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圍繞提高學生道德水平、培植學生人文理念、促進中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提出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吸收儒學教育的精髓,挖掘和弘揚傳統(tǒng)美德的價值,以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學資源來化人、育人、立人,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實現(xiàn)語文與德育的共同促進。
【關鍵詞】儒學教育 中學語文 道德素養(yǎng) 學本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B-0031-02
在市場經(jīng)濟、多元文化等的沖擊和影響下,部分中學生道德素養(yǎng)出現(xiàn)滑坡的情況。中學語文教材中對仁、義、禮、智、信等傳統(tǒng)美德盡管有所體現(xiàn),但是對學生的影響力度并不明顯。因此,筆者主張以傳承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道德素養(yǎng)為教改目標,嘗試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引入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理念與方法,構建感恩教育模式,挖掘和弘揚傳統(tǒng)美德的價值,以文化來化人、育人、立人。
一、傳統(tǒng)儒學教育與中學語文教育在理念上的契合性
語文教育本身承擔著德育的責任。作為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學語文教改所強調的“學本位”思想與儒家所強調的“文以載道”、“傳道授業(yè)解惑”等具有極大的契合性。
在儒家思想中,教育者以“道”為主,以“文”為載體,教育者需要先“傳道”才能“授業(yè)”和“解惑”。而中學語文在新課標影響下,“學本位”思想本身就是以“學生”為教育主體,那么相應的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行為、知識技能等同樣也被視為教改的對象。如此,儒學教育可為中學語文教改提供其所需要的方法及工具,“文”中包含的書本知識和“道”中反映出的思想意識,在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及美德要求與中學語文教改融合的過程中,對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幫助學生培養(yǎng)積極的生活觀念及正確的價值觀,甚至對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心態(tài)、愛國熱情和社會主義道德情操等都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二、儒學教育視野下中學語文教改優(yōu)化的定位
中學語文教材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體主義思想、愛國主義意識、健康的審美及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等為運作前提,中華文化的豐厚、民族文化智慧結晶而成的瑰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均可作為中學語文教改中教材和課堂設計借鑒的主要元素。
在與儒學教育融合的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重視儒學教育多將思想品德作為教育核心的慣性,如此,在語文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可嘗試將語文知識、歷史文化與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結合,在對學生思想、情感、心理狀態(tài)發(fā)展程度的及時了解和掌控的過程中,將儒學教育中的循序漸進性、“專”和“博”的特征糅合到課程、課時、課堂講解偏重性等的設計中。一方面按照學生興趣愛好和思維方式的差異,進行課程主題的調整;另一方面增加與家長的溝通,將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xiàn)以及性格缺陷作為課程引導的重要切入點,從而分層次、分階段的適度、適量、適時地引導學生。
語文教學不僅需要提升學生知識感悟能力,還應該重視學生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熱愛祖國、尊敬師長、對家庭和他人感恩,懂得回報社會等正確的價值觀同樣也是語文教學引導的重點。因此,以儒學教育中的一些閃光點和名人事例作為激勵學生的素材和案例,在儒學教育和中學語文教改融合的過程中,增加學生情感引導教育、綜合素質教育、價值觀教育等目標,使之成為學生可以健全人格,自覺提升道德品質的助力,才應該被中學語文教改視為目前工作的重點。
三、儒家教育在中學語文教改中的運用
(一)聯(lián)古今中外資源之精,引學生思辨之明。語文教材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知識及傳統(tǒng)美德,尤其是儒家經(jīng)典文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滲入,這將使得語文教學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教育、人文理念培育可以進行良好的融合,使學生在不斷接受傳統(tǒng)文化洗禮和沖擊的過程中,有可能自主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和舉止。這也是儒家文化可吸納古今資源優(yōu)勢,從而指導學生正確發(fā)展的重要原因。
儒學思想最為經(jīng)典之處除各類古詩詞、古文中蘊含的各類德育內容外,還體現(xiàn)在儒家思想強大的包容性方面。儒家思想與中學語文教改課本的近現(xiàn)代課文之間同樣存在價值理念上的相互融合性。比如儒家倡導的“心系天下,浩然正氣”與語文教改書中大量的對風土人情和自然山水等的記錄課文,存在明顯的相容性,而兩者的有效融合,自然會增加學生了解大自然,與自然界保持和諧關系的能力和認知?!端淖中W》中提到的“父母呼我,唯而趨之,有命必從,勿逆勿怠”等與教材中各類優(yōu)秀的課文如《金黃的大斗笠》《背影》《我的母親》《藤野先生》等,蔓延在課文中的姐弟之情、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師生之情等同樣存在相容性。以上均可以作為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培養(yǎng)自身以上各類情感、保持價值觀正確性的重要輔助及切入點。
(二)持格物致知理念,輔學生實踐之正。儒家教育思想極為重視“格物致知”理念的運用。當前,中學生的日常思想品德、行為、素質等方面還有待提高,這與課上引導與課下實踐之間結合度的不足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在重視對學生正確價值觀、思維導向、行為取向等有效指導和引導的過程中,學校應聯(lián)合家長組建各類實踐課程,增加生活體驗、社會實踐頻次來強化課上理論對學生實際行為的指導效果。對儒家教育思想的堅持,未必是必須限于對古典詩歌、古文等的學習方面,以儒家教育思想為指導,提煉目前教材中的各類可輔助教師引導的材料,相比較單純地為學生提供觀點參考而言更為重要。比如從愛國情操的培養(yǎng)方面,我國地大物博,歷代都有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仁人志士。語文教材中的如《觀滄海》以及幾十首古詩詞等都可以作為教師引導學生如何成為祖國優(yōu)秀兒女,感受祖國豐厚的資源和燦爛的文化,感知歷代杰出人物對祖國憧憬之情、歸屬之感等方面的材料,漢語文字的優(yōu)美性、作者真情實感表達的巧妙性,都可以作為學生提升自我感知,豐富自身情感,反思自身行為和思想,學習和追隨英雄豪杰、遷客騷人們的報國壯志豪情的基礎及動力。
(三)明知易行難之理,促知行合一之道。知與行的關系是儒家思想中經(jīng)常討論的一個問題?!渡袝ふf命中》中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說的就是“知易行難”的道理。一般來說,教學生來認識事情的道理是比較容易的,但讓學生來真正去踐行這些道理是比較難的。認知、理解事物的規(guī)律道理是一回事,但能夠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呢?明代儒學大師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論,對我們的教學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對于道德教育而言,要防止以往教學中常見的知行脫節(jié)及“知而不行”。因為從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來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從本質上來看,二者是一種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的關系?!爸北厝灰憩F(xiàn)為“行”,如果不“行”則不可能是真“知”。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尊老愛幼等孝悌觀念這些“知”的講授時,應當相應地設計一些能夠體現(xiàn)這些觀念的“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感恩節(jié)”、“教師節(jié)”等節(jié)日,通過“給父母親的一封信”、“我向老師提建議”等方式,增加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情感互動。可以鼓勵學生將自身受感動的、為他人做的、他人為自己做的事情寫進作文或周記里,以時刻提醒自己關愛他人、學會理解、學會分享、心存感激等。從總體而言,教師不僅要及時為學生提供學習內容上“知”的傳授,還需要參與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來,為學生的“行”提供引導,將中學語文的思、品、知、道植入學生的思維和行為中,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肖璇.中學語文人教版教材中人格培養(yǎng)因素探析[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2
[2]王秀枝.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初探[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
【作者簡介】張志禮(1965— ),男,甘肅白銀人,甘肅省玉門市第二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