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寶席
紀律和自由應結(jié)伴而行
文/吳寶席
剖析根源:學生違紀的因與果學生違紀,司空見慣。學生為何違紀?從表面上看,是因為孩子生性愛玩好動,是非分辨能力較弱,缺乏規(guī)則意識和自控能力;從深層次看,有些學生的違紀可能與老師有著重要聯(lián)系,也許“病”在學生身上,“病源”卻在老師身上。由果溯因,方能從源頭抓起。
學生違反校規(guī)班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個人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沒有正確認識“自由”與“紀律”的關(guān)系,由此導致教育者誤把本應屬于學生所擁有的自由看成是違紀,而學生則誤把違紀看成是追求自由,缺乏必要的紀律意識和遵守紀律的自覺性。
什么是自由?從字面上講,自由就是自己的言行自己作主,不受約束,不受限制,能夠滿足心中的欲望,使情緒得以釋放,心靈因此愉快。人是自然人,人的自由具有自然性,這是每個生命的特質(zhì),不應是別人給予的。什么是紀律?紀律就是由一定的組織或群體制定的、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章程、條例、規(guī)范或約定,具有普遍性。
如此看來,自由和紀律好像是矛盾的、互相排斥的,其實不然。紀律雖然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但如果沒有這種強制性,自由也就無法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需要按照自己的內(nèi)在指引進行,不應受到來自他人的強制和壓迫,否則潛能就會被限制,創(chuàng)造力就會被扼殺,靈性就可能被泯滅;然而,人又具有社會屬性,作為社會人,必然要受到紀律約束、規(guī)則限制,不能隨意越界,不能隨心所欲。個體生活的外部世界是一個有界限的世界,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種種界限是通過一些具體的紀律來維護和實現(xiàn)的,比如法律法規(guī)、道德規(guī)范、集體公約等,正是這些紀律的存在,才保證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過屬于自己的生活,從而保證了每個人的獨立性和自由的真實性。紀律使人們的活動更有條理、有保障,它讓每一個人都擁有實現(xiàn)自己權(quán)利的自由,社會也因為紀律的存在而更加和諧。
紀律和自由是對立又統(tǒng)一的,如同鳥之兩翼、天平之兩端,和諧共存。在自由和紀律之間,自由是目標,紀律是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有力保障和必需措施。我們不能拋棄紀律而追求絕對的自由,也不能強調(diào)紀律而剝奪人的自由天性,否則,自由和紀律都將失去價值和意義。就像斷線的風箏會落地一樣,只有在風箏上系一根線,風箏才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自由總是相對的,沒有紀律約束的自由,將是社會的災難。歌德曾說過:“如果你敢于宣稱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彪m然人的天性是自由的,但如果離開了必要的紀律,肆無忌憚,無所顧忌,這種自由將如同泛濫的江河,終會給人類帶來災禍。
學生有自我規(guī)劃、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發(fā)展的權(quán)利和自由,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紀律約束作保障,創(chuàng)造、發(fā)展就失去了正確的方向,就會駛向畸形發(fā)展的軌道,像脫韁的野馬般橫沖直撞,損害他人的利益或破壞社會的和諧;而過度而放縱的自由還會導致他們過于散漫,過于隨便,忽視各種紀律,甚至可能因觸犯法律而成為囚徒。另一方面,如果紀律過多,則會限制學生的思維與想象,扼殺學生的個性和潛能,使他們成為紀律的奴隸。自由是好奇心得以保持的條件,是興趣得以發(fā)展的基礎,是創(chuàng)造力得以生長的土壤;紀律是對自由的保護,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獲得更大的自由,促進和諧的滋生。從實質(zhì)上講,紀律并不是限制或者壓迫,而是自由的“保護神”,讓人能夠在更加和諧的環(huán)境中舒展生命,讓生命充滿活力。
在教育中,自由就是讓受教育者做活動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所以,教育應強調(diào)人的自由存在及其意義,以及人自由創(chuàng)造的必要性和效益,讓受教育者能設計自己的學習生活,而不是由成年人強行地改變他們;受教育者在活動中要遵守一定的紀律,讓活動有序進行,但不能用不合理、不人性的紀律要求他們規(guī)規(guī)矩矩、老老實實,否則師生雙方都會陷入痛苦之中。自由需要紀律,紀律孕育自由。讓學生在自由中感悟紀律的意義,在遵守紀律中追逐自由,這樣,教育才能演繹出諸多精彩,創(chuàng)造出諸多奇跡。從沒有紀律、無拘無束的自由,到紀律內(nèi)化的自由,是一種升華,是一種境界,是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理念。
教育是服務,不是馴服和強制,要讓受教育者能自由地求知,自由地探索,自由地發(fā)展。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讓學生自由地決定他們的存在和行為方式。教育需要自由化,真正的自由不僅會讓教育返璞歸真,更會讓受教育者超越自我。只有自由的形式、簡單的紀律、多元的方法、靈活的架構(gòu),才能提煉出教育主題的精華,展現(xiàn)出迭出不窮的教育創(chuàng)意,創(chuàng)造出不簡單的教育奇跡。但要注意的是,我們一定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教育如果離開了紀律的約束和引導,完全任由學生自行活動,那是違背教育規(guī)律和新課改要求的,這種不受任何約束的自由可能會給學生自己、給他人、給社會引來“禍水”。自由教育是一種理智的教育,是一種德性的教育,而不是完全扔掉教育紀律、教育法規(guī)的非理性教育。紀律存在的目的是約束那些不守紀律的人,而具有較高紀律意識的人、德性高尚的人往往不會感覺到紀律的壓力,相反還更容易擁有自由,享受自由帶來的“福果”。
教育是交流互動的自由廣場,但自由廣場是有規(guī)章制度的;教育是智慧生成的游樂場,但游樂場是有紀律的;教育是自由開放的情感場,但情感場是有原則的;教育是生命成長的對話場,但對話是要有邏輯和理性的。要給學生自由,也要告訴學生紀律。在科學化、人性化的紀律中讓學生自由地呼吸,應是教育者的追求和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新城實驗學校)
萬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