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勵
(興義民族師范學(xué)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集韻》新增特殊小韻考
雷 勵
(興義民族師范學(xué)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集韻》較《廣韻》新增不符合《切韻》音韻特征的小韻共100個,《集韻》新增特殊小韻占所有新增小韻數(shù)(672個)的14.88%,占《廣韻》小韻總數(shù)(3875)的2.58%。新增特殊小韻多為類隔切小韻,以四聲相承與同部位相承類居多。不少新增特殊小韻的反切與《釋文》所載音切同,也有部分小韻來自宋代方言。
集韻;廣韻;小韻;切韻音系
《集韻》有部分小韻不符合《切韻》音系結(jié)構(gòu)。例如:
巢,肴韻徂交切,注“徂交切?!稜栄拧贰篌现^之巢?!瘜O炎讀。”
按,《釋文·爾雅音義上·釋樂第七》卷第二十九“巢,孫、顧并仕交、莊交二反。孫又徂交反。巢,髙也,言其聲髙。”《集韻》肴韻新增的巢字徂交切與《釋文》所載孫炎之切語同。
徂字系從母字,《集韻》卻以之為開口二等小韻的切上字,于《切韻》音系結(jié)構(gòu)不合。邵榮芬認(rèn)為此徂交切系精、莊組聲母互切,《集韻》把這類“反切或讀音引入自己的體系而不加折合,當(dāng)然就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了?!盵1](539)
《集韻》用從母字作開口二等反切上字的還有虦小韻昨閑切、小韻才咸切、獑小韻在銜切、小韻才瘵切、儳小韻才鑒切等5個小韻,而《廣韻》此類小韻僅虦小韻昨閑切。余乃永認(rèn)為《廣韻》昨閑切系“士山切之類隔切也,當(dāng)刪”。[2](632)《集韻》肴韻巢小韻鋤交切同《廣韻》鉏交切,亦與《釋文》所載之仕交切同,又鋤、鉏、仕3字均為崇母字?!都崱冯软嶄z交切即收巢字,又保留了孫炎徂交切。不論徂交切是否屬于從、崇類隔,或為衍文,又或系作者存疑而保留原切,都實際反映了《集韻》編著認(rèn)為徂交切與鋤交切有所不同,換句話說,即崇、從母不同。我們較為感興趣的是,《集韻》在《廣韻》的基礎(chǔ)上新增了多少不符合《切韻》音系的小韻?因此,本文將對這些特殊小韻進(jìn)行了全面的統(tǒng)計與分類。
1.據(jù)我們統(tǒng)計,《集韻》新增特殊小韻共100個。其中平聲36個,上聲21個,去聲25個,入聲18個,分布在21個聲母及67個韻中。《集韻》新增特殊小韻占所有新增小韻數(shù)(672個)的14.88%。
2.以聲類統(tǒng)計,以定13、群10、日8、端 8、云7、匣6、透6、生6母等居多①。
3.以韻類統(tǒng)計,以咸攝、蟹攝一二等韻居多,共40個小韻。
4.以等呼統(tǒng)計,一等小韻37個,二等小韻29個,三等小韻24個,四等小韻10個。除唇音小韻外,開口小韻共78個,合口小韻共22個。
1.小韻的分類
參照《廣韻》音系中同韻系內(nèi)相同聲、韻類拼合的情況,我們對《集韻》新增特殊小韻進(jìn)行如下再分類。
(1)四聲相承類(共7個)
《集韻》 《廣韻》①踶 徒祁切止開三平脂定地 徒四切止開三去至定②荋 汝來切蟹開一平咍日疓 如亥切蟹開一上海日③佁 夷在切蟹開一上海以④灑 時禮切蟹開四上薺禪栘 成臡切蟹開四平齊禪頤 曳來切蟹開一平咍以⑤箉 求蟹切蟹合二上蟹群⑥徒洽切咸開二入洽定湛 徒減切咸開二上豏定求卦切蟹合二去卦群⑦挾 子洽切咸開二入狎精覱 子鑒切咸開二去鑒精
我們先列出周祖謨《廣韻校本》[3]、余乃永《新?;プ⑺伪緩V韻》[2]對《廣韻》中這些特殊小韻的意見(按,《廣韻校本》未出校而《新?;プ⑺伪緩V韻》出者,以及兩書均出校且同者,本文只標(biāo)《新?;プ⑺伪緩V韻》;二書意見不同者,將用腳注另外說明。下同):
①地字徒四切,二家均未出校,《廣韻》定母三等僅此一切,《韻鏡》、《七音略》均列地字于定母四等;
②余校本注疓字如亥切應(yīng)并入海韻奴亥切(上古娘日古歸泥);
③佁字夷在切應(yīng)并入海韻徒亥切(上古喻四古歸定);
