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超
【摘要】我國在21世紀大力發(fā)展的素質教育,強調的是中小學生全面的身心發(fā)展的教育方式。區(qū)別于上世紀的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在學生的校園生活中提出了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教育體系。針對多層次和多元化的教育體系,現代化的中小學校園設施應該適應新的教學思想和模式,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加合適的成長空間。
【關鍵詞】素質教育;中小學;多元化
1、推行素質教育后的教學理念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中的素質,指的是人在先天基礎上通過后天環(huán)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相對穩(wěn)定并長期發(fā)揮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yǎng)。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科學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與之前我國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相比較,素質教育除了學些科學文化知識以外,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相對應的對于校園空間的要求也就更多元化。我國現階段存在大量的上世紀修建的中小學校,這些學校都是在當時的應試教育的理念下進行設計建造的,除了上課空間極其附屬空間以外,缺乏很多必要的素質教育的空間設置,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當代教育所需。因此,對新的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學校園設計進行探討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2、素質教育理念對中小學校園空間和設施的影響
新的教育理念如今通常被叫做“素質教育”,它與教育發(fā)達國家所倡導的“開放式教育”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同時在空間種類和數量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學校園內除了教室這樣常規(guī)的教學空間外,在“特殊空間支架的結構和聯系——入口、大廳、教室、操場、體育館、食堂、教員休息室等等一一建筑內這些空間的重要性、層次結構和靈活性以及通道系統的連通性都是學習行為的觸發(fā)器”,教育行為將在整個中學校園內無時不刻的發(fā)生著,貫穿學生在校的整個生活階段。
同時,當下備受重視的中高考改革政策也將影響著今后的中學教育空間形態(tài),“走班制教育”、“分層教育”等細則的實施勢必需要更多的教室以滿足不同學科、不同層次的教學教育;同時各類豐富的學習小組、社交活動等也需要更多的、更富變化和新意的公共分享空間以滿足師生多樣化的行為。
教育空間的模式不可能一直處于穩(wěn)定不變的狀態(tài),在一定情況下,教育空間自身能夠做出適當調節(jié)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教育理念及其他需求的變化,如通過教育空間內部桌椅組合方式的不同而營造不同氛圍的授課場所;而一旦教育行為的發(fā)生超出教育空間功能自適性的調整,新的教育空間模式便會被建立。雖然類似“編班授課制”的教學理念已經根深蒂固,并且在發(fā)揮教師作用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隨著中學教育新理念的應運而生以及教育體制的改革,新的教育空間模式必將經歷革新。
3、素質教育理念下的空間模式建構策略
傳統的校園空間過分注重于教室空間的排布,而忽視了很多輔助空間和其他教育空間的設計,新的教育理念強調教育不僅僅是在教室內進行,而是隨處都能發(fā)生。新模式將改善現有教育空間體系內存在的一些弊端,使其向著多元、開放、復合的方向發(fā)展;同時也將增補教育空間系統內因原有理念所忽略或限制而缺失的部分空間,使得教育空間體系可以完整有效的運作,為師生提供契合優(yōu)質的教育場所。
3.1建立組團教育空間,形成功能復合
新模式下的中學建筑宜改變不同教學功能彼此獨立的布置方式,在同一區(qū)域范圍內建立起組團式的教育空間,將普通教室、專業(yè)教室、教師辦公室、輔助用房、走道、庭院等一系列與教育活動緊密相關的各功能空間結合到一起,形成比單一教室空間高一層級的區(qū)域組團教育空間,然后再由這些區(qū)域組團教育空間組合形成最終的教育空間系統。組團教育空間由于其功能的復合,既方便學生使用、聯系和活動,提高教育空間的使用效率,又能使教師及時得到學生教育的反饋信息,積極靈活的調整教學計劃。
組團式的教育空間將建立起小范圍內的教育秩序,每個組團都是一個微縮學校,能滿足學生上課、實驗操作、師生交流等各種活動需求,將尤為適合今后的“走班制教育”活動。與原有教室長廊的模式相比,組團式教育空間還能促進同級甚至不同級學生間的交流,他們可以共享組團內的教育設施,利于學生發(fā)現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同伴組成團體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學習,而許多教育行為也將更具操作性。如筆者參與設計的太原市第二外國語學校,整個學校圍繞主景觀場地形成一個組團,主教學樓內部設施完備,完全可以滿足走讀生的需求,內部則是住宿生的服務設施。
3.2建立室內外結合的教育空間,重視各層級空間利用
在平面層面上,中學建筑宜建立室內外相結合的教育空間,改變傳統觀念里將教學和活動區(qū)別對待的方式,讓學生在多樣、融合的環(huán)境里得到教育并愉快的成長。
