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薇
摘 要:芭蕾舞教學在我國也有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fā)展時期,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功能等各個方面均已日漸成熟。不過其教學內容也需要與時俱進,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推動事物發(fā)展,根據我國芭蕾舞教學現狀,積極進行芭蕾舞創(chuàng)新教學,提高芭蕾舞教學質量。
關鍵詞:芭蕾舞 教學 創(chuàng)新策略 基本特征
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芭蕾舞越來越感興趣,不少家長將孩子送進芭蕾舞培訓班,讓孩子了解芭蕾舞藝術,親近芭蕾舞,通過學習芭蕾舞來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具備競爭優(yōu)勢。由于芭蕾舞起源于國外,目前國內教學現狀并不樂觀,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文章對我國芭蕾舞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為芭蕾舞教學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 芭蕾舞藝術的基本特征分析
1.“開”的特征
在芭蕾舞基礎訓練中,要求學員外開雙肩與髖關節(jié)。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肩關節(jié)外開來舒展人體的線條。外開肩關節(jié),對于增長學員的昂揚的學習精神和高雅氣質很有幫助,并且還能有助于學員后背的收緊、挺直,讓學員的物資更加舒展和挺拔。而將髖關節(jié)向兩側展開,可展現出一個舒展的人體線條,并且能提升學員下肢的表現能力?!伴_”這一要求,是芭蕾舞教學對學員的基本要求,通過打開肩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帶動腳趾尖、腳腕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全部打開,具有一定難度。
2.“繃”的特征
芭蕾舞藝術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繃”。在基礎訓練課上,教師會經常提醒學員繃腳,是教師的常用語。比如學員動力腳一動,特別是處于離地狀態(tài)后,則必須緊繃雙腳。對于芭蕾舞藝術來說,繃腳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強有力地鍛煉踝關節(jié),提高了趾關節(jié)能力與靈敏性,同時也能增加腿的長度,強化腿的線條流暢美。
3.“直”的特征
芭蕾舞基礎訓練中,對學員“直”的要求有兩個作用:第一,從技能訓練角度看,人體處于直立狀態(tài)下時,重心垂直向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員從容不迫,也保證舞蹈動作的穩(wěn)定性。在表演中,學員上身可能由于舞姿造型出現前仰后合的情況,這時人體重心必須保持垂直向下,才能在表演中呈現出千變萬化的姿態(tài)。而為了使身體重心始終保持垂直,順利完成表演中難度較大的旋轉和技巧,在訓練和表演中需不斷調整身體重心。
第二,從精氣神角度看,身體直立挺拔,不挺胸疊肚,繃直腳背,收緊膝蓋,會增加學員的精氣神,給人一種賞心悅目之感,呈現出一種朝氣蓬勃、高雅瀟灑的青春美感。
二、 中國芭蕾舞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當前,中國芭蕾舞教學中,為了動作而動作是突出問題之一,主要是動作過于程式化,而不自然,無真情實感。一些學員在不了解中芭蕾舞內涵情況下,過分追求高難度技巧,將形體與技巧需并駕齊驅的舞蹈格式化。這也成為中國芭蕾舞無法與時俱進的根源之一。為了尋求突破,則需創(chuàng)新教學,提升芭蕾舞教學的有效性。中國芭蕾舞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對芭蕾舞的認識存在偏差
15世紀,芭蕾舞發(fā)源于意大利,起初其僅僅是供大眾娛樂的一種舞蹈形式。而隨著世道的發(fā)展和環(huán)境的變遷,芭蕾舞的形式悄然發(fā)生著變化。1661年,世界上第一所皇家舞蹈學校建立,芭蕾舞的基本動作確定,包括五個基本腳位和十二個手位,并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嚴謹的、科學的芭蕾舞訓練體系。
自誕生以來,芭蕾舞始終在創(chuàng)新中實現突破,經過數百年的發(fā)展,芭蕾舞這一藝術形式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fā)展,也對人的審美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芭蕾舞儼然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動作和藝術形式,且人們對芭蕾舞的認識還在繼續(xù)提高,已經成為貼近大眾的一種高端舞蹈藝術。
但當前,一些人對芭蕾舞的認識存在偏差,比中國很多家長讓孩子學習芭蕾舞,并不是被芭蕾舞所吸引,而是帶著一種功利心,認為是孩子成功的捷徑,并未將其作為一種提高自身藝術修養(yǎng)和藝術鑒賞力的舞蹈藝術。
2.課堂教學氛圍不活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芭蕾舞教學來說,培養(yǎng)和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芭蕾舞的興趣非常重要。眾所周知,芭蕾舞要求學員有個良好的身體,并在此基礎上,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取得成績,提升對芭蕾舞的認知和表演功底。在課堂上營造一個輕松的氛圍,無疑對學生學習芭蕾舞有不小的幫助。
但現在的芭蕾舞課堂上,學員的練習并不輕松,繁重的練習任務、緊張的學習氛圍讓學員對芭蕾舞望而卻步,無法真正投入熱情。在對待教學任務上,教師的態(tài)度敷衍,對教學方法和形式理解不到位,也無法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無法讓學生真正融入進教學中,課堂教學氛圍不活躍。
3.規(guī)范動作中缺乏創(chuàng)造力
芭蕾舞是古老的舞蹈藝術形式之一,在其悠久的發(fā)展歷程中,如果沒有創(chuàng)新,則芭蕾藝術持續(xù)取得進步,無法形成目前完整的體系。學員現在學習芭蕾舞課程,均是按照授課者的教學方式來,雖然練習的有板有眼,教學效果也不錯,但是整體上缺乏創(chuàng)造力,也就是整體的表演無亮點,為了練習而練習、為了表演而表演,沒有投入熱情和精力,僅僅當作一件事情在做,并未視為自身的事業(yè)。
三、 中國芭蕾舞教學創(chuàng)新的策略
1.重視芭蕾舞基礎訓練的重要性
學習練習芭蕾舞,可對學員肌肉起到良好的鍛煉作用,解放學生肌肉走向、承受能力和關節(jié)等,從而達到體態(tài)舒展的效果。一個科學的教學方法可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科學的教學方法,體現在將人體運動生理與藝術表現的有機結合,向學院提供豐富多樣的表現意識和表現手段,也表現在一套嚴謹的基礎訓練動作和嚴謹的訓練過程。