④栘字成臡切系祭韻平聲字②;
⑤箉字求蟹切系祭韻A類上聲字;
⑥湛字徒減切定、澄類隔;
⑦覱字子鑒切精、莊類隔。
(2)同部位相承類(共11個)
《集韻》新增特殊小韻在《廣韻》音系中無四聲相承小韻,但同韻系有同聲組其他聲母與本韻類拼合的小韻,下面列出部分小韻:
《集韻》 《廣韻》①堤 直兮切蟹開四平齊澄丑戾切蟹開四去霽徹②栘 逝來切蟹開一平咍禪昌來切蟹開一平咍昌③賞敢切咸開一上敢書④緂 充甘切咸開一平談昌譫 章盍切咸開一入盍章市甘切咸開一平談禪⑤覱 子鑒切咸開二去鑒精⑥茝 掣睨切蟹開四上薺昌栘 成臡切蟹開四平齊禪獑 在銜切咸開二平銜從⑦鯫 仕垢切流開一上厚崇⑧摻 素檻切咸開二上檻心覱 子鑒切咸開二去鑒精初口切流開一上厚初⑨覱 子鑒切咸開二去鑒精⑩儳 才鑒切咸開二去鑒從覱 子鑒切咸開二去鑒精儳 蒼鑒切咸開二去鑒清? 柣 大一切臻開三入質(zhì)定蛭 丁悉切臻開三入質(zhì)端
余乃永《新?;プ⑺伪緩V韻》注[2]:(1)字丑戾切系丑居切之誤③;(2)字昌來切相當(dāng)于尤韻赤周切(系上定韻等的例外反切),又《廣韻》上聲海韻有茝字昌紿切,余注茝字應(yīng)以上字定韻及等宜讀如止韻④;(3)字賞敢切應(yīng)作式荏切或失冉切;(4)譫字章盍切精、照類隔或當(dāng)讀之涉切;(5)覱字子鑒切精、莊類隔;(6)栘與臡兩兩互注,應(yīng)另成一系三等韻類;(7)鯫字仕垢切從、崇類隔;(8)蛭字丁悉切系丁、知類隔⑤。
《集韻》新增特殊小韻中大部分新添了聲、韻拼合關(guān)系,若以《廣韻》(或《切韻》)音系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小韻,自是可以參照周、余校本對《廣韻》特殊小韻的意見,其中多數(shù)可以認(rèn)為是類隔切。若要悉其究竟,就得探明其來源,逐一具體分析。
2.特殊小韻的音切來源
(1)與《釋文》所載音切相同例
《集韻》有不少新增特殊小韻的反切與《釋文》所載音切同。宋王應(yīng)麟《玉?!に囄摹肪砣虽泤菞А睹娙~韻補(bǔ)音序》云:“《詩音》舊有九家,唐陸德明以己見定為一家之學(xué),《釋文》是也?!雹蕖都崱吩獠粍拥爻洝督?jīng)典釋文》的音切,可見《集韻》編著者對經(jīng)學(xué)傳統(tǒng)的重視。張渭毅認(rèn)為《集韻》編著者之一賈昌朝所撰《群經(jīng)音辨》對《集韻》有重要影響,而《經(jīng)典釋文》又是《群經(jīng)音辨》的主要音切來源之一[4](84-96)。這也從側(cè)面反映了《經(jīng)典釋文》對《集韻》的影響。我們現(xiàn)例舉《集韻》與《釋文》所載音切相同的材料如下。
《釋文·毛詩音義中·曹蜉蝣第十四》卷第六“祋,都外反,殳也。又都律反?!?/p>
《釋文·爾雅音義上·釋詁第一》卷第二十九“逷,《說文》云:‘古逖字?!麣v反。郭湯革反?!?/p>
《釋文·莊子音義中·馬蹄第九》卷第二十七“相踶,大計反。又徒兮反。又徒祁反。李云:‘踶,蹋也?!稄V雅》、《字韻》、《聲類》并同?!锻ㄋ孜摹吩疲骸√V^之踶。”
《釋文·爾雅音義上·釋宮第五》卷第二十九“柣,郭千結(jié)反。顧丈乙反。呂伯雍大一反?!稄V雅》云:‘砌也?!?/p>
《釋文·孝經(jīng)音義·廣至德章》卷第二十三“悌,本又作弟。同徒禮反。一音待亦反?!?/p>
《釋文·周禮音義下·冬官考工記第六》卷第九“不挫,作臥反。李又祖加反?!?/p>
《釋文·毛詩音義中·南有嘉魚之什第十七》卷第六“既挾,子洽反。又子協(xié)反。又戶頰反?!?/p>
2.5.3上炕烘將煮好的天麻上炕烘時,溫度不能過高,需使炕溫平衡上升,溫度保持在40~50攝氏度,烘2~3小時后,溫度逐漸升至60~65攝氏度,天麻外層很快干燥,以防天麻糖心,而每隔30分鐘排氣5分鐘,以便麻內(nèi)的水分蒸發(fā),至30小時溫度可升80~85攝氏度,烘至40小時。
《釋文·禮記音義之一·曲禮第一》卷第十一“毋儳,徐仕鑒反。又蒼鑒反。又蒼陷反。暫也?!?/p>
《釋文·周禮音義上·天官冢宰第一》卷第八“簎,戚勑角反。劉倉伯反。徐倉格反。沈槍昔反。案,《莊子》云:‘冬則擉鱉于江?!瘬笠舨娼欠?,義與此同,今從彼讀?!?/p>
