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召龍
學科課程的分層管理及校本化推進
文/韓召龍
江蘇省邳州市福州路小學目前在校學生3600余名,53個教學班,教職工140余人,2010年由村級小學改建為教育局直屬小學。面對如此的體量,全面提高辦學質(zhì)量,加快課程改革顯得愈加緊迫。因此,學校以徐州市“學講方式”為改革突破口,實現(xiàn)教和學方式的改變,全面促進國家課程的校本化,打造富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實施方面,依照省課程計劃,需要大量的常識藝體科教師,但學校的實際情況卻是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主干學科的教學都無法保證,常識藝體科教師真正成了學?!按笮茇垺奔墑e的人物。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學校認為“全課程”的理念尤其重要,于是,在做好主干學科教學質(zhì)量檢測工作的同時,學校對常識藝體科教學質(zhì)量的推進工作也做了一些探索。
思想認識上,強調(diào)基礎教育階段的基礎性,把全面落實課程計劃作為學校最為核心的工作,將少數(shù)優(yōu)秀的常識藝體科教師安排到各個年級組去,發(fā)揮他們的帶頭引領作用,以此實現(xiàn)整個級組、學校常識藝體科教學的較高質(zhì)量的發(fā)展?;顒哟賱由希瑢W校開設了少兒籃球、女子足球、版畫、少兒戲曲、葫蘆絲、科技制作等十余個興趣活動社團,將常識藝體科教學與此建立起聯(lián)系,用社團活動將教學質(zhì)量變得“可視化”,改變過去無法評測的尷尬處境??己朔绞缴?,學校把問卷、實測、訪談、滿意度調(diào)查、作業(yè)備課等級考核等結合起來,力求全面地反映教學實施狀況,并且與主干學科一樣納入對教師的績效考核之中。任課調(diào)配上,學校將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整合起來,共同擔當某一學科的教學。
>>>> 表一
學校擁有全市不多的校園科技館,先后被評為省、市級科技教育特色學校,2016年學校被徐州市教育局命名為首批少年科學院分院。學校圍繞科技館開展了一系列的科技活動,有參觀、展示、制作、觀摩等;在各級科技競賽中,有數(shù)百人次獲獎;機器人拼裝、航模、科技版畫等科技興趣社團也開展了大量的活動;“二十四節(jié)氣文化墻”“科技特色燈箱”、省級科教課題研究等為學??萍继厣逃ㄔO添柴加火,科技特色教育已經(jīng)成為學校的一張名片。學校將把科技特色教育朝著課程化建設的方向努力,成立科技特色教育團隊,研制科技特色教育規(guī)劃,編撰科技特色教育讀本,設計科技特色教育活動,將科技特色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學校還和臺灣元智科學教育中心合作,引進他們的科學教育課程,由他們派駐教師,開展科學教學活動。學校以三年級和五年級為先期實驗年級,進行“長征水火箭”和“機械方程式”兩個專題的實踐操作活動,每個學生都擁有獨立的學習材料工具箱,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相應的實驗。每班每周1課時,一學期下來18節(jié)課,與科學學科課程既平行又交叉,提高了科學學習的實踐性、操作性、體驗性和趣味性,彌補了科學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習資源的不足。下面是相應課程的安排(見表一)。
學校將科學特色教育與學校每年五月份的“文化科技藝術節(jié)”結合起來,與當?shù)乜茀f(xié)聯(lián)合起來,舉辦科技展示、研討、交流、競賽活動,為學生的成長搭建更為寬闊的舞臺,打造富有活力和生長力的科學課程文化。
>>>> 圖一
徐州市教育局2013年底開始推進“學講計劃”,在課程實施層面進行改革,切實轉變“教”與“學”的方式,讓“學進去,講出來”成為學習主體意義呈現(xiàn)的主要方式。我們深知“學講行動”不是模式化思維,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造化、個性化地實施。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部分教師的“教學惰性”,沒有可視化、可測性的操作機制跟進。“學講行動”的實施著力點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
學講課堂所面臨的問題分析在大班額情況下,學生的學習出現(xiàn)相對松散的情況,學生參與學習的行為、狀態(tài)和效果無法做到全員可控,雖然小組合作學習能從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狀況,但是其約束力、調(diào)控力還相對薄弱,老師對于部分學生的學習過程還是“不知情”的。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是一種經(jīng)歷性的,通常是以讀、說、寫、做、練為主要方式,“學講方式”在課堂實施中形式經(jīng)常大于內(nèi)容,對教學任務進行問題式的分解,缺少核心目標的關照,在“總結反思”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往往泛泛而談,感覺上的東西較多,對于具體的問題涉及較少。
“學講行動”方面所積累的經(jīng)驗學校的“閱讀項目”——讓閱讀看得見,通過“事物畫”“情節(jié)畫”和“結構畫”等三種形式與小學三個學段的閱讀要求相結合,把相對私密的閱讀行為和閱讀心理進行了“可視化”的再現(xiàn)(見圖一)。
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從文體的角度出發(fā),開發(fā)了“寫景文”“敘事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四種基本文體的結構畫類型,分別為“旅游線路圖”“情節(jié)分析圖”“花瓣盛開圖”和“對稱呼應圖”,閱讀過程變得真切起來。我們把學生們的閱讀圖畫作品結集出版,產(chǎn)生了積極的召喚效應。學生的閱讀變得“可視化”,保障了閱讀的“真實發(fā)生”,而且學生借助于“閱讀畫”又方便進行展示、評論、講述等言語實踐活動,“講”得到了有效的落實。
主干課程“學講化”實施的設想將“讓閱讀看得見”的經(jīng)驗遷移到主干學科課程教學中,使用課堂學習筆記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真實可見。美國海軍軍人管理研究所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將18名學生分成A、B、C三組,使用錄音機讓他們聽完全相同的授課內(nèi)容。讓A組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做筆記;讓B組學生在聽完每一單元這后做筆記;而C組不做筆記,然后,測驗各組學生的記憶量。結果A組和C組記憶結果相同,都記住了37%的內(nèi)容,而B組記住了58%的內(nèi)容,其記憶效果遠遠超過了A、C兩組,竟有20%的差別??梢?,記筆記、如何記筆記都事關記憶的效率。為此,我們要求,在聽完第一課后對所講的內(nèi)容進行思考,然后整理筆記,這樣,記憶的效率更高。
全課程體現(xiàn)了對國家、地方、校本課程的嚴格執(zhí)行,特色課程體現(xiàn)了開放、合作辦學的新思路,“讓學習看得見”著眼于學習心理、科研成果,是深度學習的積極探索,相信以上三個層面的課程改革舉措,將發(fā)揮出無限的發(fā)展活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福州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