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海燕
所謂“問題式”教學,是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再提出問題的體驗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同時培養(yǎng)了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探究與合作的精神,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筆者近幾年在借鑒學習前輩經(jīng)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做了一些積極的嘗試。
一、課前質(zhì)疑——引導學生自主提煉問題
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可貴。當下“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已經(jīng)改變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它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課堂時間和空間。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一個核心問題,然后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個核心問題,輻射全篇,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活動,以逐步達成學習目標,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一直堅持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煉出最有價值的問題,以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要作用。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跑進家來的松鼠》一文,筆者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反饋預習情況,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經(jīng)過歸納提煉列出了以下幾個:
①我家跑進來的是哪一種動物?
②還有別的動物跑進家里來嗎?
③松鼠為什么會跑進家里來?
④松鼠跑進家來做了哪些事情?
⑤我們家里人是否喜歡這只松鼠?
⑥家里人為這位不速之客做了哪些事情?
⑦最后這只松鼠怎么了?
⑧如果松鼠跑進你的家里,你會做些什么呢?
……
針對學生自主提煉出的問題,筆者進行了梳理分析。
1.質(zhì)疑時提煉的關鍵性問題要有適當?shù)碾y度。很顯然,問題①:“我家跑進來的是哪一種動物?”太簡單了,只要一看課題便可解決,根本無需讀課文。這樣的問題,意義不大。
維果茨基把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分為兩種:一是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即學生所達到的獨立解決問題的水平;二是可能發(fā)展水平,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或在同伴的幫助下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這兩種發(fā)展水平之間的間隔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引導學生提煉的關鍵性問題的難度處于這樣的“發(fā)展區(qū)”為宜,過難或過易都是不切合實際的做法。
2.質(zhì)疑時提煉的關鍵性問題要有針對性。針對性是指學生提煉出來的核心問題要針對教學重點或者難點。針對教學重點的提問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針對教學難點的提問才能讓學生感覺到問題具有挑戰(zhàn)性并能順利開展教學。如上述問題②:“還有別的動物跑進家里來嗎?”這個問題并沒有指向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或難點,沒有針對性,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提煉問題的時候“去偽存真”,杜絕“假問題唱主角”的現(xiàn)象。
3.質(zhì)疑時提煉的關鍵性問題要有研討性。問題的研討性,是指提煉出來的問題要具有討論的價值,即具有探討性、爭論性。也就是說,供全班討論的問題本來就可以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立場得出不同觀點、不同答案,而不是有唯一的確定答案。要鼓勵學生用多種手段、多種途徑去解決同一問題,甚至是不停留于書本的知識,敢于挑戰(zhàn)書本,發(fā)表個人見解。如上述問題中的④⑤⑥這三個問題具有研討性,其中問題⑤和問題⑥還可以進一步合并為:“家人喜歡這位不速之客嗎?從哪里可以看出?”只有像這樣具有真實研討性的問題才能出現(xiàn)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局面,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向縱深思考。
4. 質(zhì)疑時提煉的關鍵性問題要有延伸性。延伸性指在問題情境中既有當前教學的基本內(nèi)容,又有與之相關的值得學生去回味、思考的內(nèi)容,以營造出一種“完而未完,意味無窮”的教學心理境界,使問題得以延伸至課外。將問題延伸,讓學生有話可講,更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如問題⑧:“如果松鼠跑進你的家里,你會做些什么呢?”這一問題可以在課堂結束時布置給學生作為課后交流的問題,或者作為小練筆鼓勵學生進行課外拓展。
二、課中解疑——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提煉核心問題是關鍵,解決核心問題則是教學的重頭戲。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來解決問題呢?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可貴的沉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兩個核心問題進行探討:“為什么沉默?”“沉默為什么會是可貴的?”這兩個問題的指向性有所不同,第一個問題指向指導學生學會梳理文章,學會講述課文的大概內(nèi)容。第二個問題指向課文的核心價值:不僅要學會感受愛,同時也要學會付出愛,要學會感恩。教學時要分步實施,第一個問題在學生初讀課文后就可以引導學生完成。第二個問題則要讓學生邊讀邊想,在文中畫出相關的句子,并在句子旁用簡單的詞語標注。