《釋文·爾雅音義上·釋樂第七》卷第二十九“巢,孫、顧并仕交、莊交二反。孫又徂交反。巢,髙也,言其聲髙?!?/p>
《釋文·春秋左氏音義之四·襄五第十八》卷第十八“諸堤,徐丁兮反。沈直兮反。”
《釋文·莊子音義上·齊物論第二》卷第二十六“芚,徐徒奔反。郭治本反。司馬云:‘渾沌不分,察也?!拊疲骸衩惨?。’或云束也。李丑倫反?!?/p>
《釋文·爾雅音義下·釋獸第十八》卷第三十“虦,字又作虥。謝七版反。或士簡反。施士懶反。沈才班反。郭昨閑反?!蹲至帧肥可椒础!?/p>
《釋文·儀禮音義·覲禮第十》卷第十“張縿,所銜反。又所感反。本又作幓。下同?!?/p>
《釋文·周禮音義下·冬官考工記下》卷第九“則趮,音躁,子到反。旁掉也。沈又色到反?!?/p>
《釋文·春秋左氏音義之二·僖下第七》卷第十六“啑也,子荅反。又所荅反。又子甲反。”
《釋文·毛詩音義中·谷風(fēng)之什第二十》卷第六“赤栜,所革反?!稜栄拧吩疲骸畺?,赤栜?!曳础!?/p>
《釋文·周禮音義上·地官下》卷第八“寫水,戚如字。劉殤故反?!?/p>
《釋文·儀禮音義·喪禮第十二》卷第十“士靲,劉舉琴反。下同?!墩f文》其闇反?!卑?,《釋文》“士靲”之下條為“竹”。
《釋文·周禮音義上·宗伯下》卷第八“涅,乃結(jié)反。劉其兼反?!?/p>
《釋文·毛詩音義下·駉第二十九》卷第七“有驈,戶橘反。阮孝緒于密反。顧野王余橘反。郭音述。驪馬白跨曰驈?!?/p>
《釋文·爾雅音義上·釋木第十四》卷第二十九“棫,音域。《字林》于狊反?!?/p>
以上材料說明,《集韻》確實博采廣收,如鮑彪《戰(zhàn)國策注》、史照《資治通鑒釋文》等都多征引《集韻》音注;另一則也說明《集韻》除應(yīng)試色彩之外,還帶有經(jīng)學(xué)色彩?!都崱肪幹呷缳Z昌朝等均為宋初碩儒,那么《集韻》的經(jīng)學(xué)色彩當(dāng)然也在情理之中。在分析《集韻》音系時,我們對于這些迻錄的反切應(yīng)該剝離,因為盡管可以從等韻學(xué)或者古音學(xué)等的角度對這些特殊反切一一做出合理的解釋,但這些反切并非《集韻》編著時所創(chuàng)制,它們有可能還存在于宋朝的通語或方言中,也有可能不存在,所以得有足夠的證據(jù)一一證明這些反切是否在當(dāng)時的語音中存在,這樣,它們才能有效地幫助我們認(rèn)識宋代的語音面貌。
(2)與宋代方言相合例
還有一些反切,又可能與宋初方言有關(guān),比如:
朱熹《詩集傳》中天葉鐵因反(《大雅·旱麓》,田葉地因反(《小雅·甫田》)。劉曉南師利用宋代福建詩人押韻材料、朱熹《詩集傳》葉音及現(xiàn)代閩南話確證了宋代閩音真-先韻相通的特點[5]。筆者又考察《集韻》新增特殊小韻中真(諄)韻系字,發(fā)現(xiàn)《集韻》中這部分字不少有真(諄)、先韻(舉平以賅上去入)兩讀,均屬同義異讀。我們例出部分異讀字的音切,并加以說明:
顚 ①典因切臻開三平諄端/②多年切山開四平先端⑦
天 ①鐵因切臻開三平諄透/②他年切山開四平先透
田 ①地因切臻開三平諄定/②亭年切山開四平先定
垤 ①地一切臻開三入質(zhì)定/②徒結(jié)切山開四入屑定
上例5字,各①、②兩音聲母同,其真(諄)韻系一音應(yīng)為知、端組類隔,且這些字在《王三》、《廣韻》中均無與①音同的反切?!稄V韻》定母與三等拼合,筆者僅在《王二》、《王三》、《廣韻》里找到至韻地小韻徒四切一例(按,其本身就比較特殊,故于此節(jié)討論更合理一些),透母無與三等拼合的小韻,另質(zhì)韻有蛭小韻丁悉切,職韻有小韻丁力切,丁字又有中莖切音,亦可認(rèn)為丁字于此用作知母。因此,嚴(yán)格來說,上例顚、天、田、垤5小韻不能歸入四聲相承類及同部位相承類,實際新增了聲韻拼合關(guān)系。一般認(rèn)為,在語言的實際使用中,同義異讀不符合語言經(jīng)濟(jì)的原則,而字典辭書中所收錄的同義異讀字卻能反映語言中的層次?!都崱愤€收有不少字,雖沒有新增小韻,但同樣真(諄)、先韻系兩收,釋義又同,考慮到與上例顚、天等字所反映的語音問題近似,我們不防也列如下。
捵 ①丑忍切臻開三上準(zhǔn)徹/②他典切山開四上銑透
螲 ①陟栗切臻開三入質(zhì)知/②丁結(jié)切山開四入屑端
