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
摘 要 影視作品是把影像和聲音結(jié)合在一起的、富含文化特色的綜合性藝術(sh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外國影視作品中有很多我們不甚熟悉的異域文化信息。在影視作品翻譯中,文化承載詞的處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影視作品的翻譯質(zhì)量。運用文化翻譯觀的理論,把握好影視文化承載詞的翻譯,能使目標語觀眾更容易接受,從而幫助理解影視作品內(nèi)容,實現(xiàn)文化內(nèi)部與文化之間的交流。
關(guān)鍵詞 文化翻譯觀 文化差異 影視翻譯 文化承載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影視作品是把影像和聲音結(jié)合在一起的、富含文化特色的綜合性藝術(shù),她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jié)合的具體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它來源于生活,是我們生活和夢想的一種藝術(shù)化的表現(xiàn),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已成為當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影視作品既是文化的產(chǎn)物,也是文化的載體。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時代忠實記錄著和文化傳承者的角色。近年來,隨著國際間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外國影視作品被引入中國,同時也有很多國產(chǎn)影視作品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被介紹到世界其他國家。
在影視作品的各個元素中,除了影視片主題,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等因素可以反映各自文化特色外,影視片中的語言也必定受到各自所屬社會文化的制約,從而使語言深深打上社會文化的烙印,顯現(xiàn)出各自文化的特征,因此影視翻譯也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在翻譯過程中,原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差異和沖突造成了翻譯的困難。文化信息的處理問題成了翻譯中的難點和重點。而影視翻譯由于本身的特點和技術(shù)性制約,使文化信息的處理問題更加棘手。
影視作品是承載大眾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濃縮了的現(xiàn)實生活,起著溝通文化的作用,從影視片中,可以看到一個國家和民族豐富的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習俗慣例、人文地理等種種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字幕的翻譯中,如何把影片中極富西方文化特色內(nèi)蘊的語言進行恰當?shù)姆g,需要探討具體有效的翻譯方法。在影視片中呈現(xiàn)的文化信息,如何準確翻譯是決定影片能否贏得觀眾的重要因素之一。
1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
隨著翻譯學界對于翻譯和文化研究的深入,20世紀80年代初,翻譯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翻譯的文化論。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翻譯是一種特定的文化交流。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活動,更是一種文化層面的交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國翻譯理論家蘇珊·巴斯內(nèi)特。她主張翻譯應(yīng)該從文本翻譯轉(zhuǎn)向文化因子的翻譯,認為文化是決定信息核心的關(guān)鍵因素,翻譯就是文化內(nèi)部與文化之間的交流,翻譯等值就是原語與譯語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四點:(1)翻譯應(yīng)該以文化作為翻譯的單位,而不應(yīng)停留在之前的語篇上;(2)翻譯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譯碼-重組過程,更重要的還是一個文化交流的行為;(3)翻譯不應(yīng)該僅限于對源語文化的描述,更應(yīng)該關(guān)注目標語文化的功能對等;(4)不同的歷史時期翻譯有不同的原則和規(guī)范??梢钥闯?,她強調(diào)了譯語文化是決定翻譯的因素。翻譯中的語言和語用變化應(yīng)偏向于滿足譯語文化的需要,注意信息傳遞的效果,即讀者的接受性。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為影視作品翻譯中文化信息的處理提供了新思路,在這種翻譯理論的指導下,可以針對不同的文化用語,使用語境,選擇相應(yīng)的翻譯方法,把極富特色內(nèi)含的語言進行準確地翻譯,以增強影視作品的感染力,贏得觀眾的厚愛。
