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余苗
摘要: 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現(xiàn)狀是目前高校十分關注的問題。本研究以職業(yè)倦怠問卷為工具,通過調查湖南省高校690名輔導員的職業(yè)倦怠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輔導員普遍有中等程度的職業(yè)倦怠。具體來說,女輔導員的成就感顯著低于男輔導員;已婚和未婚輔導員職業(yè)倦怠差異不顯著;20~25歲年齡組輔導員職業(yè)倦怠顯著低于其他三個年齡組,31~40歲年齡組在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維度上得分最高;碩士學歷輔導員職業(yè)倦怠顯著高于本科學歷輔導員;0~2年工齡輔導員職業(yè)倦怠顯著低于其他三個工齡組,工齡6~10年輔導員職業(yè)倦怠顯著高于其他三個組;輔導員所帶學生數量為0~200人時,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得分最低。為了改善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現(xiàn)狀,需統(tǒng)籌規(guī)劃輔導員隊伍建設,完善輔導員的績效評估機制,合理安排輔導員工作量,增強其職業(yè)認同感,促進輔導員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
關鍵詞:師資隊伍建設;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倦怠;職業(yè)認同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6)05-0083-05
收稿日期:2016-06-08
基金項目:2016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功能與價值研究”(16B03);2015年湖南省輔導員團隊建設項目“樹人以德 育人以情——大學生心靈成長輔導團隊”(15F03)。
作者簡介:張坤(1978-),男,湖南沅陵人,博士,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余苗(1987-),湖南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生涯發(fā)展中心講師。
職業(yè)倦?。╦ob burnout)又叫工作倦怠。1974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這一概念,用來專指服務于助人行業(yè)中的個體在面對過度工作要求時所產生的身體和情緒極度耗損狀態(tài)[1]。此后30多年,職業(yè)倦怠引起廣泛關注,研究范圍也逐漸擴大,從最初的服務和教育職業(yè)擴展到了醫(yī)療、計算機技術、軍隊及管理等領域[2]。目前,最為廣大學者所廣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 在1981年提出的職業(yè)倦怠定義:“在以人為服務對象的職業(yè)領域中,個體的一種情感耗竭、冷漠和個人成就降低的癥狀”[3]。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玩世不恭(cynicism)和成就感低(inefficiency)是職業(yè)倦怠的三種具體表現(xiàn)。情感耗竭涉及個體對壓力的評估,表現(xiàn)為個體的情感資源過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喪失;玩世不恭涉及個體對待服務對象的態(tài)度,表現(xiàn)為刻意與工作及相關人員保持一定的距離,對工作不那么投入和熱心,總是很被動完成工作任務,工作態(tài)度被動消極、麻木疏遠;成就感較低涉及個體對自我的評估,表現(xiàn)為個體自我效能感降低,懷疑自己工作的價值和意義等。
職業(yè)倦怠更常發(fā)生在助人職業(yè)中,如教師、醫(yī)護人員、警察等從業(yè)人群。其中,教師是近年來國內研究者關注較多的一個群體[4][5]。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中的一支,與高校任課教師相比,輔導員往往要身兼數職,承擔多重角色,事務繁雜瑣碎,這使得他們更容易在工作中產生職業(yè)倦怠感[6]。目前,學術界也開始關注輔導員的職業(yè)倦怠現(xiàn)狀。有部分定性研究從理論角度總結了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的成因及應對措施[7][8],也有少數定量研究通過調查數據了解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的現(xiàn)狀[9][10],探索職業(yè)倦怠與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等[11][12]??偟膩碚f,有關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的定量研究較少。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輔導員的職業(yè)倦怠不僅會影響輔導員的身心健康,還有可能影響學生人格的健康發(fā)展。因此,關注輔導員的職業(yè)倦怠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價值。本研究擬通過問卷調查,了解輔導員的職業(yè)倦怠現(xiàn)狀及其與相關因素的關系,從而為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的預防和干預提供一定的參考或借鑒。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依托湖南省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會,我們面向全省100多所高校的輔導員發(fā)送問卷星鏈接,通過網絡平臺收集調查數據,共收集到700份數據,回收有效問卷690份,有效回收率為98.57%。其中,來自普通高等學校的輔導員473人(68.6%),來自高職高專院校的217人(31.45%);專職輔導員590人(85.5%),兼職輔導員100人(14.5%);男性278人(40.3%),女性412人(59.7%);大專學歷7人(1%),本科學歷203人(29.4%),碩士學歷477人(69.1%),博士學歷3人(0.4%);30歲以下的392人(56.8%),31~40歲的243人(35.2%),41歲以上的55人(8%);工齡0~2年229人(33.2%),3~5年204人(29.6%),6~10年169人(24.5%),11年以上的88人(12.8%)。
