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敏鴻
(廣西醫(yī)科大學 外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
影響我國大學生英語學習策略選擇的變量研究
歐敏鴻
(廣西醫(yī)科大學外語學院,廣西南寧530022)
研究選擇1000名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我國學生為樣本,在大學傳統(tǒng)的學術(shù)環(huán)境中以SILL為研究工具,對影響我國大學生選擇語言學習的諸多變量進行分析和研究。研究結(jié)果表明,動機、性別、學習時間的長短及其他變量對語言學習策略的選擇有顯著的影響。
變量研究;語言學習策略;傳統(tǒng)學術(shù)環(huán)境;大學生
大量研究表明,在影響外語學習的眾多因素當中,學習策略是影響其成敗的重要因素[1]。策略學習是幫助學習者獲取、儲存和刪除信息的一個過程。研究顯示,在語言學習領域外,通過比較,有經(jīng)驗的人比新手更多地使用更系統(tǒng)化、更能解決問題的母語閱讀理解策略。類似的情況發(fā)生在較成功的語言學習者與不太成功的語言學習者的比較中。成功的語言學習者一般會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階段、個性、年齡、學習語言的目的和語言的類型,使用不同的學習策略。他們使用的各種學習策略包括認知策略(將新信息與長期記憶形成的現(xiàn)有信息聯(lián)系起來以形成和修改內(nèi)部心智模式);元認知策略(通過計劃、安排、集中和評估自己的學習過程對學習進行掌控);與他人交流和管理的社會策略;指導情感、動機及與學習態(tài)度有關的情感策略;為克服語言知識不足而采用的補償策略(如聽力和閱讀時猜測未知的含義,或在口語和寫作中使用遁辭)。正確的學習策略有助于解釋語言學習者成功的表現(xiàn)。同樣,不恰當?shù)膶W習策略也有助于理解不成功的語言學習者的頻繁失敗,甚至偶爾出現(xiàn)的一些亮點[2]。
首先,使用正確的學習策略能讓學生增強自己的學習責任感,同時還能強化學生的自制力、獨立性和自主性。這些因素很重要,即便學生不在正式的課堂環(huán)境中,仍需要不斷學習。此外,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學習策略能幫助學習者吸收新信息到自己現(xiàn)有的心理結(jié)構(gòu)或圖式中,從而創(chuàng)造日益豐富和復雜的圖式[3]。一旦學生們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時,他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理解能力提高了,第二語言或外語的相關文化知識面擴大了。 大多數(shù)學習者的特點(能力、態(tài)度、動機、個性、和一般認知風格)一般不容易改變。
不同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影響選擇語言學習策略的相關因素。歸納起來,這些因素包括:1)學習的語言;2)語言學習水平、能力或課程;3)程度的元認知意識;4)性別;5)情感變量,如態(tài)度、動機和語言學習目標;6)特定的性格特征;7)整體人格類型;8)學習風格;9)專業(yè)方向;10)國籍;11)求知欲;12)教學法;13)任務要求;14)策略培訓類型。這其中的許多因素,如語言學習層次、國籍、專業(yè)領域和語言教學方法等已明確證明與學生學習策略的選擇有密切聯(lián)系;但其他因素,如動機和性別,都到現(xiàn)在為止還沒有足夠的證據(jù)證明與學生學習策略的選擇有密切聯(lián)系。因此,本文所涉及的研究除了調(diào)查一些上面列出的因素(其中包括一些已經(jīng)經(jīng)常研究的和過去已充分研究的因素)外,重點研究動機、性別、課程性質(zhì)等因素,以期證明他們對學習策略的選擇所造成的影響。
1.樣本本研究挑選了10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80%為低年級(大一大二)的本科生,年齡在18-21歲之間;20%為研究生,年齡在22-29歲之間。研究對象為隨機抽取,包括成功與不成功的語言學習者,涵蓋不同專業(yè)。65%以上學生的專業(yè)為技術(shù)領域的專業(yè),如臨床醫(yī)學、計算機科學或生物工程等;30%是社會科學、教育學、人文學科或?qū)I(yè);其余的為其他學科或?qū)I(yè)。樣本既包括經(jīng)驗豐富的語言學習者,也不乏失敗的語言學習者,上大學前他們基本上學習過英語。十分之八的人把英語作為必修課,十分之二為選修課。
2.工具本研究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語言學習策略庫(簡稱 SILL)調(diào)查問卷。該問卷由121個題項組成,已被全球?qū)W習第二語言的大學生、中學生和政府機構(gòu)普遍使用,它對語言學習的策略做了全面系統(tǒng)的描述,涵蓋四種語言的聽、說、讀、寫技能領域[4]。該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每個題項有五個等級,分別是非常同意、同意……該問卷經(jīng)過了效度和信度測試,均達到0.95,說明該問卷可以用于正式調(diào)查。
3.研究問題研究解決了兩個關鍵的問題。(1)在大學學習英語的學生用什么樣的策略?(2)哪些變量(即課程性質(zhì)、動機等)影響這些策略的使用?本文將總結(jié)與第一個問題有關的結(jié)果,就第二個問題展開仔細的討論。
