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合提別克·托列吾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074-01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如何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通過幾年的教學研究,我認為作文是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生活、品味生活以及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生活的統(tǒng)一體,它是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運用。教師要善于以放為主,以扶為輔,認真評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讓學生在欣賞中提高作文水平。
1.感受生活
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獨特的、敏銳的觸角去感受世界,在感悟中去發(fā)現美,進而去表現美,讓作文回歸生活,讓個性回歸作文。
作文教學專家李白堅認為:"任何生活和學科都可以從作文中找到表現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從任何生活和學科中找到體現自己的豐富內容。"溝通學科間的聯(lián)系,把作文和學科學習相聯(lián)系起來,不僅拓寬學生的寫作素材,創(chuàng)設了豐富的寫作情景,而且教會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反思中提高學習能力,從而達到作文和學科教學的共同提高。
1.1 注意觀察。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提高觀察興趣,訓練觀察能力,形成初步的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并學會用語言總結自己的觀察、探索的內容。學會在自然界中觀察動物,觀察大自然,在課上觀察科學實驗,在美術課上學生寫生、臨摹、制作各種小物品,設計喜歡的東西,既學會認識形、色的方法,提高描繪物體形態(tài)、色彩的能力,積累寫作素材,在體育課上學會觀察描繪把握動作,增強動作的協(xié)調性。
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小學生必須熱愛生活,對生活有敏銳的感悟力。熱愛生活,心中的話才會淌出源源清流。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積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擁有自己的思想,對周圍的點點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獨到的見解。對生活觀察得越細致,描寫的事物越生動形象。有的同學提筆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來,一氣呵成,大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勢,究其原因,便是在積累上下過功夫,材料儲備豐富。不少同學寫作苦于無言,只好"望題興嘆",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因此,要說作文先觀察,這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過程。
1.2 善于積累。積累是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它包括思想上的、經驗的、知識上的、語言技能上的等等。只有有了一定的積累才能在寫文章時把這種積累化為優(yōu)美的文字。因此,有積累,才能表達,才能有感而發(fā)。那么,怎樣積累呢?
1.2.1 充實生活,豐富生活內容。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是五彩繽紛的,作文要不斷地生活化、平凡化,不要概念化、模式化。對此,義務教育大綱指出:"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細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yǎng)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同時,還指出:"課內和課外閱讀,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容,其他學科中的觀察、參觀、操作、實踐等實踐活動,有的可以作為作文的內容。"因此,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閱讀有益書籍是有效地積累材料的方法。"語文教師要不斷地創(chuàng)設情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喜愛生活。比如:在學習了《觀潮》這一單元后,習作寫景點或景物,帶學生走出教室,去看、去體會,體會到了秋天是豐收的季節(jié)。帶學生去到八達嶺野生動物園,學生在導游的講述和親眼目睹兇惡的狼、可愛的馬來熊、溫順的長頸鹿、美麗的孔雀,學生有了親身經歷,寫出了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1.2.2 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有了充實的生活,豐富的活動內容,并不等于學生就有了積累。
