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文、圖/張穎杰
躥升的“跳蚤”
——MENG模型Me 163B
制作、文、圖/張穎杰
Me 163“彗星”(Komet)是二戰(zhàn)中納粹德國所裝備的一種設計超前、外形奇特的作戰(zhàn)機型。這種由滑翔機發(fā)展而來的小飛機個頭不大,有著一個圓滾且流線型的鋁制機身,主翼結構為木質,僅在機翼邊緣和口蓋等位置保留使用了鋁材。著陸時使用可收放的滑橇式起落架,這類簡單而輕薄的設計保留了其滑翔機原型所擁有的氣動特性。而當裝配有瓦爾塔HWK109-509A型液體火箭發(fā)動機的Me 163B型進入量產后,納粹德國隨后便將其列裝。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使用液體燃料火箭為動力的作戰(zhàn)單位第400截擊機聯(lián)隊(JG400)由此誕生,該聯(lián)隊的標志是一只借由火箭躥升的小跳騷。二戰(zhàn)后期,第三帝國使用Me 163B這一先進的秘密武器,在歐洲戰(zhàn)場上對盟國轟炸機群展開了最后瘋狂的空中截擊作戰(zhàn)。
1941年10月2日,工廠識別號為KE-SW的Me 163A曾創(chuàng)造了1004.5千米/時的飛行速度紀錄。該記錄直到1947年8月20日才由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的D-558-1打破
博物館中收藏的Me 163B
戰(zhàn)后美國將這架編號191301的Me163B運回本土俄亥俄州的萊特軍用機場
得益于其特殊的動力來源,Me 163B擁有極高的速度與爬升率,以至于盟軍的戰(zhàn)斗機在其有動力期間難以進行攔截。但Me 163B的高速也讓德軍飛行員難以在極短的射擊窗口時間內進行準確射擊,再加之短得可憐的留空時間,故Me 163B所取得的戰(zhàn)果極其有限。
盡管Me 163B設計概念超前,作戰(zhàn)飛行性能優(yōu)異,但戰(zhàn)績卻始終乏善可陳。以至于面臨投降局面的德軍都不屑銷毀這些具有超前設計的先進武器,因此被盟軍完整繳獲不少。英美等國家的航空研發(fā)部門對這么個只能飛行7~8分鐘的小飛機卻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至于后來的X-1超聲速試驗機和無尾三角翼設計理念均來自于Me 163的啟發(fā),這也使得 Me 163在現(xiàn)代航空發(fā)展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
戰(zhàn)后加拿大運走了另一架編號為191095的Me 163B,并進行了翻新和修復。照片中為修復后的涂裝,并非二戰(zhàn)時的原始涂裝,注意駕駛艙蓋周邊的紅條原本是不存在的。這架Me 163B目前在位于美國俄亥俄州萊特空軍機場的美國空軍博物館進行展示
各比例的Me 163模型已有多個模型廠推出,但1/32的只有30年前日本長谷川出過。2013年MENG模型推出全新QS-001 1/32 Me 163B,其漂亮的封繪和包裝令我眼前一亮。開盒后內容豐富,還提供了火箭發(fā)動機等內部裝置,細小零件雖多,但細節(jié)清晰,蝕刻片和橡膠輪胎一應俱全,充分表現(xiàn)了MENG模型的誠意。
