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陳雪,曲炳楠,曹 贏,楊玉赫,郭玉巖,李永吉,王 銳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哈爾濱 150040)
正交試驗優(yōu)化青藤外敷貼的制備工藝Δ
李陳雪*,曲炳楠,曹贏,楊玉赫,郭玉巖,李永吉,王銳#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哈爾濱150040)
目的:優(yōu)化青藤外敷貼的制備工藝。方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剝離強度”的綜合評分為指標,以加熱攪拌時間(A,h)、加熱溫度(B,℃)和各組分(軟化劑、空白基質和青藤堿)加入順序(C)為影響因素,設計正交試驗優(yōu)化青藤外敷貼的制備工藝并進行驗證;同時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青藤堿含量。結果:青藤外敷貼的最優(yōu)制備工藝為先加入空白基質與青藤堿,再加入軟化劑,80℃加熱攪拌1 h;驗證試驗中3批樣品綜合評分的RSD=2.09%(n=3),藥物含量平均值為6.7 mg/g,符合不低于6.0 mg/g的質量要求。結論:優(yōu)化的青藤外敷貼制備工藝設計合理、穩(wěn)定、可行,所制敷貼黏附性較好、藥物含量合格。
青藤外敷貼;制備工藝;黏附力指標;正交試驗;青藤堿;含量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
青藤堿(Sinomenine)是從傳統(tǒng)中藥青風藤(Sinomenii caulis)中提取的一種生物堿,其活性成分有多種藥理作用,是風濕關節(jié)炎類疾病常用的特效治療藥物[1-2]。但由于青藤堿本身化學性質不穩(wěn)定、易分解,口服青藤堿類藥物利用效率較低[3],且需要長時間服藥,故一般將其制成緩控釋制劑[4]。其中,貼劑是一種可經過中醫(yī)穴位釋放給藥的經皮給藥系統(tǒng)(TDDS),可促進藥物發(fā)揮較顯著的治療效果。本試驗以青藤堿為主藥,以聚丙烯吡咯烷酮及聚丙烯酸鈉等新型高分子材料為親水凝膠骨架貼,通過正交試驗設計考察并優(yōu)化青藤外敷貼的制備工藝,并對該工藝制備的青藤堿含量進行測定,為該制劑的臨床應用提供基礎。
1.1儀器
DZ-3BCⅡ型真空干燥箱(浙江黃巖寧溪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AB265-S型分析電子天平(上海良平儀器儀表有限公司);SB-5200D型超聲波清洗機(寧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DF-101Z型集熱式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北京金紫光儀器儀表公司);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Waters公司);初黏力測試裝置、持黏力測試裝置及剝離強度測試裝置(均為自制)。
1.2藥品與試劑
青藤堿對照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號:110774-200507,純度:98%);青藤堿(原料藥,陜西森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批號:20140915,純度:98%);聚丙烯酸鈉(國藥集團化學試劑公司);聚乙烯吡咯烷酮(廣東南方化學玻璃公司);卡波姆940(上海至柔化工有限公司);聚乙二醇400(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甘油(天津市光復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甲醇為色譜純,丙二醇及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2.1黏性標準的制訂
根據2015年版《中國藥典》(四部)黏附力測定法中的結果判斷為標準[5],按“初黏力”“持黏力”“剝離強度”的測定方法,先制備一組供試品進行檢測,確定樣品中各指標符合要求的質量標準值為初黏力11.7 cm(以下)、持黏力4.5 min(以上)、剝離強度18.5 s(以上),符合以上指標則表明貼劑性能良好。
2.2貼劑的質量評價
2.2.1初黏力的測定采用斜坡滾球測定方法[6]。將貼劑平整貼合于具有10°傾斜角的斜面板上,黏性膏體面向上。取擦拭干凈的14號不銹鋼球3個,將其從斜面板頂端自由滾下,測量鋼球在水平位置的膠粘面滾動而產生的距離,以經過距離的長短表示初黏力的大小。經測定后,在均符合黏性標準結果中,鋼球滾動的距離越短,證明初黏力越大。再根據經過距離的長短進行評分,最高記9分,最短記1分。
2.2.2持黏力的測定[7]將一塊潔凈的不銹鋼板垂直放置,裁剪好貼劑貼于不銹鋼板表面,沿貼劑豎直方向掛一砝碼,質量為200 g,記錄其脫落時間。在測得所有符合標準的試驗結果中,以時間最長記9分,其余的與之相比按照8~1分記錄,依次遞減。
2.2.3剝離強度的測定[8]取裁剪的貼劑貼合在潔凈垂直的不銹鋼板上折返180°,確保貼膏面與不銹鋼板之間充分貼合、無氣泡,再將質量10 g的砝碼懸掛于貼劑上,與不銹鋼板平行,用秒表記錄下貼劑完全從鋼板上剝離的時間。將試驗結果中符合標準的最長完全剝離時間記9分,其他依次遞減,時間最短記1分。
2.3青藤外敷貼的組成及制備工藝
2.3.1空白基質組成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鈉、卡波姆940、丙二醇、聚乙二醇400、甘油按照8∶1∶1∶4∶0.5∶0.5的質量比均勻混合。組成基質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鈉為親水凝膠骨架貼材料,丙二醇、甘油均有保濕作用,甘油還有防腐作用,聚乙二醇400為增塑劑[9]。
2.3.2制備工藝將70 g青藤堿(經藥用粉碎機粉碎,過100目篩)、空白基質及軟化劑(橄欖油)充分混勻,在一定溫度條件下加熱一定時間并不停地緩慢攪拌。將得到的膠漿用澆鑄法趁熱在模具中鋪展成不超過1.5 mm厚的凝膠貼[10],待自然晾干后放入50℃真空干燥,直至表面固化有彈性,室溫放置,脫模。在制備的凝膠貼下層以聚氯乙烯(PVC)膜覆蓋,上層則覆蓋以醫(yī)用透明膠,貼劑在中間,表面呈凹凸不平狀。以下試驗按照此工藝制備青藤外敷貼。
