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 FANG Hai
龍泉居雅堂青瓷坊,浙江 龍泉 323700 (Ya - tangLongquanceladonworkshop ,Longquan Zhejiang 323700)
青銅器造型在龍泉窯青瓷中的應用及其藝術特征
方海 FANG Hai
龍泉居雅堂青瓷坊,浙江 龍泉 323700 (Ya - tangLongquanceladonworkshop ,Longquan Zhejiang 323700)
龍泉窯歷史悠久,是我國陶瓷史上最為著名和重要的窯系之一。龍泉青瓷的造型設計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仿青銅器造型是其中較為常見的造型種類之一。對龍泉窯青瓷仿青銅器造型的起源、在傳統(tǒng)龍泉窯青瓷中的應用及主要器形種類、當代龍泉青瓷對傳統(tǒng)仿青銅器造型設計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等,進行了研究和概述,并在搜集歸納各類典型器物作具體系統(tǒng)分析的基礎上,探討龍泉青瓷仿青銅器造型設計的美學特征??蔀閭鹘y(tǒng)龍泉青瓷研究積累基礎資料,為當代龍泉青瓷造型設計提供參考。
龍泉青瓷;仿青銅器;造型設計;美學特征
龍泉窯青瓷是我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陶瓷窯系之一,是青瓷燒造空前絕后的一個高峰。龍泉青瓷以“奪得千峰翠色來”的釉色聞名,著名的梅子青和粉青釉晶瑩潤澈、有如美玉。同時,龍泉窯青瓷的造型也由古出新,燒制出了種類豐富、功能齊全、式樣精美的各式瓷器品種。
宋代以來,崇古、復古思潮流行,金石學興起,形成了對金石古器的收集、整理和考證熱潮。這種風尚,在文學、藝術(包括工藝美術)上均有所表現(xiàn)。這段時期,瓷窯燒制了很多仿古銅器青瓷作為陳設觀賞器物。同時,朝廷重大場合需要大量禮器,由于青銅不易鍛造,而制瓷工藝當時已較成熟,瓷窯便燒造了很多仿青銅器造型的青瓷禮器做祭祀之用。以上這些因素導致了仿古(器形)青瓷的出現(xiàn)和流行[1]。
著名陶瓷學家馮先銘指出:“北宋后期北方一些著名瓷窯如汝、官、定、鈞等均為宮廷燒制陳設品,多模仿商、周、漢代銅器式樣”[2]412。古陶瓷鑒定家王國丙也認為:“汝窯……多仿古青銅器”、“哥窯器形多仿青銅器”、“官窯的器形多數(shù)是由青銅器發(fā)展來的”[3]55,71-72。而仿青銅器青瓷的(功能)種類,“除祭器外,陳設瓷、文房賞瓶等都部分吸收了青銅器的元素”[4]。
龍泉窯青瓷作為主要的青瓷窯系之一,“到南宋時期……龍泉窯也因襲(模仿商、周、漢代銅器式樣)的風氣,大量燒造仿古器皿,出現(xiàn)了不少仿古銅器造型的器物”[2]412?!靶沃粕系姆鹿蓬惔善饕呀?jīng)成為南宋龍泉青瓷主要的造型種類之一”,“主要以古代禮器中的玉器和青銅器作為藍本”[5]。此時龍泉窯的產(chǎn)品中,“許多器物造型來源于青銅器”[6]99,成為龍泉窯青瓷造型設計的一個重要系列。
本文對龍泉窯青瓷仿青銅器的主要器形種類及其藝術特征,進行較為全面的歸納和探討,以期能為傳統(tǒng)龍泉窯青瓷研究積累基礎資料,為當代龍泉青瓷造型設計提供參考。
青銅器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時代文明的象征,設計精美,數(shù)量眾多,造型題材也極為豐富。據(jù)統(tǒng)計,青銅器文化發(fā)展鼎盛時期的夏商周三代,有銘文的青銅器就有近萬件,無銘文的則更遠遠多于此數(shù)。器類包括鼎、酒具(如觚、尊、爵等)、食器(如鬲、簋等)、水器(如盤、匜等)、生活雜器、樂器和兵器等[7]25-30。
龍泉青瓷對其中的器類進行了仿制,按照青銅器的功能分類,茲對龍泉窯青瓷仿青銅器的主要器形種類總結(jié)如下。
1.鼎(鼎式爐)
因為鼎是青銅器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品種,根據(jù)慣例將其單獨歸類列于最前。鼎是青銅食器之一,也是最為重要的青銅禮器。鼎的實用意義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其真正價值則體現(xiàn)為國家政權(quán)、個人身份與地位的標志,具有區(qū)別尊卑貴賤的功能,一般多用于統(tǒng)治階級的祭祀和宴飲。鼎的造型特征為由腹、足、耳這三部分組成。大腹可以盛載食物,高足在架定后可以燒火加熱,空耳則可以穿過長杠利于搬運(見圖1)[7]25。