窒 ①陟栗切臻開三入質(zhì)知/②丁結(jié)切山開四入屑端⑧
侄 ①直質(zhì)切臻開三入質(zhì)澄/②徒結(jié)切山開四入屑定
以上5字,各①、②兩音聲母知、端組聲母對應(yīng),其真(諄)韻系一音為知組,先韻系一音為端組。、窒二字在《王二》、《王三》、《廣韻》中也都有質(zhì)韻陟栗切、屑韻丁結(jié)切二音,侄字在《廣韻》中有質(zhì)韻直一切、屑韻徒結(jié)切二音⑨,均為同義異讀。
瘨 ①之刃切臻開三去震章/②丁練切山開四去霰端
恎 ①職日切臻開三入質(zhì)章/②丁結(jié)切山開四入屑端
以上3字①、②兩音聲母章、端母對應(yīng),其真韻系一音為章母,先韻系一音為端母?!锻跞夫巫钟匈|(zhì)韻章母之日反、屑韻端母丁結(jié)反二音?!稄V韻》蛭字有3音:A.質(zhì)韻章母之日切、B.質(zhì)韻知母丁悉切、C.屑韻端母丁結(jié)切?!都崱吩凇稄V韻》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質(zhì)韻定母地一切、屑韻定母徒結(jié)切兩音,而這兩音剛好分別在質(zhì)韻、屑韻⑩,且均為定母字。上例諸字都反映了真(諄)韻系與先韻系的密切關(guān)系,從聲母的對應(yīng)來看,又反映了端、知、章組聲母的聯(lián)系。另外,質(zhì)、屑韻字多以“窒、至”為聲符。同時,在《集韻》同義異讀字中,我們還找到了一些質(zhì)、屑韻里以喻四母與定母相對應(yīng)的例子,我們也列于下。
泆 ①弋質(zhì)切臻開三入質(zhì)以/②徒結(jié)切山開四入屑定
軼 ①弋質(zhì)切臻開三入質(zhì)以/②徒結(jié)切山開四入屑定
詄 ①弋質(zhì)切臻開三入質(zhì)以/②徒結(jié)切山開四入屑定
以上5字都有共同的聲符“失”,除能反映了真(諄)韻系與先韻系的密切關(guān)系外,可能還反映了上古喻四歸定這一現(xiàn)象。
中古先韻舌齒音上古在真部,屑韻舌齒音在上古質(zhì)部。中古知母在上古屬端母,徹母在上古屬透母,澄母在上古屬定母。上古真部到中古分化為真(諄)、先韻二韻,上古端組到中古分化為端、知二組,其演變的語音條件均主要在于韻母等的不同。又魯國堯先生曾對兩萬多首宋詞做過窮盡式研究,并得出宋代通語18部,中古先韻入陽聲韻寒先部,中古真(諄)韻入陽聲韻真文部,中古質(zhì)韻入入聲韻德質(zhì)部,中古屑韻入入聲韻月帖部,同時魯先生還指出宋代福建、江西地區(qū)存在真文部與寒先部通葉的情況[6](131-176)。
《集韻》通過新增字音,一部分存留了先儒時賢的注音,一部分記錄了一批可能仍活在當(dāng)時口語中的音讀,而這些字音所映的語音情況又與當(dāng)今學(xué)者的研究相合,可謂相得益彰。
方音存古,于漢語方言自身的發(fā)展,是保留了更古時候的漢語音系特征,也可以說是繼承。另從共時層面說,如果漢語某方言的方音存古現(xiàn)象區(qū)別于其他方言,那么,這種方音存古又成為該方言在音系上的特點。《集韻》所記錄的這部分有真(諄)韻系、先韻系同義異讀的字音,既可以說反映或保留了上古漢語音系的特征,同時也可以說是宋代漢語方言的反映。只有一一追查這些小韻的來源,并結(jié)合《集韻》同義異讀所映的語音層次等材料,才能使研究更加深入下去,這也是我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注釋:
①按,右下角阿拉伯?dāng)?shù)字表示新增特殊小韻中該聲類小韻數(shù)。
②按,《經(jīng)典釋文·毛詩音義上·召南鵲巢第二》卷第五“栘.也,音移。一音是兮反。郭璞云:‘今白栘也,似白楊。江東呼夫栘?!笔亲?,《廣韻》紙韻承紙切,禪母開口三等;兮字,《廣韻》齊韻胡雞切,匣母開口四等?!稄V韻》栘字成臡切音同《經(jīng)典釋文》。
③按,《玉篇·角部》“,丑戾切。角也?!?/p>
④按,《經(jīng)典釋文·禮記音義之二·內(nèi)則第十二》卷第十二“茝蘭,本又作芷,昌改反。韋昭注《漢書》云‘香草也,昌以反?!帧墩f文》云‘虈也?!?,火喬反?!R人謂之茝’,昌在反?!备?、在二字,《廣韻》均作上聲海韻開口一等。則《廣韻》茝字昌紿切音同《釋文》所載之音切。
