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要: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音樂課堂教學已是學生基礎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民族的音樂文化素質。音樂教育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品德和情操,還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快速發(fā)展,非智力因素也得到相應提高。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我在課堂教學中一直認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是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所以,凡是在學校所開設的課程中,只有課程設置節(jié)次的多少之別,并無正副課程之分。只要是學校分配的課程,都得無條件的完成任務。
關鍵詞:音樂教育;課堂教學;心得體會;促進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281-02
在學校教育教學中,音樂教育不僅具有輔助、強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還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獨具的教育功能。音樂教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中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大方面,結合我校音樂課堂教學設備和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實際上現(xiàn)階段我們主要以歌唱課為主。我的具體做法是:
1.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熟讀歌詞
課堂上,教師在進行完歌曲范唱之后,可指導學生用比較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進行朗誦歌詞,特別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準確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圓。同時根據歌詞的內容向同學們進行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愛家鄉(xiāng)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2.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情緒
在課堂教學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每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現(xiàn)如"親切地"、"歡快地"、"深情地"、"熱烈地"、"莊嚴地"等等表現(xiàn)歌曲情緒的字樣,可讓學生結合歌詞的含義,在歌唱時力求處理得恰到好處。
3.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讀譜訓練
在識譜時先給學生標準音,即歌曲的調號。當學生按標準音唱有一定的困難時可進行音階訓練。由于學生音域較窄,確實難以達到標準音時可以適當降調,并鼓勵學生要經常練習音階,達到拓寬自己音域的目的。
4.在教學中要教學生唱歌詞
教學生唱歌詞這一步是前幾步的綜合訓練。首先教師應泛唱二至三遍讓學生視聽,對于較長或難度較大的樂句可以先分小節(jié)教唱,然后再連接起來唱,以至圓滿完成全部教唱過程。在學生對本歌曲沒有完全學會之前不能讓學生練唱,因為學生自己識譜能力有限,一旦個別樂句唱錯,則難以糾正。此外,根據不同年齡段所掌握方法的區(qū)別,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教學效果顯著,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4.1 對于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自制能力差,但動感極強,于是我采用"律動教學法",即將每節(jié)所學歌曲以律動的形式來進行,這樣即省時又省力,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2 對于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識譜能力較差,我采用"聽唱教學法",即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聽力,在反復視聽的過程中來完成教學任務,效果不錯。以上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點滴體會,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學生來喜愛音樂,熱愛藝術。
5.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音樂"含金量不足
在教學實踐中,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說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里,這種情況不在少數(shù),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fā)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需要學生感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專業(yè)而言),講解數(shù)理也非我們所長,那么為何不發(fā)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yōu)勢呢?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教學的相當一部分時間里(課的后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念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呢!音樂課里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學生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認為好聽、夠味的歌曲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歌曲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子里,裝在兜里,時不時的拿出來哼唱,并引以為豪。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fā)、情感抒發(fā)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于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小學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小學生當作音樂專業(yè)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里,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6.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在課堂教學中,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里,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的并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學的雙邊關系,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收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感、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說"我喜歡音樂課"了。
總之,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不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老師的教案,總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說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干什么、此時學生會出現(xiàn)什么"。他們只想課堂45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知識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復雜多樣的知識變體,神經質的信息輸入不是單一的,應該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等全方位的。而這種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象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