圖1 青銅器獸面紋鼎(商代)[7]25
林志明研究認為,“南宋龍泉窯青瓷的鼎(式)爐造型仿商代晚期圓鼎,形狀幾乎完全相同”[6]99。宋代、元代、明代時期龍泉窯都曾燒制鼎式爐[8]147,其主要造型特征為:雙立耳,圓鼓腹,高柱足。
茲按朝代,順次陳述如下。
宋代。龍泉青瓷博物館藏南宋鼎式小爐,規(guī)格較小,兼有鼎與鬲的特點[9]75。浙江衢州博物館藏南宋龍泉窯鼎式爐,為仿標準青銅鼎的造型(見圖2)[10]183。重慶榮昌出土南宋龍泉窯八卦紋鼎式爐,造型奇異[10]351。四川宋瓷博物館藏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出土南宋龍泉窯輔首銜環(huán)耳鼎式爐,口微斂,上腹平直,下腹圓鼓內(nèi)收,兩側(cè)設輔首銜環(huán)耳,三曲腿形足[10]357。
圖2 龍泉窯青瓷鼎式爐(南宋)[10]183
元代。浙江省博物館和龍泉青瓷博物館藏元代青釉鼎式爐,腹部有長有短,有鼓有平,造型各異[9]115[11]171。瑞士收藏家阿爾弗雷德·鮑爾(Alfred Baur)在瑞士日內(nèi)瓦鮑爾收藏館(Baur Collection)藏元代龍泉窯鼎式爐,鼓腹,點褐彩裝飾[12]101。美國克里夫蘭藝術館(Cleveland Museum of Art)藏元代龍泉窯青瓷鼎式爐,整體較寬扁[12]127。
明代。四川省博物館藏明代龍泉窯鼎式爐,唇口,短頸鼓腹,圓狀立耳,三蹄足[13]154-155。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龍泉窯劃花幾何紋鼎式爐,直口,深腹,平底,三柱足,口部飾方形雙立耳[10]256。江蘇淮安出土明代龍泉窯花卉紋鼎式爐,爐足為長三管足[10]327。
2.酒器
青銅酒器種類最為繁多,“無酒不成禮”,酒是祭神享祖、禮儀交往、宴賓會客等活動的必備之物,盛酒的青銅器也就自然成為了禮器[7]25。龍泉窯青瓷仿青銅酒器的品種,也最為豐富。
(1)觚。觚為古代青銅酒器,商代酒具最簡單的組合就是一觚一爵,用以斟飲[7]25。后從日用器向青銅禮器轉(zhuǎn)化,用于祭祀和陪葬。
有研究者認為,觚在夏商時較為流行,西周后漸少[14]134,也有研究者認為觚主要流行于商周時期[15]202。
觚的基本造型為長身侈口,底部和口部皆呈喇叭狀(見圖3)[7]148,大致上可分為粗短型和細高型兩種款型[15]202。
圖3 青銅器觚(商代)[7]148
自宋代以后,仿觚造型龍泉窯青瓷一般作為陳設器和插花器之用[14]134,所以其亦被稱為“花觚”。
茲按朝代,順次陳述如下。
宋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龍泉窯青釉花觚,口部呈喇叭狀造型較寬展,長頸,扁鼓腹,脛部到圈足外撇[14]134。龍泉青瓷博物館藏宋龍泉窯青瓷觚則表現(xiàn)為方形腹,圈足直徑更大[9]84。日本德川美術館(The Tokugawa Art Museum)亦藏有南宋龍泉窯青瓷觚[12]76。
元代。元代龍泉窯青瓷觚造型非常豐富,如出現(xiàn)了貫耳觚的器形(腹部被省去),以及在圓腹上作弦紋或刻劃圖案裝飾(見圖4)[11]180,194-195,還有直把、貼棱、蕉葉紋飾觚,重心下移,姿態(tài)挺拔[10]89。
圖4 龍泉窯青瓷觚(元代)[11]180,194-195
明代。日本根津博物館(Nezu Museum)藏明代龍泉窯青瓷花觚,則表現(xiàn)為鼓腹較短,頸、脛較長[12]19。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龍泉窯青瓷觚的頸和脛,均帶出戟[10]254。
(2)尊。尊也是主要的青銅酒器之一,《說文·酋部》曰:“尊,酒器也?!薄白稹痹谇嚆~器中是一個泛稱,一般為高體的大型、中型的盛酒器[16]32,在器形上包括動物形(鳥獸尊)、大口折肩形(肩大口尊)、觚形尊等三種差異較大的類別[17]。
而其中較常見的觚形尊的起源可能與觚存在關聯(lián),其器形、紋飾與觚相近,只是較觚類器高大且厚重,幾乎可看作是觚的放大版(見圖5)[17]。
