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市考古研究所
陜西銅川新區(qū)未來城明墓發(fā)掘簡報
銅川市考古研究所
陜西銅川,未來城,釉陶器,明代墓葬
2010年,銅川市考古所在位于銅川市新區(qū)的未來城小區(qū)建設范圍內發(fā)掘了一批墓葬。其中M9是一座帶有過洞、天井的磚室墓,出土了釉陶祭器、瓷器、玻璃器以及木器等隨葬品。從買地券可知墓葬的下葬年代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該墓為研究明代陜西的葬俗、葬制以及基層社會組織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2010年3月,銅川市考古研究所對銅川新區(qū)未來城小區(qū)內的幾座墓葬進行了清理,其中M9墓葬不僅結構較特殊,而且出土器物較豐富,在當?shù)亟陙戆l(fā)現(xiàn)的明代墓葬中尚不多見(圖一)?,F(xiàn)將相關情況簡介如下:
M9為帶有斜坡墓道的磚室墓,總長12.36米,方向155°。由墓道、過洞、天井、封門及墓室組成。
墓道位于墓葬南側,開口距地表0.45米,墓道口近長方形,南端略窄,北端略寬,長4、寬1.3~1.36米,北端深2.7米,坡度35°。
過洞拱頂,水平長2.2米。南口高1.74米,北口高1.6米。過洞南口底部距地表3.14米,北口底部距地表4.6米,過洞向西略高,西壁平直,東壁中間曲折,底部北端有局部夯筑,夯筑部分南北寬0.5、殘高0.5米。
天井平面呈“凸”字形,南小北大。南北進深2.08、東西面寬1.3~4.75米。南端的南壁和西壁均發(fā)現(xiàn)有馬蹄形或長方形腳窩。腳窩不規(guī)整,腳窩底部均未發(fā)現(xiàn)踩踏痕。天井南端底部為南高北低的斜坡,長0.8、寬1.3~1.38米,坡度27°。天井北端東西4.75、南北1.48米,北端底部較為平整。在天井北端西南角兩側各發(fā)現(xiàn)有馬蹄形腳窩一列,腳窩底部有踩踏痕。天井西壁下端略內凹,內凹深約0.1米。天井西南角距地表3.25米深處發(fā)現(xiàn)有零散人骨,可見有肋骨、股骨及骨盆殘片。天井東北角距地表3.6米處發(fā)現(xiàn)殘破人頭骨一個,下頜骨缺失,為一成年男性。天井底部有零星殘磚。墓道及天井內填土極為疏松,內部夾雜有少量青石碎片和宋金時期耀州窯青瓷殘片。
圖一 M9地理位置示意圖
封門為青石質,總高1.92、寬2.64米。封門東西兩側各有一立柱,立柱截面近方形。東立柱高1.42、東西寬0.3、南北厚0.2~0.23米。立柱西面正中有縱向卯口,卯口寬0.08~0.12、深0.08米。東立柱下襯有不規(guī)則長方形礎石,礎石東西寬0.62、南北厚0.34、高0.1米。東立柱東側另有條磚及石塊補砌。西立柱為不規(guī)則長方形,頂小底大,寬0.22~0.32、厚0.2米。立柱東面正中有縱向卯口,卯口寬0.09、深0.09米。西立柱下襯有不規(guī)則長方形礎石,礎石東西寬0.52、南北厚0.34~0.39、高0.26米。封門由兩塊青石板構成。石板厚0.1米,上層石板高0.6~0.7、寬1.58米。下層石板高0.66~0.83、寬1.58米,封門頂部有少量碎石塊壘砌。
