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慧 喻曉雁 祝志勇
(1浙江醫(yī)藥高等??茖W校中藥學院,寧波315100;2寧波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務處,寧波315502)
藥用植物學課程小組合作的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
李兆慧1喻曉雁1祝志勇2
(1浙江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中藥學院,寧波315100;2寧波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務處,寧波315502)
鑒于藥用植物學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本研究提出一種基于小組合作的混合教學模式和方法。通過組建有效學習小組,構建各類教學資源,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混合式教學活動設計,制定合理、科學的學習結果評價策略等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混合教學模式;小組合作;藥用植物學
1.1忽略學科的強實踐性傳統(tǒng)教學是以“黑板+粉筆”或“PPT”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導致學生無法對豐富的植物世界產(chǎn)生更多的興趣,缺乏學習動力。傳統(tǒng)教學注重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而對于藥用植物學這樣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來說,期末一張試卷的分數(shù),并不能代表學生對中藥原植物的識別能力。因此,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適合本學科。
1.2忽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教師課堂講授,學生被動接受,學生在課堂的表現(xiàn)和行為方式受到教師較為嚴格的控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難以擺脫以教師為中心的影子。教師注重的是學生按不按要求完成任務,較少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能力、獲取新知識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1.3忽略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傳統(tǒng)教學模式較少倡導團隊合作精神,班級里每位同學都是以個人為單位學習,但個人對中藥原植物識別和記憶能力有限,而且對于不認識的中藥原植物通過個人力量很難識別,久而久之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缺乏交流與合作意識。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投入課堂,成為課程學習的主體,全面提高其綜合素質,這樣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混合教學模式是根據(jù)學科特點,對所有教學要素進行合理選擇和組合,達到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本課程所采用的混合教學是不同教學環(huán)境的混合、不同教學媒體的混合、不同教學模式的混合,是傳統(tǒng)單一講授與線上、線下教學的混合,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參與的混合[1]?;旌辖虒W模式突破了課堂授課的時空限制,能向學生提供更真實、全面、廣泛的內(nèi)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識,及時理論聯(lián)系實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
藥用植物學混合教學過程中以學習小組為組織形式,是以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作為動力資源,以小組成績作為獎勵的一種目標導向的教學活動[2]。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能促進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學習,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提高教學效果。
3.1制定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目標現(xiàn)代教育的責任不僅是授予學生專業(yè)知識,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3]。藥用植物學課程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目標:
基本素質:細心觀察、自主學習、團隊精神、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專業(yè)能力:識別常見藥用植物、查閱分類檢索表、制作植物標本、使用顯微鏡、制作各種臨時裝片、聯(lián)系與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專業(yè)知識:植物細胞、組織、器官的微觀識別,植物六大器官器官的宏觀識別,常見藥用大科的主要特征,常見藥用植物的識別特征等。
3.2組建有效的學習小組在師生間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采取學生自愿組合與老師合理調配相結合的辦法分組,每班30人左右,7~8人/組,每班4組,組長由組內(nèi)商量選定或由老師指派。學習小組分組實行“組內(nèi)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依據(jù)學生學習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等方面的差異,使組與組之間水平相當,為公平開展小組間競賽創(chuàng)造條件,而組內(nèi)成員則優(yōu)勢互補,為小組成員內(nèi)部相互幫助提供可能[2]。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組長、組員及教師的關系如圖1所示,在教師的引導、指導下,組長領導、組織、協(xié)調、監(jiān)督組員完成學習任務,組員積極配合、協(xié)助組長,并相互合作,出現(xiàn)問題及時向教師反饋,并根據(jù)需要將取得的成果匯報給教師。