首先,在平時要求學生準備積累本,指導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搞搞摘抄,積累詞語;讀讀文章,找到"寫作的模樣"。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引人深思的現象,抓住細微的"小事",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的一瞬,動腦筋思考,寫成日記。這也是平時積累素材的結果。經常練筆寫日記,不僅可以增養(yǎng)學生觀察的興趣和習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生活,積累作文素材,豐富寫作內容。
其次,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積累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種指導寫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名言名句,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和精彩片段,積累課內外、國內外的優(yōu)美詩文,積累文學文化知識等,并且經常在課上交流,不定期地對學生積累的內容進行檢查,了解學生積累、掌握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循序漸進的閱讀、摘記、背誦,學生的語感有了明顯提高,而且閱讀能力大大提高,表達能力也有較快的增強,學生的寫作也得心應手了。
2.培養(yǎng)合理的寫作方法
2.1 滲透寫作方法。有的課文是很好的寫作范文,我們得抓住機會,讓學生不知不覺學會其中的寫作方法。比如,我在教學《大熊貓》一課時,在引導學生理解時我啟發(fā)他們:"大熊貓什么樣子?請用線劃出來。"在交流時,有的學生說"大熊貓身子胖胖的,尾巴短短的,全身的毛又厚又光滑。"接著誘導:"大熊貓給你什么印象?""大熊貓很胖,很可愛。""大熊貓身子胖,尾巴短,毛又厚又光滑,它走起路來一定像個大毛球,好玩極啦!"話音剛落,我緊接著說:"大熊貓又胖又可愛,那么你還喜歡什么動物,他給你的印象什么樣,給大家說說吧!"孩子們都有自己喜歡的動物,當然都紛紛舉手想說了。一位學生說:"我最喜歡小猴子,他們別看它們長得瘦,爬上跳下,動作可靈活了。"還有的學生說:"我家的金魚可漂亮了,有紅色的,有白色的,還有花的。"… …看來孩子們喜歡的動物真是各有千秋啊,說得差不多了,我把話題拉回來:"那么可愛的大熊貓到底長什么樣子呢?誰來接著說?"下面我們一邊讀一邊說,既知道了大熊貓的樣子,也知道了許多動物的長相特點;既能說出動物的樣子,還能說得有條有理。
2.2 擴展課文。在學習課文時,我從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寫作的機會。讓作者的筆拋磚引玉(當然孩子們寫的通常很孩子氣),讓課本中的文字插上翅膀,帶孩子們的思緒飛揚。比如:我們在學習課文《世界多美呀》時,當我們讀到:"他(小雞)啄呀啄呀,啄出一個小小的洞眼。他看見天空是藍湛湛的,樹木是綠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原來世界這么美麗呀!"我啟發(fā)學生:"小雞啄開蛋殼,他還可能看到什么,讓他覺得世界很美麗呢?"孩子們立刻展開想象的羽翼,去想象他們認為最美的東西,最美的色彩。再比如我們在學習語文百花園二時,有一篇兒童詩《小雨點》,詩歌充滿了童趣,孩子們會讀會背以后,我鼓勵他們:"小雨點還可能落在什么地方?給那里帶來什么好處?你也做個詩人吧!"別小看孩子們,他們編的詩還蠻像樣呢!明明的詩:"小雨點,沙沙沙,落在大海里,大海樂得起浪花。"洋洋的詩:"小雨點,沙沙沙,落在果園里,桃樹樂得開了花。"甜甜的詩:"小雨點,沙沙沙,落在院子里,爺爺樂得捋胡子。"… …孩子們沉浸在當詩人的快樂中!所有的練筆我們都是在歡樂中進行,都是在讀課文中進行,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作能讓人喜歡思考,寫作能讓人更深地感悟生活。讓孩子做個有血有肉的人,從寫文寫話做起。
2.3 循序漸進。日記作為學生學習語文及其他方面都有極大幫助的這一文體,要使學生終身享用,我們只有在教學訓練中,按照規(guī)定的訓練要求做到循序漸進。一是在訓練中對學生記日記的數量要求達到循序漸進。對學生來說,只要求在一定時間內記記日記,四年級時可規(guī)定每周每人至少寫三篇,老師要定期在一定時間收閱,形成慣例。二是在訓練記日記的內容上要循序漸進。因小學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特點都各不相同,因此,第一學段的學生只要求他們把句子寫通順,第二學段的學生應把訓練的重點放在格式的規(guī)范和怎么記一件事情上,第三學段放在要有一定的條理上。這樣,使學生的日記訓練由低學段向高學段不斷地發(fā)展。
總之,學生寫作的過程是觀察、記憶、想象、邏輯、整合等能力的集中的表現。教師應指導學生扎根在社會生活這個"大課堂",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理解所學知識,將所學知識去實際應用,寫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手段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思路,指導學生習作,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