墓門為磚券拱頂,東西壁為單根石條,石條上為磚券。石條均高0.84米,東壁石條寬0.38、厚0.12米。西壁石條寬0.28、厚0.2米。券頂為兩伏一券式。券高0.68米。墓門寬1.7米,進深0.36米。墓門底部鋪有石條作為門限,寬0.21、高0.23米。
圖二 M9平、剖面圖
墓室券頂,北壁及東西壁各有一磚龕,平面近似倒“凸”字形。墓室南北總長3.9、寬2.26、高1.76米。墓室底部南端鋪單層條磚,其后接條石。墓室北壁有磚券小龕。龕高0.86、寬1.02、進深0.56米。龕內放置有黑釉蓋罐、綠釉高足盤、綠釉爵杯、黃綠釉獅形燭插、綠釉帶座瓶及買地券等器物。龕下正中有黃綠釉三足鼎式爐1件,兩側有玻璃人各一。墓室券頂北部東西兩側各有一長方形小龕,龕高0.14、寬0.24、深0.3米。小龕內未見遺物(圖二)。
圖三 M9墓室平面圖及出土物
葬具為木棺,共2件,南北向放置,大端位于北側。
東側為一黑漆木棺,已朽,但外輪廓尚存。棺蓋寬0.66、長2.1、厚0.06米。小端高0.54、寬0.66米,大端高0.67、寬0.83米,棺長2米。棺壁厚0.065米。棺蓋與棺體用榫卯結合。棺蓋上殘存有麻質(?)織物痕跡,似為銘旌,但無文字痕跡。棺內有一具人骨,仰身直肢,所著衣物已朽,結構不明。足著弓鞋已朽,長約12厘米。死者頭部發(fā)髻尚存。人骨已朽,從衣物推測應為女性。人骨下鋪有一層柏枝,厚0.05米。棺內未發(fā)現(xiàn)隨葬品。
西側為紅漆木棺,已朽亂。棺小端高0.63、寬0.42米,大端寬0.7米,高度不明。棺長2米。棺壁厚0.05米。棺內人骨一具,仰身直肢。頭戴烏紗帽,已朽。帽內襯粗紗,底部有細鐵絲帽邊。帽后正中綴有插帽翅的小管。小管由斜紋織物粘貼而成,截面呈正方形,管腔殘存有線紉之痕。發(fā)髻尚存。身上衣物已朽,腰部殘存有木質帶銙,帶銙綴于寬約4厘米的絲織物帶上,腰帶已朽。在死者兩側及身下有銅錢。死者身下鋪墊有4塊厚3厘米長方形灰土質塊狀物,墊塊極疏松,似為草木灰壓成。從衣物朽痕分析,死者應為男性。
M9出土物有釉陶器、瓷器、玻璃器、木器、錢幣、買地券等49件。另有織物2件,織物均已朽(圖三)。
(一)釉陶器共12件。
黃綠釉三足鼎式爐 1件。標本10M9:2,一耳一足殘缺,可復原。方唇、盤口,直頸、斜肩、鼓腹,腹扁圓,平底,肩、頸部對稱貼塑條形附耳,耳頂向外略卷。腹下三獸足。磚紅色胎,胎質堅硬,夾有白色小顆粒。器耳施黃釉,爐身外壁施綠釉。內壁及足部露胎,足部露胎處可見有白色化妝土??趶?5.5、腹徑15.9、足高5、通高21.9厘米(圖四,2;封二,3)。
綠釉爵杯 2件。造型一致。標本10M9:6,爵口橢圓,爵尾較尖,底部渾圓??诓孔笥覂蓚葘ΨQ貼塑短柱,均已殘缺。外腹部一道凸弦紋。腹部一側有縱向鋬,另一側在弦紋上飾乳丁。三足呈六棱狀,向外略撇。磚紅色胎,胎質堅硬,夾有白色小顆粒。器內外通體施綠釉??趶?.6~13.1、足高3.8、通高12.7厘米(圖四,5;圖五)。
圖四 M9出土琉璃器、瓷器
綠釉高足盤 5件。造型一致。標本10M9:7,敞口圓唇,淺斜腹,內底平。竹節(jié)形高足,足下附有工字型高座,座及足內中空貫通。磚紅色胎,胎質堅硬,夾有白色小顆粒。器內及外壁施綠釉??趶?7.4、底徑11、通高17.1厘米(圖四,1;封二,4)。
綠釉瓶 2件。造型一致。標本10M9:5,圓唇、敞口、細長頸,斜肩、鼓腹,腹最大徑偏上,腹下斜收。足底部附有工字型高座。瓶與底座貫通。頸、肩及腹足相接處各飾一道凸弦紋。磚紅色胎,胎質堅硬,夾有白色小顆粒。瓶外壁滿施綠釉,釉面有小開片,局部釉層剝落。口徑6.5、底徑13.3、通高29.3厘米(圖四,3;封二,1)。
