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安徽省文化館 230000)
安徽省數字文化館建設構想
李曉東 (安徽省文化館 230000)
在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背景下,各級文化館數字化建設成了當務之急。安徽省數字文化館試點將要共建一個數字文化館大數據中心,搭建數字文化館綜合服務和藝術普及資源平臺,建立數字文化館“總分館”制,不斷提升文化館的數字化服務水平,滿足群眾文化需求。
數字文化建設現狀;需求分析;建設任務
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為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指明了發(fā)展方向,明確了具體任務。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fā)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開展流動服務和數字服務,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文化部下發(fā)了《文化部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管理辦法》,明確要求推進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數字化服務,促進各級文化館提檔升級、提高效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2014年文化部開展全國數字文化館建設試點工作。安徽省馬鞍山市文化館被列為首批全國數字文化館試點的10家單位之一。2016年5月,安徽省文化館成功申報文化部第二批數字文化館建設試點。
(一)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務情況
安徽省自2002年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來,已建成了1個省級分中心,14個市級支中心,105縣級支中心,1437個鄉(xiāng)鎮(zhèn),28000個街道基層服務點、村基層服務點和社區(qū)基層服務點,基本完成了縣級支中心全覆蓋和村村通的目標。2014年全省有文化館120個,文化站1437個,鄉(xiāng)鎮(zhèn)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30個,農民文化樂園300個。文化館(站)擁有計算機數量17548臺;文化館從業(yè)人員5979人,專業(yè)人員3216人(其中高級職稱96人),館辦文藝團體336個,群眾業(yè)余團體9599個。全省群眾文化機構提供文化服務57004次,文化服務惠及1542.09萬人次,組織品牌節(jié)慶活動251個;公共文化機構服務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標準化、規(guī)范化水平顯著提高,群眾參與度不斷提升,文化成為推動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
(二)安徽省文化館數字化建設情況
安徽省文化館圍繞安徽豐富的文化資源,厚重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廣泛收集和整理數字文化資源;以文化館網站、微信服務號、移動APP為載體,構建了信息發(fā)布和共享平臺,涵蓋信息發(fā)布、活動展示、線上展覽等多重內容,開始邁入“網站+微信”融合的數字“微時代”。截止2015年12月,網站瀏覽量439萬人次,日訪客數最高達3千人次,網站收集、整理的數字資源已達到11TB。2015年,安徽省文化館開通微信公眾號,群眾通過服務號和訂閱號,可隨時享受指尖上的公共文化“微服務”帶來的新體驗。
然而也要看到,安徽省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還剛剛起步,與相關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信息化發(fā)展滯后、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專業(yè)人才隊伍缺乏的客觀原因;更有數字化建設認識不到位,主動融入互聯網開展活動的意識不強的主觀原因,導致了在總體上管理信息化程度較低,互聯網技術運用滯后,藝術普及和群眾文化活動數字化、網絡化服務能力不強的現狀。
安徽省數字文化館的建設應圍繞省級文化館的基本職能展開,充分發(fā)揮示范標桿作用,指導引領全省文化館(站)工作。根據安徽省文化館的信息化現狀和建設目標,安徽省數字文化館的建設需求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實現藝術普及數字資源共建共享
安徽省數字文化館建設的主旨,是打破全省各級文化館之間的信息壁壘,對各級文化館的數字資源進行匯總和管理,實現全省文化館數字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將分散的藝術普及資源整理為一個總庫,再通過與國家公共文化數字支撐平臺的對接,建立與全國文化共享工程的高速通道,實現安徽省數字文化館資源的全國共享。
(二)實現互動交流型藝術普及
通過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充分運用數字化理念,利用數字化技術與手段,構建數字文化空間,通過文化館網站、實體館、移動端App的建設,使廣大群眾可以廣泛地使用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現實與虛擬相結合,提高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互動性、便利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文化資源為群眾服務。
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采用信息化技術打造面向全省各級文化館的綜合服務系統(tǒng),建設網絡化數字文化館綜合管理體系,探索全省數字文化館“總分館”制。
根據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要求,同時也為擴大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受眾群,安徽省數字文化館建設任務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突出安徽省文化館管理職能,承上啟下,圍繞全民藝術普及,整合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數字資源共享平臺
安徽省數字文化館實現與國家公共文化數字支撐平臺的資源對接,建立上與國家中心、下與各級文化館(站)的資源互通平臺,將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安徽省下轄的市縣鄉(xiāng)村各級數字文化資源匯總,實現安徽省數字文化館資源的全國共享,為全省群眾提供優(yōu)質、全面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加快實現“全民藝術普及”,著力打造中華文化知識寶庫和群眾展現風采的舞臺。
(二)圍繞業(yè)務職能,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采用信息化技術,在完善本館網站功能的基礎上,建設完整的、互通的、面向全省各級文化館的“線上應用服務系統(tǒng)”
安徽省文化館以組織群眾文化藝術活動、開展群眾文化藝術培訓、輔導群眾文藝創(chuàng)作、傳承非遺文化等核心工作為基礎,利用信息化技術打造面向全省各級文化館的線上應用服務系統(tǒng),在省文化館平臺集中部署包括網絡門戶(網站、移動APP、微信服務等)、線上文化藝術培訓、線上群眾文化活動組織與配送、資源導航服務以及多終端應用服務,促進省、市、縣等各級文化館相互溝通交流,同時與國家數字文化網互聯,提高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知曉度和公共文化活動吸引力,擴大文化藝術培訓受眾范圍,增強群眾參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
(三)傳承與弘揚具有安徽特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安徽省歷史悠久,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擁有淮河、新安、廬州、皖江四大文化圈,在漫長的發(fā)展史上形成了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民間文學、傳統(tǒng)音樂、舞蹈、戲曲、傳統(tǒng)技藝等等不一而足,繼承、弘揚、發(fā)展安徽省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于維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積極意義。針對安徽省地方特色非遺文化,不僅需要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對文化資源進行保護,還要通過數字化手段對它們加以闡釋,在使群眾了解它們的歷史沿革的同時賦予其新的含義,這樣才能使它們與我們現實的生活永遠息息相關,才能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四)建立數字文化館“總-分館”模式
省級文化館數字化管理平臺集中部署,提供全省各基層文化館(站)使用,實現文化館系統(tǒng)的遠程數字化培訓、輔導,構建省、市、縣三級節(jié)點、一體運行的全省文化館網絡化數字管理服務體系,從而有效整合省、市、縣文化館(站)管理和服務需求,彌補基層文化館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運營經費不足,設施設備相對陳舊的缺陷,提升全省公共文化機構的管理與服務效能,并在全國起到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