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大咖暢談茶之味
今天世界各國、各民族的飲茶習俗,都因本民族的傳統(tǒng)、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異,然而“客來敬茶”卻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禮俗。近日,《美食》雜志特邀各位茶界大咖們齊聚大蔬無界(南京館),圍坐交流,一起品茶、論茶,探討中式下午茶的文化情懷。
梅姨著名美食達人、《梅姨廚房》欄目主持人
喝英式下午茶,整個人是“端著的”,儀式感和參與感很強烈,參與的人一般都是衣著正式得體,講究的規(guī)矩很多:男主人位和女主人位要對著坐,女主人要親自服務,紳士文化展現(xiàn)淋漓;而喝成都的大碗茶,則是另一種狀態(tài):坐在30度傾斜靠背的小竹椅子上,必然向后倚著,椅子不高,要翹起二郎腿,瓜子一嗑、大碗茶一喝,立刻融入巴蜀地區(qū)“巴適”的接地氣民俗氛圍中。
說起這文化區(qū)別,器物也有別。英式下午茶另一大特點是茶具奢華,鎏金包銀的茶具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而中國人講究隱而不發(fā)的含蓄,奢華的特質自然不一樣,茶具內在的文化才是中式下午茶真正值得挖掘的奢華。一開始人們認為骨瓷的茶具就很漂亮,后來漸漸又開始追求窯口,均窯、汝窯、定窯等大有來頭的瓷器,這些都與飲茶有關,茶的價值便開始體現(xiàn)在茶具的名貴上。
除此之外,中國人除紅茶外同樣喜好綠茶、黑茶、烏龍茶、黃茶、白茶;而西方人則主要偏重于喝紅茶。在飲茶習俗上,中式飲茶講究的是清雅怡和的茶飲習俗,茶葉沖以煮沸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之源。在品茶之外,還備以美點,伴以歌舞、音樂、書畫、戲曲等。西式飲茶一般是泡茶葉末,連茶包一起放在熱水杯里,不是以水沖茶,而是以茶袋浸入,喝完就丟棄。
黃小滿 著名藝術雜家、品味生活家
老南京人把吃下午茶稱作吃“下粥”,意為下午給自己加一餐點心:一碗餛飩、兩塊燒餅、四個湯團……吃過“下粥”,這一天才算沒白過。在最簡單的吃食中,品出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和放不下的情懷。孩童時期在蘇州曾經每天都去茶館喝一大碗茶,也不拘是什么茶,可能是茶末泡出的,但是茶客都不會在意,大家圍坐在一起吃瓜子喝茶,聽著蘇州評彈,談論著家庭街坊的各路大事小事,又何嘗不是充滿生活氣息的市井下午茶景象呢。無論喝怎樣的下午茶都可以作為一種文化體驗,通過茶葉、茶具,將古老動人的故事訴諸其中。
張靜國家高級茶藝師、高級鑒茶師
英國人喝下午茶的時間是下午四點鐘,紅茶為主,調以蜂蜜、牛奶、檸檬,三層茶點的擺放從輕到重,從小到大,最下面是三明治,最上面是小餅干布丁等點心。主人用心的營造出濃厚的下午茶氛圍,因此下午茶成為英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式茶又何嘗不講究呢,傳統(tǒng)中式的茶席如果真正擺起來,那也當是焚香、掛畫、撫琴、插花、品茗,絕對是一樣也不落的文人思雅。不應忽略的是,下午喝茶是健康的需要。中醫(yī)里三點到五點,是膀胱經當令,這時飲茶對身體可以起到排毒的作用。而茶配茶點更是有科學依據(jù),光喝茶,茶堿太多,會破壞胃中的酸堿平衡,人就會不舒服,配上小點心,中和過多的堿性物質,才會讓胃處于最適宜的狀態(tài)。
張洪偉「臺灣時代一茶弄」、「我茶」創(chuàng)始人
喝中式茶要根據(jù)茶葉不同的性質、味道來搭配茶點,這樣能將茶的清香提升了一個高度,點心吃下去也不會感覺油膩胃脹,搭配對了,中式茶與茶點絕對會帶給味蕾非常驚艷的感覺。
生艷華 茶藝師、美食知名博主
飲茶最終還是講究一個妥帖,其實茶好茶壞的標準,是由自己的身體決定的。喝下去最舒服的茶,無論價格高低,就是適合自己的好茶。
喝茶在國人心目中是一種愉快的消遣,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與其他娛樂活動并無二致。其實談及飲茶,不僅在茶,更在于那份雅致的氣氛。家人或朋友們能夠聚在一起品中式下午茶,仿佛延續(xù)著傳統(tǒng)人文生活,延續(xù)著彌漫在整個城市間的情感傳遞?!赶s噪林愈靜,鳥鳴山更悠」,發(fā)展到今天,清風徐來、草木飄香的中式下午茶場所,已經都有了各自的特色。也許,茶之味之外吃什么并不重要,自己和親友們享受到的精神沐浴,要遠遠超過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