在學生充分展開自主學習并取得成果后,再組織四人小組或者同桌進行合作探究交流,各位組員將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交流后博采眾長,形成小組的學習成果,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最后形成多元的想法:①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是一種自我教育;②生活中不僅要學會接受父母的愛,也要懂得回報。
當然在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解決問題的時候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探究時間要充分。既然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就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在平時的一些公開課中經(jīng)常會看到有些教師剛將問題拋出,就有兩三個學生舉手回答,于是教師就連忙叫停了學生的探究活動。這樣做有幾個明顯的弊端:首先,回答的學生思考是不深入的,零碎的信息呈現(xiàn)并未達到我們的教學期待;其次,對于更多的學生來說需要的是獨立思考尋求答案,而不是當一位傾聽者。這樣無異于剝奪學生獨立學習的權利。
2.探究效率要高。不要出現(xiàn)每個成員只是單項地匯報交流的現(xiàn)象,這樣不利于組員間意見的相互碰撞、補充和提升。以四人小組的形式最有利于活動的快速開展,而且小組內(nèi)的分工要明確并且定期輪換,多方位地鍛煉學生的能力。
另外,筆者覺得自主合作探究解決問題也要分步驟實施。首先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其次自主學習解決不了的問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最后同學合作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點撥解決問題。
三、課后導疑——引導學生積極質(zhì)疑產(chǎn)生新的問題
課堂結束之前總會有一個小結的環(huán)節(jié),小結結束后教師可以適時向?qū)W生拋出新的問題,問題主要由三條途徑產(chǎn)生:一是學生課前預習時提煉出來的問題。如《跑進家來的松鼠》一文提出的問題⑧“如果松鼠跑進你的家里,你會做些什么呢?”二是課下反思,形成新問題。通過教學,使師生產(chǎn)生新的問題。生成新的問題是一種更高水平的思維,讓學生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才會真正激活他們課外學習的求知欲。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延續(xù),讓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性得到保障。三是教師順勢而導。在教學《可貴的沉默》時,筆者采用的是“1+X”的策略,第一課時解決文本內(nèi)容,第二課時主要是拋出與主題相同的幾篇文章進行群文閱讀:“其實生活中這樣的沉默無處不在,我們一起走進《媽媽的賬單》和《沉默的父親》,這兩篇文章中也出現(xiàn)了沉默的場景,請大家畫出來。”這樣,群文閱讀的教學活動就拉開帷幕了。
課后導疑,指的是課堂教學完成后,為有效延伸學生的學習過程而組織學生產(chǎn)生新的疑問。它是對課堂學習的鞏固和深化,也是學生課后學習的重要手段。
當然,導疑帶給學生的課外延伸可以有很多種形式,這里列舉幾種。
1.拓展延伸。比如上完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長城》后,可以把魯迅先生寫的《長城》、英國作家毛姆寫的《長城》、美國作家克拉克寫的《長城》都印發(fā)給學生,學生看后引發(fā)他們的思考。
如“你是怎么看待長城的”這一問題,讓學生的閱讀活動從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有機地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面。
再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拓展閱讀,目的是讓學生關注名著中類似的結尾。文本《凡卡》《小音樂家揚科》《西頓的動物記》都是比較理想的選文。
2.多樣創(chuàng)編?;趯W生,基于教材,充分運用相關文化內(nèi)涵材料創(chuàng)編文本,時下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寫是創(chuàng)編的一種形式。學生從課文中提取相關的信息,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綜合評價或概括介紹以及運用語言文字進行練筆。這種練習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語言文字,而且還可以考察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跑進家來的松鼠》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相信學完課文后學生都會對這位不速之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覺得它可愛、調(diào)皮而且好玩。教師此時可以請學生為小松鼠設計一張名片,學生自然會很有興趣的,而且最好鼓勵學生能不拘一格。那么學生的設計也一定會是五花八門、精彩紛呈的。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改變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那么“課前質(zhì)疑—課中解疑—課后導疑”這樣的“問題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更是可喜的。通過問題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離開教室獨立進行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掌握學習和探索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并強化學生進行探究和探索的內(nèi)在動機,而這些都是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內(nèi)容。
(浙江省紹興文理學院附屬小學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