2.4樣品中青藤堿的含量測定
2.4.1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青藤堿對照品4.46 mg,置于10 ml具塞量瓶中,加入甲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質量濃度為0.446 mg/ml的對照品溶液。
2.4.2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樣品貼片2.5 g,超聲(功率:220 W,頻率:50 Hz)30 min,用0.45μm微孔濾膜濾去雜質,濾液轉移至10 ml具塞量瓶中定容,即為供試品溶液。
2.4.3色譜條件色譜柱為Hypersil GOLD C18(150 mm×2.1 mm,3 μm);流動相為水-乙腈-乙二胺(70∶30∶0.25),流速為0.3 ml/min;進樣體積為10μl;檢測波長為262 nm;柱溫為室溫。
2.4.4標準曲線的制備及定量限試驗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1、2、5、7、8 ml置于10 ml量瓶中,以甲醇溶液稀釋定容,得質量濃度為0.044 6、0.089 2、0.223 0、0.312 2、0.356 8 mg/ml的系列對照品溶液,經微孔濾膜過濾后進樣,以對照品質量濃度(c)及對應的峰面積(A)為橫、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得到線性回歸方程為A=6 291.5c-782.07(R2=0.999 8)。結果表明,青藤堿檢測質量濃度線性范圍為0.044 6~0.356 8 mg/ml。同時計算得定量限為0.044 6 mg/ml。
2.4.5專屬性試驗取未加青藤堿的空白基質樣品,按照“2.4.2”項下方法制備成溶液,同供試品溶液分別進樣,結果顯示空白基質對青藤堿含量測定無干擾。
2.4.6精密度試驗吸取質量濃度為2.5 mg/ml的青藤堿對照液10μl,連續(xù)進樣5次,計算峰面積的RSD為1.53%,結果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n=5)。
2.4.7穩(wěn)定性試驗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10μl,分別在放置0、2、4、6、8 h后測定峰面積,計算青藤堿含量。結果,含量的RSD為1.82%(n=5),表明供試品溶液在8 h內穩(wěn)定。
2.4.8回收率試驗取已知含量為6.23 mg/g的樣品2.5 g,共5份,精密稱取一定量青藤堿對照品加入到樣品中,同“2.4.2”項下方法處理后進樣分析,計算青藤堿含量及回收率,結果平均回收率為100.25%(RSD=1.27%,n=5)。
2.5正交試驗優(yōu)化處方
經預試驗,確定以“初黏力”“持黏力”“剝離強度”為客觀指標,確定加熱攪拌時間(A,h)、加熱溫度(B,℃)和各組分(軟化劑、空白基質和青藤堿)加入順序(C)為主要影響因素,采用L9(34)正交表設計試驗[11]。3個指標的綜合評分即為各指標評分的總和[12]。因素與水平見表1;正交試驗設計與結果見表2;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
表1 因素與水平Tab 1 Factors and levels
表2 正交試驗設計與結果Tab 2 Orthogonal test design and results
表3 方差分析結果Tab 3 Variance analysis results
由試驗結果可知,各因素對試驗結果的影響大小為C>B>A,其中加入順序(C)影響顯著,為主要因素。故由此確定最優(yōu)工藝為A1B3C3,即加熱攪拌時間1 h、加熱溫度80℃,加入順序為(空白基質+青藤堿)+軟化劑。
2.6驗證試驗
按最優(yōu)工藝重復制備青藤外敷貼3批,即取空白基質加入青藤堿,再加入適量軟化劑,在溫度80℃的條件下緩慢攪拌1 h。所制青藤外敷貼中的藥物含量應不低于6.0 mg/g,綜合評分應不低于22分。結果綜合評分平均值為23.33分(RSD= 2.09%,n=3),表明該工藝制備的青藤外敷貼穩(wěn)定合理、黏附性較好、可重復使用,符合貼劑對黏貼性能的要求。驗證試驗結果見表4。
表4 驗證試驗結果Tab 4 Result of verification test
藥物制成TDDS使用可以直接通過皮膚發(fā)揮藥效,具有給藥速度可控、持續(xù),用藥部位位于體表等特點,且副作用小[13-14],故目前越來越多地應用于中醫(yī)臨床。在中藥穴位給藥過程中,使用凝膠骨架型貼片,更具有療效快、止痛作用強、成癮性小等優(yōu)點[15],是中藥TDDS研究的一種新的有益探索。本試驗研制的青藤堿外敷貼有較好的黏附性,且制備工藝設計合理、質量標準可控,因此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和開發(fā)應用前景。同時本文的試驗方法可以作為易揮發(fā)中藥有效成分TDDS的研發(fā)參考。
本文主要以貼劑的黏性為指標,包括“初黏力”“持黏力”“剝離強度”3種指標,考察用于治療關節(jié)炎的青藤堿外敷貼的最優(yōu)制備工藝。但該貼劑的其他質量控制項目尚未建立,故其質量標準尚待完善。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將進一步考察其釋藥情況及相關機制,再結合藥物滲透量及釋放度等指標繼續(xù)深入研究其制備工藝和質量標準。
[1]李樂,張彩玲,宋必衛(wèi).青藤堿的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6,17(4):310.
[2]孫越華,朱清,李俊旭.青藤堿抗炎免疫與抗腫瘤作用研究新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5,31(8):1 040.
[3]王金鳳.青藤堿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26):161.
[4]朱士龍,陳迪釗,李勇,等.青藤堿最新研究進展[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2(5):95.
