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芳
摘 要:古詩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瑰寶。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一部分韻律和諧、意境優(yōu)美的古詩,古詩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弘揚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審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怎樣更好地教學古詩呢?下面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一些認識和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
中國一直都被稱為”詩的王國”,韻律優(yōu)美,鏗鏘有力的古詩詞一直都是中國最值得驕傲的文化瑰寶。因此,語文學習中,古詩的學習也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中國的詩詞講求平仄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識記,特別是那些經(jīng)典的詩詞背后還蘊含著詩人自己的豐富的情感世界,是培養(yǎng)學生欣賞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工具。但是要做到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對于詩詞的感受力和熱愛,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詩歌本身的特點有效果的安排課堂教學,指導學生欣賞古詩、背誦古詩。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對于小學階段古詩詞的教學有自己的如下的一些體會和建議。
一、利用點滴時間對學生進行古詩教學
通常在學生早讀的前幾分鐘,我會安排學生背誦一首詩詞,首先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和背誦環(huán)節(jié)盡快的進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其次,早上學生的記憶力比較好,好沒有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擾,記憶的效果比較明顯。利用早上的黃金時間段,利用三到五分鐘的時間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一首新的古詩,既不會讓學生感覺到壓力,又讓學生盡快的進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確實是一種一舉多得的做法。而且對于詩詞的選擇也要盡量的選擇一些有經(jīng)典性的篇目,通常我會選擇唐詩宋詞三百首中的篇目和一些主要詩人的重要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等等的詩詞,還有李煜和李清照的詩詞,而且在最初的階段,對于詩詞的選擇往往是比較容易理解而語言韻律也相對比較優(yōu)美的詩詞,用來提升學生對于詩詞朗讀和背誦的興趣。比如在學生二年級的時候,我讓學生誦讀的是宋代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睂τ趯W生來說這首詩沒有多少的生字,容易識記,而且通過字面的意思也能比較透徹的了解詩歌的主要大意就是男女之間的思慕之情,容易理解。而且讀起來韻律和諧,也有一種美的感受。
二、倡導自主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一首古詩,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有他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經(jīng)遇,因而不同的人,在讀它的時候會有不同的見解和感受,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如曹雪芹寫《紅樓夢》,肯定不會像今天的人們想得這么多、這么復雜,也未必如現(xiàn)在的《紅》學大師們所分析的那么全面、深刻,然而不同的人讀后,得到體會卻都是不同的。再如唐人王翰的《涼州詞》,有的人讀后感到英雄豪放,有的感受到蒼涼悲壯,有的則感受到戰(zhàn)爭的無奈與邊塞的悲涼。在古詩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果常把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強加于學生,那就會抑制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墩Z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反映著學生個性心理的行為,由于每個學生生活積淀不同,文化底蘊不同,審美情趣不同,審美的結(jié)果也就不會相同。有一位名人說得很好: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智慧既指向眼睛所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進行古詩文的教學,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對于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能借助注釋大體理解就行。在詩意的理解方面,一定要充分體現(xiàn)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感悟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的最好的理解方式,是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浮現(xiàn)于學生的腦海之中。如何去“意會”意境,體驗情感呢?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通過個性化的、有感情的誦讀,才能體會到詩的真味。比如《泊船瓜洲》一詩中的“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這些詞,都表達了一種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學生只有經(jīng)過品讀理解,才能體會到詩人思鄉(xiāng)之情的真切。同時,再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才能夠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這種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而且唯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學生們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漢語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還可以廣泛地積累語言,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與感染。
三、拓展閱讀,培養(yǎng)詩趣,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教師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fā)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古詩詞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要靠學生具有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習詩前要閱讀、收集大量與本詩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才能漸漸地厚重起來。另外,在學完一首古詩后,可以以一帶多進行相關鏈接,如學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還知道其他思鄉(xiāng)、思念的詩;學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你還知道杜甫其他的詩作嗎?與杜甫同時代的詩人還有哪些?以便進行拓展閱讀,打開課外閱讀的新視窗。當學生有了一定數(shù)量的積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學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讓他們感受到在古典文學中,自己所知僅是滄海一粟,從而激起他們更強烈的學習欲望。為了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古詩課堂,當學生已水到渠成之時,啟示學生自己去創(chuàng)作詩文、開絕句佳詞賞析會、結(jié)詩社、寫讀書筆記、點評詩文,進行研究性學習,為自己出詩集、辦詩文報等,學生從背詩、賞詩到作詩,經(jīng)歷了一種生命的快樂。
總之,古詩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jié)晶,是我們的寶貴傳統(tǒng)。一個沒有傳統(tǒng)的民族是可憐的,一個擁有傳統(tǒng)卻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如何更好地進行古詩教學,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讓我們?yōu)橹畠A力探究,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火炬一代一代傳下去吧!
參考文獻:
[1]施茂枝;小學語文第二冊古詩教學建議[J];云南教育;2002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