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勝武
市場經濟、互聯(lián)網+、信息爆炸……生活在這一現(xiàn)代化、快節(jié)奏的時代,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呼喚反而日趨強烈。人們關注到在中國發(fā)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今天,國人的內涵修養(yǎng)、綜合素質如何跟上國力的發(fā)展,踏出國門的中國人怎樣才能充滿自信,躋身國際舞臺?必須要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要有強大的中國靈魂來支撐。這個“魂”,植根于我們的成長過程,需要日積月累的積淀,基礎教育顯得格外重要。
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在辦學中始終把塑造“中國靈魂”放在培養(yǎng)目標的首位,在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給予保障。學校開發(fā)了十二年一貫制“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課程”,以循序漸進的文化滲透,為選擇國際教育、未來走向世界的學生打上中國烙印,使其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走出去,時刻心系祖國,學成回饋家庭、報效國家。
十二年一貫制“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課程”梳理了傳統(tǒng)文化內容和對學生的影響,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四個維度構建出四大課程體系:傳統(tǒng)經典課程、文化修養(yǎng)課程、華夏尋根課程、名家啟迪課程。同時,制定出配套的《十二年一貫制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課程規(guī)劃書》,詳細制定出課程目標、內容結構、實施方式、評價體系,形成1~12年級完整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鏈條。
一、傳統(tǒng)經典課程:傳承經典,樹立民族文化自信
傳統(tǒng)經典課程的設立與開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形成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情操。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的熏陶教化主要體現(xiàn)在詩教、儒教、禮教、樂教等方面。
1.1~6年級“誦讀”經典
1~6年級重在“誦讀”。學校從浩如煙海的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中篩選出適合低齡學生學習的經典作品,開發(fā)各年級的校本教材《快樂誦讀》。該套教材涵蓋250首古詩、178篇美文、300句名句,并將《三字經》《弟子規(guī)》《論語》《千字文》等納入其中。每冊教材設置吟詩詞、讀美文、賞名言、誦經典四個板塊,充分利用每天20分鐘的晨誦時間,形式不拘一格,可集體誦、個人誦、小組誦、師生誦、表演誦……同時,將晨誦時間進行合理規(guī)劃,堅持每周一、周三20分鐘早讀分別為背誦詩詞、蒙學經典(國學經典)時間;周五為速讀經典時間。除晨誦之外,還有課前誦、晚誦、周末誦,以集體誦讀、小組賽讀等形式,讓學生多接觸古詩文,和父母共讀,培養(yǎng)學生閱讀經典的習慣。
關注“誦讀”過程,讓學生借助圖畫、注解助讀,感悟詩文意境,熟讀成誦。同時學以致用,把經典誦讀與語文學習、語文競賽和主題報告相結合,將文學經典以現(xiàn)代競技游戲的形式呈現(xiàn)
出來。
2.7~9年級“品讀”經典
7~9年級重在“品讀”。隨著學生閱讀量的積累和閱讀能力的提高,初中學生已經能夠初步感受到傳統(tǒng)文學的內容魅力?;诖?,學校把選課走班模式下的語文教學設置成豐富的選修課,如經典名篇賞析課、現(xiàn)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現(xiàn)代文語言鑒賞等,開發(fā)出《古典詩詞欣賞》《水滸傳》《三國演義》《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紅巖》及《弟子規(guī)》《論語》的賞析教材。學生可根據(jù)愛好和認知水平選擇適合的課程,在教師的引領、點撥下,自主閱讀賞析,評價作品人物及主題,賞析優(yōu)美詞語及寫作手法,進行交流分享。
此時的經典傳承,重點已經轉移到理解上來,為此,學校進行了專門的課程和評價設計:每日早7:25~7:45為古典詩詞文背誦時段,以誦讀背誦古詩詞、古文為主,由領讀、齊讀、齊誦、背誦接力、背誦比賽等形式構成;晚上6:30~7:00為經典名著閱讀時間,最后五分鐘,由學生進行誦讀分享,分享誦讀內容、感悟及方法等。同時,學校開展了傳統(tǒng)經典的多樣化誦讀,如角色表演、制作人物關系圖、人物形象漫畫展、聊語文吧、建立“以書會友”朋友圈等,讓學生深刻地把握、理解作品
內涵。
3.10~12年級“研讀”經典
