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實驗的探究性是否真正落實到了實處?學生是否真正的體驗到了“探究”?“探究”的程度如何?科學素養(yǎng)是否得到提升?這些都值得教師思考與探討。
1.實驗教學維度
在教學實踐中,限制實驗課發(fā)揮探究性的首要因素是課時長短。據(jù)筆者統(tǒng)計,大多數(shù)課堂探究實驗一般只有一個課時。以一節(jié)典型探究實驗課“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為例,其教學分理論和操作兩個維度(如圖1所示)。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課堂教學時間主要分配給了“理論維度”和“操作維度”。在此基礎上依據(jù)課堂時間所服務的內(nèi)容的不同,可以再分出A生物學基本概念和原理、B探究方法、C實驗步驟與操作注意事項、D實際操作等四個部分。其中,A、B、C三部分知識是需通過語言傳遞來實現(xiàn),只有D部分是通過動手實踐來實現(xiàn)。
2.效率型實驗教學
效率型實驗教學是指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讓組織教學更有序,同時提高實驗現(xiàn)象的顯著性,確保能在一個課時內(nèi)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平鋪直敘、直奔重點,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極盡所能在講解生物學基本概念和原理、探究方法的基礎上力求詳細介紹C部分的實驗步驟與操作注意事項,使學生對操作流程“了然于胸”、少出“意外”。這樣,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實驗,且實驗現(xiàn)象顯著,“達成教學目標”。
3.效益型實驗教學
效益型課堂實驗教學是指為了在紙筆測試中取得好成績,師生更多注重理論層面的分析和探討。這樣勢必將大量的課堂時間花在講解生物學基本概念和原理、探究方法上,即圖1所示的A部分和B部分。進行生物學實驗的時間則所剩無幾。學生在教師教導下非常明確應發(fā)生的實驗現(xiàn)象。于是,“探究”實驗多少變味為“驗證”實驗。由于教師對于實驗分析得十分透徹,學生在考試中若遇到相關(guān)的試題一般能取得很好的成績。
4.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分析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生物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lǐng)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將科學探究引入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內(nèi)容,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科學探究的理解力和動手能力的提升需要學生親歷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學生收集的實驗數(shù)據(jù)、資料越多,越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學概念,學生的思維也越加活躍、廣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越強,這是任何人,任何語言都不能取而代之的。
由此可見,效率型實驗教學的實質(zhì)是“流程化探究”的實驗課,反映了教師“說”與學生“做”在時間上的矛盾。教師“說”在某種程度上能促進學生“做”,但教師“說”得多了,學生“做”的就少了。效益型實驗教學則是“清談探究”的實驗課,反映了紙筆測試中知識與能力之間的矛盾。的確,知識的掌握程度在紙筆測試中立竿見影,而一節(jié)探究實驗教學對學生的觀察、思辨、推理、判斷等能力或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可能效果甚微,也許要經(jīng)歷若干實驗后,甚至是若干年后才能看到其效益。效率型實驗教學和效益型實驗教學雖都有學生動手探究的部分,但實質(zhì)上打了“探究”的“擦邊球”,以期這樣的實驗教學發(fā)展學生科學素養(yǎng)是低效的或是“名不副實”的。
1.教師要堅持少教多學的理念
“少教多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是實踐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基礎。教師在課堂上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更好的發(fā)展。[1]生物學實驗課要為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服務。因此教師不要越俎代庖,包辦太多,不要怕出“意外”。要以“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目標,堅持“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備課時應更多思考如何有效處理實驗教學內(nèi)容,如何組織學生探究實驗活動,如何激發(fā)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和積極性等。實驗課堂上教師要扮演“腳手架角色”,正確解決實驗教學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從根本上糾正實驗課“打擦邊球”的現(xiàn)象。
2.要用系統(tǒng)的觀點看待實驗教學
變量、對照試驗、如何控制變量等等,是每個對照類型的實驗中都會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初一新生很難通過一節(jié)實驗課的學習就能透徹理解這些專業(yè)術(shù)語,否則勢必會占用學生大量動手實驗的時間。如果將初中兩年的所有對照實驗看做一個系統(tǒng)的教學過程,在每次的對照實驗中,循序漸進地提供給學生不同的視角體會這些概念,相信若干個實驗后,學生會對這些概念有逐步深入的認識。所以,教師要具備初中階段系列實驗課的“全局觀”,不要糾結(jié)于某節(jié)課概念沒講透上,不要用“打擦邊球”的策略處理實驗課上的矛盾,而是以春雨潤物,靜待花開的心態(tài),還探究實驗于學生,創(chuàng)設真正屬于學生的實驗課。
3.把有限的課堂時間花在點撥實驗探究上
例如“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涉及到試管、量筒等儀器的使用注意事項與操作注意事項有十幾項之多,若教師介紹得過多會會割裂學生對實驗的整體認識。[2]有些操作上的小細節(jié),如量筒的使用等,建議可以羅列出來,作為課前預習。課堂上能不說的就不再贅述,允許學生在細節(jié)上的“不完美”,把有限的課堂時間花在點撥探究實驗關(guān)鍵點上,這樣就能騰出更多時間讓學生思考、觀察與動手實驗,從而將探究實驗課堂上打“擦邊球”的時間充分擠兌出來。
綜上所述,真正的探究實驗課是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的實驗課,讓學生的思維解脫束縛、按照自己的預設完成探究,這才是探究實驗的理想狀態(tài)。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這也是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拒絕打“探究”的“擦邊球”,深刻地理解探究實驗的本質(zhì),充分認識探究目標的復雜性,正確提煉探究問題,及時與準確反饋學生探究過程。[3]正確協(xié)調(diào)處理實驗教學矛盾,還科學探究的本來面目。
[1]劉衛(wèi)平.少教,才能多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2]王志東.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新體會[J].素質(zhì)教育論壇,2010(11).
[3]鮑道宏.以導促學互動共生——社會構(gòu)建主義視野中的課堂[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1).
(責任編輯: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