圖5 青銅器觚形尊(商代)[17]
宋代的仿古之風興起后,祭器遵循古制,龍泉窯瓷器仿制青銅尊,主要仿的是觚形尊[16]32,最常見的造型為出戟尊(敞口,腹微鼓,足外撇。頸、腹、脛有上下對應的扇形出戟,故名)[16]33[18]29[19]。如日本颕川美術館(Egawa Art Museum)藏南宋龍泉青瓷出戟尊[12]79;浙江省博物館藏元代龍泉窯觚形尊(見圖6)[11]179;龍泉青瓷博物館藏民國出戟尊[9]179。
圖6 龍泉窯青瓷觚形尊(元代)[11]179
另外,亦見較矮的青瓷尊,一般脛足部較短,如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南宋龍泉窯青瓷尊[10]311;龍泉青瓷博物館藏宋代龍泉窯青瓷尊[9]88。
(3)樽(樽式爐)。青銅器樽較早見于戰(zhàn)國中期,湖北省博物館和湖南省博物館均有收藏。此期的青銅樽的基本造型特征為:隆蓋,大口,直壁斜收,平底,三個獸蹄足[7]202-203。而至漢代時青銅樽較為多見,造型與戰(zhàn)國時期比較相似,主要之不同在于壁由斜收變?yōu)橹保▓A)筒型(見圖7)[7]216-217。
圖7 青銅器樽(東漢)[7]216-217
龍泉青瓷仿青銅樽主要種類為樽式爐,器形以仿漢代酒樽為主,又稱筒式爐(爐身呈筒狀)、弦紋三足爐(多以弦紋為飾)及奩式爐(奩為古代女子存放梳妝用品的鏡箱,圓形,直壁,有蓋,三獸足,形與樽相近)[11]151[14]137-138[20]58[21]。
其基本的造型為:爐身直筒呈酒樽形(上下直徑等寬或上略寬而下略窄),口沿內(nèi)折(亦有見直口無折沿),外底接圈足(懸空或著地),腹壁近底處裝三獸蹄形足(亦有見垂云足),外壁多飾弦紋等。
龍泉青瓷樽式爐器形和紋飾上的變化較為豐富:器形上,宋代一般口、底直徑相當,三足著地,而元代開始則筒腹下部逐漸收小,三足逐步上移[10]305。紋飾上,宋代樽式爐多為弦紋樽式爐,元、明樽式爐則常采用刻花裝飾[8]148,以及因明代嘉靖道家盛行,明代樽式爐亦流行八卦紋[13]176。
茲按朝代,順次陳述如下。
宋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代龍泉窯弦紋三足爐,外壁上部和下部各飾弦紋兩道,中部三道,三足為垂云足,足面印云紋,底為懸空圈足[14]137。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另一件宋代龍泉窯弦紋三足爐則器身外印弦紋四道,上下各一道,中間兩道,三垂云足與圈足均著地[14]138。浙江省博物館藏南宋龍泉窯三足爐則為腹壁飾三道平行寬帶紋[11]151。浙江麗水博物館藏南宋龍泉窯樽式爐,爐壁上下裝飾兩排鼓釘[10]196。四川省博物館藏南宋三足樽“直口筒腹,樽身有凸弦紋兩道,下承以扁狀三足”[13]146-147。《溫溫玉色照瓷甌:龍泉窯青瓷藝術》書中記錄私人藏南宋龍泉窯弦紋三足爐外壁均勻飾六道弦紋[20]58。美國圣路易美術館(Saint Louis Art Museum)藏南宋龍泉窯弦紋樽式爐,外壁上、中、下部均勻飾弦紋[12]85。日本香雪美術館(Kosetsu Museum of Art)和日本德川美術館(The Tokugawa Art Museum)藏南宋龍泉窯弦紋樽式爐則均帶蓋,應是為符合日本文化習俗而專門配的蓋(見圖 8)[12]127-128。
圖8 龍泉窯青瓷樽式爐(南宋)[12]127-128
元代。浙江省博物館藏元代龍泉窯樽式爐為圈足著地,三足僅作裝飾[11]171。龍泉青瓷博物館藏二件元代奩式爐則分別飾弦紋和水波紋,圈足皆懸空[9]106,124。上海青浦出土元代龍泉窯樽式爐為貼花裝飾[10]198?!稖販赜裆沾僧T:龍泉窯青瓷藝術》書中記錄兩件私人藏元代龍泉窯三足爐則分別飾弦紋、“?!?、“壽”字樣和八卦紋[20]81-82。韓國新安沉船中亦打撈出元代龍泉窯樽式爐[12]73。