首先,教育空間內部的入口門廳、交通空間、室內庭院等將成為聯系室內外的過渡空間,其多樣化的存在形式將有助于拉近學生與自然的距離,無論學生位于何層,都可以通過這些聯系空間感知到外部的活動和信息,這些過渡空間也會成為課堂教育空間與外部溝通的橋梁。
其次,不可片面看待室外或半室外庭院的作用。這些庭院不僅僅是師生活動的場所,也可以成為和教室一樣的課堂教育場所,如同古代孔子杏壇講學、杏樹周圍的空間便是講堂一樣。只要有教育行為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發(fā)生,該空間就可以認為是“教室”,只不過這類“教室”沒有固定形態(tài)而已,但學生卻可以在最為自然的環(huán)境狀態(tài)下進行探索學習,如筆者在設計太原市第二外國語學校時候,可以設置了一些廊下空間和外挑的灰空間,給學生提供一些室外交流的空間。
最后,新的教育空間模式將注重各個層級的空間利用,不論是一直以來左據主要地位的教室課堂空間還是曾被忽視的交通空間,亦或是庭院空間,它們都將在新模式里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場所特質,為師生構建自然的、多元的、綜合的教育空間。
3.3建立垂直向多元化教育空間,打破功能塊平面分布
在同一建筑樓內,中學建筑宜采用“三明治”式的布置方式,在建筑的垂直方向上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空間,實現中學公共性的最大化?!叭髦巍钡奶攸c在于通過分層的方式使面包與肉類、蔬菜均勻放置,保證了每一口都是不同食材的集合,具備不同味道和質感的交流。同時其垂直向的分層布置使得每層面包都可以和上下兩層不同的食材以最大的接觸面緊密貼合,而每層面包又因為位置不同、貼合食材的不同而顯得獨一無二。對應到中學建筑,教育空間內部的各功能用房和公共空間同樣可以以垂直分層的方式而存在,改變以往每層相同單元的單調重復疊加模式,從而使得建筑內的任意一點都可以與公共空間相鄰,都能感受到公共性的存在。在太原市第二外國語學校的設計過程中,主教學樓的一層是教室和專業(yè)教室,二次則包含了各類實驗室以及合班教室,三層以及以上層包含了多重的功能,使得學生的大多數教育行為都能在主教樓里發(fā)生,從而使得空間利用最大化。
此模式將打破中學設計一貫的按功能平面分區(qū)布置的模式,將水平向二維的平面關系轉化成具有縱向的三維剖面關系,使得原本因為分區(qū)而產生的以橫向聯系為主導的交通方式變成以豎向聯系為主導的方式,各公共教學、活動空間的可達性也將大大提高,同時豎向交通空間也將成為公共參與的活動場所。
新的教育空間模式在空間組織上將沿剖面展開,并有意識的置入如室內庭院、中庭等縱向貫通空間來加強各樓層之間的交流和被感受到的可能性,這將大大豐富建筑內部的動線。相信這樣的教育空間模式將會給師生帶來更多不可預知的場所感和空間使用體驗,為當下的教育提供有趣、多元化的空間以幫助學生學習和成長。
3.4建立布局一體化教育空間,打造場所和行為的多維融合
新模式下的中學建筑教育空間在總體層面上宜建立一體化的布局模式,適當模糊各功能塊之間的邊界,使得各教育活動可以得到充分施展,各群體間的交流也成為可能。新理念下的交流模式已經從師生間單向傳授的單一模式轉為了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多種模式,因此教育空間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僅滿足必需的、獨立的教育活動上,更需要具有功能變換組合的能力,而一體化的教育空間將是最為適合的。學??傮w布局將不再是一幢幢孤立的教學樓蟲立在用地上,而是各功能樓宇、庭院、甚至運動場地都交織、穿插、融合到一起。
盡管一體化布局的教育空間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功能的混合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流線的交叉,許多空間也沒有明確的定義,但這些摸糊和不確定性并不會影響空間的使用,同時還會給師生帶來驚喜。我們可以對未來的教育發(fā)展變化做出假設,但是我們卻無法確定教育到底會變成什么樣,或許這些不確定的教育空間正好能夠在滿足當下需求的同時應對多變未知的未來。
“我們正在經歷著這樣的轉變:一個將知識存儲起來而沒有對其充分利用的存儲型社會在迅速地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流動的社會,交流不斷合作的力量讓知識更活躍更豐富。這將成為常態(tài)。”—體化布局教育空間里的不確定性將為教育行為和場所打造多維度的融合,使得學校成為創(chuàng)造性的場所,開發(fā)學生的潛力。同一活動可以在不同空間內完成,同一空間也可以承載不同的行為,而隨著時間的變化,場所和行為將呈現更多微妙的關系以促進學生們的交流,使得學生的天賦得到釋放和發(fā)展,推動學生進入充滿挑戰(zhàn)的社會。
結語:
校園空間是教育空的最根本載體,也是與人成長息息相關的一類空間,雖然其好壞并不能決定教育最終的成效,但卻可以影響人們在教育過程中的心境和體驗。當下我國中學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教育理念也跟隨著教育制度和體制在發(fā)生著轉變,過去許多隱藏問題紛紛暴露出來成為改革進程中的矛盾點和突破點。學校、教師關心如何教授學生,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又不失天性;設計師關心如何讓空間輔助學生的學習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宗務,李志民編著.中小學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01).
[2]李曙婷.適應素質教育的小學校建筑空間及環(huán)境模式研究[D].陜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3]朱獻.與我國素質教育相適應的城市小學校教學空間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