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園園
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從文化傳播角度看法國電影的漢譯
潘園園
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文化策略是影響電影翻譯活動的一大因素,電影翻譯研究不能止步于翻譯技術(shù)和規(guī)范的探討。在多元文化的語境下,定位電影翻譯的職責和重點,分析電影翻譯在文化交流中的優(yōu)勢,尋找法國電影里的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對法國電影翻譯的研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法國電影 文化使命 翻譯策略
在當今的文化傳播中,影視作品的表現(xiàn)十分突出。一方面,以電視、網(wǎng)絡(luò)等媒體為途徑,影視作品能以文學作品不能企及的速度抵達異國觀眾的眼前;另一方面,影視題材的豐富多彩、觀影過程的輕松愉悅,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以此作為感受異國文化的主要方式。可以說,電影和其他的影視形式事實上正在挑戰(zhàn)文學的傳統(tǒng)地位,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與小說一樣,法國電影需要通過翻譯才能實現(xiàn)法國文化的傳播,但與傳統(tǒng)的文學翻譯相比,電影翻譯有其特殊性:從內(nèi)容上看,電影翻譯主要是臺詞的翻譯,而臺詞的翻譯必須與電影的聲音、畫面緊密結(jié)合起來,才能保證電影作品在翻譯后是一個藝術(shù)的整體;從形式上看,電影翻譯允許觀眾閱讀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電影中的畫面不斷前進,一句臺詞伴隨著畫面的呈現(xiàn)不過幾秒,觀眾接收這一翻譯的時間也不過幾秒,而當我們閱讀小說時,用于理解和想象的時間可以是無盡的。
“影視語言的特點在于其聆聽性、綜合性、瞬時性、通俗性和無注性”[1],譯者在斟酌翻譯策略時,必須考慮:(1)選擇直譯或意譯時,必須考慮與畫面的同步,過度意譯可能導致電影畫面的呈現(xiàn)與臺詞脫節(jié)、缺失甚至矛盾;(2)有限的時間與空間里,壓縮的翻譯策略更應受到青睞,否則長篇累牘的臺詞將不斷“打擾”著觀眾的觀影;(3)對白的口語風格需在翻譯中予以保存;(4)晦澀、生僻的表達方式在電影翻譯中需要盡量避免,因為電影翻譯中難以提供注釋的空間;(5)配音翻譯中還需要考慮演員口型的對應。
以上規(guī)范和原則是電影翻譯必須顧及的,然而,電影翻譯的研究不應止步于此,法國電影作為傳播法國文化的載體,在當前背景下,電影的文化翻譯也是電影翻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點。
與文學語言不同,電影語言由聲音和畫面組成,并通過聲音與畫面的同步來實現(xiàn)電影語言的表達。然而在文化意象的表現(xiàn)手法上,電影語言還有著另外的一些特征,使它在文化傳播中具備了高于小說等文學形式的優(yōu)勢。
第一,電影以現(xiàn)實表現(xiàn)現(xiàn)實,而小說以文字書寫現(xiàn)實。例如,電影可以使用月亮的影像直接表示月亮這一實體,在不同文化的觀眾眼中看到的都是月亮自身;而在文學作品中,月亮在不同的文化里有不同的文字符號。
第二,電影語言中的本體與象征體是重合的,文學語言中二者則是分離的。也就是說,銀幕上的蛇既是蛇本身又是兇惡的象征物;文學中的蛇首先是一個抽象的文字符號,必須借助讀者的識別能力才能成為一個想象的蛇的形象,進而成為兇惡的象征。
由于具備以上特征,電影成為一種能被各種文化的觀眾接受和理解的語言,由此電影與音樂、繪畫并列,被稱為“世界性的通用語言”[2]。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比文學作品更加有效,因為電影讓觀眾能以雙眼直接看到另一個文化下的社會生活場景,讓觀眾不必學習外語就能直接融入另一個文化中;電影也比文學的傳播更為廣泛,觀眾甚至不需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就能欣賞電影,而文學翻譯的作品,至少還需讀者受過一定的教育才能閱讀,受過更多的教育才能理解。
所以可以說,由于電影語言能更有效表現(xiàn)文化意象,更廣泛地被觀眾接受,所以電影在文化傳播中的角色應比文學作品更為重要。