明代。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龍泉窯樽式爐,敞口,深腹,平底,三蹄足,飾刻劃折枝花卉紋,爐內(nèi)底凸出,外底內(nèi)凹中空[10]256。首都博物館藏明代龍泉窯三足爐除了飾有卷草紋外,整體還呈較明顯的上闊下窄形[20]96。四川省博物館藏三件明代樽式花盆(爐)亦上闊下窄,除腹壁上下各有弦紋一道,腹體中部則分別飾“連續(xù)菱形開光中堆貼八卦紋”[13]176-177、“蓮花紋”[13]178-179和“牡丹花紋”[13]198-199。浙江省博物館藏明代龍泉窯刻花樽式爐則為腹壁刻纏枝牡丹紋[11]18。龍泉青瓷博物館藏三件明代樽式爐,一件為飾繁復的人物騎獸襯植物圖、垂云足[9]133-134,另一件飾八卦紋和弦紋[9]139,還有一件則極少見地將三足大幅抬高僅做裝飾并由圈足支地[9]148。河南省博物館、南京市博物館和安陽市博物館藏明代龍泉窯樽式爐均為刻劃花裝飾[10]199,296,305。日本石川縣小松市亦出土有明代龍泉窯樽式爐[10]161。龍泉青瓷博物館還藏有民國八卦紋樽式爐。
(4)貫耳壺(貫耳瓶)。貫耳壺是商周時期盛裝祭祀之酒的禮器(見圖9)[16]30。
圖9 青銅器貫耳壺圖示[16]30
“因其壺頭兩側(cè)有耳通貫,故稱”[22]139,造型為“器形橢圓,腹下垂而兩側(cè)鼓出,口寬小于腹寬甚多,兩側(cè)貫耳”[23]207,后稱貫耳瓶[16]30。
陜西歷史博物館及陜西省扶風縣博物館、河南信陽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均收藏有青銅貫耳壺[7]167,185。龍泉窯青瓷仿貫耳壺(瓶),功能上已非盛酒的祭器,而是變成了高級陳設瓷(見圖10)[7]31。
圖10 龍泉窯貫耳壺(南宋)[7]31
而且,龍泉窯青瓷仿貫耳壺(瓶)形制多變、式樣豐富,如瓶的大小、貫耳的大小和位置、瓶身造型等不盡相同。
南宋貫耳瓶一般形制較小,高不過20cm,直口、喇叭口、盤口均有,貫耳多較小,瓶身造型有球形腹、懸膽腹、筒腹等。
元代貫耳瓶貫耳位置沒有與瓶口平齊的,而是在瓶頸的中上、中部和中下三種位置,瓶身造型有膽腹、球形腹、橢圓腹等。
明代貫耳瓶瓶身多為玉壺春造型,貫耳位于瓶頸中部或者中下部,瓶身還多有刻花的裝飾 [8]65-66 [16]31。
茲按朝代,順次陳述如下。
宋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代龍泉窯貫耳瓶的貫耳位置較低,“瓶口微撇,長頸,圓腹,圈足,頸部凸起弦紋四道,腹部凹進弦紋兩道”[14]114。首都博物館藏宋代龍泉窯貫耳瓶,“口部微侈,口沿較高,束頸,圓鼓腹,圈足略外撇,頸部兩側(cè)安半圓柱狀貫耳,頸、肩各飾弦紋一道”[20]43。四川省遂寧市博物館藏南宋龍泉窯貫耳瓶“直口長頸,頸上靠口部裝貫耳,圓球狀腹,圈足,口沿部分施一圈凸起棱線”[24]145。鴻禧美術館藏南宋龍泉窯貫耳瓶,長頸中部刻三道弦紋,貫耳位置亦較低,貼于三弦紋兩側(cè),貫耳上亦刻有弦紋一道[10]390。鴻禧美術館藏的另一件南宋龍泉窯黑胎貫耳瓶,則為仿古青銅投壺,委角四方唇口,高方圈足[10]391?!洱埲G》書中記錄 的南宋龍泉窯貫耳瓶的形制則為懸膽腹,貫耳較?。?]142。另外,四川省博物館[13]104-109、龍泉青瓷博物館[9]74,亦收藏有南宋龍泉窯貫耳瓶多件。
元代。浙江杭州出土元代龍泉窯貫耳瓶,長頸,圓肩,圓腹,下部內(nèi)收,圈足,頸部接近口沿處安對稱貫耳[10]89;廣東省博物館藏元代龍泉窯貫耳瓶,細長頸,垂圓腹,有開片[10]382;日本林原美術館(Hayashibara Museum of Art)藏元代龍泉窯青瓷貫耳瓶,瓶身均勻裝飾弦紋三道[12]75。
(5)爵。爵為青銅酒器之一,爵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象一只雀鳥,古代“爵”與“雀”同音通用[7]25。爵的一般形制是前有口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面有尖銳狀尾,中間為杯狀,腹下有細長的三足,口流與杯之間有柱(見圖11)[7]25[16]29。
圖11 青銅器父乙爵(商代)[7]25[16]29
在龍泉窯仿古器的遺存中,仿“爵”的青瓷酒器較少,子敬青瓷收藏館藏有由其斷代為南宋的龍泉青瓷爵[16]30。另外,浙江省博物館藏有明代龍泉窯青瓷爵杯(見圖12)[11]197。
圖12 龍泉窯青瓷爵杯(明代)[11]197
3.食器
青銅食器也是禮器,因為用什么樣的青銅器皿來盛煮食物可以代表不同的等級[7]26。龍泉窯青瓷仿青銅食器的種類,也較為豐富。
