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黎
摘 要:在加強學生對古代詩歌的積累的基礎上,開發(fā)課內外詩歌的教學資源,積極開展語文活動;引導學生對古代詩歌進行感悟、欣賞;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古代詩歌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245-01
古代詩詞作為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語文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在現(xiàn)代教育條件下,如何利用現(xiàn)代化資源開展中國古代詩詞教學活動,以更好地提升語文教學水平,是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這篇文章將從中國古代詩詞在初中語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現(xiàn)代教育條件下初中階段的中國古代詩詞教學兩大部分展開,希望能給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一、中國古代詩詞在初中語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無論哪個時期的初中語文教材編排,古代詩詞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從唐詩宋詞到漢樂府到《詩經(jīng)》,古代詩詞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正是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所決定的。
1、中國古代詩詞對學生文學積淀的重要作用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談到古代詩詞教學,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其作為文學載體的工具性作用。大凡古代詩詞,其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用極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感情。或直抒胸臆,豪放恣肆,或含蓄雋永,溫婉宜人?!把詾樾穆暋保娫~大都是其作者的情感流露與抒發(fā)。通過意境來表達感情,通過比喻、雙關、用典、象征、通感等修辭手法來刻畫其景其情。將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些正是語文學習者所應該直接接收的教育內容。如何從古代詩詞學習中學會鑒賞和分析詩詞作品,積累寫作手法和文學知識,以更好地表達和運用漢語,也是學習者學習的直接目的。
2、幫助學生的人格塑造——中國古代詩詞潛在的巨大語文教育價值
每首詩詞皆是作者情感的表達,其中直接或間接地體現(xiàn)出作者的性格和思想。初中語文教材上所選作品皆有明顯地代表性。其中名家之作體現(xiàn)了作者獨有的人格魅力,即使是出現(xiàn)的《詩經(jīng)》中民歌性質的不可考其作者的作品,其作品本身內容也是人文化的表達。
3、傳承中國古代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古代詩詞中所涉及的文化元素,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學生培養(yǎng)其文學審美能力的重要憑借。以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為例,其詞所包含的歷史典故,所表達的對古人的英雄豪氣的崇拜,就是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展現(xiàn)。讓學生讀懂其詞,明白其深意,能鑒賞豪放詞的文學魅力,能積累中國文化的精神,就是詩詞教育對傳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現(xiàn)代教育條件下,初中階段的中國古代詩詞教學
1、改變以教材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加強語文教學與網(wǎng)絡資源的融合
“網(wǎng)絡教學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并無固定操作模式,尤其在新課程倡導的課程資源開發(fā)這一點上更是空白一片?!痹诰W(wǎng)絡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教育的發(fā)展也勢必與網(wǎng)絡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網(wǎng)絡資源的優(yōu)點在于它能夠突破傳統(tǒng)課程的狹隘性,不受資源的時空限制,并且能夠有效激發(fā)師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課堂教學形式發(fā)生徹底改變。
在古代詩詞教學中,利用網(wǎng)絡來搜集教材之外的資源,擴充知識量,拓展學習面,是實現(xiàn)詩詞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網(wǎng)絡平臺,搜集教材外相關文本資源,圖片,影像資料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現(xiàn)給學生,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效果。比如說在《蒹葭》的教學過程中,搜集并展示名家對此詞的點評,稍作講解。播放此詞改編的歌曲(《在水一方》)或古曲,讓學生在放松的環(huán)境下來體味詞的韻味,都是可以加強教學效果的。
2、改變教師的機械傳輸模式,增強教師自主開發(fā)教學資源的能力
《走進新課程叢書》指出“無論是國家課程的創(chuàng)造性實施,還是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建設都應該充分發(fā)揮當?shù)厣鐓^(qū)和學校的課程資源優(yōu)勢,為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和多樣化發(fā)展服務。”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單一地機械地知識灌輸,并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形勢。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教師有義務自主地開發(fā)教學資源。大致做法歸納如下:
(1)根據(jù)校本實際,參照國家課本教程標準的要求,列出古代詩詞學習中的參考書目。
(2)組織學生開展古代詩詞閱讀交流活動。對同一作品,同一作者,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在詩詞教學之后,給學生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自己的鑒賞能力。
3、改變過去的以講授為主的語文教學方式,把聽說讀寫的教學真正落實到語文教學活動中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主要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據(jù)老師的講授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理解、積累。但相對于理解的學習方式來說,這樣的理解是被動的,往往禁錮了學生自己的主觀思考,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作為以文字為載體流傳的古代詩詞,綜合利用聽說讀寫的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則更加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創(chuàng)新。
(1)聽:通過教師有感情地朗讀,或者利用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搜集并展示名家朗誦,讓學生通過聽覺來體味詩詞含義。加深理解。
(2)說: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鼓勵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搜集查證詩詞含義,形成自己的觀點與主張。
(3)讀:讓學生自己朗讀,將自己帶入詩詞作者的角色態(tài)度,體味詩詞含義。
(4)寫:讓學生在詩詞學習之后將詩詞學習的感受并結合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理解形成書面文章。既是對詩詞學習的鞏固,也是對學生寫作的鍛煉。
在聽說讀寫過程中形成的學生對詩人人格的思考,進而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可能是在教師引領之下,也可能是學生自主產生的。無論如何,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在教學過程中作相關的引導和提示。
教育是社會發(fā)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課題,學校教育的主體存在狀態(tài),要求我們不斷地探索新的更好的教學和學習方法。即使是相對于初中階段的中國古代詩詞這樣一個小的教學領域,我們仍然有很多可以完善創(chuàng)新的地方。這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的改進,更重要的是一種態(tài)度。在現(xiàn)代化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我們有條件可以利用更多的工具來提升我們的教學水平,這也是時代賦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