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劉景霞
摘 要:微博作為一個熱門的社交網絡平臺,其用戶通過文字、圖像、視頻等多種模態(tài)來表達意義,由此構建成一個由多種符號組成的多模態(tài)話語。以韓禮德三大純理功能和克雷斯等人視覺語法為理論指導,以央視新聞2015年8月27日一則題為“此刻,你愿意為大象轉發(fā)倡議嗎?”微博為文本,從圖像分析與語言分析角度對其進行解析。研究發(fā)現(xiàn)微博的模態(tài)設計以表達意義為最終目標,并通過各模態(tài)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來實現(xiàn)意義表達的最大化。
關鍵詞:央視新聞微博;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功能;意義;協(xié)同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101(2016)03-0077-04
Abstract: The users of micro blog which is a popular platform of social network convey meanings though such modes as words, pictures, videos, creating a multi-modal discourse constituted by many symbols.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allidays three meta-functions and Kress visual grammar. It analyz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 analysis and words analysis one of CCTV News micro blogs which was posted online on August 27th, 2015, entitled “Are You Willing to Repost for the Elephant at the Moment.” It finds that conveying meanings is the ultimate purpose for the modal design of different micro blogs. Through the synergy between these different modes, the expression of meanings is maximized.
Key words: CCTV news micro blog;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function; meaning; synergy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語言不再是交際的唯一形式。人們以圖像、聲音、動作、動漫、網絡等符號資源進行交際構成了多模態(tài)話語。多模態(tài)話語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它以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基礎,認為語言以外的其他符號資源也具有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與語篇功能。和語言一樣,圖像、聲音等其它符號資源也可以通過編碼實現(xiàn)交際和意義再現(xiàn)。Kress 和 Leeuwen在1996年提出視覺語法,認為“正如語言的語法決定詞如何組成小句、句子和語篇,視覺語法所描繪的是人物、地點和事物在不同復雜程度的視覺陳述中的組成方式”[1]43。他們將功能語法中的元功能延伸到視覺模式上,提出了再現(xiàn)—互動—構成的圖像分析框架[1]146。OHalloran通過研究多模態(tài)的理論建構將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運用于電影語篇之中[2]。國內學者對于多模態(tài)話語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張德祿以系統(tǒng)功能學理論為基礎,為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建立了理論框架,進一步探討了多模態(tài)話語中各模態(tài)的協(xié)同[3]24-30;胡壯麟通過分析以文字、圖像、樂曲、動作為主體的多模態(tài)小品來探討多模態(tài)小品中的主體模態(tài)[4];李戰(zhàn)子、陸丹云探討了多模態(tài)符號學的理論基礎、研究途徑和發(fā)展前景[5]。此外,不少學者將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運用到電影海報[6]、電影[7]、天氣預報[8]9-15、政治漫畫[9]等不同語篇之中。
