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樹琴
【關(guān)鍵詞】習作 內(nèi)容 回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A-0038-02
一次清明節(jié),學校組織師生參加掃墓活動?;顒咏Y(jié)束后,一名學生問道:“老師,今天怎么不布置寫掃墓的作文呢?”得知不用寫作,這名學生大失所望:“我前幾天就把今天掃墓的作文寫完啦!”其他同學大笑。這件事反映的問題是,當前學生的作文普遍呈現(xiàn)出虛假、空洞的狀態(tài),文中根本沒有真實的生活體現(xiàn)。而其他同學的笑,多半是幸災樂禍,嘲笑同學多寫了一篇作文,體現(xiàn)了對習作的逃避心理,怕寫是學生真實的寫作狀態(tài)。綜觀當前習作教學,學生習作內(nèi)容沉悶單調(diào)、索然無味,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成人化的習作設計,使學生對原本可以暢所欲言的習作失去興趣。究其原因,學生本位的缺失是習作教學失去生命活力的重要因素,習作教學成為教師個人或少數(shù)優(yōu)秀學生的能力展示。如何讓學生的習作遠離假、大、空,讓更多學生愛上寫作呢?筆者認為,教師對習作內(nèi)容的選擇至關(guān)重要。
一、由制造內(nèi)容回歸真實生活
寫作是一種生活,是顯現(xiàn)生命價值的一種需要。習作教學提倡“真”,“生活本源”的習作教學理念就是作文教學必須回歸生活,以生活為本源,這是作文教學返璞歸真、正本清源的關(guān)鍵,學生的作文來源于日常生活,習作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從觀察、體驗日常生活入手。以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習作2》的教學為例,習作要求學生對父母說“我愛你”,并觀察他們的反應,再把整個過程寫下來。我們中國人在表達情感方面通常非常含蓄,尤其是長輩和晚輩之間存在一定的情感表達障礙。城里的孩子和父母之間親密交流相對頻繁,學生要把“我愛你”說出口也許更容易一些,而農(nóng)村孩子跟父母的交流相對較少,即使交流也用方言,一些學生跟父母說了“我愛你”之后,往往得不到父母的回應。但是學生們又不得不完成教師布置的習作任務,于是便有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杜撰文章。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經(jīng)常會為父母分擔家務活,這些小事體現(xiàn)出了他們對父母的愛,學生只要把這些充滿真情實感的小事寫出來,就能傳遞出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密的情感。如一位學生選擇“三八”婦女節(jié)送花給媽媽這件事來寫,習作片段如下。
媽媽最喜歡百合花,我打算送媽媽一束百合花,祝她和爸爸百年好合。
拿定主意后,我剛準備出門,卻看見窗外飄起了鵝毛大雪。大風裹挾著雪花漫天飛舞,頃刻間,天地之間一片蒼茫??吹竭@種景象,我退縮了。我打了一個寒戰(zhàn),把身子縮進厚厚的棉襖里,心想:這么大的雪!要在這樣一個惡劣的天氣去給媽媽買花嗎?還是明天再買吧!可是,我又馬上想到媽媽在雨天里送我上學,在大冷天里給我買棉襖,在太陽下幫我買冰淇淋……我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這次也讓媽媽當一次我的“掌上明珠”吧!經(jīng)過一番思想斗爭后,我拿起零花錢和雨傘,去為我最親愛的媽媽買一束百合花。
上天好像也被我的孝心感動了,雪停了!
習作內(nèi)容基于現(xiàn)實生活,學生才不會被主題束縛,才不會寫出了無生趣的作品。習作教學由制造內(nèi)容回歸真實生活,學生在愉悅的生活情境中寫作,才能寫出有生活真實的作文。
二、由成人視野回歸兒童化建構(gòu)
盡管教材中的習作內(nèi)容大都做到兒童化,但精心設計的習作內(nèi)容難免是從成人視野出發(fā),比如寫頒獎詞的習作形式是從《感動中國》這個節(jié)目借鑒而來。從成人角度來看,《感動中國》里的頒獎詞飽含深情、感恩勵志,讓許多人深受感動,但從小學生的角度來看,能感動他們的往往是身邊的小事,這些頒獎詞距離他們的生活很遙遠,而只要是寫名人、偉人的課文,頒獎詞又成為常見的習作形式。如教學了《最后的姿勢》一課,學生要給譚千秋老師寫頒獎詞;教學《船長》一課,則要給船長哈爾威寫頒獎詞;還有教學《負荊請罪》時,也要給藺相如寫頒獎詞。寫頒獎詞這樣的習作練筆只能讓學生學會矯情地表達,對于真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毫無益處。以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負荊請罪》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換個角度設計習作內(nèi)容。課文是一部劇本只有兩幕,第一幕是藺相如和門客的一番對話,廉頗沒有出場。第二幕是廉頗負荊請罪,劇情急轉(zhuǎn)直下,廉頗由原先的傲慢無禮轉(zhuǎn)為真誠道歉。對于文中大段的空白,筆者設計了一次小練筆,讓學生在兩幕戲之間增加一幕戲。這個習作練筆把握住文章脈絡的空白點,在調(diào)動學生已有知識、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對課文進行補白,補充情節(jié)內(nèi)容,使藺相如和廉頗這兩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更加深入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梢?,由成人視野回歸兒童化建構(gòu),給學生留下想象、拓展的空間,從兒童的文化視角去設計習作內(nèi)容,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由中庸講述回歸個性表達
就習作內(nèi)容而言,由于沒有深入考慮習作對于學生的意義,學生很難有個性化的表達。教師教會學生寫一篇有模有樣、四平八穩(wěn)的作文成為了實際目標。比如有的教師喜歡讓學生先搜集相關(guān)資料,再用自己的語言去介紹完成一篇習作。事實上,大部分學生只是做了一回文字的“搬運工”,他們搜集的資料并非平時的生活積累,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地抄寫一番。學生進行習作表達時,必然帶著自己的生活閱歷和體悟,就會在文本內(nèi)容的照應下回想生活、反照生活,為習作打開了想象的空間。比如介紹“靜電現(xiàn)象”時,教師不需要讓學生查資料了解“靜電現(xiàn)象”,再長篇介紹科學原理,這樣寫起來枯燥無味。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寫生活中“奇妙的靜電現(xiàn)象”,因為有了自身的生活體驗,學生的習作精彩紛呈。又如學習了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這篇課文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發(fā)揮想象,寫一寫《假如我有孿生兄弟(姐妹)》的文章,學生認為這樣的練筆很有興趣。
教師對習作內(nèi)容的設置應當關(guān)注學生整體,而不能忽視“學生本位”,學生的興趣及話語作為一種生命狀態(tài)應當受到教師的尊重。在習作內(nèi)容的選擇上,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為學生搭建起寫作的平臺,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發(fā)展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