捍衛(wèi)文化的多樣性,是當前文化活動的主流趨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可以說,捍衛(wèi)語言的多樣性,就是在捍衛(wèi)文化的多樣性。捍衛(wèi)意味著要保持一種語言的純凈,但同時也意味著與其他語言的和諧共存。眾所周知,如果沒有翻譯,就沒有真正意義的跨文化的對話。所以電影翻譯同文學翻譯一樣,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同時,當前的文化傳播是以保護本國文化與尊重他國文化為雙重基礎(chǔ)的,是雙向、平等的,這一特征對電影翻譯與文學翻譯活動提出了文化層面的新要求。
電影語言的優(yōu)勢使其實際上成為文化傳播中比文學更為實用和重要的角色。因此,電影翻譯——雖然它常常被學界所忽視——在捍衛(wèi)文化多樣性中肩負著重要的使命:文化傳播的媒介;其“譯者水平的優(yōu)劣不僅直接決定著一部譯制片的成敗,同時也影響著觀眾對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3]。
要實現(xiàn)其文化使命,首先,電影翻譯應具備更為審慎的態(tài)度,兼顧保護本國文化與尊重他國文化:一方面,在譯文中盡可能地保留原文中包含的思維方式、風俗甚至一些表達方式;另一方面,對他國文化意象的保留是有前提的,必須保證觀眾能順暢地理解,保證漢語不因此變形變味。
其次,在保護文化多樣性的語境下,電影翻譯需要在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之間因地制宜、兼容并蓄?!霸诜g中,語言可以轉(zhuǎn)換,甚至可以歸化,但文化特色卻不宜改變”[4]。
最后,文化翻譯依然需要顧及電影翻譯中聲畫同步的特殊需求。
電影中的文化傳遞是通過文化意象來完成的。文化意象由物象和意象組成,如果一個文化意象在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中的物象和意象都相同,那么翻譯起來必然輕松。如電影Les Choristes中有這樣一句臺詞:“J′avais maintenant besoin de feu vert de ma hiérarchie.”字幕中譯作“我還需要院長的支持”,事實上,“feu vert”(綠燈)這一文化意象,在中國和法國其物象和意象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若譯作“我需要院長為我開綠燈”也未為不可。
而更常見的狀況是,文化意象在兩種語言中的物象或者意象并不相同,甚至,在目的語中缺失這一文化意象,這種棘手的情況正是我們在翻譯策略中需要討論的焦點。
在物象、意象中發(fā)生的錯位可以通過歸化或異化得到重組。參照文化意象在兩種語言中的不對等,有以下幾種情況:
(1)意象相同,物象相近但是存在細微差別。
例如,法語中有“remuer le couteau dans la plaie”一語,直譯為“在傷口上動刀”,因在電影翻譯中特別需要語言通俗易懂,在翻譯該句時傾向于選擇歸化翻譯,譯作“在傷口上撒鹽”,這一細微的修飾并不會使源語文化中的意象變味或者消失。
(2)意象相同,物象不同。
例如法語中描述人的歌聲刺耳,有“chanter comme une casserole”,直譯為“唱歌像燉鍋”。電影的譯者此時并沒有太多選擇,因為電影語言有瞬間性、無注性,譯者不可能以注解的方式來說明,異化又明顯會引起觀眾的不解,所以在這種情況中,文化意象需要以歸化的方式重組,例如“唱歌像烏鴉一樣”。
(3)物象相同,意象不同。
在這種情況中,譯者可以處理得相對靈活一些。例如,大象在中國人眼中普遍是遲鈍、笨重的象征,而法國人則認為大象是聰慧、記憶力超群的動物,所以有“un mémoire d′éléphant”,“大象的記憶力”的說法。而電影翻譯中如果直接將其歸化為“記性好”,則使觀眾失去了一個了解法國文化意象的機會,而純粹的異化又會使觀眾產(chǎn)生相反的理解。順應保護文化多樣性的背景,我們發(fā)現(xiàn),對這個類型的文化錯位使用異化加上一點說明,就能兩全其美,例如“像大象一樣好記性”。
(4)文化意象在目的語中缺失。也就是說,法語中的一個文化意象,在漢語中完全找不到對應,一般說來,只能放棄這個文化意象,通過解釋性的翻譯來說明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文化意象在漢語中雖不存在,但是隨著觀眾群體的理解水平的演變,它們有可能是能被觀眾接受的。例如,法國的貨幣單位“sou蘇”。這個字眼在20世紀的電影中被歸化為“塊,元”,但是對如今的電影觀眾而言,直接使用“蘇”的翻譯,雖不一定能為全部人理解,但是不會妨礙觀眾的電影理解。
上述例子中使用歸化與異化翻譯完成了文化意象的重組,除此之外,還可以使用補充的方法完成文化意象的翻譯。
