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煙
“學本課堂”是指以學習者為主的課堂,是對“教本課堂”的反對,強調(diào)的是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質(zhì)量、愉悅度和美感,體現(xiàn)在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理解的深度、其意義建構(gòu)的層次、思維的力度上。學本課堂就是教師和學生協(xié)同合作,共同圍繞著核心問題開展自主性的探究學習,在單位時間內(nèi)解決問題,實現(xiàn)學習目標,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學習活動。在學本課堂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引導者,要懂得放關系、放方式、放氛圍,要懂得扶方法、扶智慧、扶自信,要懂得退出課中央、退到差生邊。當學生認識模糊、思維受阻、出現(xiàn)差錯的時候,教師再“浮”出課堂。同時,教師還要懂得引到學習中、引到專家中,走向教育家。
特級教師的課堂是那樣引人入勝,含蓄蘊藉。王崧舟老師含笑深沉,薛法根老師幽默詼諧,林莘老師動人自然,虞大明老師感人至深……他們雖然教學風格不同,但帶給我們的是同樣的震撼,同樣的思考,我深深地被他們的教學藝術(shù)所感染,所折服,所崇拜。
通過觀摩“千課萬人”全國小學語文“學本課堂”研討會,結(jié)合課例對“學本課堂”核心教學策略淺談感受。
一、扎實基礎是關鍵
名師上課都有其獨特之處,但是他們一步步的教學推進都是在扎實的基礎之上的。學生沒有扎實的基礎,就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不會健康成長的。
在夯實字詞階段,我接觸到了一種新穎的方式,那就是在黑板上請學生聽寫詞語,這是我們?nèi)粘=虒W中較少采用的方式。而薛法根老師、張立軍老師等都采用了這一方式。
以薛法根老師為例。他執(zhí)教的《鞋匠的兒子》一課,讓我印象尤為深刻。薛老師簡要通過談話了解學情后直接進入了聽寫詞語的環(huán)節(jié)。他聽寫的詞語有:
尷尬 傲慢 羞辱;
出生卑微 毫不猶豫 反對分裂。
首先,他在聽寫時只念一遍詞語,又以幽默的方式提醒學生不要偷看,既培養(yǎng)了學生用心聽的習慣,又訓練了學生傾聽的能力,還能真實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的預習情況,以便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有的放矢。其次,在反饋評價中通過自嘲的方式幽默風趣地點撥“尷尬”的部首是“尢”不是“九”,很輕松地突破了學習難點,學生也記憶深刻。再次,薛老師還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通過找反義詞的方式理解“傲慢”的意思,再比較“謙虛”“謙遜”“謙卑”三個反義詞在程度上有遞進關系,適時點撥,詞語理解可以找反義詞。
在問題的引領下,師生共同圍繞問題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全程貫徹知識問題化理念,學習問題化理念,指向?qū)W生終身學會學習。與我們學校的導學案相似的,也有不少名師采用了預習單的方式。從預習開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思考探究。例如虞大明老師就是采用學習單預習的形式夯實字詞基礎,并引導學生圈畫關鍵詞整體把握課文的。全課自始至終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為本,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本。
預習單中的任務,都是針對中年級的課標要求出發(fā)的,同時也留給學生自主閱讀和個性化發(fā)展的空間,如摘錄難讀的詞語。首先,虞老師請幾位同學來讀詞語,并統(tǒng)計了認為難讀的詞語,認為“疙瘩”難讀的有15位,“欺侮”難讀的有18位,“一撮兒毛”難讀的有26位。接著就難讀的詞語逐一進行擊破,幫助學生掃清字詞障礙。這樣做,對學生的預習情況有了精準的把握,充分了解學情,為后續(xù)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進一步向?qū)W生提問:讀懂課文了嗎?學生毫不猶豫回答讀懂了,虞老師相機出示預習單中的任務二。然后順勢讓學生圈畫關鍵詞語,從中體會母雞的偉大。可以看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很高的。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個任務之后都有完成指數(shù),這是學生自我學習效果的一種測量。
二、能力提升靠方法
語文能力是小學語文素質(zhì)的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目的。葉圣陶先生早就明確指出:“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yǎng)成一種習慣。這兩方面必須聯(lián)成一貫,就是說: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能夠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知識必須成為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fā)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p>
例如朗讀能力的訓練,開始要多讀,但要提高朗讀水平,就要學習朗讀的一些基礎知識,例如,怎樣掌握重音?如何掌握停頓?又如何掌握高低、強弱、緩急三類不同的語調(diào)?又怎樣依據(jù)每句話末尾的標點符號,讀出不同的語氣?等等。當學生依據(jù)這些朗讀的基礎知識反復練習后,使朗讀能力訓練有方法可依,會更快地提高朗讀水平。