為更好地體現(xiàn)Me 163B的細節(jié),我訂購了“牛魔王”的配套蝕刻片。
制作從座艙開始,制作難度不大,只是較費時間。部分帶背膠的彩色蝕刻片與板件貼合不牢,須用速干膠進行加固;彩色蝕刻片上的油墨不牢固,打磨及貼合時需小心。
彩色蝕刻片的儀表確實漂亮,兩側廊板上的裝置也有很好的表現(xiàn),但拉桿用0.35左右的針灸針表現(xiàn)更好
MK108 30毫米機炮口竟然做反了!只能切掉炮口那段,兩頭鉆孔并用適合的膠棒替換
座艙上色以田宮水性漆XF66深灰為主,XF54做高光,色調盡量與儀表板色彩接近。用溫莎·頓及MIG502系列油畫色,調配棕黑色,經田宮X20溶劑稀釋后用筆全面刷涂,再以干凈筆刷清理,保留需要的色彩。
座艙部件組合完成,經舊化后色彩濃郁且層次豐富,儀表各部位清晰可見
機炮安裝位置和炮艙也要先上色舊化,但使用更多的是天然土,在質感上與座艙形成區(qū)別。設定右側炮艙打開,需提前用膠帶把艙口封閉,以免遭遇破壞。
準備安裝機炮
開始組合機身,前段機身和機翼結合完美,各部位細節(jié)均可保留方便加深處理。但后段機身與前段機身結合不佳,若分開展示還好,但會破壞飛機整體感。最終我決定將前后機身合攏,雖費時費力,但更能體現(xiàn)其優(yōu)美統(tǒng)一的外形;只可惜火箭發(fā)動機及其他內部結構將無法展示。
開始組合機身
填補打磨是修正飛機外形的重要手段,想減少打磨工作量,除了對零件進行充分假組外,填補材料也很關鍵。我用速干膠來填補,干得快且強度好。當然速干膠也并非完美無缺,最大問題就是固化后太硬,還經常會到處亂流。但控制使用量,填補一層固化后輕磨一遍,再補下一層,一般沒幾次也就補到位了,又快又方便。如果嫌固化后的速干膠太硬,可以加一點點痱子粉,不但會加速速干膠固化并抑制其流動,還不會有溶劑類補土的收縮現(xiàn)象。
射出模型的刻線、鉚釘?shù)燃毠?jié)一般不會做得很深,因此經過打磨后需進行強化加深??叹€刀具可輕松解決長而直的刻線,而大比例飛機模型上常見的“圈釘”則相對麻煩些。不銹鋼針頭是加深“圈釘”的利器,Me 163B“圈釘”數(shù)量相當多,使用內徑約4.5毫米的8號針頭,正好符合模型上圓形鉚釘?shù)某叽?。將針頭截斷后,針頭端需磨出個錐形,用小鉆柄固定,套在模型“圈釘”位置,輕輕正反擰動兩下,“圈釘”就加深好了。經過打磨清理后的這類“圈釘”非常整齊清晰。MENG模型的Me 163B給出了全機身的結構鉚釘,排列非常整齊漂亮,但直徑小于0.2毫米,用0.2的鎢鋼鉆頭進行加深,效果同樣很好。
加深刻線與鉚釘?shù)燃毠?jié)
各舵面/操縱面安裝
刻線和鉚釘經強化并充分打磨后,需用清水和刷子清除表面和淤塞的粉塵。模型表面清潔極為關鍵,每個細節(jié)都須清理到位,淤塞在細節(jié)中的粉塵對上色影響極大。
按說明書步驟,Me 163B的各舵面/操縱面在模型組合時就應安裝到位,但會阻礙后期處理。我砍掉了所有定位樁,各動作面里側原位置打孔,填入膠棒,再配合入位,不用固定,能卡住就行。
滑橇也有蝕刻片,其實原廠凸起的鉚釘銳度不錯,只是周邊打磨時稍礙事,而且蝕刻片層次感更好。滑橇的安裝方式也有改動,我砍掉滑橇的3個支架上端的定位樁,僅留下方的定位樁,這樣很方便就能塞進飛機機腹下方的滑橇艙了。尾輪和機身搭配后發(fā)現(xiàn)角度較別扭,用膠板加長了一小截,重新調整了尾輪角度,并把液壓桿換成不銹鋼針頭,保證支撐強度。