文化意象的補充是在不改動物象或意象的前提下,為其添加中文說明的一種處理方法。例如法語中有“L′oiseau est dans le nid.”“鳥已入巢”這一習語,即漢語中“十拿九穩(wěn)”之意,為了使它不經(jīng)過重組就表現(xiàn)到譯文中,可以在其后把漢語的習語補充上去,如“鳥已入巢,萬無一失”,從而完成了原文化意象的保留并避免使觀眾產(chǎn)生陌生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文化意象的補充是更符合文化多樣性要求的翻譯手法。但從另一個角度來,電影翻譯,無論是配音還是字幕,都是在簡潔的原則下進行的,所以在進行補充的時候,需要格外地注意與畫面的同步。
法國電影中的文化意象有著不同的形式,其中常見的、難譯的文化項可分為普通詞匯、專有名詞,習語、肢體語言等若干類別,其中肢體語言的翻譯也是電影區(qū)別于小說翻譯的一點。
肢體語言根源于一個特定民族、一種特定文化,肢體語言的交流主要是通過視覺完成的。有時,通過了解不同文化下肢體語言,甚至能獲得跨文化交流的鑰匙。和世界通用的手語不同,同一肢體語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代表的意義并不相同,由此肢體語言的差異也會在文化交流中帶來誤解,這一點在電影翻譯中尤其值得注意:當某個肢體語言在法國電影中以畫面的形式直接呈現(xiàn)在中國觀眾眼前,如果沒有在配音或字幕中得到說明,觀眾對于其代表的意義可能無從理解。
例如,法國人用手指背在自己一側(cè)的臉頰上下輕劃,表示此刻甚感無聊乏味,同時常會說一句“Quelle barbe??。俊保ㄖ弊g為胡須),在電影翻譯中,若演員有這句臺詞,那自然可以抓住機會譯作“真討厭”,但若只有動作沒有臺詞,電影翻譯的譯者也需在上下場景的對話中伺機把這個肢體語言的信息添加進去,以免造成觀眾的誤解甚至不解。
肢體語言這一文化符號在細節(jié)上對電影翻譯的影響很大,例如最常見的關(guān)于數(shù)字的手勢,同時伸出拇指和食指,在中國代表的是數(shù)字八,而在法國卻是數(shù)字二,如在電影翻譯中將其忽視,自然會影響觀眾的整體理解。所以,電影中的肢體語言,要么選擇與臺詞同步翻譯,或者在下一幕臺詞中加以照應,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在翻譯中靈活應對。
當代人的生活方式深受時代影響,比起傳統(tǒng)的閱讀方式,通過各種視聽媒體了解異域文化的趨勢日益強勢。與英語影視作品的普遍傳播相比,中國觀眾更易獲取的法國影視資料,尤其是當下的影視資料,更局限于法國電影。可以說,法國電影正以最廣泛的方式向中國觀眾直觀地展示著法國的文化。
以法國電影為窗口的法國文化如何展現(xiàn)在中國觀眾眼中,則是電影翻譯的譯者們所肩負的文化使命。如前所述,電影翻譯受限于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較之于傳統(tǒng)的文學翻譯,需傾向于使用壓縮翻譯保證臺詞的簡潔;需保證對白的口語化風格;需避免晦澀的用語干擾觀眾的理解;還需注意聲音與畫面的同步。除此之外,在保存文化多樣性的要求下,電影翻譯對譯者也提出特殊要求,需觀察歸化與異化在電影翻譯中如何取舍和互補,并結(jié)合電影語言的特征使歸化與異化服從于聲畫同步的需求;需盡可能直譯以保存臺詞中原有的文化意象,與畫面中直接展示的文化意象同步,當文化意象發(fā)生錯位無法直接譯出時,需斟酌直譯并適時添加解說性的文字完成電影的文化翻譯。
[1]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越來越重要的領(lǐng)域[J].中國翻譯,1997(1):61-65.
[2]賈磊磊.電影語言學導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98.
[3]胡海波.淺析譯制片翻譯的重要性[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8(2):68-70.
[4]趙桂華.文學作品的翻譯應傳達原作的異域風格[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118-120.
潘園園(1980-),女,助教,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任教于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專業(yè),研究方向:法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