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建珠
(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康復科,甘肅蘭州730000)
139例腦卒中急性期實施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
席建珠
(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康復科,甘肅蘭州730000)
目的:總結139例腦卒中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后的效果。方法:139例患者在急性期分別實施康復護理,并對其效果從肌力、肌張力、生活自理能力ADL(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三方面進行觀察(這里主要評定生活自理能力)。結果:觀察組明顯改者70例,對照組明顯改善者20例,觀察組總有效率為79.14%,對照組總有效率37.97%,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有顯著的差異(p<0.01)。結論:腦中患者急性期實施康復護理,可以減少或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肌力、肌張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并給后期康復治療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腦卒中;康復;護理
DOI10.3969/j.issn.1672-6375.2016.10.026
腦血管意外又稱腦卒中,分出血性和缺血性兩種,其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對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醫(yī)護人員只注重病情的觀察和治療,而忽視了肢體功能的恢復,甚至錯誤地認為早期擺放良肢位會加重病情,致使許多患者雖然挽救了生命,但致殘率卻高達75%[1],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增添負擔。盡早進行康復干預,會大大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尤其是此病逐漸年輕化,通過系統(tǒng)的康復治療,能使大多數(shù)患者重新走向工作崗位。
選擇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住院的腦卒中患者139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72例,女67例,年齡38~84歲,所有患者在早期實施康復護理;回顧性地選擇2010年前住院,在年齡和性別方面沒有明顯差異的139例腦卒中患者作為對照組,進行療效的比較。所選擇病例符合1995年全國第4次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全部經(jīng)頭顱CT檢查所證實。
2.1康復措施
兩組均行常護理及支持治療,提高患者遵醫(yī)依從性。
2.1.1觀察組
急性期患者病情趨于穩(wěn)定,即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干預。
(1)良肢位的擺放
原則:上肢伸展位預防上肢屈肌痙攣、下肢屈曲位預防下肢伸肌的痙攣。操作:下肢屈髖屈膝,上肢肩胛骨向前伸。①仰臥位:在肩胛后方放一薄墊,糾正肩胛內旋內收,肩稍外旋,伸肘腕,手指伸展,防止手指屈曲痙攣;下肢呈膝、髖自然屈曲;踝關節(jié)保持背屈;②健側臥位:患肩前屈90°左右,手平放于枕頭上,伸肘,下肢患側膝、髖屈曲,放于支持枕上使髖稍內旋;③患側臥位:患肩前伸,伸肘前臂旋后,腕指伸展,患側下肢稍后伸,屈膝,健側下肢放于患肢前方,其下墊枕,注意患肩不能受壓,防止肩關節(jié)損傷。較常用體位;④半坐臥位:保持患者軀干的端正,可用大枕墊于身后,使髖關節(jié)屈曲90°,將雙上肢放于移動小桌上,防止軀干后仰,肘及前臂下方墊枕,防止肘部受壓。盡量不采取半臥位,僅在患者臥床進食、排泄等不得已的情況下采取。早期抗痙攣的重要措施之一。這種良肢位(又稱抗痙攣體位)能預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痙攣模式,是預防以后出現(xiàn)病理性運動模式的方法之一。
(2)主被動活動
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①被動運動:各關節(jié)活動順序由大關節(jié)到小關節(jié),初始為簡單屈伸,運動幅度由小到大,同時協(xié)調健康肢體配合訓練,20~30min/次,2~3次/d;②主動活動:依據(jù)患者體能及運動功能改善情況逐漸增加主動運動,體位更換訓練,bobath握手健側帶動患側行上肢訓練、用聯(lián)合反應誘發(fā)患側肢體的運動、橋式運動,30~40min/次,2次/d。還可視患者具體情況做ADL(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訓練、坐位平衡訓練、站位平衡訓練及步行訓練,30~40min/次,2次/d。要控制運動量,以生命體征穩(wěn)定、第二天晨起不感到疲勞為準。
2.1.2對照組
在病情穩(wěn)定,由神經(jīng)內科轉入康復科后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依據(jù)患者康復評定情況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內容包括主被動關節(jié)活動、負重訓練、ADL訓練、平衡及步行訓練等。
2.2效果評定
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activtiesofdaily living,ADL)量表(Barthel指數(shù)),見表1所示。
表1 改良巴氏指數(shù)(Barthel)評定量表(ADL評定)[3]
評定標準:Barthel指數(shù)評定ADL(activtiesofdaily living,ADL),100分為總分[3]。完全獨立:100分;明顯改善:評分在60分以上,功能障礙輕度,部分日常生活需要幫助,部分可獨立完成;好轉:評分60~41分,日常生活活動需極大幫助才可完成;無效:40分以下,功能障礙為重度,日常生活活動需要他人服侍或不能完成。明顯改善和好轉合計為總有效。
說明:
進餐:能吃任何正常飲食(不僅是軟飯),食物可由其他人做或端來。5分是指別人夾好菜后病人自己吃。
洗澡:5分是指必須能不看著進出浴室,自己擦洗;淋浴不須幫助或監(jiān)督,獨立完成。
修飾:是指24~48h情況,由看護者提供工具,也給5分:如擠好牙膏,準備好水等。