微博作為一種集圖像、文字和聲音為一體的新型交際資源,具有典型的多模態(tài)性,但至今少有學者對其進行解讀與分析。本文以央視新聞微博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多模態(tài)分析方法和理論框架對其進行解析,從而探討央視新聞微博如何通過構建多模態(tài)來實現(xiàn)意義以及各模態(tài)之間的協(xié)同關系。
一、多模態(tài)話語的分析框架
多模態(tài)話語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xiàn)象[3]24。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符號和意義潛勢。韓禮德在功能語法中提出了語言的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概念功能是人們對現(xiàn)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的經歷進行表達的功能;人際功能指人們運用語言參加社會活動的功能;語篇功能則是語言用于組織信息的功能。多模態(tài)話語以功能語法為基礎,認為語言以外的其他符號系統(tǒng)也可以交際和實現(xiàn)意義,同樣具有三大元功能。Leeuwen將圖像也看作社會符號,提出視覺語法,按照功能語法中的三個元功能提出了再現(xiàn)—互動—構圖的分析框架[1]146。多模態(tài)話語的設計通過選擇和組織符號資源來體現(xiàn)功能,實現(xiàn)意義。各模態(tài)之間的相互協(xié)同和相互配合是意義得到最大實現(xiàn)的基礎。利用不同模態(tài)之間的關系使不同的模態(tài)相互配合,從而構建多模態(tài)話語的整體性。因為不同的模態(tài)體現(xiàn)的意義屬于同一個交際事件,需要整合為一體才具有交際意義[8]10。微博以圖像和文字兩種形態(tài)同時出現(xiàn)。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角度出發(fā),文字在表達意義的同時需要體現(xiàn)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圖像則需實現(xiàn)再現(xiàn)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本文以央視新聞微博2015年8月27日下午17點39分發(fā)布的一則主題為“此刻,你愿為大象轉發(fā)倡議嗎?”(圖1)的微博為語料。文字和圖像作為微博兩種不同的模態(tài),如何在體現(xiàn)功能的同時,相互配合使多模態(tài)語篇的意義得到最大實現(xiàn)是本文進行分析的主線。
二、央視新聞微博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
(一)文字的概念功能和圖像的再現(xiàn)意義
概念功能指的是語言對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各種經歷的表達,即反映客觀和主觀世界中所涉及的人和物以及有關的時間地點等因素。它主要由及物性和語態(tài)構成。圖像的再現(xiàn)意義是指利用圖像再現(xiàn)客觀事物及其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Kress和Leeuwen根據(jù)圖像的不同特征將其分為敘事圖像和概念圖像。敘事圖像中,互動參與者(設計者和讀者)或再現(xiàn)參與者(圖像表現(xiàn)的事物)通過矢量產生互動,如目光的延伸、手指的指向等。而概念圖像則表現(xiàn)再現(xiàn)參與者更深層次、相對穩(wěn)定的本質和特征,不存在矢量的運用。央視新聞微博的文字由兩部分組成:作為主標題置前的【此刻,你愿為大象轉發(fā)倡議嗎? 流淚表情】和由117字構成的新聞內容。主標題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和反問的句式提出主題,引出“你”和“大象”兩大主體,告知讀者該微博內容中“你”和大象存在某種關系,反問的句式和流淚的微博表情暗含了新聞內容所包含的情感,在引發(fā)讀者好奇心的同時為新聞奠定感情基調,暗示讀者新聞內容的嚴肅性。新聞內容提供了兩個信息點,一是近日廣州海關查獲32件象牙制品,二是昨天泰國銷毀2噸走私象牙。通過時間、地點和數(shù)量三個要素陳述了人類殺害大象以謀取利益的客觀事實。其中,人和大象是殺戮者和被殺戮對象的關系。新聞的后半部分用四個感嘆句警示并提出倡議,在引起讀者共鳴的同時為人們看待人與大象的關系提供另一切入點。