完全素組后的Me 163B外形飽滿圓潤,各種細節(jié)連貫完整展現(xiàn)。檢查過程中不斷用600目~1000目的水砂紙和海綿砂紙進行細磨,去掉殘留的表面劃痕。
滑橇、機輪和尾輪等小部件
漂亮的彩色安全帶蝕刻片,沒背膠,很容易彎折,滲入速干膠定型,效果還不錯
試著把一堆小零件和機身主體配合,至此模型終于初具雛形
噴漆前的遮蓋需明確判斷哪些位置要遮蓋,Me 163B機身渾圓,一體式艙蓋弧度很大,只能用黃色遮蓋膠帶切成小條一層層地遮蓋。座艙內部先前已經上色的部分也要用膠帶切成小塊層層遮蓋。
滑橇安裝
牛魔王的改造套件中給的菲林(透明膠片),就是在這小小的瞄準器上用的,蝕刻片和菲林實在過小,要千萬小心地粘合,完成后很精致
噴漆前用黃色膠帶膠帶進行遮蓋
我仍用遮蓋力強大的田宮XF-63德國灰水性漆當作底漆,分色也一并開始。
尾輪的調整、安裝
二戰(zhàn)后期的德國飛機涂裝極其混亂,原本考慮MENG模型給出的涂裝范例A,但硬邊折線迷彩太過規(guī)整,我更傾向于那種虛邊迷彩,希望更能體現(xiàn)Me 163B處于戰(zhàn)爭末期紛雜無序的狀態(tài)。最終選定編號191329的7號機,赫伯特●弗洛爾梅特(Herbert.Fromert)中尉座機,駐地胡蘇姆(Husum),1945年4月的涂裝,離德國投降只剩月余,完全是戰(zhàn)爭末期的涂裝。
主色及噴修全部結束,迷彩邊緣用0.2的噴筆勾勒一下,處理后的迷彩色塊區(qū)分更清晰
零散部件一并舊化,強化整體效果
裝配前再對模型進行一次全面消光,讓模型表現(xiàn)得更為扎實
細節(jié)展示
確認分色完成后,噴涂主色,先噴面積大的機腹,這時郡士的RLM標準色派上用場,機腹色用RLM76(C117)。據(jù)說德國在戰(zhàn)爭后期藍色油漆很缺,調配方向偏灰白。
機身的淺色塊迷彩是由RLM75(郡士C-37)和RLM81之外再加入棕色調配出的,暗綠則基本維持原色。迷彩主色噴涂中還需隨時進行調配,減淡處理,同步噴修陰影色差。
消光處理后,色彩得以還原。先做些掉漆,戰(zhàn)爭后期物資缺乏,油漆質量差,出動頻率高,這些原因都會導致飛機有不同程度的掉漆,特別是經常踩踏的區(qū)域和金屬蒙皮邊緣等位置掉漆會很明顯。Me 163B是鋁金屬機身,主翼為木質層板,僅翼緣和口蓋位置有鋁材,因此掉漆區(qū)域集中在機身和機翼邊緣等位置。機身后方結合部因為拆卸維修,也會有掉漆情況。確定區(qū)域后,用鋁金屬色在重點邊緣先描一些,然后用海綿塊蘸少量的鋁銀色點到掉漆位置上,以達到斑駁的效果。
配合掉漆漬洗,稀釋后的油畫色非常適合后期效果渲染,使用比較濃重的棕色系來舊化,擦拭后的模型色彩也更為凝重扎實,各處細節(jié)效果也得以凸顯。
與地面接觸的滑橇、尾輪等部件用天然土渲染,效果理想??傃b階段盡量少用膠水,只要之前配合到位,能插接的一般都能自然固定。
至此,MENG模型 1/32 Me 163B全部制作完成,得益于MENG模型這一優(yōu)良的大比例飛機模型,使得模型的各處細節(jié)都得以完美體現(xiàn)。
我制作二戰(zhàn)德國軍機的經驗并不多,這次整個制作過程幸得多位朋友的參與幫助,才使這架Me 163B得以順利完成,非常感謝這些同好,也很榮幸能在此與大家分享經驗,希望有機會能再次展現(xiàn)新的作品。
編輯:石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