黃綠釉獅形燭插 2件。造型一致。標本10M9:4,獅子站姿。頭呈平視狀,圓眼,小耳、嘴緊閉,獠牙微外露。頸部鬃毛卷曲,獅尾上翹。四肢直立在長方形二層底座上。獅頸部貼飾襻胸,臀部飾鞧帶,背部貼塑云肩形障泥,兩側綬帶下垂。獅子背部貼塑有燭插立柱,立柱中空,中間有淺燈盤。立柱頂部插有銅質燭形物。磚紅色胎,胎質堅硬,夾有白色小顆粒。獅子雙目、尾部、背部障泥、鬃毛、攀胸、鞧帶及綬帶邊緣施黃釉,其余為綠釉。底座長26.1、寬13.8、高3厘米,通長34、通高50厘米(圖七;封二,2)。
圖五 綠釉爵杯(M9∶6)
圖六 黑釉蓋罐(M9∶12)
(二)瓷器 共5件。均為黑釉蓋罐,造型基本類似。罐內分別裝有粟(顆粒分為大小兩種)、黍、稻,另外一種僅余黑色殘跡,種類不明。
標本10M9:12,蓋尖唇直口,寬斜沿,頂部平整,側面斜,圓柱形鈕。罐圓唇直口短頸,圓肩、深鼓腹,腹最大徑偏上,腹下斜收。圈足,足外墻直、內墻外斜,圈足外側斜削一周。足底、足心平。胎色淺土黃,胎質堅硬。蓋外施黑釉,內壁露胎。罐外施黑釉及底,足心滿釉,口沿及足底刮釉,器內施黑釉及底。蓋子口徑8.8、直徑12.9、高4.3厘米,罐口徑11.9、底徑12.8、高26厘米,通高29厘米。罐內裝粟(圖四,4;圖六)。
(三)玻璃器
玻璃人 2件。造型一致。標本10M9:1,站姿。頭頂雙髻,長圓臉,細眉,高鼻,小口。兩眉間飾圓形花子?;ㄗ用鞔种^之“眉間俏”[1]。肩搭披帛,身著長裙,裙下擺花口,雙手捧物,置于胸前。通體為白色玻璃,僅在發(fā)髻及裙擺處有紅、綠、藍三色裝飾。通高11.7厘米(圖八;圖九)。
(四)木器
帶銙 1套,殘存5件。其中橫長方形(排方)1件,縱長方形(輔弼)2件,桃形(圓桃)2件。標本10M9:21-1, 橫長方形。正面高浮雕兩只交頸曳尾的孔雀立于山石上,周圍為纏枝牡丹。寬5、高3.5、厚0.8厘米(圖一○)。標本10M9:21-2,縱長方形。正面高浮雕一枝纏枝牡丹。高3.5、寬1.4、厚0.6厘米(圖一二)。標本10M9:21-4,桃形。正面高浮雕一只昂首展翅曳尾的孔雀,孔雀周圍雕纏枝牡丹。寬3.5、高3.4、厚0.8厘米(圖一一)。
(五)錢幣
28枚,可分為19種。均為銅質。
至道 元 寶 1枚。錢文草書“至道元寶”,直徑2.3厘米(圖一三,1)。
熙寧 元 寶 1枚。錢文楷書“熙寧元寶”,直徑2.3厘米(圖一三,2)。
圖九 玻璃人(M9∶1)
熙寧 元 寶 1枚。錢文篆書“熙寧元寶”,直徑2.3厘米(圖一三,3)。
圖一 ○ 橫長方形木帶銙(M9∶21-1)
元祐通寶 2枚。錢文行書“元祐通寶”,直徑2.4厘米(圖一三,4)。
紹圣元寶 1枚。錢文篆書“紹圣元寶”,直徑2.3厘米(圖一三,5)。
元符通寶 1枚。錢文行書“元符通寶”,直徑2.4厘米(圖一七,6)。
圣宋元寶 1枚。錢文篆書“圣宋元寶”,直徑2.4厘米(圖一三,7)。
大觀通寶 1枚。錢文瘦金體書“大觀通寶”,直徑2.4厘米(圖一三,8)。
政和通寶 2枚。錢文隸書“政和通寶”,直徑2.4厘米(圖一三,9)。
宣和通寶 1枚。錢文篆書“政和通寶”,直徑2.3厘米(圖一三,10)。
正隆元寶 1枚。錢文楷書“正隆元寶”,直徑2.3厘米(圖一三,11)。
咸平元寶 3枚。錢文楷書“咸平元寶”,直徑2.4厘米(圖一三,12)。
