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孟 康,張秀景,張文科,康根超(河北省晉州市中醫(yī)院,河北 石家莊 052260)
·中醫(yī)中藥·
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氣滯痰阻血瘀型無先兆偏頭痛療效觀察
劉 娜,孟 康,張秀景,張文科,康根超
(河北省晉州市中醫(yī)院,河北 石家莊 052260)
目的 觀察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氣滯痰阻血瘀型無先兆偏頭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氣滯痰阻血瘀型無先兆偏頭痛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43例和對照組41例。對照組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治療組服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湯劑。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變化情況。結果 治療組治療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癥狀積分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氣滯痰阻血瘀型無先兆偏頭痛療效確切。
無先兆偏頭痛;大柴胡湯;桂枝茯苓丸
偏頭痛是臨床最常見病的原發(fā)性頭痛,且對生活質(zhì)量影響較大,臨床可分為無先兆偏頭痛和有先兆偏頭痛。我們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氣滯痰阻血瘀型無先兆偏頭痛,并與西醫(yī)治療進行對比,結果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氣滯痰阻血瘀型無先兆偏頭痛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43例和對照組41例。治療組男13例,女30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38.76±5.37)歲;病程3~8年,平均病程(5.13±1.56)年。對照組男12例,女29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38.41±5.86)歲;病程3~9年,平均病程(4.89±1.67)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病例標準
1.2.1診斷標準
依據(jù)《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1]確定西醫(yī)診斷標準:頭痛符合下列特征,且至少發(fā)作5次。
(1)不治療或治療無效,發(fā)作持續(xù)4~72 h。
(2)具有以下特征中的2項及以上:①程度為中或重度;②搏動性;③單側性;④因上樓梯或者類似的日常軀體活動會使頭痛加重,或發(fā)作時會主動避免上述活動。
(3)發(fā)作時至少伴有以下1項:①畏聲和畏光;②惡心和(或)嘔吐。
(4)不能用其他疾病來解釋。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確定中醫(yī)辨證標準:頭痛如裹,或刺痛,或因生氣而頭痛加重,胸脅脹悶,脘腹?jié)M悶,嘔惡痰涎,口淡,食少。舌質(zhì)紫暗,舌胖大,苔白膩,舌尖邊有瘀點或瘀斑,脈弦滑或脈沉細澀。
臨床癥狀計分標準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根據(jù)其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持續(xù)時間、程度和伴隨癥狀來計算積分。發(fā)作次數(shù)方面,每月發(fā)作2次以下計2分,發(fā)作3~4次計4分,5次以上計6分。發(fā)作持續(xù)<12 h計2分,持續(xù)1 h~2天計4分,持續(xù)2天以上計6分。發(fā)作時不影響工作者計2分,影響工作者計4分,須臥床者計6分。伴隨癥狀方面,伴有畏聲、畏光、惡心、嘔吐其中的1項計1分,2項計2分,3項或者以上計3分。
1.2.2納入標準
①年齡18~65歲。②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辨證標準,并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③觀察病情為頭痛期。
1.2.3排除標準
①有先兆偏頭痛。②癥狀積分在17分及以上。③合并嚴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腎疾病及血液病、精神疾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雖有頭痛,但作為其他疾病的一個癥狀表現(xiàn),例如高血壓、腦內(nèi)器質(zhì)性病變及腦外傷后綜合征。⑥特殊類型的偏頭痛,例如偏癱型偏頭痛、眼肌麻痹型偏頭痛。
1.3方法
治療組口服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湯劑。藥物組成:柴胡10 g,黃芩10 g,清半夏10 g,赤芍10 g,枳實10 g,熟大黃6 g,桂枝10 g,茯苓15 g,丹皮10 g,桃仁10 g,生姜3片,大棗4枚。水煎服,1劑/d,文火煎2次共取汁400 mL,分2次在早晚飯后溫服。兩組均以30天為1療程,觀察2個療程。對照組給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10930003)5 mg/粒,口服,每晚2粒。
1.4觀察指標和療效判定標準
主要檢測治療前后癥狀積分變化情況及安全性指標: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療程至少1個月,起點分至少7分。治愈:療程結束后無偏頭痛發(fā)作時的癥狀,停藥1月后不發(fā)作。顯效:治療后癥狀積分減少≥50%。有效:治療后癥狀積分減少>20%且<50%。無效:治療后癥狀積分減少≤20%。
1.5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療效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n,%)
2.2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癥狀積分與治療前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比對照組降低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s,分)
注:*本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進行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3 13.65±1.49 6.67±0.71*△對照組 41 13.66±1.59 8.71±0.64*
2.3不良反應
治療組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對照組4例出現(xiàn)嗜睡、乏力的癥狀,1例出現(xiàn)輕度惡心、嘔吐的表現(xiàn)。
在無先兆偏頭痛的間歇期,鹽酸氟桂利嗪這種鈣離子拮抗劑可用于預防性治療。療效雖好,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些副作用,如抑郁、嗜睡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反應,以及消化道反應[3]。上述癥狀雖然輕微,但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祖國醫(yī)學將此病歸屬于“腦風”“偏頭風”“頭痛”的范疇。至金元時期,明確提出偏頭痛的概念。本病疼痛常在頭側部,屬少陽膽經(jīng)循行所過,故此病與肝密切相關。本病患者常常好勝、緊張,且本病多與抑郁相關[4],這些均屬肝氣不疏。本病起病緩,病程長,久病入絡,故本病與瘀血又有關聯(lián)。本病發(fā)作常伴有眩暈、惡心、嘔吐等痰濁上擾的表現(xiàn)。而津液、血液、氣機三者在運行過程中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導致疾病的發(fā)生。故我們從調(diào)節(jié)津、血、氣入手,選擇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理氣活血,祛濕清熱,用于氣滯痰阻血瘀型無先兆偏頭痛的治療。
本觀察表明口服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湯劑能有效改善無先兆偏頭痛患者癥狀,療效確切,不良反應較少,值得推廣。
[1] 中華醫(yī)學會疼痛學分會,頭面痛學組.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S].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1,17(2):65-86.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2:105-109.
[3] 劉 朋,白文靜,王芙榮.96例服用氟桂利嗪致不良反應的文獻分析[J].首都醫(yī)藥,2012,02:44-45.
[4] 趙 英.偏頭痛的流行病學特點[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5,21(12):9-10.
本文編輯:王 琦
R747.2
B
ISSN.2095-6681.2016.06.079.02
河北省中醫(yī)藥管理局2016年中醫(yī)藥類科研計劃課題(編號:20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