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強
烙出書畫藝術的溫度
曾強
《金鳥玉立花枝中》張 云/作
書畫藝術有溫度嗎?此前叫我回答這個問題,一定很猶豫,認為不可能。即使有,無非是一幅優(yōu)秀的書畫藝術作品,引發(fā)了觀眾某種可以共鳴的感覺,從而激發(fā)出的心理熱度。直到真正見識了張云先生的烙畫,我才發(fā)覺,“一切皆有可能”,書畫藝術真的是可以,也是能夠有溫度的。
這是一種真正的溫度,與通常的書畫藝術作品有諸多不同。首先,烙畫所用的筆,不是傳統(tǒng)毛筆,也不用墨,而是電烙筆和電烙筆所產(chǎn)生的火與溫度;創(chuàng)作的媒介也不光是宣紙,更多在木板上,當然還可以用皮、布或其他;畫面效果與水墨國畫類似,光憑燒灼的赭色烙跡,就要“赭”分五彩,“赭”出層次、“赭”出不同物狀和形態(tài),甚至像張云這樣的烙畫作品一樣,要“赭”出水墨意境,“赭”出一份與眾不同的獨特藝術之道。這就頗顯得特立獨行,高標獨樹!
《枝俏葉翠果飄香 紫氣蜂舞御鳥唱》(右圖)張 云/作
真的,不得不說,這的確是一種很高妙的藝術。張云先生的烙畫,融國畫寫意、工筆為一體,無論木質(zhì)烙畫仿《清明上河圖》,無論紙質(zhì)仿羅中立的《父親》,無論布質(zhì)《雙貓圖》等等,或大開大闔,或小巧玲瓏;或氤氳含蓄,或氣勢逼人。烙筆下的人物、山水、花鳥,皆信手拈來。隨物賦型,幾乎毫厘不爽,神似于原物或原作;隨心造型,偏偏獨具慧處,絕無半點掛礙。也許,很多人會偏執(zhí),會教條,以為只有在宣紙上書畫的才是藝術作品。倘若如此,我也無話可說。但我能說的是,真正藝術的東西,不惟材料,不惟手段,重在以超越凡俗的膽魄和勇氣,展示對藝術之美的新鮮獨到的理解、闡釋與表達。張云的烙畫,無疑就是這樣一種別開生面的藝術方式。
張云的烙畫,源自古老民間對燒灼痕跡的欣賞。這是一種完全不被重視的草根藝術。草根藝術往往多個體行為,呈粗獷、隨意、樸素和大氣等特點。張云慧眼識金。他的烙畫,出于草根,但絕不拘泥受囿于“草根”。他將“草根”藝術和陽春白雪的國畫藝術相結合,首先就是一種藝術感覺的有力碰撞和重大發(fā)現(xiàn),就像現(xiàn)代搖滾和古老華陰老腔的美妙融合。這樣,就為書畫藝術開辟了一方新天地。
張云繪畫確非草根,他是地道科班出身。20世紀70年代末,他即受教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師從著名油畫家王正陽先生,一代油畫大家陳逸夫是其同班同學。學習油畫時,他頗具才情的國畫基礎,偏巧又得到了當時國畫系副主任、著名國畫家張仃先生極力賞識,主動收他為徒。于是,精力旺盛的張云在潛心于油畫學習的同時,還經(jīng)常跟著張仃先生學習國畫,到工廠下農(nóng)村進寺廟上名山大川,廓識增聞,胸有千壑;也對大師作畫耳濡目染,悉心揣摩請教,勤于寫生,打下堅實的國畫基礎。也因此,他有緣與范增、歐陽中石和李鐸等眾多名師大家結識,后來還成為他們在深圳的書畫經(jīng)紀人。他在公安部門工作后,又參加公安部“文件檢驗培訓班”八個月,師從著名鑒定專家丘大任先生,重點學習了古字畫文物的鑒定。如此不凡的學習經(jīng)歷和機遇,造就了張云先生十分扎實牢靠的藝術根基。
《葡萄情香》張 云/作
在公安部門工作時,張云憑著年輕和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和虔誠,他干得順風順水。某天,張云突然接到一批任務,即是烙畫。雖然之前他從未接觸過烙畫,但憑著自己深厚的繪畫功力、聰慧、悟性,和永不知難而退的個性,他深鉆細研,大膽實踐,順利完成了任務。這是他第一次開始烙畫。但他知道,公安部門畢竟不是一個藝術家閑云野鶴的心性維系之地。1998年,在眾人一片錯愕眼光中,張云主動辭職了!他懷揣著藝術夢想南下深圳。
深圳,當時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也是中國木制藝術的重要集散地。張云在經(jīng)紀范增、歐陽中石和李鐸等藝術大家作品時發(fā)現(xiàn),南方各地和東南亞國家民眾,對烙畫藝術其實有著非同一般的喜好和追求。但國內(nèi)東北和福建兩個地方的烙畫師,大多固步自封,缺乏創(chuàng)新進取意識,故而烙畫呈現(xiàn)出雜亂無章、良莠不齊、品質(zhì)低下,以至可能被湮滅、淘汰,到了令人擔憂的狀況。也許是十多年公安生涯的磨煉,也許是內(nèi)在藝術心性的勃發(fā),張云拯救烙畫藝術的心性頓起。他雖然曾經(jīng)搞過烙畫,但自認為一些關鍵技術和方法還需要進一步見識和請教。于是,不惜重金,他主動拜見一位福建烙畫名師。一星期后,熟諳了烙畫各種技法的張云,承攬深圳市政一幅關于偉人畫像的巨幅烙畫業(yè)務,本來兩個月工期,結果,張云僅用28天就完美交工,博得前往鑒定的所有藝術家的一致贊賞。
《楊飛柳情》(右圖)張 云/作
我仔細觀察張云先生的烙畫,一大張平展展的大木板,張先生目視四角,仿佛拉線丈量,也仿佛在確定比例,然后,就從容啟動烙筆。烙筆燙灼而下,青煙絲絲裊裊,但烙痕皴擦頓挫,徐疾位移,似乎須臾間,木板上就有了隨型賦意的構圖精美,有了手到心知的造型精準,也有了淡雅沖和的一種濃濃藝術味道。這,無疑應該是張云先生胸有成竹、下筆有神最佳的外化表現(xiàn)。
張云先生自己這樣說,烙畫,是不同于國畫和油畫的另一套繪畫語系。但我明白,藝術相通,萬變不離其宗。沒有過硬的國畫和油畫基礎,而能夠使烙畫上升到足夠的藝術高度,也許,恐怕還只是一種幻想,或傳說。
張云簡介:
張云,山西大同人,大同美協(xié)會員、深圳美協(xié)會員。1963年生。1985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師從油畫家王正陽教授,國畫家張仃先生。作為范增、歐陽中石和李鐸先生在深圳的書畫經(jīng)紀人17年之久。個人主要創(chuàng)作年鑒如下:
1982年,油畫《握緊拳頭》獲北京軍區(qū)美展第一名;
1988年,為鐵道部大樓迎賓廳創(chuàng)作油畫《江山如此多嬌》;
1992年,國畫《笛鳴山河》獲全國青年美展優(yōu)秀獎;
1993年,烙畫《笛鳴山河》獲鐵道部“烏龍杯”職工美術展“特別獎”;
2000年5月,為深圳市政府創(chuàng)作烙畫《引路人》;
2003年,烙畫《百貓圖》獲廣東“春筍杯”工美藝術大展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