⑤按,《廣韻》、《集韻》丁字有中莖切音,本可作知母,《詩》云“伐木丁丁?!?/p>
⑥宋·章如愚《山堂考索·諸子百家門·韻學(xué)類》前集卷十一亦載此序。
⑦顚字在《集韻》中有5音,因為此處僅需用到相對應(yīng)的反切,所以只例其中2個。又因所找例子均為同義異讀字,而文章不用其釋義來具體說明問題,故暫不例出其在相應(yīng)音切下的釋義。以下體例同。
⑧按,《集韻》窒字另有得悉切,質(zhì)韻端母開口三等。
⑨《王二》、《王三》侄字有徒結(jié)切,而質(zhì)韻無侄字。
⑩蛭①職日切(臻開三入質(zhì)章)/②陟栗切(臻開三入質(zhì)知)/③丁結(jié)切(山開四入屑端)∥④地一切(臻開三入質(zhì)定)/⑤徒結(jié)切(山開四入屑定)。
[1]邵榮芬.邵榮芬音韻學(xué)論文集[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7.
[2]余乃永.新?;プ⑺伪緩V韻定稿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周祖謨.廣韻校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張渭毅.中古音論[C].開封: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6.
[5]劉曉南.朱熹與閩方言[J].方言,2001(1).
[6]魯國堯.魯國堯自選集[C].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Researches on Added Special Syllables of Guangyun by Comparing with Jiyun
LEI Li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Jiyun has 100 syllables which are not Internally consistent with Qieyun than Guangyun.The added special syllables are 14.88%ofthe total added syllables,and theyare 2.58%ofthe total number ofGuangyun’s sysllabes.From the research we know,most added special syllables were collected fromJingdianshiwen,some ofthemwere collected fromdialects in Songdynasty.
Jiyun;Guangyun;syllable;phonological systemofQieyun
1009—0673(2016)04—0034—06
H087;H124.3
A
2016—6—30
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基于數(shù)據(jù)庫的《集韻》《廣韻》比較研究”(12XYY015),興義民族師范學(xué)院博士科研啟動經(jīng)費資助項目“計算機(jī)技術(shù)在漢語史研究中的應(yīng)用”(12XYBS01)。
雷勵(1981— ),男,湖南安化人,興義民族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教授,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北京師范大學(xué)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語音史、漢語方言、古籍?dāng)?shù)字化等。
馬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