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林
【摘要】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所有的學生通過體育教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斗志,增強學習信心,從而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的發(fā)展。體育教學的對象也要求必須面向所有學生,為所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體育的宗旨是帶給人以健康和快樂,所以體現在教學中應該是具有吸引力和情趣的一種學習活動。這樣可以在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的同時體現出新的課程改革中“以人為本”、“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學習中受益,“健康”最重要的現代教育理念。
【關鍵詞】體育教學 差生 特點 教育
實際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往往將更多地關心給了表現好的優(yōu)秀生,對后進生或者稱之為差生的學生往往關注不足,關心不夠,幫助不多。我們沒有理由不把更多的心血和愛心傾注于他們身上。我們不希望也不愿意看到他們在體育學習中,因為體育差而影響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影響以后學習和生活信心的樹立。因此,對體育差生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可以轉變體育差生的教學方法,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以及對現行初高中教育發(fā)展都有積極的意義。
一、體育差生的界定
體育不同于文化課程,它具有獨特的自身特點,這也就決定了體育的課程內容和課程標準的復雜性。研究表明,對“體育差生”的定義還有分類有很多種。比如:體育差生是指在一定的群體中,學生的學習行為經常違背師生所認同的行為準則,或因種種原因對體育課抱有厭惡態(tài)度的學生。但總體來說對于體育差生的定義并沒有一個嚴格的區(qū)分標準。體育差生從總體、局部、動態(tài)和實踐中來看,可以將其界定為:智力及身體發(fā)育正常,但在體育學習中由于個體心理行為、環(huán)境、教育方式等原因使其在正常教育下學習效果低,達不到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要求。根據體育差生形成的原因可以將其劃分為兩類即生理型體育差生和心里型體育差生。生理性體育差生的主要表現在個體身體素質較差,但身體發(fā)育正常,一些運動指標在正常限制范圍內的底限,平時沒有積極鍛煉,缺乏運動,體育基礎較為薄弱。由于身體素質差,直接影響了在體育教學中技能的掌握,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在體育學習中處于被動地位。心里型體育差生又分為智力型和非智力型體育差生,智力型即為在同樣條件下,部分學生受智力因素的影響,在體育教學中表現為理解力差,動作不全面,容易忘記,動作不協(xié)調。非智力性體育差生則是由于心理因素影響到對知識和運動技能的掌握。
二、體育差生的心理特點和身體特點
(1)在身體特點中主要包含三個方面:身體形態(tài)方面、生理機能方面和身體素質方面。身體形態(tài)方面指身體發(fā)育正常但身高和體重數值低于正常標準。生理機能方面,主要的器官活動指數即機能指標較差,比如,血液中血紅蛋白趨于正常范圍內的下限;肺活量較同齡標準要低;劇烈運動后,心臟動力不足或跳動過劇等等。身體素質方面表現為學生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協(xié)調性等素質較差,尤其在力量方面不足。
(2)心理特點的學生由于個人主觀因素有時會產生對體育教學和體育運動的排斥。對體育活動中的情感體驗體會不足或體會不到,沒有或很少感受到體育運動所帶來的成就感,與人配合集體活動所帶來的愉悅感、團隊感,相反對失敗、孤獨等消極體驗較多,不善于與老師及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學生主觀意志力差,對于對抗性和具有一定危險的體育項目會有排斥心理。害怕對抗,害怕認輸,進而缺乏主動性和競技性。
三、體育差生形成的原因
造成體育成績差的原因有很多,整體來看是各種外部因素和個體主觀原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
(1)社會及家庭因素:當前社會對于體育的認識普遍存在誤區(qū),特別是在現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全社會及家庭都存在一種重視文化教學,輕視體育發(fā)展的不正確思想。認為體育成績的好壞無關緊要,或者認為在上大學之后再進行體育發(fā)展,使得學生產生錯誤觀念。甚至在家長的教育中,過分溺愛,過度關心,怕孩子參加具有一定危險性的項目而限制孩子的運動。長期以往,在這種觀念的教育中,孩子對體育課產生了厭倦心理。
(2)學校內部教育因素: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體育教學不被重視,大量體育課程被占用,對體育設施和器材的投入不足,這都影響了體育課的教學質量和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情感。對于體育課程本身來說,教學內容枯燥、貧乏,教學方式單一,教學不得法也是造成學生體育學習情緒不高的原因之一。教學內容陳舊單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關系不密切,受到場地和人數的限制,學了無以致用,不符合社會實際情況;教學方式和內容過度強調運動技術,采用競技訓練的方式進行教學,忽視了在體育中挖掘學生內在的情感因素。
(3)個體因素:缺少成功的體驗,對個人在運動方面的能力產生了懷疑。體育成績一直不能滿足自己內心的期望,長期處于壓抑苦惱和對自己的失望中,最終導致自我否定,產生消極情緒,喪失了體育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四、體育差生教學對策
學生對體育的感受和情感是在后天復雜的環(huán)境中長時間形成的,因此學校教育在體育差生意識和感受的培養(yǎng)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調整教學方式,多元化教學模式
首先調整教學語言,在指導學生進行體育教學時,雖然由于體育教學自身的特點常常會使用帶有命令式的口吻去果斷的作出決策、迅速的作出判斷以及提示危險動作和避免危險情況的發(fā)生等,但在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指導時會使學生產生緊張焦慮,特別是在和體育差生進行交流時,應當格外注意語言和語氣的拿捏。如果在教學中能采用親切、自然、通俗的語言會使學生感到自然、親切,學生對于體育的感受也會更好。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方式單一、陳舊,缺少互動和趣味性,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在平時的課程中把單調的練習組織的嚴密活潑,充分調動學生的體育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的愛好和興趣。
2、做好師生交流工作,啟迪學生體育意識
經常與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各項體育活動參加體育鍛煉。多向學生講解人體知識,灌輸體育與健康的相關知識,消除體育與文化課學習時間沖突的顧慮,使學生明確體育可以更好的促進文化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潛力,對體育差生實行鼓勵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強化其學習動機,并且根據學生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差生心理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華國棟:《差異教學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
[3]季瀏:《體育與健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4]王小平:《從調整心態(tài)入手,調動體育后進生鍛煉積極性》,載《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一期,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