4.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調(diào)查問卷結(jié)果用SPSS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進行分析。數(shù)據(jù)收集由作者與其他語言教師及部分學生合作完成。學生接受統(tǒng)一的指示,填寫SILL表格和背景調(diào)查,并盡量不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為理解這些數(shù)據(jù),我們做了以下工作:(1)計算描述性統(tǒng)計,如頻率,以確定整體模式;(2)通過分析原因識別相關的SILL。
研究問題一之答案: 要回答諸如 “大學生學習一門新的語言用哪些策略”的問題,我們便利用SILL因素分析成果,在這里做個簡單的總結(jié)。分析中出現(xiàn)了5個重要因素。除了確定的因素外,我們還研究了報告中每個策略使用的頻率(見表1)。
表1 因素與頻率
從表1可見:因素1“與規(guī)則相關的實踐策略” ,例如包含采用結(jié)構(gòu)知識、發(fā)現(xiàn)語言之間的相似之處、生成和修改規(guī)則及字的分析的策略使用率最高。因素2“功能性實踐策略”,本策略包括:觀看外語片、尋求與母語使用者對話、模仿母語使用者,開始用外語交談和閱讀原著等。所有上述策略都要求在課堂外完成,故使用率最低。因素3“靈活、獨立的策略”,使用率相對較低的學習策略,其包括:1)獨立操縱的外語材料,以便將其嵌入記憶中(列出相關的詞、組成句子并練習、用助記符闡述句子,使用磁帶錄像機);2)獨立使用某些元認知行為(規(guī)劃、自我檢測、自我獎勵)。因素4“普通的學習策略” ,使用頻率為中。因素4策略包括這樣的通用技巧:勤奮學習,忽視雜念,規(guī)劃、組織和利用好時間。因素5“對話輸入啟發(fā)式策略”,使用頻率為中度,排列第三,策略包括:講話速度慢,發(fā)音校正并猜測說話者的內(nèi)容。
這些研究結(jié)果表明,大學生常用的學習策略(例如與正式規(guī)則相關的實踐策略和普通的學習策略)可能在傳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化的、外語教學目的側(cè)重測試和完成任務的環(huán)境中非常有用。而一些需用新的語言(功能實踐策略)進行溝通或需要在記憶或滿足認知方面的學習策略(如靈活、獨立的策略),學生卻大多避之惟恐不及。 一般來說,惟一參與溝通的策略是使用頻率中等的對話輸入啟發(fā)式策略,這一策略不一定需要學習者在課堂上與母語使用者交流,他們只需偶爾交流就可以了。
在回答第二個研究問題,即哪些變量會影響語言學習策略選擇時,我們研究了動機和能力的自我認知、課程性質(zhì)(必修還是選修)、學習時間的長短、性別及專業(yè)等變量對語言學習策略的選擇所產(chǎn)生的影響程度。這些變量來自背景調(diào)查問卷。結(jié)果表明,學習動機對語言學的變量及這些變量之間的一些互動,在SILL的使用報告中顯示有顯著影響。在本次調(diào)查中,小于0.0001的可能性相當普遍,意味著某些結(jié)果發(fā)生的可能性極小。我們將逐個討論每個重要的變量(見表2)。
表2 背景變量對因素得分的顯著影響
注:1=正式的與規(guī)則有關的實踐策略 2=功能性實踐策略 3=靈活、獨立的策略4=普通學習策略 5=對話輸入啟發(fā)式策略。
1.動機由表2可以看出,學習動機對語言學習策略的選擇有最強大的影響力,它對因素1、2、4、5的影響力幾乎等同于因素3。積極進取的學生往往比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更頻繁地使用這些學習策略。學習動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習者能否有效利用一切機會去使用或操練外語,它也決定著學習者參與外語學習的主動程度,以及學習者克服學習困難的信心[5]。
2.熟練程度聽、說、讀方面的語言自我評價能力對學習策略的選擇也有較強的影響。例如,說的能力對因素2、3、4和5的影響力跟對因素1的影響力一樣。閱讀的熟練程度對因素1、2、4和5有非常大的影響。聽的熟練程度對因素3和4的影響程度較大。學生聽、說、讀三個技巧之中的任何一個自我認知能力與他們選擇使用學習策略的頻率成正比。高水平的策略需要高水平的使用者。實際上能力的自我評價和策略的使用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
3.選修與必修課程對于因素2和4來說,選修課和必修課有很大的差異。相比把語言學習當作選修課的學生而言,把語言學習當作必修課的學生使用這類策略較多。
4.學習時間學習外語時間的長短對以交流為目的策略有非常顯著的影響??偠灾瑢W習外語時間至少四到五年的學生比學習經(jīng)驗欠缺的學生使用此策略的頻率高的多。更確切地說,學習語言至少長達五年的學生使用策略2的機會往往比學習時間短的學生多,而學習語言至少四年的學生用策略5往往比學習時間少的學生多。
5.性別學生在選擇策略1、4和5時,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報告說他們比男生更頻繁使用這三個策略,而男生沒有報告比女性更頻繁的使用以上任何一個策略。
6.專業(yè)大學的專業(yè),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和教育學專業(yè)對因素3的影響不容忽視。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學專業(yè)的學生使用因素2策略明顯比技術(shù)專業(yè)的學生多,但比商務專業(yè)的學生少。
7.動機與其他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動機與幾個變量有明顯的互動,常常以復雜的方式來影響策略的選擇。例如,在因素1中,動機與性別互動。因素1的另一個顯著相互作用是和選修課與必修課。此外,動機與課程性質(zhì)及專業(yè)之間的三者互動,共同影響因素2。
8.其他互動大學的專業(yè)和選修與必修課程之間的顯著互動出現(xiàn)在因素4。學習時間的長短和課程的性質(zhì)與因素4互動??谡Z和聽力水平的自我評價與因素2互動。