(1)鬲(鬲式爐)。鬲最早是炊具,用來煮粥,口部較大,有折沿,束頸,腹部橫寬[18]29。鬲的特點是袋狀的空款足,又稱乳足?!稜栄拧吩啤翱钭阏咧^之鬲”,款足利于汁液下注,容易加熱(見圖13)[7]26。龍泉窯鬲式爐出現(xiàn)在南宋時期,無耳,不加修飾,以釉色取勝(見圖14)[25]。
圖13 青銅器鬲(西周)[7]26
圖14 龍泉窯鬲式爐(南宋)[25]
元代鬲式爐形制大體承襲宋代,但胎骨增厚,風格由挺拔秀逸轉(zhuǎn)向溫和敦厚[25]。而明代龍泉窯鬲式爐則多安雙耳,以回紋、卷草紋、折線紋、花卉紋、錦地紋等刻劃花裝飾來掩飾釉色上的不足[20]97。
不過,對于此類帶耳三足爐,筆者覺得其應是吸收、融合了鼎帶雙耳、高柱足和鬲折沿、束頸、款足這幾種器形特點的爐造型。比如,《比德尚玉:龍泉青瓷博物館館藏精品圖錄》書中記錄之鼎式小爐[9]75;《中國古陶瓷研究:龍泉窯研究》書中記錄之三足爐[10]89,317,416。并且,也有研究者認為,“鬲”與“鼎”在形制上具有較多的相似性和交融性[26]。
總體而言,龍泉窯鬲式爐式樣多變,如口部折沿、腹部、三足等皆有多種不同變化[25]。
茲按朝代,順次陳述如下。
宋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代龍泉窯鬲式爐多件,基本的造型特征為:敞口,折沿,短頸,圓腹,三款足,爐之頸、腹通過曲直的線形變化,輔以款足,突出了器物飽滿圓潤的特點,爐的腹部至足部凸起三條棱線,原為仿青銅器裝飾,由于棱突處不易停釉而形成了“出筋”的裝飾效果,在整體翠玉般的青色中露出幾條規(guī)整的白線,對比強烈,給器物單調(diào)的釉色帶來了層次感變化,使其更加美觀,同時還增強了爐足的力量感[14]135-136,139-140。
另外,《溫溫玉色照瓷甌:龍泉窯青瓷藝術》書中記載私人藏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尖圓唇,折沿略微上翹,束頸鼓腹,下接三足,自上腹至足外側(cè)中脊處貼扉棱[20]59。四川博物館藏二件南宋龍泉窯鬲式爐,除了具傳統(tǒng)鬲式爐造型特征,其中一件的三足為張口露齒的獸頭足[13]210,220。江蘇鎮(zhèn)江出土南宋龍泉窯鬲式爐三足較長[10]343。四川遂寧出土南宋龍泉窯鬲式爐三足外侈[10]356。上海天物館藏南宋龍泉窯鬲式爐,曲線流暢,爐外部形成“S”形曲線[27]。浙江杭州文物考古所藏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在爐頸和腹之間,有較明顯的折肩[10]186。還有作棱瓣式的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從口沿至爐腹,凹凸成花瓣狀[25]。日本野村美術館(Nomura Art Museum)藏南宋龍泉窯鬲式爐折肩亦較明顯[12]81。日本昭和美術館(Showa Art Museum)藏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另配爐蓋[12]81。日本私人藏南宋龍泉窯輪花袴腰鬲式爐的折沿作葵瓣式,此類花瓣式造型也見于同時期的瓶、盤、洗等其他器物,足見龍泉窯工擅于變通[25]。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藏南宋龍泉窯鬲式爐 為黑胎瓷[10]54;在溪口窯和大窯亦出土的黑胎鬲式爐[25]。廣東省博物館亦藏有南宋龍泉窯鬲式爐[10]378。
元代。日本德川美術館(The Tokugawa Art Museum)和日本林原美術館藏(Hayashibara Museum of Art)有宋末元初和元代龍泉窯鬲式爐各一,造型風格與宋代類似[12]102,105。韓國新安沉船出水元代龍泉窯鬲式爐,口沿較窄,直頸較長,腹部較圓,三足近直立,不如宋代的造型美觀[10]440。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亦藏有元代龍泉窯鬲式爐[25]。
明代。首都博物館藏明代龍泉窯鬲式爐口沿上立兩半圓形繩索絞耳[20]97。浙江省博物館藏明代龍泉窯鬲式爐腹部更加飽滿渾圓,與頸部弧度相近而不見折肩,與宋代鬲式爐造型有較明顯的不同[11]189。