新聞圖像是敘事圖像,由九幅圖組成,呈九宮格形式。前三幅圖中頭戴DNP字樣帽子的人是動作者,象牙是動作的對象。動作者手拿象牙,兩個胳膊構成動作的矢量,形成鮮明的對角。圖一和圖五中動作者的目光分別望向象牙和大象,也構成了一個矢量。圖三中動作者的目光望向讀者,賦予了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后六幅圖以大象為主體,特寫的大象殘肢與新聞內容中大象被屠殺過程的描寫相呼應。這些圖像通過行動過程和反應過程再現(xiàn)了新聞內容中的大部分信息。但是微博如果僅僅以圖像的形式出現(xiàn),則無法表達新聞中所提供的時間和地點信息。因此,文字和圖像作為兩種不同的模態(tài),在體現(xiàn)概念功能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圖像對文字主要起強化作用,提高信息的真值和價值,文字則彌補了圖像信息的缺失。
(二)文字的人際功能和圖像的互動意義
人際功能指語言所具有的表達說話者身份、地位、態(tài)度、動機及其對事物的推斷等方面的功能。文字的排列、措詞,字體的大小、粗細以及不同句式的運用都可以表達說話者的態(tài)度。圖像的互動意義是通過接觸、社會距離和態(tài)度等途徑實現(xiàn)的。設計者通過對圖像的距離、視點、色彩、飽和度等要素的設計引導讀者的態(tài)度和情感,實現(xiàn)與讀者的互動。央視新聞微博作為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的官方微博,其目的是要準確、及時地向人們報道重大新聞、突發(fā)事件,同時引導正確的主流價值觀。新聞的主標題部分放在加粗的中括號中,便于引起讀者的注意。標題后緊跟的微博流淚表情即暗示了該新聞的情感基調,又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反問句式的意圖是引起人們注意某種現(xiàn)象并參與到某種行動中。新聞正文部分多用數(shù)字以顯示新聞內容的準確性,語句短小精練便于讀者快速接受信息。在描寫大象被屠殺的句末以省略號結尾,便于讀者思考和想象。正文部分以四個感嘆號結尾,感情強烈,給讀者視覺上的緊張感和壓迫感。
圖像可以造成觀看者和圖像中的特定關系,它們以此和觀看者互動,并提示觀看者對所再現(xiàn)的景物應持的態(tài)度[10]6。新聞圖三中動作者手拿象牙望向觀看者,存在想象中的“接觸”,使觀看者感受到動作者渴望獲得對大象的關注。從距離來看,圖一和圖三對動作者的取景都是半身,表示社會的近距離,即圖像中的景物是一種與讀者息息相關社會現(xiàn)狀。從視點分析,觀看者與圖像成俯視的角度,暗示讀者是主導者,具有操縱圖中景物的權力。圖二則恰好相反,觀看者仰視象牙,象牙給人一種觸目驚心的壓抑感。此外,前三幅圖使用高飽和度色彩,增加了圖像的真實性。圖四、五、六特寫大象,觀看者與大象成平視角度,表示大象與觀看者本是平等的關系,而特寫的大象殘肢也引起讀者的思考。黑白的圖像色彩以及對大象殘肢細節(jié)的最大再現(xiàn)使讀者受到感情沖擊,傳遞出一種莊嚴而又悲傷的感情氛圍,與前三幅圖形成對比。文字以其直觀的方式與讀者進行交流,反映社會現(xiàn)象,揭示人與大象的關系。圖像以真實的場景再現(xiàn)和色彩的強烈對比使讀者在視覺和感覺上得到沖擊,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三)文字的語篇功能和圖像的構圖意義
語篇功能是指語義層中把語言成分組織成語篇的功能。語篇功能涉及到主位和述位,以銜接結構為語法系統(tǒng)。構圖意義指圖像的再現(xiàn)成分和互動成分整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它通過信息值、顯著性和取景體現(xiàn)。各成分在整體圖像上的不同位置體現(xiàn)著不同的信息值。顯著性可通過位置、大小、顏色、重合等體現(xiàn)。央視新聞微博作為一種多模態(tài)語篇,其文字和圖片的組織需有其內在的關聯(lián)性。以大小寫首字母對微博正文進行主位[T]、述位[R]標注和銜接標注,則為:
(1)近日[T1],廣州海關[T2]查獲了32件象牙制品[R1],[T3]外觀雪白圓潤[R2]
(2)你[T4]能想象[R3]嗎?大象[T5]半跪著[R4],[T6]半張臉被砍[R5],[T7]痛苦死去[R6],只因人類[T8]要割走它的牙齒[R7]……
(3)就在昨天[T9],泰國[T10]銷毀2噸走私象牙[R8],每個象牙[T11]背后都是血淋淋的生命[R9]。[T12]沒有買賣[R10]![T13]就沒有殺戮[R11]![T14]絕不購買象牙制品[R12],[T15]支持的轉[R13]!
