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自媒體應運而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深遠影響。文章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沖擊,以及探索自媒體新常態(tài)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關鍵詞:自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沖擊;應對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23-0019-02 收稿日期:2016-06-29
作者簡介:曹璐婷(1987—),女,廣東梅州人,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發(fā)布了由謝恩·波曼與克里斯·威利斯兩人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里面,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 :“We Media 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也就是說,自媒體是公民可以用來發(fā)布自己所見所聞的載體,如微博、微信、貼吧、論壇、校園BBS 等網絡社區(qū)。所以,在自媒體環(huán)境下,人們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收者,不再被一個主流的聲音告知對與錯。
一、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
1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性提出挑戰(zhàn)
在傳統(tǒng)教育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和內容在實施過程都處于控制狀態(tài),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時把掌握的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等知識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極強的理論優(yōu)勢、深厚的學識和對知識的積累,加上熟悉傳統(tǒng)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占據著主體地位。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打破了這種格局。由于大學生對新事物的認同感和接受能力越來越強,這樣的特性也使得自媒體能夠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快速的認同、使用和推廣。而相對來說,教育者由于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弱、思想觀念較為落后、自身網絡知識較為匱乏等,與大學生在信息的接收和發(fā)布中處于不對等的劣勢地位,無法及時有效地與之進行信息溝通與交流。大學生現在已成為使用自媒體的主力人群,對社會現象非常敏銳,他們熟練使用自媒體,快捷自如地搜尋自己感興趣的各種信息,不知不覺繞開了高校教師在以往起到的信息媒介的作用,大學生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也由以前的主從關系變成現在的相互交流促進的平等關系。
2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識更新能力提出挑戰(zhàn)
自媒體本身是一個交互性極強的平臺,使大學生接觸信息的途徑更多,獲取資訊也更為容易。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原有的知識單向傳輸模式被打破,信息的多變性與豐富性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隨著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不時出現受教育者的知識量多于或早于教育者的情況。以前的大學生多是被動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傳播和灌輸;現在的大學生運用自媒體可以主動快捷地獲取知識,便捷地接觸各種人、事、物和價值觀的傳播,獲得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平等對話的權利,對事物的是非對錯判斷不再是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而有了更多的獨立思考。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與學生溝通交流中
要提升自我知識更新能力,對新時代的新事物,如自媒體的深遠影響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評估。這樣,才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塊陣地上,更好地起到引路人和指導者的作用。
3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
盡管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不可避免地仍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在自媒體的環(huán)境下被迅速傳播擴大。每個人都是一個媒體人,每個賬號都是一個載體,個人表達意識的空間越來越廣泛和自由,信息呈現“分子化”趨勢,隱匿性強和高互動性的信息成為監(jiān)管盲區(qū)。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人可以匿名在線交流,網絡環(huán)境十分復雜,甚至一些別有用心的個人和組織也利用自媒體大肆宣揚腐朽、反動言論?,F階段由于我國對自媒體信息的管控和過濾技術相對滯后,相關法律法規(guī)尚不健全,而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重要階段的大學生,信息去偽存真能力、甄別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到一些言論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因此,自媒體時代下如何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
二、 自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
1積極引導大學生網絡陣地,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力
高校應以校園網絡陣地為基礎,融入大學生的生活圈,了解大學生,才能因材施教,并得到他們的信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論壇、QQ群、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fā)布信息,開展在線交流和網上心理輔導,利用手機報、網站等進行考研、考證、就業(yè)指導等工作,及時解決大學生反映的在學習、生活、就業(yè)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2將自媒體與傳統(tǒng)校園傳播媒介相結合,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傳統(tǒng)校園媒介包括校內廣播、校報、布告欄等,其輿論傳播具有滯后性,缺乏互動。自媒體具有互動性強的特點,可以嘗試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將自媒體技術運用在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等方面;將微博、微信互動平臺與校園廣播相結合,手機電子報與校園報紙相結合,貼吧論壇與校園布告欄相結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3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監(jiān)管方法,掌握網絡話語權
建設規(guī)范的監(jiān)管體系,增加對自媒體中大學生思想文化的引導。首先,我們要積極發(fā)揮學生群體中學生骨干的作用,如學生黨員、團學干部、班級委員等,他們本身就是自媒體使用群體,在及時發(fā)現和處理自媒體不良信息傳播,監(jiān)管自媒體體系,如微博、微信、公眾號、貼吧、論壇等方面有極強的優(yōu)勢,是積極營造健康向上自媒體環(huán)境的生力軍。其次,自媒體的很多不良信息很容易通過“蝴蝶效應”,變得不可控乃至出現嚴重的后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到“蝴蝶效應”的負功能,及時發(fā)現和處理不良信息,消除不良信息的影響,并有效利用正功能,引導學生的輿論熱情,傳播正能量,掌握校園輿論的主導權,壯大主流思想。最后,也是以前最容易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忽略的,以前的高校網絡監(jiān)管一直以“堵”為主,刪帖、封號、禁言等手段簡單粗暴,企圖通過設置網絡禁區(qū)的方式來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不但起不到應有作用,還有可能適得其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大學生的獵奇與求知欲強烈的心理,變“堵”為“疏”,用權威信息澄清虛假言論,用主流思想引導校園思潮。
總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自媒體時代已經到來,不僅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同時也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我們只有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適應社會的變更,真心擁抱自媒體,把自媒體融為己用,堅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文化陣地,利用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的影響力,合理運用自媒體這一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上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努力構建大學生虛擬與現實雙重精神家園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蔣 宏,徐 劍新媒體導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徐建軍,鄭永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