2影視作品翻譯的特點
在影視作品翻譯中要注重影視語言的特性,把握好文化傳承詞的翻譯。影視語言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過程,更是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的交流。我們知道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最為顯著地反映在詞匯的意義之中,詞的語義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內(nèi)涵,那么詞的語義就具有“文化的承載性”。影視語言是影視文化交流的載體,詞匯作為語言的最基本單位,自然反映著影視文化特色。
文化翻譯觀能夠從理論上和實踐上促進整個文學領(lǐng)域的翻譯,包括戲劇、詩歌和影視片。然而與其他文學翻譯相比較,影視片翻譯有其自身的顯著特點。只有把這些特點和文化翻譯觀結(jié)合起來考慮,才能譯出最能為觀眾所接受的譯本。
影視作品翻譯具有綜合性、即時性、口語性和空間限制性等特點。
2.1綜合性
文學作品是書面文字的藝術(shù),而影視片翻譯作為視聽藝術(shù),是一門綜合性藝術(shù)。它是聲音與畫面的結(jié)合。觀眾看電影、電視,不僅要看演員表演還聽演員說話。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說,意識到對白與表演之間的關(guān)系對于影視片翻譯的成敗極為重要。
2.2即時性
即時性包涵兩層含義。首先,電影、電視的聲音或圖像所持續(xù)的時間是有限的,轉(zhuǎn)瞬即逝。不可能像讀文學作品一樣回頭在讀,細細品味,直至讀懂為止。在看電影、電視時,觀眾若聽不懂只能放棄,通常不可能讓觀眾回過頭再聽一遍,也沒有時間讓你思索。所以電影、電視對白的語言要求能讓觀眾一遍就能聽懂;其次,觀眾瀏覽字幕所花費的時間與字幕顯示的時間要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據(jù)統(tǒng)計,觀眾閱讀屏幕上單行字幕平均約為2秒左右,兩行字幕則大約7秒左右。而字幕能在屏幕上停留多久呢?這受到劇情發(fā)展,畫面變化及演員口型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如果字幕太長,會使觀眾精力過多集中于字幕而不是屏幕。
2.3口語性
電影、電視對白必須具有口語性,這不僅是因為電影、電視對白具有即時性,而且還因為電影、電視觀眾的文化層面不同,對白使用的應(yīng)是普通的和人們?nèi)粘I蠲芮邢嚓P(guān)的語言,通俗易懂,即使文盲也能看得懂故事情節(jié)。影視作品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媒介,只有使用口語化的語言才能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所接受。在電影、電視翻譯中譯文的語言相對說來要更加口語化,也可以說對譯文的通達性要求更高。例如“What has done cannot be undone.”這一句在小說里已成“木已成舟”或“生米煮成熟飯”都可以,但在影視翻譯中,通俗易懂的“生米煮成熟飯”卻是最佳選擇。
2.4空間限制性
空間指屏幕的大小以及翻譯字幕的字數(shù)及行數(shù)。因為我們知道,屏幕大小有限。這從空間上決定了字幕的長短和字體的大小。過多的字幕不僅占了屏幕的空間,有損視頻本身的圖片效果,將產(chǎn)生喧賓奪主的后果。而且觀眾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很難做到既欣賞圖片又瀏覽字幕,從而影響正常的交流活動。因此,對字幕譯者來說,字幕的翻譯應(yīng)該做到譯文簡潔明了,一目了然。
3影視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方式
對電影、電視翻譯者來說,應(yīng)充分考慮到影視片的特殊性以及影視翻譯中文化交流的目的性需求,在翻譯過程中采取各種有效策略來實現(xiàn)信息和文化的傳遞。
3.1影視作品翻譯應(yīng)該以觀眾為中心
根據(jù)我們前面的分析,電影、電視片翻譯的目的是讓譯語觀眾在短時間內(nèi)理解電影、電視內(nèi)容。由于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的差異,影視作品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往往不容易被觀眾所接受。這種情況下,應(yīng)多考慮觀眾的接受度,采用歸化的方式讓影視作品中的文化信息更容易理解。比如在經(jīng)典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在描述與珍妮兒時友誼時說了這么一句“From that day on, we were always together. 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 對于這句話的直接翻譯似乎是“從那天起我們總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蘿卜一樣”。但這句翻譯對于中國觀眾來說是晦澀難懂的,而導致的原因正是對于文化差異的不恰當處理。在西方國家,豌豆和胡蘿卜常用在一起做菜,因而用在一起來比喻關(guān)系的密切。但中國觀眾無法理解這個比喻的文化內(nèi)涵,單純用直譯的方法來翻譯毫無疑問是不可取的。我們不妨用歸化的手法將其譯為“形影不離”,中國觀眾對于這一詞語的含義非常熟悉,“形”和“影”的關(guān)系更是在漢語中有很多體現(xiàn),如形單影只、形影相吊等。譯為“形影不離”既能準確表達阿甘的語義,又能保留原句的生動性。
