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在進步,時代在發(fā)展,人們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對于利益的和金錢的追求越發(fā)的狂熱。我們總是能聽到類似的新聞報道:父子母女反目成仇,親情淡漠人心不古。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發(fā)的淡漠和疏遠,社會缺乏溫情,人文關懷不足。本文從職業(yè)道德的角度分析了采訪和報道中人文關懷的重要作用,并就新聞工作者如何在采訪和報道做好人文關懷做具體表述。
關鍵詞:突發(fā)事件;突發(fā)事件報道;影響
一、由姚貝娜事件引發(fā)的思考
2015年1月16日,中國流行女歌手、青年歌唱家、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歌舞團原獨唱演員、中國好聲音明星學員姚貝娜在一片爭議聲中離開了這個世界。爭議的根源就來自于為了成為報道姚貝娜離世消息的首個發(fā)言媒體,深圳晚報記者在沒有經過姚貝娜家屬的允許的情況下,通過假扮醫(yī)生助理的手段潛入病房偷拍離世歌手遺體,并在網絡上最先發(fā)出其離世的聲明和照片的行為,被社會一大部分公眾批駁為記者損害職業(yè)倫理道德,為了搶頭條沒有給予死者應有的尊重,極其缺乏人文關懷,更有甚者稱其為記者行業(yè)中的敗類。接著在1月19日時,深圳晚報在新浪微博上發(fā)布《致歉聲明》,并且在自家報紙上登出,希望對自己記者們之前的行為表示歉意,并且渴望公眾的原諒,但事件結果與預期效果并不一樣。
該事件的發(fā)生再一次將新聞的人文關懷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上,在15年1月16日之后長達一周的時間內,各大網站、報刊、移動客戶端之上都充斥著以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寫成的大量文章。一種是對記者們行為的強烈批判和譴責,說記者們是片面為了追求新聞效益已經喪失了職業(yè)操守和職業(yè)道德,甚至喪失了道德和人性。而另一種觀點則是提出記者們的天職就是最高效迅速地將新聞的事實和真像呈現(xiàn)在受眾面前,扮成醫(yī)生助理的手段可能不太光彩,但是初衷是好的,是為了將真實和真相還原給受眾,記者并沒有做錯什么,更沒有什么不可以被公眾原諒的。
不難發(fā)現(xiàn),關于記者在采訪和報道時關于人文關懷的問題會成為影響整個社會輿論的問題,其重要性和嚴重性是不容忽視的。
二、新聞傳播的職業(yè)道德準則對記者人文關懷有怎樣的要求
一是新聞傳播者和受眾的關系,受眾是傳播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信息只有良好地到達受眾那里并且反饋給新聞工作者才能算作一次傳播活動的完成。新聞活動從根本上也是為了受眾所服務的。因此這是要處理好的第一對關系,因此要求新聞工作者在采訪和報道時堅持以受眾為核心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行為,利用這樣的思維方式進行采訪和報道的過程中,人文關懷的將貫穿始終,為新聞事業(yè)帶來良好的效果。
二是要處理好新聞工作者和采訪對象的關系。值得補充的是,采訪對象不僅包括當事人,還包括部分事情的圍觀群眾,在采訪圍觀群眾的過程中,對于惡性事件也要盡可能降低造成二次傷害的可能性,而且出于人文關懷的角度也因該隱藏知情人姓名,避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三是新聞傳播工作者與所屬媒體的關系。新聞媒體必須維護新聞工作者,保障其合法權益,并為他們報道新聞、調查事件真相提供必要的條件。媒體保障了新聞從業(yè)者的權益,將促進新聞工作的順利開展。形成一個良好的新聞工作環(huán)境,使新聞工作者能良好的從業(yè),將人文關懷注入采訪和報道之中。
三、新聞采訪和報道中的具體做法和注意事項
(一)要保障國家的安全統(tǒng)一和社會的安定團結。記者需遵照國家的規(guī)章制度,來開展新聞工作,也是采訪報道中人文關懷的基本要求。
(二)堅持求實、客觀和公平。真實是新聞的第一要義,這就要求記者在事情發(fā)生的現(xiàn)場,或以接受到現(xiàn)場傳來的視頻資料、通過采訪現(xiàn)場觀眾的所見所聞作為情景再現(xiàn)的依據??陀^也是必須的,但是任何一個記者在寫作的過程中,都不能保證可以完全不將自己的情感帶入其中,因此為了盡可能地做到客觀,就要求記者切實的報道,將自己置身事外,克服思想感情對新聞客觀性的干擾。而采訪時可能由于情緒過激而在言論中夾帶部分夸張和夸大,使作者和公眾更加同情自己,博取同情心,占到自己一方,這就對報道的客觀程度產生了不良影響。
(三)與同行公平競爭,加強溝通與交流。同為新聞媒體應該在互相競爭中激勵彼此,促進彼此;一同進步,共同壯大,不斷向前發(fā)展。惡性競爭不可能徹底不存在,但要減少惡性競爭帶來的新聞失實和對新聞事業(yè)的破壞。同時,媒體之間可以加強協(xié)作,對于某一熱點重點問題可采取聯(lián)合報道的方式,共同抓頭條,既能良好的統(tǒng)籌兩家媒體的優(yōu)秀資源,雙方優(yōu)勢互補,提高報道的效率和水平,又能同時制造兩家媒體的聲勢和名譽,同時加強知名度,達到強強聯(lián)合的目的。
(四)清正廉潔。新聞行業(yè)常年存在一個名為有償新聞的問題,指新聞工作者在金錢或者利益的驅使下,報道與事實內容不相符合或是帶有感情傾向性的內容,而錯誤的發(fā)表了言論。記者的天職就是呈現(xiàn)事實給受眾,代表黨和人民發(fā)聲,接受了賄賂的記者注定要為提供利益的出資人服務,這就可能侵犯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比如明知產品內有對人體有害的成分,卻知情不報,讓不合格產品繼續(xù)侵害人民的身體,這樣的記者又怎么可能在采訪和報道時做到人文關懷。
(五)同情弱者,注意保護弱者。記者要有一顆善良的仁心,敢于代表社會上弱勢的一方發(fā)言,為需要幫助的一方盡可能去爭取輿論的支持和社會的幫助。比如青少年因過失無意造成了傷人事件,應該站出來盡可能為需要幫助的青少年發(fā)表言論,的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很多事情是合法不合理的,對于這類事件,記者能做到的就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為人民心中的正義和人民內心的方向勇敢的發(fā)出自己的觀點,很多事件在法律上可能不處于優(yōu)勢一方但通過新聞報道確確實實可以在人心和輿論上獲取優(yōu)勢。作為人文學科的新聞學需要從人的角度出發(fā)來從事報道工作①。
【注釋】
①畢方芳.論人文關懷在我國當代經濟新聞報道中的體現(xiàn)[D].河北大學,2003.
【參考文獻】
[1]張燕,易崇英.新聞采訪中的人文關懷審視[J].東南傳播,2007(12):39-40.
[2]褚蔓.論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J].新聞世界,2013(10):142-143.
[3]黃晶.災難新聞采訪中的人文關懷[J].西部廣播電視,2013(13):11-12.
[4]隋丹.論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J].新聞傳播,2014(01):24.
作者簡介:張?zhí)鞁桑?995—),女,漢族,河南人,本科學歷,山西財經大學文化傳播學院。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