我們的討論揭示了隱藏在上述因果關系背后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因果關系是由與ANOVA(Analysis of Variance)方差分析技術(shù)的使用來定義的。這就是研究人員在可能的情況下使用ANOVA,而不使用聯(lián)系性較低的解釋技術(shù)的原因。但是,在這兒陳述的關系僅僅是復雜關系的一部分,這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充分說明。我們的討論從動機開始,因為動機對學習策略的選擇具有最強的影響力。
1.動機的影響這項研究表明,動機對語言學習策略的影響不僅僅反映在一般策略的使用頻率方面,對特別策略使用的頻率也有廣泛的影響。我們對動機研究得出的結(jié)果與加德納的結(jié)果一致:“態(tài)度和動機很重要,因為它們決定學生主動學習語言的程度……首要決定因素是動機”[6]。
策略的使用和動機之間的關系似乎很簡單,語言學習動機強烈的學生非常積極地使用各種策略,但動機問題很快變得非常復雜。正如我們在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那樣:學習積極性高不僅導致語言學習策略的顯著運用,策略的高使用率也可能導致高動力?;趯寄馨l(fā)展和自我評價能力的研究結(jié)果,我們可以預料,采用適當?shù)牟呗詴е聦嶋H感知能力增強,實際和感知能力的增強又會反過來增強自我評價能力,從而導致更強烈的動機,刺激學生更多地使用策略。
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策略的選擇受到我們所料想的與動機有關的兩個變量的影響:1)學習語言的時間;2)選修課與必修課。語言學習時間最少5年的學生和把語言課當作選修課的學生(也有少數(shù)人),都比其他的學生更多地使用有實際作用的學習策略2(因素2)。此外,學習語言至少4年的學生比學習時間小于4年的學生較多使用因素5策略。也許那些極少使用語言交流學習策略的學生因為成績不好無法達到語言課的要求而放棄了語言學習。另一方面,那些堅持使用以交流為導向的策略的學生可能直到高級班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從而導致持續(xù)的學習。由此可見,動機調(diào)控是影響外語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不僅影響學習者對學習策略的使用,而且最終影響學習成績[7]。
其他變量(如選修課與必修課的性質(zhì)、大學的專業(yè)和性別)的相互作用進一步強化了學習動機所造成的影響的普遍性和復雜性。這些顯著的相互作用也影響了其他幾組策略。
動機不只是一個內(nèi)部的、個別學生固有的個體現(xiàn)象。外部變量(教學和測試練習、同伴互動、整體任務要求以及學習環(huán)境)同樣會影響學生的動機。在這項研究中,學生的語言學習目標(體現(xiàn)在規(guī)范的學習策略的普及程度)反映了他們的學習環(huán)境。該環(huán)境重點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言分析能力并且讓他們學會分散語言元素以達到考試成功的目的。學習動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習者能否有效利用一切機會去使用或操練外語,它也決定著學習者參與外語學習的主動程度,以及學習者克服學習困難的信心。
2.職業(yè)方向像其他的研究一樣,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職業(yè)定位(這里反映出來的是大學的專業(yè))對學習策略的選擇有非常大的影響。不同職業(yè)興趣的人似乎會選擇不同的策略。有趣的是,主修人文、社會科學和教育學的學生使用了兩種策略:最不受歡迎的功能性實踐策略(因素2)和靈活多變的獨立的策略(因素3)。他們明顯比主修其他專業(yè)的學生較頻繁地使用這兩種策略。所以,人文、社會科學和教育學專業(yè)的學生似乎要采取認真的態(tài)度在自然界尋找課外的、以交流為導向的實踐機會,并自主、獨立地指導自己的語言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反映他們對元認知策略的意識。當然,這樣的研究結(jié)果展示了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語言學習目標。目標體現(xiàn)動機導向,即在這項研究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
3.性別差異以往在大多數(shù)策略研究中被忽視的性別差異,在這次的研究中證明對策略的使用有深遠的影響。例如,與男生相比,女生顯然更加頻繁地使用對話輸入啟發(fā)式策略,反映社會互動。這一結(jié)果正好與先前研究的女生和男生用他們的母語演講時是否存在性別差異的結(jié)果相吻合。在我們的文化中,男女使用母語時差別很大。男性傾向于用直接的、挑戰(zhàn)性的、攻擊性的、自信的、展現(xiàn)優(yōu)勢的詞語;而女性則喜歡用間接性的、禮貌的、啟發(fā)式的、不確定性的、和諧的語言。人們把這些差異解釋為“策略模式”,這表明由于全球社會勞動力的不平等分工,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的語言策略來影響人物和事件。男性的影響是在公共領域,婦女的影響是在私人空間,前者被認為更重要。這些差異反映了主導和從屬的地位:公開演講自信、直接;私人講話被動和間接。當然,這種模式把母語的使用描述為策略,但這種策略會在男女無意識轉(zhuǎn)換的話語策略過程中體現(xiàn)。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這是事實。
