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仁平
【摘 要】初中生物課程的設置是培養(yǎng)初中學生生物綜合素質(zhì)的重要渠道,對初中生的生物知識體系構建、人格完善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在生物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要領悟新課程要領,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掌握實施新的教學方法,更好地勝任生物新教材的教學。初中生物教師應積極轉變角色,更新教育觀念,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生物;新課改;課堂教學
初中生物作為一門副科,因其不參加中考,所以學生不重視對此門學科的學習。如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為了更好的實施新課程改革,實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教學目標,必須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新課程改下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
一、更新觀念,建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應改變以往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引導學生實現(xiàn)“探究式學習”,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有效提高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效率。對爭議比較大的內(nèi)容,比如,沼澤———這一典型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有的學生說其對人類有害,有的學生認為無害,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可隨之做出合理的評價,指出沼澤被譽為“地球的腎臟”,具有很高的生產(chǎn)能力,也是主要的物種基因庫等等。這樣,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從旁輔助,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的同時,促進學生課堂主體性的發(fā)揮,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能力。如在教學中,可采用“問題——探究——歸納——結論”模式。即首先是提出問題,而后再讓學生通過閱讀、實驗等方式來嘗試對一個問題進行識別和解說,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中存在某些不足或不協(xié)調(diào)的地方,進而重新構建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使其更加充實和協(xié)調(diào)。例如,在七年級上冊在生物和細胞這一單元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確動物體和植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這一個知識點時,可采用讓學生先分別觀察幾種植物和動物組織的玻片標本,找出它們的共同點的方法,讓學生親身去體驗一回科學家發(fā)現(xiàn)細胞的過程,進而了解動植物體的組成情況。這樣,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自己就能得出上面的知識點了。又如,七年級上冊在《植物體的結構層次》一節(jié)的教學中,首先給出四道議題:1.植物的組織怎樣形成的?2.人的器官由四種組織構成,那么植物體的器官是由什么構成的?3.構成人體的組織和構成植物體的組織有什么區(qū)別?4.人的組織是由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構成植物體的細胞是否也有不同的形態(tài)和功能?然后,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然后小組討論,最終得出結論。由于這些問題是學生自己通過閱讀、探究、討論和交流來解決的,因此,其對這些知識點的印象就比由老師直接告訴他們的來得更深刻。
二、優(yōu)化教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學必須面向所有學生,樹立學生主體地位,在課堂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若想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要求教師整合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zhì)量。例如,在學習《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一課時,可采用發(fā)現(xiàn)法、提問法,運用多媒體策略。先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yè),自行捕捉鼠婦,查閱資料、觀察鼠婦特征;在課堂上,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開展激烈的討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自己動手得出結論,做好交流與反饋工作,在實驗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對于生物的種間關系、種內(nèi)關系問題,教師則可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更加直觀、更加具體的展示。教師只有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結合初中生的實際特點開展教學,確保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保證教學效果。
三、實驗探究,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生物本身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就是生物的根基。例如,人教版七年級的生物課本上,實驗占大多數(shù),學校應該擴大實驗教學的力度,讓學生們從實驗中學到知識。不要老是從課本中背誦確定的原理和結果,應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生物教學老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生物實驗之前,要做好嚴格的備課準備,不能得過且過。要認真準備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所會存在或?qū)霈F(xiàn)的問題,及時的解決好,以便更好的完成實驗。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要結合課堂教學內(nèi)容,進行實驗探究活動,提高教學內(nèi)容的針對性,尤其是在當前素質(zhì)教育的背景下,教育首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結合學生實際,做到因材施教,從而滿足學生的發(fā)展。例如,教師在教學之前,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以下探究式學習: 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在研究外界微生物對有機物的影響時設計了如下實驗,回答問題:
(1)肉汁能夠保存較長時間的是____瓶。
(2)預防食物腐敗的根本原理是____。
(3)巴斯德通過長期研究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消毒法是____。
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進行實驗研究,加強對問題的深入了解,并且在實驗過程中,加強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分析:根據(jù)食品腐敗的根本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空氣中有微生物,如果落入瓶中的肉湯中,會使肉湯腐敗變質(zhì)進行分析回答。因此,肉湯腐敗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的結果,空氣中有微生物,如果落入瓶中的肉湯中,會使肉湯腐敗變質(zhì),B瓶的瓶頸彎曲,空氣中的微生物只落到了瓶頸的彎曲處,不能進入肉湯,故B瓶中的肉湯能保存較長的時間。進而,得出食物腐敗的根本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則預防食物腐敗的根本原理就是殺死細菌和真菌,或者抑制它們的繁殖。另外,巴斯德通過把肉湯煮沸,高溫可以殺死肉湯中的微生物,再密封食物,使外界的微生物進不了食物,從而得出保存酒和牛奶的消毒法是高溫(巴氏)消毒法。在這樣的實驗探究式學習中,既鞏固了學生的知識,而且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為此,在教學中,要科學地應用實驗,加強對生物知識的探究,教師要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假設,制定出恰當?shù)目茖W探究計劃,探究計劃包括方法和步驟,從而保證探究式教學的順利進行。
四、作業(yè)生活化,強化課堂教學效率
初中的生物教材每一節(jié)后都有一份課后練習,但練習的設置不一定是講完課后,講完一個知識點就適當利用后面的習題,這樣不僅馬上鞏固,而且能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增加學生的成就感。由于生物這一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生動性,老師可以布置一些“特別”的作業(yè)。在昆蟲的生殖與發(fā)育這一章里,老師可以布置觀察日記這類型的作業(yè)。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親自飼養(yǎng)小昆蟲并觀察其生長情況,每天做記錄,最后寫出一篇觀察報告來。這樣的作業(yè)與學生習慣了的題目相比可謂是新奇,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親自動手飼養(yǎng)昆蟲不但可以鞏固課本上所學的知識,更能培養(yǎng)課本上學不到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力,從而讓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成為高素質(zhì)的人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正在逐步向引導式教學方式轉變,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的教學對于學生和老師都是十分有利的,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如何實現(xiàn)這一教學模式還有待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劉杰.《亞太教育》,2016(8):1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