根據(jù)主位分布,可將語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中,T1“近日”和T2“廣州海關”為兩個獨立的主位,R1“象牙”為述位。后半句中,T3“象牙”由述位變?yōu)橹魑?,R2是對T3的描寫,表明T3的特點。第二部分中,R3“想象”的內容即為R4,R5,R6。它們全部圍繞T5展開,顯性主語為T5,并與R7成因果關系。第三部分中,T9“昨天”和T10“泰國”與第一部分中T1“近日”,T2“廣州海關”對等。T11“象牙”由述位變?yōu)橹魑?。T12,T13,T14,T15與T8相同,“人類”為顯性主位,R10“買賣”和“R11”為因果關系。由此可見,文字使語篇內容具有關聯(lián)性,體現(xiàn)了其組篇功能。
圖像的構圖意義通過信息值,取景和顯著性三種資源來表現(xiàn)。新聞上方的三張圖片是“理想化”的,最顯著的部分。三圖中人類通過銷毀象牙以阻止象牙買賣以傳達人們想要保護大象的美好愿望。而新聞下方的六張大象被宰割后的圖片是更細節(jié),更實際的信息。此外,九張圖片中五張是大象殘肢的特寫,黑白著色并置于圖像的中心,突出了大象目前所面臨的慘狀和形勢的嚴峻性。圖像再現(xiàn)構圖意義強化了文字的組篇功能。圖文結合,上下呼應,使整個多模態(tài)語篇更加連貫,準確和真實。
(四)模態(tài)之間的協(xié)同關系分析
文字和圖像作為兩種不同的模態(tài),在微博中相互協(xié)作、相互配合是必要的。張德祿將多模態(tài)話語不同模態(tài)之間的關系歸納為兩類:互補關系(強化和非強化)和非互補關系(交疊、內包和語境)[8]13。在強化型互補關系中,一種模態(tài)是主要的交際形式,而另一種或多種是對它的強化。非強化互補關系則表示兩種交際模態(tài)缺一不可,互為補充。
圖像和文字在提供信息,實現(xiàn)概念意義時為強化型互補關系。文字是主要的交際形式,讀者通過對文字的閱讀把握微博所傳遞的主信息。圖像是輔助的交際形式,它將文字中的部分信息點(銷毀象牙和被屠殺的大象)以圖像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突出了整體信息的重點,并擴充了文字意義。文字是前景化的,而圖像只提供背景信息。在體現(xiàn)人際功能時,圖像和文字是非強化型互補關系,即圖像和文字缺一不可,互為補充。央視微博作為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的官方微博,其言論與觀點必須使廣大人民群眾信服,起到引導正確價值取向的作用。文字以描述事實來呼吁人們加入到保護大象的行動中,圖像則以記錄事實來彌補文字在感染力和號召力上的不足。文字與圖像相互聯(lián)合,相互協(xié)調,從而實現(xiàn)微博與讀者的互動。文字和圖像在實現(xiàn)組篇意義時是強化型互補關系。文字語篇是主模態(tài),它以其內在的銜接、連貫和關聯(lián)性組織語言。圖像取景與文字描寫的信息一致,色彩與文字營造的氛圍相符合,擺放順序與位置強化了文字所傳遞的訊息。兩種模態(tài)通過相互配合和相互協(xié)同來充分表達話語的整體意義。
三、結語
本文以系統(tǒng)功能分析法為理論,從功能語法的三大純理功能和視覺語法的三大意義兩個方面對央視新聞微博的多模態(tài)性進行了解析。通過對央視新聞微博的分析發(fā)現(xiàn),微博的文字與圖片存在強化型互補和非強化型互補兩種關系。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通過相互作用來充分實現(xiàn)意義的表達。由此可見,微博在選擇模態(tài)建構時,以意義的表達為最終目的。在整個交際過程中,不同形式的模態(tài)經過設計整合后必須相互作用,相互配合,才能將意義的實現(xiàn)達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Kress G, T.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 1996.
[2] O Halloran K L.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Visual Semiotics in Film[M]. London:Continuum, 2004:62-67.
[3] 張德祿. 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 中國外語, 2009(1): 24-30.
[4] 胡壯麟. 論多模態(tài)小品中的主體模態(tài)[J]. 外語教學, 2011,32(4): 1-5.
[5] 李戰(zhàn)子, 陸丹云. 多模態(tài)符號學:理論基礎, 研究途徑與發(fā)展前景[J]. 外語研究, 2012(2): 1-8.
[6] 程春松. 電影海報的多模態(tài)話語解讀[J]. 電影文學, 2008(15): 34-35.
[7] 李妙晴. 改編電影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以《大紅燈籠高高掛為例》[J]. 電影文學, 2007(15): 96-99.
[8] 張德祿. 動態(tài)多模態(tài)話語的模態(tài)協(xié)同研究—以電視天氣預報多模態(tài)語篇為例[J]. 山東外語教學, 2011(5): 9-15.
[9] 潘艷艷. 政治漫畫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及身份建構[J]. 外語研究, 2011(1): 11-15.
[10] 李戰(zhàn)子. 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 外語研究, 2003(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