景德元寶 3枚。錢文楷書“景德元寶”,直徑2.3厘米(圖一三,13)。
祥符元寶 2枚。錢文楷書“祥符元寶”,直徑2.4厘米(圖一三,14)。
祥符通寶 2枚。錢文楷書“祥符通寶”,直徑2.4厘米(圖一三,15)。
天禧通寶 1枚。錢文楷書“天禧通寶”,直徑2.4厘米(圖一三,16)。
天圣元寶 2枚。錢文篆書“天圣元寶”,直徑2.4厘米(圖一三,17)。
圖一一 桃形木帶銙(M9∶21-4)
圖一二 縱長方形木帶銙(M9∶21-2)
景祐元寶 1枚。錢文篆書“景祐元寶”,直徑2.4厘米(圖一三,18)。
治平元寶 1枚。錢文篆書“治平元寶”,直徑2.3厘米(圖一三,19)。
(六)買地券
1 件。標本10M9:18,磚質。正面磨光涂黑,繪有縱向白色界欄。券文楷體朱書,滿行24~33字。背面為方磚原始面,右側有朱書“合同”二字,二字均系左半邊。弘治十一年(1498年)款。高34.5、寬34、厚6厘米(圖一四)。
M9買地券錄文
維大明國弘治十一年歲次戊午正月丁酉朔越十九日乙卯祀/神□土次用五月初二日丁酉安葬今處陜西西安府耀州義門鄉(xiāng)/石人里見在本州南街居住祭主孝孫男任太兒伏緣祖父奄/逝未卜塋墳夙夜憂思不遑所厝遂令日者擇此高原來去朝迎地占襲吉/地屬本宅正西原上祖墳連接之原堪為宅兆挮己出備錢綵買到墓地一方南北/長一十七步五分東西闊一十七步二分東至青龍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內/方勾陳管分擘四域丘承墓伯封步界畔道路將軍齊整阡陌致使千年百載永/無殃咎若有干犯并令將軍亭長縛付河伯今備牲牢酒脯百味香新共為信/契財?shù)亟幌喔饕逊指读罟そ承逘I安厝以后永保休吉/
知見人歲月主代保人今日直符/
圖一三 銅錢
故氣邪精不得干恡先有居者永/
避萬里若違此約地府主吏自當/
其禍助葬主里外存亡悉皆安/
吉急急如/
五帝使者女青律令/
券立二本一本奉付/
后土一本乞付墓中令亡祖父任福收把準備付身永遠照用今分券皆上又/書合同二字,令故氣伏尸永不侵爭/
(以上正面)
合同/
(以上背面,“合同”二字皆為左半邊)
M9為夫妻合葬墓,買地券明確記載此墓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下葬。墓主任福[2],為耀州義門鄉(xiāng)石人里人。義門鄉(xiāng)不見歷代《耀州志》記載。關于石人里,《耀縣志》載:“洪武時(1368~1398年),耀州編戶18里:即在市里,魚池里,長命里,孝家里,華原里,孝義里,石人里,涼泉里,神水里,安雷里,七保里,姚峪里,官莊里,香坡里,榆林里,中高里,延昌里,仁厚里。成化十八年(1482年)裁并仁厚里;弘治五年(1492年),再并姚峪、榆林二里,十五年(1502年)又并神水里。州境成為十四里?!薄笆死镌诔俏魑謇铮犑俗?、齊家坡、王里堡、唐家埝四村?!保?]又據(jù)史載,明代基層組織為里甲制[4],但實際在基層仍有鄉(xiāng)的設置,“據(jù)有關方志記載,多半是鄉(xiāng)都圖、鄉(xiāng)都里三級,也有的地方是鄉(xiāng)保村里、鄉(xiāng)保區(qū)圖四級。”[5]此買地券為研究明代的基層社會組織提供了資料。
