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
【摘 要】銜接手段是構(gòu)成連貫敘事的必要條件,但敘事銜接手段存在跨語言差異這一事實對二語學習者提出了挑戰(zhàn)。本文擬以中國英語學習者同題漢英敘事作文為語料,聚焦母語與二語語篇銜接手段的跨語言差異,以期對英語敘事教學有所貢獻。
【關(guān)鍵詞】二語敘事 母語敘事 敘事銜接
【中圖分類號】G64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6)01-0007-01
一、引言
構(gòu)建連貫的故事不僅需要適合語境的敘事結(jié)構(gòu),還需要銜接手段的運用。創(chuàng)造銜接需要詞匯資源和語法資源。其中詞匯資源尤其重要,它包括詞匯聯(lián)結(jié)以及指示標記,包括個人指示語,時間指示語,空間指示語,社會指示語,以及時態(tài)和體等(Halliday & Hasan,1976)。
雖然各種語言都需要使用銜接手段使語篇連貫,但語篇銜接手段使用存在明顯的跨語言差異。二語學習者必須明白銜接手段中存在的跨語言差異,才能在輸入和輸出二語時避免錯誤。因此這就要求研究者發(fā)現(xiàn)銜接手段的跨語言差異。
二、敘事銜接手段
就敘事銜接而言,跨語言差異在兩個領(lǐng)域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第一個領(lǐng)域是參照——即對于個人、物體、特征、地點及事件的識別,這大多是通過個人的、社會的、話語的指示標記詞表達出來的,例如代詞和指示詞。
在連詞銜接這一領(lǐng)域也同樣存在差異,即運用連接詞(如,和、然后、但是、因為)來標記各種語義和語用功能和關(guān)系。不同語言社群運用連接詞的模式也有所不同。
三、研究對象和方法
研究者要求三十名揚州大學英語專業(yè)一年級研究生就“最難忘的事”這一話題產(chǎn)出英漢同題口頭敘事作文。這三十名研究生均為女生,都接受了四年英語專業(yè)教育,并通過了英語專業(yè)八級,有較好的英語語言表達基礎(chǔ)。之所以選擇“最難忘的事”為話題,是因為這個話題能激起受試的產(chǎn)出欲望,確保其有話可講。同題漢英作文避免了因為內(nèi)容不同而產(chǎn)生銜接手段差異的可能。
研究者對受試的口頭作文進行了錄音,并認真轉(zhuǎn)錄為文字。隨后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試圖探究其中漢英參照銜接手段使用差異。
四、討論與啟示
總體來說,通過對比漢英同題口頭敘事作文,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母語與二語口頭作文中,英語作文的銜接手段明顯多于漢語文章。這一結(jié)論符合漢英文化差異,也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對這一文化和語言差異有所了解。英語重形合,形式嚴謹,表達精密,強調(diào)詞與詞、句與句之間有清晰的邏輯關(guān)系,較少依賴語境。而漢語重意合,形式松弛,要求聯(lián)系語境,運用語感。即使使用了銜接手段,也較為含蓄不直接。
英語文章中的照應手段使用明顯多于漢語中的照應,這一點也反映在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漢英口頭作文中:英語作文中使用的指示照應和人稱照應都很少,與漢語作文中的使用情況相當。這一語言現(xiàn)象說明中國學生在英語作文中未能擺脫母語干擾。漢語中人稱代詞使用較少,這是因為施事主語一旦出現(xiàn)了,在后續(xù)的句子中就會被省略。這也導致漢語中的省略多余英語。漢語句法和詞匯都體現(xiàn)出簡約的特點。漢語中主語省略很多,不僅在一個句子中有省略,跨句省略也很常見。另外英語中常用的指示照應詞“the”,在漢語中并無與之對應的詞,因此中國學生也很少使用。
英語中的替代比漢語的多。英語中“one”“that”“those”等都可用作名詞替代,而漢語中只有“的”字結(jié)構(gòu)與之類似;漢語中的“這么著”“來”“干”等可以用作動詞替代,如同英語的“do”;“然”“這樣”“那樣”“如此”等可以用作小句替代,相當于英語中的“so”(胡壯麟,1994)。雖然在詞語上有這樣的對應,但中國學生使用的頻率小。這也反映了中國學生在英語作文中未能擺脫母語干擾。
兩種語言的作文中另一重大差異表現(xiàn)在詞匯銜接手段上。英語作文中的詞匯銜接手段顯著地多于漢語作文,體現(xiàn)在原詞重復出現(xiàn)的頻率不同。英語原詞重復比漢語多,主要原因有二。其中一個原因是英語詞匯有屈折形式。如:英語中的“do”,
“does”,“doing”和“did”作為一個詞,它們的復現(xiàn)都被記錄為原詞重復;而漢語中由于缺少屈折形式,原詞重復沒有英語的多。另一個原因是由于漢語強調(diào)“以神統(tǒng)形”,過分注重言語的形式,必然會損害意象的表達。而且詞語的重復繁冗歷來被中國作家認為是作文之大忌,避之惟恐不及。所以漢語原詞重復較英語少見。
五、結(jié)語
通過分析中國英語學習者母語與二語同題口頭敘事作文中的參照銜接手段,發(fā)現(xiàn)了存在以下三點主要差異。首先,英語文章中的照應手段使用明顯多于漢語中的照應。英語作文中使用的指示照應和人稱照應都很少,與漢語作文中的使用情況相當。其次,英語中的替代比漢語的多,雖然在詞語上有對應,但中國學生使用的頻率小。最后,英語作文中的詞匯銜接手段顯著地多于漢語作文,體現(xiàn)在原詞重復出現(xiàn)的頻率不同。這些語言現(xiàn)象說明中國學生在英語作文中未能擺脫母語干擾。
【參考文獻】
[1] Halliday, Michael, &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New York: Longman.1976.
[2] McCarthy, Michael.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3] Viberg, A. Age-related and L2-related features in bilingual narrative development in Sweden. In Ludo Verhoeven and Sven.2001.
[4] Stromqvist(Eds.), Narrative development in a multilingual context.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