圖1 合作學習過程中組長、組員及教師間的關系
3.3構建多類型的教學資源
3.3.1構建線下教學資源本校藥用植物園位于校園西側,面積約2000m2。藥用植物園土壤較貧瘠,為增加土壤肥力,2008—2011年連續(xù)4年對土壤進行了有機肥與化肥結合肥田,種植紫云英、苜蓿等豆科固氮肥田植物,穿插增施化肥和農(nóng)家肥改良土壤,為藥用植物生長創(chuàng)造較好的土壤環(huán)境[4]。本校藥用植物園主要根據(jù)藥用植物的生活型結合植物的分類系統(tǒng)來因地制宜地進行分區(qū)塊種植各種藥用植物,主要設有木本區(qū)、藤本區(qū)、多年生植物區(qū)、1~2年生草本區(qū)等。其中收集藥用植物種類較多的科有菊科、蓼科、薔薇科、豆科、唇形科、百合科、蕓香科、木蘭科、傘形科和茄科等。種植的500多種藥用植物中,如果按藥用部位劃分,全草類藥材最多,根類藥材次之,莖、葉、種子、花類藥材較少。園內(nèi)的每一種植物進行立牌,標注學名、中文名、科屬名、入藥部位、中藥名、性味歸經(jīng)、功效等,讓所有學習者能一目了然。
本校中藥標本館也為混合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教學條件,中藥標本館占地面積約500m2,分樓上樓下兩層兩個展室,一室為常用中藥飲片展區(qū),包括臨床常用的近500種中藥飲片,分為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展區(qū),其中植物藥展區(qū)又分為根及根莖類、莖木皮類、花葉類、果實和種子類、全草類、低等植物類展區(qū)。二室為臘葉標本和浸泡標本展區(qū),收集臘葉標本732種1200余件,浸泡標本110種200余件。
除此之外,校園及周邊綠地公園、顯微數(shù)碼互動實驗室、藥用植物學實驗室也是本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的常用教學場地。
3.3.2構建線上教學資源本校的數(shù)字信息平臺為課程混合教學的實施提供了理想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教師和學生可以在平臺上進行互動教學。平臺提供課程課件和視頻等資料上傳與下載、常見植物圖像庫、答疑討論、課程作業(yè)、試題庫、在線測試、課程問卷、課程管理等欄目。教師可依托該平臺開展研究型學習、協(xié)作型學習、資源型教學、案例式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該平臺,學生一方面要完成基本學習任務,參與學習討論或小組討論,并及時提交作業(yè);另外一方面,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選擇擴展的學習內(nèi)容,進行在線學習和模擬測試,這樣能夠滿足不同基礎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
現(xiàn)代大學生智能手機基本不離身,課程學習QQ群、微信討論平臺也是相互交流學習的便捷平臺。
3.4針對不同教學內(nèi)容構建混合教學模式本校藥用植物學課程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藥用動植物識別技術》。依據(jù)不同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內(nèi)容分為七部分(如表1),第一部分植物根、莖、葉、花、果實、種子與孢子的宏觀認識,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內(nèi)容,課前分組準備課堂所需要的新鮮植物素材,課堂上針對植物素材采用案例式教學,可將理論內(nèi)容形象具體化,課后學習小組利用數(shù)字信息平臺和校園新鮮植物素材鞏固知識點。第二部分植物細胞、組織、器官的微觀識別,將本部分安排在顯微數(shù)碼互動實驗室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本部分內(nèi)容微觀理論性較強,且學生基礎薄弱,教師事先錄制好微觀操作視頻或拍好圖片發(fā)布到數(shù)字信息平臺和課程學習QQ群,學習小組可利用電腦或手機提前觀看、學習、討論交流,了解教學內(nèi)容和任務,有問題可查閱資料或通過QQ群、微信討論平臺反饋給教師。課堂上,圍繞具體的工作任務,進行課程“一體化”單元教學。第三部分藥用植物識別技術中藥用植物分類術語及檢索表是理論性內(nèi)容,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方式完成。第四部分低等藥用植物和藥用苔蘚、蕨類植物的識別,校園及周邊綠地存在的新鮮植物較少,中藥標本館館藏此類植物標本較多,可以組織學生進入標本館進行實例教學。第五部分藥用裸子、被子植物本校藥用植物園、校園綠地新鮮植物較多,且有代表性的植物統(tǒng)一掛牌,方便學習。本部分內(nèi)容采用課堂上一部分時間進行PPT講授,另一部分時間由組長帶領,學習小組在校園內(nèi)和藥用植物園參照實物自主學習,理論聯(lián)系實踐,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第六部分小組合作采集制作藥用植物標本,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第七部分綜合識別周邊藥用植物,是主要依靠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的綜合性內(nèi)容,可以給每個學習小組劃分植被區(qū)塊進行藥用植物大調查,調查結果做成PPT小組匯報。
表1 針對不同教學內(nèi)容采取的混合教學設計
3.5基于小組合作的混合教學模式評價策略由于混合教學模式教學環(huán)境的復雜性、資源的豐富性及學習活動的多樣性,使學習效果的評價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更加復雜[5]。根據(jù)教學目標,綜合考慮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兩個因素對混合式學習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
3.5.1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對學習過程的評價,主要依據(jù)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程度、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在合作學習中完成任務情況、對小組任務的貢獻度等。這些數(shù)據(jù)主要通過課程各種交流平臺的討論區(qū)記錄、學生自評、小組互評來獲得結果。也可以結合課堂上教師隨機抽查小組成員學習效果、成果的方式,徹底杜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搭便車”和“渾水摸魚”的現(xiàn)象。
3.5.2對學習結果的評價對學習結果的評價,主要參考平時作業(yè)、個人或團體作品質量和期末考試成績。期末考試不再采用傳統(tǒng)的筆試方式,而是通過識別植物圖片或新鮮植物材料(季節(jié)允許的情況下)的方式考核。