除了采用自編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人口學變量,工齡等)之外,我們還采用了Maslach編制的職業(yè)倦怠量表通用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 MBI -GS),中文版問卷由李超平和時勘[13]修訂,共15道題,包括情感耗竭(5道題)、玩世不恭(4道題)和成就感低(6道題)三個維度。問卷采用利克特7分等級,1代表“從不”,7代表“非常頻繁”,在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維度,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高;成就感低維度采用反向計分,得分越高成就感越低,倦怠越嚴重。在李超平和時勘的研究中,三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8,0.83,0.82。本研究中三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1,0.86,0.86。
本研究運用的統(tǒng)計方法包括T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等,采用spss18.0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
二、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倦怠調查結果
根據李永鑫的觀點,在七級評分時,平均數在1~3之間為輕度倦怠,3~5之間為中度倦怠,5~7之間為高度倦怠[14]。本調查中,輔導員職業(yè)倦怠得分為3.10(0.92),在情感耗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三個維度上得分分別為3.23(1.22)、2.85(1.18)、3.17(3.10)。由此可見,被試群體總體有中度倦怠,在情感耗竭和成就感低維度呈中度倦怠,在玩世不恭維度呈輕度倦怠。
按上述標準,將被試在三個維度及總分上的得分分為輕度倦怠者、中度倦怠者和重度倦怠者,每一類人數及所占比例如表1。由表中結果可知,被調查群體中一半左右輔導員存在中度倦怠,也有少數比例輔導員有重度倦怠。
(1)不同性別、婚姻狀況的比較
利用T檢驗考察不同性別和婚姻狀況的輔導員在職業(yè)倦怠總分及三個維度上的得分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男女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總分差異邊緣顯著(t=-1.91,p=0.057),女性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程度略高于男性輔導員。在成就感低維度,男輔導員得分顯著低于女輔導員(t=-2.18,p=0.03),即女輔導員的成就感顯著低于男輔導員。在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維度,男女差異不顯著(t=-0.57,p=0.57;t=-1.44,p=0.15)。已婚和未婚輔導員總體職業(yè)倦?。╰=-0.901,p=0.368)及情感耗竭維度、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維度差異均不顯著(t=-1.857,p=0.064;t=-1.371,p=0.171;t=0.754,p=0.451)。
(2)不同年齡、學歷的比較
不同年齡輔導員在職業(yè)倦怠總分及三個維度上得分均差異顯著,具體見表2。LSD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在職業(yè)倦怠總分上,20~25歲輔導員得分顯著低于其他三個年齡組的輔導員。在情感耗竭維度,20~25歲年齡組得分顯著低于26~30歲和31~40歲年齡組,而26~30歲年齡組得分又顯著低于31~40歲年齡組,40歲以上年齡組得分處于三個組中間,與三個組得分差異均不顯著。在玩世不恭維度,20~25歲年齡組得分顯著低于26~30歲和31~40歲年齡組,26~30歲年齡組得分邊緣顯著低于31~40歲年齡組,40歲以上年齡組與其他三組差異不顯著。在成就感低維度,26~30歲和40歲以上年齡組得分都顯著高于20~25歲和31~40歲年齡組。
由于被試中大專學歷和博士學歷人數均少于10人,無法進行方差分析,故只比較了本科和碩士學歷輔導員的差異。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在職業(yè)倦怠總分、情感耗竭和成就感低維度上,本科學歷輔導員得分顯著低于碩士學歷輔導員(t=--3.210,p=0.001;t=-2.188,p=0.029;t=-3.138,p=0.002);在玩世不恭維度,本科學歷輔導員得分邊緣顯著低于碩士學歷輔導員(t=-1.785,p=0.075)。
(3)不同工齡和所帶學生人數差異的比較