2.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執(zhí)教能力
(1)靈活選擇和運用教學方式。對于芭蕾舞教學來說,靈活選擇和運用教學方式非常重要,也是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具體老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了解并全面掌握學員身體狀況、運動基礎、文化素質和個性特征等;第二,準確把握每堂芭蕾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升教學效果;第三,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并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并形成教學原則。
(2)積極開展芭蕾舞動作創(chuàng)編實踐工作。芭蕾舞套路創(chuàng)編,即根據一定實踐、場地、范圍、方向路線和音樂特點的要求,有機串聯起單個的舞蹈動作,形成一套完整、流暢的舞蹈系列動作。成套芭蕾舞動作的編制,應遵循運動人體科學原理、芭蕾舞藝術運動規(guī)律和美學法則,通過有機串聯每個動作,形成一個優(yōu)美、和諧的整體,而并不是簡單、機械地將每個動作連在一起。芭蕾舞成套動作的創(chuàng)編,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工作,需要在不斷總結基礎上才能完成。
3.積極創(chuàng)新變革教學內容
芭蕾舞教學的創(chuàng)新,需要首先創(chuàng)新各個芭蕾舞教學內容,通過改革內容,讓學生更加容易地、嫻熟地掌握芭蕾舞舞蹈技巧,擁有扎實的舞蹈功底,同時也有助于讓學生理解芭蕾舞藝術精華所在,從文化與審美上考量芭蕾舞,激發(fā)學生對芭蕾舞藝術的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改革需從細節(jié)入手,從細節(jié)入手的改革易取得成功,比如準確解讀某一個芭蕾舞動作,讓學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審美內涵,幫助學生把握芭蕾舞所體現的美學思想,繼發(fā)學生對芭蕾舞動作進行再豐富、再創(chuàng)造,不斷拓展芭蕾舞教學的內容。
從操作層面,可以班級和小組為單位進行芭蕾舞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確定創(chuàng)新主體,充分釋放學生想象力,自編自排芭蕾舞曲,在創(chuàng)新中讓學生更好交流,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性改革,也需要改革模式,合理調整教學內容,以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
4.積極調整課堂教學模式
芭蕾舞練習一般的教學慣例是在某一個特定區(qū)域內進行練習,并對學生開展統(tǒng)一的訓練。教師負責喊口號、調整學生的舞蹈動作,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也不利于節(jié)約管理資源,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個性。而眾所周知,個體性發(fā)展是創(chuàng)新突破的重要來源之一,一旦學生個性被壓制,則創(chuàng)新思維難以被全面開拓和發(fā)掘。為了提高芭蕾舞教學效果,需要調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嘗試開啟一種新的課堂模式,解放學生,根據教學地點合理確定教學主題,并按照學生不同特點與需求合理進行調整,充分發(fā)掘每個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積極調整模式,應當是在教學內容改革和師生關系改善之后,為了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新芭蕾舞的教學模式,開創(chuàng)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新型芭蕾舞課堂模式,構建一種成功的教學模式。
另外,芭蕾舞也要借鑒其他藝術形式。我國民族舞蹈歷史悠久,在世界舞蹈界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表演體系和教學體系,有很多值得芭蕾舞教學借鑒的地方。而這需要對我國民族舞蹈有一個充分的了解,認識民族舞的特色、規(guī)律和教學特色、教學規(guī)律等,并尋找兩者的結合點,不斷為芭蕾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也需要借鑒其他國家民族表演和教學形式,不斷為芭蕾舞教學注入新活力。
結語
芭蕾舞是一種古老而獨特的藝術形式,作為一門優(yōu)雅的舞蹈藝術,廣受人們喜愛,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芭蕾舞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的舞蹈形式,需要不斷自我豐富發(fā)展,需要從教訓內容、師生關系、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積極調整和創(chuàng)新,全面解放學生,充分釋放學生的熱情,提升學生學習芭蕾舞的興趣,提升芭蕾舞教學的效果。同時,本研究還認為,積極借鑒民族舞蹈教學成果,也有助于提升芭蕾舞教學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張蕾.從西方文化角度對芭蕾舞教育的探討[J].黃河之聲,2014(17).
[2]高小軍.高校“街舞”與“基本功”教學的對比分析——以四川音樂學院現代流行舞系為例[J].四川戲劇,2015(2).
[3]張靜.芭蕾訓練體系在健美操教學訓練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11).
[4]羅列詩.芭蕾舞教學的創(chuàng)新模式探討[J].黃河之聲,2015(8).
[5]林洋.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構建芭蕾舞專業(yè)中專與大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S2).
[6]李淑華,王曉玲.中國民族文化在芭蕾舞藝術中的運用與創(chuàng)新[J].藝術評論,2014(3).
[7]孫亞男.學院派芭蕾舞教學中舞蹈表現力的培養(yǎng)[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5).
[8]呂璐.淺論芭蕾舞教學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J].大舞臺,2010(9).
[9]呂麗娜.提升芭蕾舞教學質量的優(yōu)化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文體藝術),2015(23).
[10]高敏娟,王敏.現代芭蕾《花祭》的藝術探索[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5(23).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