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云飛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9-000-01
摘 要 信息化已成為現代社會發(fā)展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同樣,信息化也正在成為體育運動處方設計的重要的發(fā)展趨勢。本文初步構建了學生運動鍛煉與健康促進管理系統,對人體體質和機能等指標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測試和分析。該系統是以體育鍛煉為主線,以服務健身者為中心,通過對學生相關信息的分析收集,計算機系統進行預測與控制管理數據流向,再與體育鍛煉成熟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相結合,研發(fā)嚴謹精密的程序應用系統,最大程度的幫助學生進行科學的鍛煉健身。
關鍵詞 運動處方 計算機技術 體育鍛煉
一、背景及意義
運動健身鍛煉能夠提高人體的機能,改善人的心理,提高智力,減緩疲勞感,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品質以及可以治療心理疾病。當今社會,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尤其值得我們重視,如何能在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增強大學生體質健康、改變不良的生活學習方式和樹立科學健康觀,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在日常運動健身鍛煉過程中,傳統的健身模式是學生根據個人喜好,對自身身體需求進行主觀判斷,并根據判斷結果,主觀選擇鍛煉項目和鍛煉強度。但是很多學生本來就缺乏運動學、運動生理學和體育鍛煉的相關知識技能,所以很難保證能夠根據其自身感覺或者個體需要來調整運動量,很多學生不是達不到鍛煉效果就是經常出現過度鍛煉導致機體受到損傷。因此,使學生的健身器材儀器的智能化,使其能在計算機控制下根據需要運動的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以及運動健身的相關原理,通過系統測試的數據,進行邏輯分析,設定屬于學生個人的運動處方,并且可以根據學生個體在運動過程中對運動的適應性做出相應的調整。
二、系統簡介
學生運動鍛煉與健康促進管理系統的主要目的是以測試的學生個人身體指標為客觀依據,科學系統的分析個體的各項身體指標和機能狀況,更客觀、更準確、更全面、更智能的完成對個人身體機能和體質信息的處理,并制訂出適合學生個人身體狀況的科學化、信息化、系統化的運動鍛煉方案,以更好的滿足學生更科學的運動健身需求。本系統可以適應很多種機型,具有很好的操作環(huán)境。它符合國家關于運動與健康管理及健康測評原則,非常便捷、精確、快速、簡潔的將原始數據輸入,量化處理了數據的原始資料,系統可以迅速的建立個人運動鍛煉與健康數據庫,并且測試的結果和對其的評價都可以在現場將結果反饋給被測試人,方便人們的查詢、監(jiān)測,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查詢國內外對于學生運動鍛煉與健康促進的方法和措施,以及有關我國國內學生運動鍛煉與健康促進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存在的問題和有關管理系統方面的相關資料。
(二)訪問調查法:通過對相關專家的訪問,以及對學生的訪問,了解學生運動鍛煉與健康促進的方法和實際情況。
(三)軟件工程法:采用面向對象的設計方法,采用瀑布式生命周期模型。
四、學生檢測分析
(一)檢測需求分析
健身運動處方是黨中央與國務院在關鍵時期提出的一項戰(zhàn)略性的決策,這項宏偉的系統工程直接影響了我國現代化建設。此外,它還明確指出了我們國家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方向,并且指導了國民的體育實踐,加強了體育理論的建設,使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健康水平和整體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運動鍛煉與健康促進管理系統測定學生身體數據,分析出結果,滿足健身學生對科學健身的需求生成運動處方。
(二)檢測流程分析
學生進入實驗室,部分人由于身體因素不能進行器材測試,另外部分人經初步檢驗以后可以進入測試階段,并根據測試結果,系統自動制定運動處方,學生根據運動處方進行鍛煉健身。
五、系統優(yōu)勢
在運動鍛煉中,運動負荷的設定對于增進人體機能并且有效防止運動過度疲勞而造成運動傷害有重要意義。本次的研究設計了一種根據運動個體身體情況來確定該項運動個體運動負荷的智能健身系統,取得了預期的結果。該系統依據運動保健學、運動生理學、運動醫(yī)學等多學科理論,結合學生的體質和機能等實際情況,在科學、系統的分析其相關的身體機能指標的基礎上,評估被檢測對象身體的健康狀況,再通過對健康狀況數據的分析,監(jiān)控心率、體重、肥胖度、基礎代謝量、肌肉量、推定骨骼量、身體脂肪率、內臟脂肪水平等相關身體生理機能指標,采用比較成熟的體育鍛煉理論成果,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迅速制定出一套具有較高科學性的比較完整的鍛煉計劃,提供給學生。
本研究論述了運動健身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對學生運動鍛煉與健康促進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進行描述,確定了系統的主要功能需求,初步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學生運動鍛煉與健康促進管理系統,明顯提高了運動健身的科學性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朱玉芳.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與學校體育的應對[J].體育學刊.2006.05.
[2] 隋寶春.健身監(jiān)測評價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山東大學.2011.12.15.
[3] 許麗.網絡數碼產品銷售系統設計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2009.09.01.
[4] 董小康.縣級社區(qū)高血壓和正常高值血壓人群的中心動脈壓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04.20.
[5] 程琳.淺談科學健身與終生體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1.11.20.
[6] 劉宏強.最大攝氧量測定方法的研究與應用[D].山西大學.2005.06.01.
[7] 李凌宇.基于ARM的嵌入式虛擬智能健身系統[D].昆明理工大學.2007.
[8] 趙志星.關于高校體育教育如何適應全民運動處方需要的思考[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