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說過:“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可以說,沒有錯誤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筆者認為,學生的錯誤往往是課堂上最好的生成點。如果教師巧妙處理之,往往會轉化為很多亮點,變“錯”為寶,使課堂教學真正獲得有意義的預設外生成。下面筆者就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善待錯誤:引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
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背景,對事物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對同一事情的思考角度也不盡相同,更何況課堂學習過程本身就是探索的過程,故難免出錯。授課時,如學生在練習中出現錯誤,教師就應巧妙利用這一生成性資源,面向全體學生,因勢利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發(fā)現錯誤,并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案例】教學“畫角”片斷(蘇教版四年級上冊)
學生掌握基本的畫角方法,然后開始嘗試畫角。在巡視過程中,筆者發(fā)現有個別學生把120°角畫成了60°。于是,筆者便請了其中一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畫角的過程。
師:看了這位同學的畫角過程,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他畫錯了,錯誤原因是:看刻度時,把內外圈的刻度看反了。
師:他的錯誤對大家有什么啟發(fā)?怎樣改就對了?
生1:我覺得只要看角的一條邊,如果和右邊的零刻度線重合的話,那么,就看內圈的刻度;反之,如果角的一條邊和左邊的零刻度線重合的話,就看外圈的刻度。
生2:是的,我覺得在畫角之前,還應先估計一下所畫的角是銳角還是鈍角,待畫完后自行檢驗,減少出錯的可能性。
生3:……生4:……
生5:我想,生1看刻度的方法,可以用口訣來記憶:右看內,左看外。
此教學片斷中,筆者抓住了看似學生粗心而引起的畫角錯誤,讓學生尋找出錯的原因,并討論這種錯誤給大家的啟發(fā)。不但讓學生對角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正視錯誤: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和質疑能力
日常教學中,我們常見到有些教師對反應較慢、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采取責怪的態(tài)度,試圖通過加壓來改變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但大多數情況下卻是收效甚微,甚至失敗。
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在教學中以“換位法”進行了有效嘗試:即(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問題、思考問題、批判問題,這種做法的特點是引導而不是強制;是體驗而不是灌輸;體現了教師有“容錯”的氣度,以學生的眼光來看待錯誤。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沒有了精神壓力,而是心情舒暢、情緒飽滿地投入學習中,此時也就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其正能量了。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正視學生的錯誤,讓學生在自由爭辯、批判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自己修正自己的錯誤,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批判意識和質疑能力。
【案例】教學“二三步計算的應用題”片斷
出示題目:“學校圖書館運進兩種課外讀物,其中文藝書428本.比科技書的2倍還多12本,兩種讀物共有多少本?”
筆者先讓學生說說解題思路。
一個學生說:“文藝書加上科技書,就是兩種書的總和?!?/p>
另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補充說:“你說得不夠具體、思路不夠清晰,覺得應該先求出科技書的本數,再加上文藝書的本數。”
對于求科技書的本數又引發(fā)了一場爭論。
生1:428x2+12。
生2:(428-12)÷2。
師:到底哪種方法正確呢?誰來發(fā)表你的高見?
生3:我覺得第二種方法正確,我把兩種方法的結果代入原題中,通過檢驗發(fā)現第一種不合題意,第二種才符合題意。
……(教室里頓時掌聲一片)
上述案例中,學生在批判、自由爭辯中,互相補充,互相尊重,既討論得熱烈,又說得很到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大膽質疑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
三、妙用錯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有人說“創(chuàng)新就是捏一個你,捏一個我,合在一起打碎再捏一個你,再捏一個我?!眲?chuàng)新思維是一種用靈活、新穎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探索求知的思維活動。因此,課堂中,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過錯,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澄清錯誤,讓學生找到正確的答案就算了事,而要利用課堂生成的錯誤,挖掘錯誤中蘊涵的創(chuàng)新因素,適時、適度地加以點撥引導、鼓勵,幫助學生突破眼前的障礙,漸入新境界,從而體驗維的價值,享受思維的快樂。
【案例】有這樣一道題:3名工人2小時加工120個零件,某車間12名工人8小時加工多少個零件?
大多數學生都根據歸一應用題的解題思路來列式解答。算式為120÷3÷2×12x8=1920,但有一位學生卻列式為:120÷3×8×(12÷3)=1260。筆者發(fā)現該學生的解法有創(chuàng)意,于是就把算式板書在黑板上,此時其他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不對?!惫P者不露聲色,請該學生站起來大膽地說出他的想法。
他說:“這個車間的人數是條件中人數的(12÷3)倍,前兩步表示3名工人8小時加工的零件”說到這里,該同學急忙糾正,說:“120÷3”不正確,應改為:120÷2×8×(12÷3)。學生們點了點頭,教室里掌聲響起……
筆者表揚了這個學生善于思考、敢于創(chuàng)新的解法。接著,在該同學的啟發(fā)和影響下,其他同學也不再局限于“常規(guī)思路”,而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重新思考,列出了120÷3×12×(8÷2),120×(12÷3)×(8÷2)等不同的解法。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了。
可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而學生犯錯的過程就是一種嘗試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故教師要具備“主動應對錯誤”的新理念,變學習錯誤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契機,讓其發(fā)揮出應有的價值,折射出燦爛的光芒。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上述案例中,教師沒有急于否認學生的錯誤,而是給學生充分“講理”的機會,順應了學生的思維,挖掘出了錯誤背后的創(chuàng)新因素,細心呵護著學生創(chuàng)新的幼芽,使其茁壯成長,為課堂教學增添了生命的活力,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
總之,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學生正是在不斷地發(fā)生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知識,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增進了情感的體驗。事實上,教師在教學中不是缺乏教育資源,而是缺乏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因此,只要教師能夠發(fā)現和有效利用好“錯誤”這一教學活資源,那么,學生的錯誤就一定會變得更加美麗!
(編輯 劉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