[5]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四部[S].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130-131.
[6]李瑞,熊維政,李磊,等.冰樟桉氟輕松巴布膏基質處方優(yōu)選[J].中醫(yī)學報,2016,31(1):87.
[7]宋三孔,宋霞,王曉飛,等.秋水仙堿2種醇質體貼劑的制備及其質量評價[J].中草藥,2013,44(17):2 380.
[8]李勇,何文.水性巴布劑基質配方研究[J].中國藥師,2006,9(10):911.
[9]王銳,呂邵娃,管慶霞,等.清腦醒神貼基質的研究[J].黑龍江醫(yī)藥,2009,22(2):139.
[10]張援,許實波,朱良,等.格列美脲凝膠骨架控釋貼劑的研制及大鼠體內藥效學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4,39 (10):772.
[11]陸燕萍,曾慶祥,陳文珍,等.正交試驗優(yōu)選愈肝寧貼劑制備工藝[J].中國藥房,2008,19(24):1 868.
[12]王銳,呂邵娃,王艷宏,等.清腦醒神貼制備及質量標準的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1,22(3):651.
[13]王婧斯,王文倩,王成港,等.中藥透皮貼劑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2,43(5):1 028.
[14]吳巍,苗明三.常用中藥外用劑型的特點及應用[J].中醫(yī)學報,2011,26(1):108.
[15]張保獻,張衛(wèi)華,聶其霞.藥用凝膠的應用概況[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4,11(11):1 028.
(編輯:劉萍)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ptimization of Sinomenine Topical Paste by Orthogonal Test
LI Chenxue,QU Bingnan,CAO Ying,YANG Yuhe,GUO Yuyan,LI Yongji,WANG Rui
(College of Pharmacy,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CM,Harbin 150040,China)
OBJECTIVE:To optimize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Sinomenine topical paste.METHODS:Using“initial viscous force”,“holding viscous force”and“peeling strength”as index,heating and stirring time(A,h),heating temperature (B,℃)and the sequence of adding composition(softening agent,blank matrix and sinomenine)(C)as influential factors,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Sinomenine topical paste was optimized by orthogonal test and verified.At the same time,the content of sinomenine was determined by HPLC method.RESULTS:The optimal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Sinomenine topical pasta was as follows as adding blank matrix and sinomenine,and then adding softening agent,heating at 80℃,stirring for 1 h.In verification test,RSD of comprehensive score for 3 batches of samples were 2.09%(n=3);average contents of samples were 6.7 mg/g,which was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 of≥6.0 mg/g.CONCLUSIONS:The optimal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Sinomenine topical pasta is reasonable,stable and feasible.The paste shows good adhesiveness and is qualified in content.
Sinomenine topical paste;Preparation technology;Adhesiveness index;Orthogonal test;Sinomenine;Content determination;HPLC
R285.2
A
1001-0408(2016)22-3112-03
10.6039/j.issn.1001-0408.2016.22.26
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No.H201472)
*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藥新藥與新劑型。E-mail:493809332@qq.com
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新藥研發(fā)及新劑型。電話:0451-87266893。E-mail:wrdx@sina.com
2016-02-18
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