在學本課堂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把學習方法滲透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并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運用,最終使語文教學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張祖慶老師的《微辯論VS微寫作》一課,他教給學生辯論、采訪的方法,這樣學生會有角度地提出自己的觀點,據(jù)理力爭;何綺華老師的《跟著OO去夜游》一課,借助“催眠”游戲,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豐富自己的語言;何夏壽老師的《鯉魚報恩》一課,教給學生講故事的方法,并與類似故事作比較。這些課堂上,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大為提高。
概括能力是語文學習中重要的一種。它集思維與表達訓練于一體,是讀懂一篇課文的主要標志之一。概括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有很多,教學時,要根據(jù)文章的表達特點和學生所處的年段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教學路徑。這也是每位名師所重視和實踐的。
薛法根老師引導學生從篇幅長短、事情性質(zhì)、化解方式三個層面比較“化解羞辱”和“化解分裂”兩件事情的不同,充分調(diào)動六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進而概括課文內(nèi)容。
管建剛老師教學的《黃山奇松》因為課文中有相似的三個部分的內(nèi)容,即黃山的三大名松。管老師就先請三位學生朗讀相應段落,并隨機采用表格的方式幫助學生梳理課文內(nèi)容。這樣操作,結(jié)構(gòu)非常清晰,學生理解起來也十分到位。
又如林莘老師教學的《小木偶的故事》這篇課文。林老師面對的是三年級的學生,這是他們剛剛接觸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概括,所以林老師降低起始難度,以填空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提示他們可以從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來全面地概括課文內(nèi)容。
三、入情入境去感悟
語文課的教學重難點一下子很難突破,學生也不容易理解,這就需要教師一步步引導突破。還要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入情入境去體會去感受,這樣理解課文勢必會水到渠成,全面深刻到位。
薛法根老師在引導學生體會林肯的語言藝術(shù)時,首先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所處的時代背景,提問學生:參議員是怎樣羞辱林肯的?然后步步推進,巧妙提問:參議員有沒有說你身處底層?假如你是林肯,你會用語言去回擊別人嗎?能這樣針鋒相對嗎?在學生為林肯出色的語言藝術(shù)折服的時候,適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當你正要開始競選班長的演說時,有人毫不客氣地指出:你做自己的事常常拖拖拉拉,丟三落四,我們怎么放心把班級交給你這樣的人管理呢?”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文中的“你”寫一段回答的話。學生的發(fā)言很精彩,博得了在場人員的陣陣掌聲,說明了前面環(huán)節(jié)對林肯語言藝術(shù)的感悟是很到位的,更說明了薛老師把“借鑒文本中的話語形式,學習化解交際問題”作為本課教學目標之一是很妥當、貼切的。
李茜老師執(zhí)教的《驢小弟變石頭》。這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童話故事,也是繪本中的選段。李老師根據(jù)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奇的特點,把自己化身成為故事精靈,把課堂變成故事王國,情境的設置對學生極具吸引力。在講述“途中遇到獅子”時,李老師通過顫抖的聲音創(chuàng)設了緊張危險的氛圍,提問學生:“驢小弟害怕嗎?”接著引導學生思考,該用什么好辦法來解決目前的難題呢,驢小弟能順利逃脫這個險境嗎?學生的思維被激發(fā),一雙雙小手舉了起來。有的說讓獅子快快消失,有的說讓獅子快點吃飽,也有的說讓自己快快回家……總之,學生的思考閥門被打開了,學生入情入境去思考體會了。
虞大明老師的《母雞》一課,在引導學生感受雞媽媽的偉大、感受母親的偉大的時候,在大屏幕中出示了一張雞媽媽用翅膀呵護雞寶寶的照片,讓學生半蹲張手,把自己當作“母雞”,教師隨機采訪:張著翅膀累嗎?你為什么不放下翅膀?并讓學生活用課文中的句子來回答。學生的體會也就到位了。
又如許嫣娜老師的《特別作業(yè)》一課。事情之所以讓同學“愣住”“流淚”、讓老師“淚眼晶瑩”,讓馬克“放聲大哭”,其最重要的是班長小莉的“特別作業(yè)”,是班長小莉由“批評指出缺點”轉(zhuǎn)為“指出本次錯誤更找出同學平時的閃光點”。小莉的這一做法,讓同學們內(nèi)心澎湃不已,尤其是闖禍被“赦免”的馬克內(nèi)心更是波瀾起伏。許老師引導學生設身處地,轉(zhuǎn)變角色,入境體驗:假如你是馬克,此時此刻,你會有什么感受?學生有了自己的感悟,理解起來就容易了。
“學本課堂” 下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全程參與了教學過程設計、學習方法研討,為學會終身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通過學本課堂學習,最終目的是讓每位學習者的生命得到精彩綻放。
(浙江省余姚市姚北實驗學校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