在我們的研究中, 女生使用兩種其他類型策略(普通學習策略和正式的與規(guī)則有關的實踐策略)的頻率明顯高于男生。這一事實可能與女生渴望好成績、希望得到社會認可有關。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這兩種策略也可能與他們的口語優(yōu)勢有關。另一種可能性是女生比男生更愿意遵循傳統(tǒng)規(guī)則。
女生比男生更強的(至少不同)社會取向也許已經(jīng)導致我們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他們比男生更傾向于選擇功能性的實踐(真實的語言使用)策略。然而,在此示例中,每個人策略的使用都受制于傳統(tǒng)的課堂學術(shù)環(huán)境,即重點放在促進和獎勵表現(xiàn)好的,而不是強調(diào)互動和溝通的環(huán)境。
這項研究提供了關于傳統(tǒng)課堂上影響學生選擇外語學習策略的變量的見解。我們已經(jīng)證明動機、性別、學習時間的長短及其他變量對語言學習策略的選擇有顯著的影響。我們也建議學生通過標準的學術(shù)方法多嘗試新的、創(chuàng)造性的、以交流為導向的學習策略。教師應鼓勵學生嘗試種類繁多的學習策略并把它們應用到促進創(chuàng)新、交流學習的任務中。這樣一個程序必須考慮學習者的需求,包括需要通過策略的使用來獲得自我控制和自主能力。
這樣的研究會促進教和學進行重要的和必要的變革:把語言學習的教室變成激勵學生使用交流為導向策略的地方。這種變化可能不太在乎固有的模式、方法或教科書,旨在提高大家在有限的外語學習的課堂里盡可能使用學習策略的意識。這種變化并不容易,它會涉及到改變學習者和教師的態(tài)度和行為。然而,如果學生想從語言教學中獲得最大效益,這種轉(zhuǎn)變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時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不同智力類型的學生掌握其最擅長的語言學習策略,從而提高英語水平[8]。
(責任編輯:呂建萍)
[1]尚曉華,黃海華.大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水平的相關研究[J].外語教學,2010(3):54-57.
[2]OXFORD R 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 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
[3]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OXFORD 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1990.
[5]初明雪.當前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現(xiàn)狀及激發(fā)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2(4):20,49-50.
[6]GARDNER R C.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M]. London:Arnold,1985.
[7]李昆.動機調(diào)控策略對學習策略和英語成績的影響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2):28-31.
[8]馬珂.多元智力理論與英語學習策略使用傾向性的相關性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2012(9):73-76.
The Study of Variables Affecting Choice of English Learning Strategies by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OU Min-hong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2,China)
1000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took English as the second language were selected to be the samples in our study in which many other variables affecting choic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by Chinese students were conducted in traditional academic setting with the research tool of SILL.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tivation, sex, years of study and other variables have high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hoic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study of variables;strategies of language learning;traditional academic setting;universities students
G641
A
1671-9719(2016)9-0043-04
歐敏鴻(1963-),女,廣西梧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英語教學。
2016-06-06
2016-06-24
廣西教育廳教改項目“基于SPOC的大學英語混合學習模式研究”(2016JGB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