明墓中帶有斜坡墓道和天井的磚室墓比較常見[6、7],而帶有過洞的則較少見。此墓與西安南郊潘家莊M122元墓[8]以及西安市曲江鄉(xiāng)孟村元墓[9]的形制有相似之處。潘家莊元墓為南北向土洞墓,有臺階式墓道和一個過洞和天井,墓室前端兩側各有一個面積較大的放置隨葬物的耳室,而墓室后壁的小龕中則不放置器物。孟村元墓由斜坡墓道、甬道、前后墓室及壁龕組成,隨葬器物放置在方形前室及兩側的壁龕中。M9當是從潘家莊元墓和曲江元墓演變而來。其天井即元墓前室的簡化。墓室東西兩壁的小龕所處位置也由元代墓室的前端移至墓室后面偏上的部位,面積也變小,徒具象征意義。隨葬物已移置于墓室后壁的小龕內。
圖一 四 買地劵(約1/3)
M9中出土的黑釉瓷器,其胎釉特征與明代陳爐窯燒造的器物特征基本一致,初步判斷是該窯所燒造。關于明代陳爐窯瓷器的年代研究,目前以地層學和類型學為主,紀年墓中出土的器物比較少見。這批瓷器的出土為明代陳爐窯器物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標準器。
此墓出土的各類釉陶器,器形豐富,造型優(yōu)美,釉色滋潤,火候較高,在陜西同時代的墓葬中比較少見。明代在今陜西銅川燒造釉陶制品,以供秦藩及重要寺觀使用。民國《同官縣志·工商志》收錄有明侍郎蘇民所撰之《重修立地坡琉璃廠敕賜崇仁寺下院寶山禪林碑記》,碑文載:“邑東南隅有立地坡者,乃圣祖開天之后,分封諸藩,特賜秦國,以為專造琉璃廠地也。”[10]2002和2005年,在陳爐鎮(zhèn)各發(fā)現(xiàn)了一處明代窯址[11],這兩處窯址以燒造琉璃建筑構件為主,釉色以孔雀藍釉和褐黃釉為多,胎質以夾雜大顆粒的土黃色胎為常見[12]。M9中出土的釉陶器為綠釉和褐黃釉,且胎質為磚紅色,夾有細小的顆粒,與陳爐和立地坡釉陶器胎質不同,故這批器物應該不是這里燒造的。明清時期晉南一帶的釉陶生產極為繁盛,高平一帶的明代墓葬中經(jīng)常出土此類器物[13],這批釉陶器是與否為晉南燒造,需進一步考察。
此墓出土的錢幣均為宋金舊錢,這種現(xiàn)象在明代嘉靖朝以前的墓葬中極為常見。此現(xiàn)象與明代的錢幣鑄造歷史有關。《明史·食貨五·錢鈔》載:“太祖初置寶源局于應天,鑄‘大中通寶’錢,與歷代錢兼行。”“即位,頒‘洪武通寶’錢?!薄岸藤Z沿元之舊習用鈔,多不便用錢?!焙槲涠迥辏?392年)又“令大明寶鈔與歷代錢兼行?!薄懊鞒蹊T洪武錢。成祖九年鑄永樂錢。宣德九年鑄宣德錢。弘治十六年以后,鑄弘治錢。至世宗嘉靖六年,大鑄嘉靖錢?!薄扒已a鑄累朝未鑄者?!奔尉笗r雖然“又令通行歷代錢,有銷新舊錢及以銅造像制器者,罪比盜鑄?!钡髞怼懊耖g止用制錢,不用古錢?!保?4]或許是由于這種原因,明人才習慣以古錢隨葬,嘉靖以后,這種現(xiàn)象才得以改觀。
M9天井中發(fā)現(xiàn)的散亂人骨,應該不是正常的埋葬形式,其與墓主究竟有何關系,我們目前并無相應的資料。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鳳翔南郊唐墓墓道中曾發(fā)現(xiàn)有凌亂的人骨,發(fā)掘者認為屬于殉人[15]。此墓天井中的人骨是否也屬于這種性質,待考。
總之,未來城M9墓為研究明代陜西的葬俗、葬制以及基層社會組織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繪圖:任筱虎 陳曉捷
拓?。簵蠲魝b
攝影:張明惠 任筱虎
執(zhí)筆:陳曉捷
[1]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383.