(2)簋(簋式爐)。簋是青銅食器中最常見的一種,是盛放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見圖15)[7]26。龍泉青瓷仿青銅簋式爐一般兩側(cè)作龍耳或魚耳形[18]30。四川省博物館藏南宋龍泉窯龍耳簋式爐為仿西周青銅簋造型:薄唇,圓口微侈,束頸,下腹外鼓,底部回收,下接以深圈足,腹部黏貼對稱兩夔龍形附耳,龍形微昂并帶角,下有垂珥(見圖16)[13]78-79。
圖15 青銅器簋(西周)[7]26
圖16 龍泉窯青瓷簋(南宋)[13]79
《龍泉窯》書中記載的南宋龍泉窯簋式爐,撇口束頸,斜肩垂腹,外壁兩側(cè)鑲龍形耳[8]139。韓國新安沉船出水元代龍泉窯龍耳簋式爐,頸徑與腹徑差距不大,在腹部有兩道凸起弦紋,龍耳上有一對環(huán)形裝飾,更顯靈秀[10]441。
4.水器
匜。青銅匜出現(xiàn)于西周晚期,流行至戰(zhàn)國,一般與盤組成一套沃盥之器,《左傳》中有“奉匜沃盥”之說,意思是“執(zhí)匜澆水于手洗沫”(見圖17)[7]27[16]33。東周之后,有的匜也做酒器使用[16]33[20]83。河北石家莊出土元代龍泉窯青瓷匜,侈口,弧腹,平底內(nèi)凹,長方形流上沿略高出口沿[10]280。重慶忠縣出土元代龍泉窯青瓷匜,敞口圓唇,箕形流與口齊平,外壁飾弦紋[10]359。日本逸翁美術館(Itsuo Art Museum)藏南宋-元代龍泉青瓷匜,曲源淺腹,短槽流,平底,外壁腹部飾兩道凹弦紋,提梁為金屬制(見圖18)[12]103。
圖17 青銅器匜(春秋時期)[7]27[16]33
圖18 龍泉窯青瓷匜(南宋-元代)[12]103
《溫溫玉色照瓷甌:龍泉窯青瓷藝術》書中記載私人藏元代龍泉青瓷匜,圓唇,敞口,一側(cè)有流口,弧腹,外壁口沿下陰刻弦紋兩道[20]83。韓國新安沉船中亦打撈出元代龍泉窯褐彩匜[12]16。
1. 吸收青銅器古樸典雅的意蘊
青銅器是中國由原始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象征,它的文化內(nèi)涵是非常豐富的。青銅器不是一般的日常器具,而是代表統(tǒng)治階層的權(quán)威和地位,只為具有權(quán)力和財富的王公貴族和官員所擁有,因此整體氣勢上多威嚴,造型多莊重,紋飾多飽滿,“禮用”和“實用”互為交融,兼具以政治、宗教價值為主的功利價值和設計制造工藝上的審美價值。
中國古典青銅器的造型設計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內(nèi)涵深蘊。作為仿青銅器的龍泉青瓷,有的與所仿青銅器造型完全一樣,有的則根據(jù)瓷器燒制特點做了一定修改。但總體而言,仿青銅器的龍泉青瓷均沿襲了青銅器的基本形制,繼承了青銅器端正古雅的基因,具有明顯的三代遺風,散發(fā)著只有青銅時代才特有的意蘊。正如清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所指:“(宋瓷)制作凝重、古雅……雖研煉極精,瑩潤無比,而體制端重、雅潔,尤如三代鼎彝之遺意焉?!?/p>
2. 保留青瓷簡潔柔美的風格
因為青銅器和龍泉窯青瓷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不同,審美觀念也不盡相似。仿青銅器龍泉窯青瓷雖然吸收了青銅器的基本形制和意蘊,但并非完全照搬青銅器原型,在規(guī)格、紋飾等方面,都根據(jù)青瓷的燒制特點,作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和創(chuàng)新:紋飾省繁就簡,器形相對較小,外形線條優(yōu)美,體現(xiàn)了青瓷自身簡潔靈秀的風格特征。
尤其是在宋代,整個社會受“文質(zhì)彬彬”、追求“文”與“質(zhì)”相雜適中的儒家思想和“飾極返素”的道家思想的影響,推崇清淡高雅、樸素自然的審美觀,所以此期的仿青銅器龍泉窯青瓷單純潔凈、清逸雋永的特點就更為突出。即把青銅器造型藝術化、小型化;對青銅器中滯重繁復的線條進行簡化,避免青銅器不必要的棱角和轉(zhuǎn)折,使器形更加圓潤,直線、弧線和曲線和諧搭配,富有節(jié)律感;裝飾上以出戟、貫耳、弦紋、貼棱、鼓釘?shù)却媪饲嚆~器繁密復雜的修飾。
另外,宋代仿青銅器龍泉窯青瓷的功能,也大多已經(jīng)從祭器轉(zhuǎn)為了用來審美欣賞的陳設器,而且宋代龍泉青瓷為追求青玉質(zhì)感而主要運用薄胎厚釉法燒制青瓷,這種胚釉特征不適合刻劃花裝飾。這些因素,也是宋代仿青銅器龍泉窯青瓷風格與青銅器不盡相同的原因。