4.1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在實施混合教學的過程中進行了一次關于學生參與混合教學活動情況和混合教學效果的問卷,利用數(shù)字信息平臺在研究對象中發(fā)放問卷共90份。調查顯示,75%的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適用于藥用植物學課程,73%的學生認為小組合作組織形式有效培養(yǎng)了成員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68%的學生認為混合教學模式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并能有效提高學習成績,85%的學生認為學習活動的設計基本合理。
4.2學習效果評價在學期末,對學生平時作業(yè)、混合學習活動成績(出勤率、小組學習中的表現(xiàn)、小組成果)和期末考試成績進行了統(tǒng)計。擬定平時作業(yè)成績占5%;混合學習活動成績占45%;期末考試成績占50%,計算給出總評成績。分析發(fā)現(xiàn),那些平時認真完成作業(yè)、在混合教學活動和小組活動中表現(xiàn)積極的學生,對知識掌握牢固,期末考試成績優(yōu)異,進而取得較好的總評成績。這表明,基于小組合作的混合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本文以藥用植物學課程為例,探討了基于小組合作的混合教學模式和方法,研究結果表明,它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引導作用,使學生對識別藥用植物產(chǎn)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5]。
在教學實踐中,存在需要改進的問題,如:(1)開展基于小組合作的混合教學,教學資源構建很重要,教學資源構建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2)混合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性,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3)由于混合教學環(huán)境的復雜性和教學活動的多樣性,需要設計一套更完善的評價體系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
[1]黃曉,乜勇,陳江華.基于網(wǎng)絡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2:49-51.
[2]李海霞,趙凌,王玉潔.高職小組合作學習效果反思[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6(4):137-138.
[3]喻曉雁,蔡中齊.以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為導向的《藥用植物》項目化教學設計[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3,28:48-49.
[4]朱艷,秦民堅,戴岳.加強藥用植物園建設提高藥學實踐教學水平[J].藥學教育,2013,29(3):25-30.
[5]彭艷妮,劉清堂,李世強,等.混合式學習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7:57-60.
LI ZhaohUi1, Yu Xiaoyan1, ZHu Zhiyong2
(1.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Zhejiang Province, Ningbo 315100, China;2. Teaching Affair Office, Ningbo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Zhejiang Province, Ningbo 315502, China)
Given the Prob1ems of traditiona1teaching mode1in Pharmaceutica1botany,the research Presented the mixed teaching mode1s and methods based on grouPcooPeration.We made good teaching effects through forming the effective 1earning grouPs,constructing a11kinds of teaching resources,designing the mixed teaching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and formu1ating the rationa1and scientific 1earning resu1ts eva1uation strategies,etc.
mixed teaching mode1s;grouPcooPeration;Pharmaceutica1botany藥用植物學是高職中藥和藥學專業(yè)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專業(yè)基礎課,為《中藥鑒定技術》、《中藥炮制技術》、《中藥化學》等課程打下基本技能基礎。課程研究對象是能夠預防和治療疾病或者對人體具有保健功能的藥用植物,研究內(nèi)容主要包括植物形態(tài)解剖學和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兩大方面,主要任務是鑒定中藥原植物種類,確保中藥材來源準確,開發(fā)、利用、保護藥用植物資源。鑒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本研究在藥用植物學教學實踐中,通過制定合理的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目標,針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采取學生感興趣的、有效的混合教學模式,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并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引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0.3969/j.issn.1672-2779.2016.09.017
1672-2779(2016)-09-0043-03
浙江省寧波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研究課題(No:2015YG H107)
(本文編輯:楊杰本文校對:王強2016-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