另一方面,我們應(yīng)該考慮到,影視作品是為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樂趣,增添色彩的。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不能因為文化差異而丟失原影片中的一些幽默成分,有時還應(yīng)根據(jù)觀眾所處的文化氛圍在翻譯中適時增添一些幽默元素。例如影片《黑衣人3》中,當O在路邊買熱狗吃時,K打趣道“I think I just saw a tooth in that thing. Or a claw. Or a hoof.”原文指外星人的牙齒、爪子或腳趾。而翻譯時譯員把它譯成“我真懷疑他們用的是地溝油,瘦肉精”。這些時尚的中國元素的添加使我們在觀看影片時被感親切。
3.2抓住機會適時傳播異域文化
譯制片吸引我們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在于異域的文化特色,所以若我們在翻譯中一味的采用歸化的手段,就會使譯制片失去原有的色彩。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對于影視片中一些基本能為觀眾所接受的外來詞,我們應(yīng)大膽采用異化的方式。這樣不僅有助于影片保持其異域特色,也能簡化我們的翻譯。例如影片《羅馬假日》中,安妮公主在依次接見各位貴賓一幕中:
MC: Sir Hugo Macy de Farmington.(司儀:雨果·梅西爵士)
MC: The Count and Countess von Marstrand. (司儀:馮·馬斯川德伯爵及夫人)
文中出現(xiàn)的爵士和伯爵都是歐洲的爵位頭銜。歐洲的貴族制度源自封建社會,在部分歐洲國家一直沿用至今,貴族爵位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5個等級。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譽稱,較為有名的是爵士。作為目的語觀眾,大多數(shù)中國觀眾對這些頭銜的等級不是很熟悉,但還是有一些常識,能明白那些都是貴族頭銜,是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可以直接翻譯,不用過多解釋。在影片中,再配合畫面,情節(jié),人物著裝等,以后中國觀眾也能逐漸了解這些貴族頭銜的等級高低了。
3.3省略
在影視翻譯中,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譯者不可能把每個文化信息都翻譯出來。 這就要求譯者必須有所取舍,翻譯出那些重要的,和故事情節(jié)密切相關(guān)的信息,對于那些次要的信息,則可以省略不譯。例如,成龍的電影《功夫夢》中,中國小學六年級女生要向男主角12歲的美國男孩德里·帕克介紹中國的七夕節(jié),這一傳統(tǒng)中國節(jié)日,在提到搭橋的喜鵲只用“all the birds in the sky”來籠統(tǒng)表示,因為喜鵲(magpie)在西方文化里的文化內(nèi)涵與中國文化中的內(nèi)涵大相近,庭表示“愛嚼舌頭,傳播小道消息”的人,但考慮到電影篇幅的限制,及情節(jié)的設(shè)定,無法在影片中細細解釋這種文化差異,只能簡單帶過。
3.4增譯
由于文化的差異,那些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宗教、歷史、地理等有著密切關(guān)系的文化意象在電影跨文化翻譯時需要闡釋清晰完整以保障目的語觀眾準確無誤的吸收和理解。例如著名的美國恐怖片“Seven”,講述了一個變態(tài)殺人狂自詡為上帝,并以天主教七大罪行來懲罰他人的故事?!捌摺痹谖鞣轿幕蟹浅L厥?,如上帝用七天時間來創(chuàng)造天地萬物,上帝用亞當?shù)牡谄吒吖莵韯?chuàng)造夏娃等等,而影片中的“七”也是貫穿始終,時時暗示著宿命的罪與罰。但中國觀眾很難對數(shù)字“七”產(chǎn)生如此聯(lián)想,因此影片中文譯名為《七宗罪》,增加的兩個字敲到好處得暗示了影片的宗教特色及故事主線。
影視翻譯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際,如何使原影片中的異質(zhì)文化成分比較充分地傳遞給目的語觀眾,使觀眾能夠充分地建立起客觀物象與其相關(guān)聯(lián)的文化內(nèi)涵之間的聯(lián)系,須
在文化翻譯觀的指導下,考慮影視作品翻譯的特殊性,并結(jié)合源語電影及目的語文化的特點,把多種翻譯策略進行結(jié)合,從而最有效地傳遞影片中的文化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 方夢之.譯學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328-329.
[2] 王茜.從文化翻譯觀看電影字幕翻譯的本土化特點[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1(6):368-369.
[3] 江帆.電影《霸王別姬》字幕翻譯中的功能對等[D].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 李顏.從文化翻譯觀的角度談影視翻譯[J].湖南大學學報,2005(5):81-84.
[5] 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lǐng)域[J].中國翻譯,2000(1):61-65.
[6] Suc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