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加龍
摘 要:小學高年級散文教學要牢固樹立生本課堂教學理念,從學生學情出發(fā),緊扣散文的題眼,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同時教師要提高語文修養(yǎng),進入境、品出情、悟出理。
關鍵詞:生本課堂;散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9C-0081-02
眾所周知,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重心從字詞句移向了篇章。散文以獨特的文體標志、重要的語文素養(yǎng)價值,指引教師牢固樹立生本課堂教學理念,從學生學情出發(fā),緊扣散文的題眼,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同時教師要提高語文修養(yǎng),進入境、品出情、悟出理。本文試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為例,闡述生本課堂理念指導下的散文教學策略。
一、緊扣全篇文眼——逐層入境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特點,也是散文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教師一定要緊扣文章的中心句,即“文眼”,逐層推進。
這篇課文中,開篇“這是一株柳,……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這兩小節(jié)既是統(tǒng)領文章靈魂的中心句,又是引發(fā)人們深思“平常”與“神奇”的矛盾沖突。接著描述了青海高原這株柳雖然生長環(huán)境惡劣,但是依然挺立,然后猜測并想象那株柳樹努力存活、生長的過程,進一步彰顯了這株柳的頑強,接著又以詩意的語言寫了家鄉(xiāng)灞河的柳樹生長環(huán)境優(yōu)良,從側(cè)面襯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為了保存生命,敢于跟惡劣環(huán)境抗爭,課文的最后以震撼人心的排比句升華了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怯艱難,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緊扣這兩小節(jié),引導學生按“環(huán)境惡劣”“旺盛的生命力”“艱難的生存”“由物及人”的順序逐層推進,從而揭示人生哲理。
二、引導生本對話——遞進品情
學生的入境品情,不是評價方式上的正面贊賞,而是在學生深入文本構造的情境之中,在體味語言文字魅力的基礎上,體會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頑強生命力。這就要求教師精心預設問題,讓每個問題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給學生留足品味語言的時間,讓學生在品讀自悟的過程中深刻感悟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片段1】
師:同學們,從哪些語句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青海高原這株柳的神奇呢?讀讀這些句子,咱們再談感受吧。
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處,……彌漫著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
學生或背誦邊塞詩詞、或用語句描述感受,教師板書:悲壯、蒼涼。
師:在這荒涼的高原上,一株綠色的柳樹出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給你什么感覺?(驚訝……)作者用一個“哦”字,表達了這種感覺,請你讀出驚奇、驚訝的感覺!
【片段2】
師:這是一株什么樣的柳樹?我們來看看它吧。(出示:“這株柳樹大約有兩人合抱粗,給人以生命力的強大感召。”幾句話寫出了這株柳樹——(生命力旺盛)從哪些詞語可以感受到它旺盛的生命力?
在師生演示“兩合抱粗有多粗”中感知柳樹的粗壯,在舉例“百十余平方米有多大”中體會柳樹的高大,在齊聲朗讀中再次感受柳樹旺盛的生命力。
師:看到這樣一株高大而粗壯的柳樹,難怪作者不禁發(fā)出“哦”字,這里還有什么情感在其中?
再次指導讀“哦”的方法:先提氣停頓一下,然后輕聲地慢慢地讀出聲來。
【片段3】
師: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這株柳成為青海高原上的奇跡,這奇跡的背后該隱藏著多少艱辛啊?。ǔ鍪尽伴L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
師:誰來讀讀這段話。(指名讀)我聽出你重讀了“多少”“又”這兩個詞,能說說你的理由嗎?讀著這段話,我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畫面?
出示:當(烈日)_____________,這株柳它___________;面對_____________,這株柳挺過來了,這是一種_______精神!
師:這樣嚴酷的考驗這株柳經(jīng)歷過成千上萬次,讓我們再讀這段話,感受這株柳的頑強精神吧!
這樣的三個環(huán)節(jié),以“一株柳”的形為突破口,通過品詞析句觸摸作者倍受震撼的心靈,一“讀生長環(huán)境,烘托這株柳”,再“讀柳樹形狀,認識這株柳”,三“讀成長歷程,感動這株柳”,尤其是片段3中的小練筆,更是讓學生們走進了柳樹的內(nèi)心,從而實現(xiàn)了師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心靈的對話!
三、鮮明對比沖擊——借物明理
眾所周知,小學生對人生哲理的認識不能依靠簡單說教,而應充分利用課文,由實物到道理、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讓學生通過鮮明的對比沖擊,從側(cè)面再次解讀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課文的第八自然段就著重比較了兩種柳樹在外形特點、生長過程等方面的不同。教師要抓住“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相差何遠?”這句話,進行學法上的指導,再次升華學生們的情感,由物及人,滲透人生哲理的感悟。
【片段4】
師:當青海高原這株柳正在為了生存拼命掙扎時,它的同類——那些平原的柳,此時可能在做些什么?(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討論。)這些平原的柳不僅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越,還被諸多名家詩人廣為贊頌,你知道哪些描寫柳樹的古詩詞?
面對如此不公的命運待遇,青海高原的一株柳又是怎樣做的?
師:(出示這段話中的最后一句話)從“九十九”和“一”兩個數(shù)字的對比中,你又讀出了什么?
師:站在這株柳的面前,你想到了哪個人?還想到了哪句名言?
出示:站在這株柳前,我不由得想到一個人,她(他)就像青海高原這株柳________。
(站在這株柳前,我不由得想起那句名言 。)
一遍遍地讀,一次次地說,一回回地悟。在朗讀中,學生經(jīng)過了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認知過程;在朗讀中,情感一步步得到升華。待到將家鄉(xiāng)灞河的柳樹和這株柳作比較時,在學生們的心中,青海高原這株柳已經(jīng)成為一棵有生命的樹,代表著堅韌、頑強、毅力!
四、提高素養(yǎng)——詩化用語
要執(zhí)教好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還要求教師努力提高語文修養(yǎng),增加文學修養(yǎng)儲備,用出口成章的詩句擴大課堂信息量,用詩意化的課堂用語帶領學生們?nèi)刖场⑵非?、明理?/p>
課始,教師:古人云“柳者,留也”,朋友分別時人們常常折柳贈別,你知道哪些關于柳樹的古詩呢?
課中,教師:詞語亦有情,言語表心聲,我們也要讀好詞語??;你聽,王昌齡說:“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之渙說:“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正是邊塞青海高原的悲壯、蒼涼的真實寫照?。?/p>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薄罢匆掠麧裥踊ㄓ?,吹面不寒楊柳風?!边@是文人墨客們對江南楊柳的贊揚!
課末,教師:站在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得想到一個人,他就是史蒂芬·威廉·霍金。他就像青海高原這株柳,在患有肌肉萎縮性側(cè)索硬化癥,幾乎全身癱瘓、不能發(fā)音的情況下,1988年出版了《時間簡史》,至今這本書已出售超過1000萬冊,成為全球最暢銷的科普著作之一。
像這樣整個課堂貫穿豐富的語言,不僅能幫助學生入境品情明理——“只要我們心中一直充滿希望,憑借自己的毅力,生命就一定會產(chǎn)生奇跡”,也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量,在無形之中幫助學生進行了語言的積累!
參考文獻:
王小龍.把握本質(zhì),實施高質(zhì)量的小學散文教學[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