[2]《耀州志》卷九《選舉志》載:任福,成化七年(1471年)舉人?!俺踔庵荩笾咛浦?。收解州鹽稅,秋毫無私。高唐值歲饑,盜起。福自循行扶之,盜遂解。高唐有劉御史者,壯其子不孝。福察其有內譖,乃開諭御史。御史悟,父子如初。會王同知以大理左遷,福直以僚佐遇之。王不能平,數(shù)譖福當?shù)?。當?shù)酪愿4咧辈蝗蒽稌r,數(shù)窘辱福。福自以廉直不容於時,意憤憤,發(fā)病死?!薄督庵葜尽肪砦濉痘论E》載:“任福,陜西耀州人。宏治二年知州。性寬厚,作事有則,得牧民體。因大荒后嘗奏減徭役,民多懷之?!庇帧陡咛浦葜尽肪硪弧堵毠佟酚腥胃?,注云“陜西,舉人。”見a.李廷寶修,喬世寧繤.耀州志[M].臺灣: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250-251.b.馬丕瑤,魏象千修,張承熊繤.解州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56冊).江蘇:鳳凰出版社,2005:445.c.周家齊修,鞠建章繤.高堂州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87冊).江蘇:鳳凰出版社,2004:265.
[3]耀縣志編纂委員會.耀縣志:行政區(qū)劃志[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45.
[4]張廷玉等.明史:食貨志 [M].北京:中華書局,1974:1878.
[5]白鋼.中國農民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6]寶雞市考古工作隊,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隴縣原子頭[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252-253.
[7]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西安明代秦藩輔國將軍朱秉橘家族墓[J].文物,2007(2).
[8]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南郊潘家莊元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0(9).
[9]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曲江鄉(xiāng)孟村元墓清理簡報[J].考古與文物,2006(2).
[10]黎錦熙.同官縣志:工商志(第12卷)[M].民國三十三年(1944).
[11]耀州窯博物館等.立地坡:上店耀州窯址[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12]趙亞利.陳爐新發(fā)現(xiàn)的明代琉璃建筑構件及窯址情況概述[J].文博,2012(5).
[13]高壽田.山西琉璃[J].文物,1962(4,5).
[14]同[4].
[15]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博學院.陜西鳳翔隋唐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楊岐黃)
Tongchuan, Weilaicheng, Glazed pottery, Ming tombs
In 2010, the Tongchuan Municip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excavated a few burials in the constructional area of Weilaicheng district, Tongchuan city.Among them, M9 is a brick-chambered tomb with aisles and tianjing shaft.Burial goods discoverd in this tomb include glazed sacrifcial vessels, porcelain, glass objects, and wooden objects.According to the epigraph, this tomb dates to the eleventh year of the Hongzhi (1498C.E.) era of Ming Dynasty.The excavation of this tomb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burial custom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of ordinary people in Shaanxi during the Ming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