穿衣:應能穿任何衣服,5分是指需別人幫助系扣、拉鏈等,但病人能獨立披上外套。
大便:指1周內情況。
小便:指24~48h情況,插尿管的病人能獨立完全管理尿管也給10分。
用廁:病人應能自己到廁所及離開,5分是指能做某些事。
床椅轉移:0分指坐不穩(wěn),須兩個人攙扶;5分指1個強壯的人/熟練的人/2個人幫助,能站立。
平地走45m:指在屋內活動,可以借助輔助工具。如用輪椅,必須能拐彎或自行出門而不須幫,10分是指1個未經(jīng)訓練的人幫助,包括監(jiān)督或看護。
上下樓梯:10分是指可獨立借助輔助工具上樓。2.3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軟件,計算資料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79.14%,對照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無足下垂、肩關節(jié)疼痛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見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療效結果比較
4.1康復時機的選擇
根據(jù)康復訓練的內容,將偏癱患者的康復分為急性期(遲緩期)、坐位平衡期、站位平衡期、步行期、出院準備期、出院后追蹤期六期[4]。在此,筆者只將急性期臥床期間的患者進行了康復護理和常規(guī)護理對比。
腦卒中時機臨床常見的一種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絕大多數(shù)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或語言功能障礙。研究顯示,大腦神經(jīng)中樞受損后,早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5],并且早期的康復訓練可刺激大腦神經(jīng)中樞的自我修復,幫助側支循環(huán)快速建立,對改善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有積極的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早期康復護理可在改善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同時,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腦卒中遲緩期一般為7~14d,也有個別患者會更長,軟癱期越長,預后越差。有研究認為,發(fā)病24h內采用被動與主動相結合的功能訓練最佳時間[6]。時間證明,康復訓練引起再出血的幾率很低,無論是腦出血還是腦梗死患者,只要生命體征穩(wěn)定,均應在48~72h內進行康復訓練。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康復護理措施,訓練期間不宜過度求快,量力而行,以保證患者逐漸開展康復訓練。
4.2良肢位的擺放
良肢位又稱抗痙攣體位,是指患者在臥位或坐位時軀干及四肢所處的良好體位,是從治療護理的角度出發(fā)而設計的一種臨時性體位。對于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而言,早期床上良好的肢體擺放位置對預防、緩解痙攣、肩關節(jié)半脫位、肩痛、肩手綜合征、骨盆后傾、髖關節(jié)外展、外旋以及早期誘發(fā)分離運動等均具有一定作用,是康復治療中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風偏癱后容易出現(xiàn)抗重力肌的痙攣,良肢位的擺放是為了預防可能出現(xiàn)的上肢屈肌痙攣、下肢伸肌痙攣的模式。通過良肢位的擺放,還有助于預防壓瘡、肺部感染、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防止足下垂、趾屈、內翻,防止髖關節(jié)外展、外旋。腳下墊楔形板,一是為了刺激本體感覺,另一方面是為了踝背屈的練習?;紓扰P位不僅可以刺激本體感覺,還可用健手干力所能及的事,使患者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4.3心理護理
患者出現(xiàn)偏癱、感覺及認知障礙,會產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動異常和情感變化,表現(xiàn)為自卑、依賴、焦慮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直接影響康復的進展,因此康復過程中,心理康復要貫穿整始終,消除其緊張情緒,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從而使患者積極配合和家屬的大力支持。
4.4早期床上訓練
早期不能下床的患者,在床上訓練可以防止肌肉萎縮,保持關節(jié)活動度,橋式運動可以訓練核心肌群的力量及控制能力,為坐位、站位和步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早期康復護理可以給后期康復治療打下基礎,促進患者功能更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其盡早回歸家庭、回歸社會、重返工作崗位,給家庭和社會減輕負擔。
[1]劉建坤.腦卒中單元病區(qū)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和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04,20(12):1136-1137.
[2]陳景藻.現(xiàn)代物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176-l78.
[3]閩瑜,吳媛媛,燕鐵斌.改良Barthel指數(shù)(簡體中文版)量表評定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8,6(3):185-188.
[4]朱鏞連.腦損傷康復理論研究新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10(12):721-722.
[5]鄭麗,張愛榮,劉麗娥,等.護理干預對剖宮產產婦術后疼痛的影響[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25):97.
[6]文偉光.香港認知康復發(fā)展的概況[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12):757-760.
R743
A
2016-7-8
席建珠(1969-),女,漢族,甘肅永登人,大學本科,主管康復治療師,主要研究方向: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