考察不同工齡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的差異,結果如表3。由結果可知,不同工齡輔導員在職業(yè)倦怠總分、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維度上得分差異均顯著,在成就感低維度得分差異不顯著。LSD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在職業(yè)倦怠總分上,工齡6~10年輔導員得分顯著高于0~2年、3~5年和11以上工齡的輔導員,而0~2年工齡的輔導員得分顯著低于2~5年和6~10年工齡的輔導員。在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維度,不同工齡輔導員得分的具體差異也呈現(xiàn)相似趨勢。
考察輔導員所帶班級人數的多少是否與其職業(yè)倦怠存在一定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在職業(yè)倦怠總分和成就感低維度,帶班人數多少的差異不顯著,而在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維度差異顯著。具體見表4。LSD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在情感耗竭維度,400人以上組和201~300人組顯著高于0~200人組,301~400人組與其他三組差異均不顯著。玩世不恭維度的組間差異趨勢相同。
三、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倦怠情況分析及對策建議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校輔導員大多有輕至中度職業(yè)倦怠,且中度職業(yè)倦怠輔導員比例占多數,也有少數輔導員有重度職業(yè)倦怠狀況。在情感耗竭維度,輔導員平均得分較高(3.23),且重度倦怠者占11.3%,這說明輔導員的職業(yè)倦怠狀況主要表現(xiàn)在情感耗竭上,即因工作壓力過大而導致情感資源過度消耗。另外,有59.7%的輔導員感受到中等及以上程度的成就感低,44.2%的輔導員感受到中等及以上程度的玩世不恭。因此,輔導員的職業(yè)倦怠需引起高度重視。另外,本研究從性別、年齡、學歷、工齡等方面對輔導員的職業(yè)倦怠情況作了進一步分析。
第一,從性別上看,本研究發(fā)現(xiàn),女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程度略高于男輔導員,且主要表現(xiàn)在成就感低上。這主要是因為女性情感比較細膩,對他人需求更敏感,對學生照顧和關愛更多,她們容易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無論是在情感上還是在實際行動中的投入,成就感低可能更多與感受到的付出回報不對等有關??赡苓€存在另一個原因是,女輔導員在職業(yè)晉升等相關機會上,比男性略占劣勢,或者因為她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家庭之中,其能力并沒有完全在工作中展現(xiàn)。這一結果與曹建平的研究正好相反[10]。
第二,從年齡上看,處于不同年齡段的輔導員職業(yè)倦怠存在差異。20~25歲年齡組無論在職業(yè)倦怠總分還是三個維度上,得分都顯著低于其他年齡組,即20~25歲年齡組倦怠感最輕。這可能是因為年輕人剛進入工作崗位,對工作充滿積極期待和熱情。31~40歲年齡組在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維度上得分最高,這一年齡段似乎更容易產生倦怠感。究其原因,這一年齡段正處于中年初期,他們不論在事業(yè)發(fā)展還是家庭建設方面都處于關鍵時期,各類事務繁雜從而導致情感耗竭,對工作有疲憊感。
第三,從學歷上看,發(fā)現(xiàn)碩士學歷輔導員的倦怠更嚴重。其原因可能在于,學歷越高的輔導員,由于前期教育投入較多,對自我定位較高,對工作的價值期待也較高,這種期待讓他們更容易在工作中產生失落感。隨著高校的發(fā)展,碩士研究生將成為高校輔導員隊伍的主力軍。因此,輔導員的學歷與其職業(yè)倦怠嚴重程度之間的關系,應該成為輔導員隊伍建設考慮的內容之一。
第四,從工齡上看,0~2年工齡輔導員的職業(yè)倦怠程度顯著低于其他三個工齡組,工齡6~10年輔導員的職業(yè)倦怠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工齡組。換言之,工齡10年以下的輔導員,倦怠感隨著工齡增加而增加,工齡10年以上者,倦怠感開始緩解。這可能是因為,隨著工作年限的延長,輔導員對自身成就感的期待隨之增加,尤其是工齡6~10年的輔導員,對工作收入、職稱評定等期待更多,因而更容易產生倦怠感。而工齡10年以上者,因其工作經驗日趨豐富,對工作中的各種問題能夠應付自如,家庭和個人生活趨于穩(wěn)定,對工作的滿足感更高,不太容易產生倦怠感。
第五,從所帶學生人數上來看,所帶學生人數為0~200人時,輔導員的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得分顯著低于200人以上的其他三個組,且在200人以上的三個組中,輔導員均表現(xiàn)出中度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換言之,當輔導員所帶學生人數超過200人,輔導員更有可能出現(xiàn)職業(yè)倦怠,主要表現(xiàn)為情感耗竭和冷漠疏遠。顯然,所帶學生越多,工作負荷就越重,輔導員需要投入的精力就更多。
鑒于以上分析,為了促進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我們對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的預防和干預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統(tǒng)籌規(guī)劃輔導員隊伍建設。根據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的性別和學歷差異,建議在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過程中,應適當考慮輔導員隊伍的性別結構比例,針對不同性別和不同學歷輔導員群體在工作中表現(xiàn)出的優(yōu)劣勢采取更科學、合理的干預措施。
