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子瑜
摘 要: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合作;高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7D-0074-01
“如果讓我們舉出一項符合‘改革這個術語的教育改革,那就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焙献魇且环N以情感為紐帶,以平等為基礎,以相互尊重,交換意見為保證的交流方式,合作是一種能實現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啟迪的交往方式;合作還可以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在交流中,教師讓學生表現自我,交流思考所得,品嘗獨立思考的樂趣。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造有利于自主、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讓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愛護,在團結合作中收到教學效果,讓高效課堂落到實處。下面筆者就如何憑借“合作”之力,讓語文課堂高效成真,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重難點合作,事半功倍
新一輪課程改革為基礎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景象,也對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全國教學的情況仍不容樂觀。教法單一,固定死板,造成教學效率低下。如何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呢?筆者在處理一些課文的重難點時,認為教師可以發(fā)揮群體的積極功能,自主合作學習,從而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
如筆者在教學口語交際課《愛吃的水果》時,課一開始,筆者就讓學生拿出帶來的已經洗干凈的水果,在小組里邊吃邊談。接著讓同學們交換水果吃,然后在小組里互相采訪:水果的名稱、外形、顏色和味道。最后讓合作小組推薦說得好的同學當水果推銷員,推銷自己的水果,比比誰的水果賣得好??v觀這節(jié)課,教師只設計了兩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嘗水果和買水果,卻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學生在合作中觀察,合作中增長知識,合作中活躍思維,合作中輕松地突破本課口語交際的重難點,這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提高口語交際水平。
二、疑難點合作,迎刃而解
教學中的疑難點,如果一味地進行教授,可能收效甚微。如果教師能讓學生們迎難而上,團結協(xié)作,往往能收到不錯的效果。筆者在教學結構復雜的生字時,常常讓學生們小組合作,讓他們根據生字編兒歌,自己設計謎語讓小伙伴猜……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化難為易,效果甚好!
三、關鍵處合作,弘揚個性
“需要滿足論”認為,學校是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最主要場所。學生到學校里學習,主要的需要是樹立自尊和建立歸屬。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能夠充分表現自我的氛圍,為每個學生提供更多的機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和條件,在小組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這使每一個學生進一步發(fā)現自我,認識自我,他們的主體地位被肯定,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
在上作文課《安溪的路名》時,課前,筆者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人人當記者,進行路名調查。學生聽了特別感興趣,紛紛行動起來。他們有的上網查資料,有的查閱書籍,有的向爺爺、奶奶討教,有的請家長帶著進行實地考察,學生們把找到的資料記在筆記本上。上課時,他們把各自找到的資料在小組里進行交流、互相補充。交流后,組長進行分工,有的辦報,有的寫調查報告,有的寫系列作文,通過合作交流,學生們懂得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覺得有話可寫,自己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個個奮筆疾書。收獲的是一張活力四射的臉龐、一雙雙勤勞的小手、一個個鮮明的個性。
四、拓展面合作,放飛靈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是一種技能,說到底是一種習慣的培養(yǎng),特別是在拓展學生的思維方面,給他們提供了成員之間合作交流的機會,在課堂上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烏鴉喝水》這篇課文中,通過學習,他們認識了一只聰明可愛的烏鴉。它能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真厲害!課末,筆者問他們:“如果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么辦?誰是聰明的孩子,可以幫助小烏鴉呢?”一聽到烏鴉需要幫助,合作學習小組馬上動起來了,他們通過談論交流,想到了好多辦法……
生1:烏鴉可以用吸管喝水。
生2:烏鴉可以讓瓶子傾斜,這樣就可以喝到水了。
生3:烏鴉還可以把瓶子砸破,這樣也能喝到水。
……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各抒己見,課堂上高潮迭起,生氣盎然。這樣的課堂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放飛學生的靈性,讓學生想學、樂學、善學。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打破以往單純以教師為主體課堂的信息源,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局面,讓成員之間展開合作,發(fā)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弘揚學生的個性,放飛學生的靈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楊小微.課堂變革中教師智慧的成長[J].中國教育學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