3.變化豐富的局部構(gòu)造
即使是同一種類的仿青銅器產(chǎn)品,古代龍泉窯工也會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保留整體風格相似的基礎上,對局部構(gòu)造進行再設計、再創(chuàng)作,燒制出了許多新穎別致的產(chǎn)品。
比如,以青瓷鼎式爐來看,既有標準的鼎造型,又有兼具鼎與鬲特征的造型,還有在兩側(cè)設輔首銜環(huán)耳;鼎式爐三足有柱足、曲腿形足、蹄足、管足等;鼎式爐立耳則有方形、半圓形、繩索絞耳等。
又如,瓷觚其口部有大有小,腹部有圓有方,脛部有長有短,裝飾上有出戟、貫耳、弦紋、貼棱、蕉葉紋等不同手法。這些都大大提升了仿青銅器龍泉窯青瓷的工藝美學價值。
龍泉青瓷清代停燒后,直至1957年在周恩來總理“恢復龍泉青瓷生產(chǎn)”的指示下,由浙江省政府組織國內(nèi)專家和龍泉本地制瓷藝人一起,對龍泉青瓷進行了全面的研究開發(fā),龍泉青瓷走上了復興之路。由此,歷史上有代表性的燒制工藝得以恢復,傳統(tǒng)的仿青銅器造型設計,也在當代龍泉青瓷生產(chǎn)中重新得到應用。
如龍泉國營瓷廠出品的主要產(chǎn)品系列中,就包括了鬲式爐(哥窯)(見圖19)、貫耳八角瓶(哥窯)(見圖20),以及仿樽的小單孔三足花盆(哥窯)(見圖21)、貫耳方口瓶(多種)(見圖22)等仿青銅器造型青瓷。這些作品,既保留了青銅器的基本造型,有的還進行了創(chuàng)新設計,如仿樽花盆的三足,就被設計成了方形小單孔,等等。
圖19 龍泉國營瓷廠出品的鬲式爐(當代)①
圖20 龍泉國營瓷廠出品的貫耳八角瓶(當代)①
圖21 龍泉國營瓷廠出品的仿樽小單孔三足花盆(當代)①
圖22 龍泉國營瓷廠出品的貫耳方口瓶(當代)①
另外,當代龍泉青瓷工藝大師們也繼承傳統(tǒng)、開拓創(chuàng)新,將仿青銅器造型設計應用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當中。在徐朝興、毛正聰、夏侯文等當代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和盧偉孫、毛丹陽、張晞等浙江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中,都可見對青銅器造型的仿制設計[28]。
比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朝興創(chuàng)作的《徐朝興從藝50周年紀念鼎》,作品為仿青銅器鼎造型,大對耳,四承足,大氣磅礴;徐朝興設計的《弦紋三足樽式爐》(見圖23)②,雖然也是用弦紋作裝飾,但卻采用上、下部與中部不對稱設計,別有韻味。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毛正聰?shù)拇碜髦弧睹纷忧嘤载綘t》,現(xiàn)已為中南海紫光閣收藏。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侯文設計的《鳳紋貫耳瓶》(見圖24)③,為其重要作品之一。此外,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盧偉孫設計的《哥弟貫耳瓶》、毛丹陽設計的《哥窯龍耳尊》、張晞設計的《雙耳香爐》(見圖25)等[29],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在繼承傳統(tǒng)青銅器造型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的當代龍泉青瓷作品。
圖23 弦紋樽式爐(當代徐朝興設計)②
圖24 鳳紋貫耳瓶(當代夏侯文設計)③
圖25 雙耳香爐(當代張晞設計)[29]
青銅器的紋飾、圖樣、造型等元素獨具特色,直至今天仍有相當高的藝術設計應用價值[30]。筆者④以為,如何將其美學理念運用于現(xiàn)代龍泉青瓷設計之中并與之充分融合,同時又避免流于形式,對于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和拓展青瓷設計領域都有重要的意義,也是當代龍泉青瓷設計的一項新的課題。
注釋
①圖19至圖22來源:作者轉(zhuǎn)拍自龍泉青瓷明信片.