第二,完善輔導員的績效評估機制。成就感低是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提升工作成就感是改善職業(yè)倦怠的重要途徑。因此,可以通過完善評價機制,如采取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建立全方位反饋評價體系,體現(xiàn)公平公正,盡可能多地創(chuàng)造滿足輔導員自我價值期待的途徑,如工資待遇、職稱職級評定等,提升其工作成就感。
第三,合理安排工作量。輔導員所帶學生人數過多,會更容易出現(xiàn)職業(yè)倦怠。輔導員是以人為對象的工作,除了要應對具體事務以外,更多的需要情感投入,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要盡量考慮到這一工作的特殊性,避免輔導員因工作負荷過重而壓力過大,從而產生職業(yè)倦怠感。
第四,增強職業(yè)認同感。工齡較長的輔導員不太容易產生倦怠感,這既與他們豐富的工作經驗有關,也與他們對輔導員這一職業(yè)的認同感和忠誠度有關。因此,可以積極利用這一因素,通過“新進輔導員入職沙龍”、“新老輔導員結對幫扶計劃”等途徑,加強輔導員的職前、職中、職后教育。同時,依托學科和專業(yè)發(fā)展平臺,夯實思想政治教育、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與就業(yè)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和學生事務管理等方向的分流培養(yǎng),將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標準納入年度目標考核體系,形成輔導員“嚴進、精育、厚待、優(yōu)出”的典型做法和經驗,推進輔導員隊伍從“經驗型”向“學習型”轉變。
第五,促進輔導員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輔導員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必然要求,也是幫助輔導員緩解職業(yè)倦怠的一項重要舉措。因此,一方面,管理者要密切關注輔導員隊伍的心理素質,定期舉辦心理調適知識講座,增強輔導員自身情緒調節(jié)和壓力緩解能力;豐富輔導員的業(yè)余活動,增加團隊凝聚力,使輔導員在放松中緩解工作疲勞,補充精力。另一方面,輔導員要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積極學習心理健康維護知識,增強自我調適能力,培養(yǎng)積極心態(tài),從而更有力地應對工作壓力,調節(jié)職業(yè)倦怠。
參考文獻
[1] Freudenberger H J. Speaking from experience[J].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77(7):26-32.
[2] 賈曉波,陳鳳榮.工作倦怠的測量及其干預研究綜述[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1) :55-60.
[3] 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 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Psychology,2001(52):397-422.
[4] 李蕓,李輝,白新杰.國內教師職業(yè)倦怠研究20年:回顧和反思[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8):1015-1016.
[5] 徐長江,解曉龍,莫世亮.哪類高校教師易患職業(yè)倦?。?0年研究的元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15(1):79-87.
[6] 孫啟武,郭蘭.崗位特征及相關因素對輔導員工作倦怠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1(5):1178-1182.
[7] 唐海波,黃劍飛,李賽蘭.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倦怠成因及干預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1(4):50-51.
[8] 薛浩,陳桂香.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的激勵機制[J].中國青年研究,2014(11):116-119.
[9] 張喜轉.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倦怠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4(7):116-117.
[10] 曹建平.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狀況調查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4):96-98.
[11] 龔偉.高校輔導員角色壓力源及職業(yè)倦怠關系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2013(2):44-48.
[12] 曾凡敏.高校輔導員應對方式與職業(yè)倦怠相關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2(6):734-739.
[13] 李超平,時勘.分配公平與程序公平對工作倦怠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3(5):677-684.
[14] 李永鑫,李藝敏.工作倦怠評價標準的初步探討[J].心理科學,2006(1):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