② 圖23來源:http://www.xuchaoxing.com/readtxt. asp?id=000223.
③圖24來源:作者自攝.
④ 方海,字凈觀,設計作品曾獲第二屆青瓷飾品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銀獎.
[1] 胡君佩.宋瓷的器形仿古及其原因淺析[J].美術大觀,2008(2):54-55.
[2] 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王國丙.古陶瓷鑒定口訣[M].北京:中國書店,2011.
[4] 鄒雯,蘆昭君.論青銅器元素在古陶瓷中的運用[J].佛山陶瓷,2014(11):43-44,47.
[5] 賀夏.南宋龍泉青瓷的造型與紋飾藝術[J].中國陶藝家,2006(3):71-73.
[6] 林志明.龍泉青瓷燒制技藝[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9.
[7] 李建偉,牛瑞紅.中國青銅器圖錄:上[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00.
[8] 馬騁,楊寒橋.龍泉窯[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
[9] 龍泉市博物館.比德尚玉:龍泉青瓷博物館館藏精品圖錄[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
[10] 中國古陶瓷學會.中國古陶瓷研究:龍泉窯研究[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1.
[11] 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典藏大系:瓷源擷粹[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
[12] 何鴻.域外浙瓷[M].南昌:江西古籍出版社,2009.
[13] 澳門市政廳畫廊.龍泉青瓷:四川省博物館藏龍泉窯瓷器精品[M].澳門:澳門市政廳/文化暨康體部,1998.
[14] 李輝柄.故宮博物院藏珍品大系:兩宋瓷器:下[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
[15] 高紀洋.中國古代器皿造型樣式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
[16] 王碩.南宋時期龍泉窯青瓷酒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
[17] 張昌平,汪濤.殷墟文化時期的觚與觚形尊:記2013蘇富比春拍的幾件青銅器[J].南方文物,2013(3):135-138,171.
[18] 米朝輝.浙江龍泉青瓷在室內(nèi)陳設藝術中的歷史研究與運用[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3.
[19] 夏侯水平.龍泉青瓷造型設計的傳統(tǒng)與時變[J].中華文化畫報,2013(6):120-125.
[20] 首都博物館.溫溫玉色照瓷甌:龍泉窯青瓷藝術[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
[21] 歐陽桂蘭.南宋龍泉窯青釉三足爐芻議[J].東方收藏,2012(10):70-71.
[22] 陸錫興.中國古代器物大詞典:器皿[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3] 馬承源,陳佩芬,吳鎮(zhèn)烽,熊傳新.中國青銅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4] 朱伯謙.龍泉窯青瓷[M].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
[25] 葉英挺.龍泉窯鬲式爐漫談[J].東方收藏,2014(6):53-56.
[26] 倪玉湛.從“描述”到“闡釋”:商周青銅“鼎形器”形制的設計學考察[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4(1):106-111.
[27] 上海天物館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天物館藏瓷:第1集[M].揚州:廣陵書社,2011:24-25.
[28] 龍泉青瓷寶劍人才網(wǎng).地宮寶藏:龍泉華嚴塔地宮青瓷藏品欣賞1[EB/OL].(2015-03-10)[2016-03-01].http://news.paigu.com/ a/64323/39651836.html.
[29] 麗水人才.青之絕美世界:麗水市首席技師張晞風采[EB/OL].(2015-03-06)[2016-03-01]. http://www.weixinnu.com/article/54f95b4d2 eb53f3f68e9902e.
[30] 汪笑楠.近現(xiàn)代楚青銅器研究概況[J].設計藝術研究,2016(1):107-110,129.
(責任編輯 孫玉萍)
Bronze Modeling's Application and its Art Characteristics on the LongquanCeladon
With a quite long history, Longquankiln is one of the tremendously famous and important kilns in the ceramic history of China. The modeling design of Longquan celadon has reached an extremely high level,among those types of modeling,the imitating bronze is relatively common. By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the imitating bronzein Longquan celadon kiln,its application in traditional celadon design,itsmajor shapes and types,the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of designing between modern Longquanceladon and traditional imitating bronze,as well as on base of researching,collecting and studying various typical celadon,we have some discussions on the aesthetic feature of design of the imitating bronze in Longquan kiln so that we can accumulate resources for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eladon and provide evidences and
to LongquanCaledon's modern modeling designing.
Longquan celadon;imitating bronze;modeling design;aesthetic features
J527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6.05.019(0102-13)
2016-03-25
方海,龍泉居雅堂青瓷坊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