10~12年級重在“研讀”。高中階段,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基本成型,對中國文化經典的學習更為迫切。經典閱讀真正進入內化階段,學生對文化經典的理解和吸收程度逐漸提升,開始思考、研究、批判與輸出,從辯證的角度研讀經典名著,為他們今后成熟理性地揚棄傳統(tǒng)打下基礎。學校為此開發(fā)了《紅樓夢》欣賞與研讀等課程,對高中階段的經典閱讀進行深入引導。
課程之外,高中階段開設常規(guī)讀書會,為學生提供特色閱讀環(huán)境,充實文學書籍,開展閱讀主題活動,如讀書報告會、名家進校園等,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他們深入閱讀、深入思考的習慣。
此外,各學段通過傳統(tǒng)經典課程在實踐中力求做到:1~6年級,誦讀為主,講解為輔,熟讀成誦;7~9年級,品味詩文,暢談體會,分清層次,因材施教;10~12年級,師生互通,交流情感,形成主題研讀報告。
根據(jù)學生特點,學校還舉辦了分門別類的實踐活動,如小學階段的“經典詩歌PK賽”,初中階段的“讀書節(jié)”“紅五月詩歌朗誦比賽”等,高中階段則利用校本教材,由詩詞—小說—散文的閱讀順序,整體推進,定期組織小組交流會,讓學生寫下感想。
二、文化修養(yǎng)課程:藝體修養(yǎng),積淀民族文化底蘊
通過文化修養(yǎng)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深刻領悟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提高人文素養(yǎng)和文化品位,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審美情趣。
具體來說,在知識與技能層面,通過學習禮儀、茶藝、書法、京劇、武術、太極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生能夠領悟民族文化精髓,豐富歷史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yǎng);在過程與方法層面,通過課堂授課、討論、自學、作業(yè)等學習過程,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脈絡和邏輯進程,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加深學生對中華五千年燦爛悠久文化的理解;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層面,學生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加熱愛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提高整體文化修養(yǎng)。
1.藝術修養(yǎng):書畫課程
在1~12年級,書法和美術教學分為四個學段。書法課主要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字的源流演變和“文房四寶”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自控能力及細心、耐心、靜心地維持書寫活動的能力;美術課通過欣賞、臨摹、觀察、創(chuàng)作、設計等,達到四個層次的目標,即學習欣賞和評述、提高審美能力、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多角度欣賞作品的形色質。
每年,小學部會舉辦六一藝術節(jié)大型書畫展,初、高中部舉辦新年書畫展,展示本年度學生優(yōu)秀書畫作品。學校還會開設書法、國畫類興趣班、社團,為喜愛書畫藝術的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比賽,碩果累累。
2.道德修養(yǎng):禮儀課程
禮儀是伴隨個人一生的重要知識,是衡量一個人素養(yǎng)高低的重要標準。學校以培養(yǎng)“具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和跨國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為辦學目標,讓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支撐起中國靈魂。
在實施方面,我們主要是通過公民、博識等課堂對學生進行禮儀知識的滲透,和學校“禮儀天下 魅力我行”項目組結合,組織了百人禮儀社團,對學生進行古代和現(xiàn)代禮儀的培訓,讓禮儀知識落實到行動中。并組織“少年孔子班”學生前往山東泰安、曲阜參觀“三孔”(孔府、孔林、孔廟),學習儒家文化,研習古代禮儀知識。
3.道德修養(yǎng):茶藝課程
茶藝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學習茶藝,可以傳承民族文化,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茶文化,培養(yǎng)學生內省能力、自控能力及積極情緒,將茶藝融入生活中,可以在舉手投足間展現(xiàn)個人魅力。
在實施方面,除常規(guī)教學之外,我們成立了“茶藝社”。在每周三課外活動時間,學生可以在溫馨寧靜的環(huán)境中體驗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泡制功夫茶的過程中體驗茶之樂;組織校外茶藝體驗,發(fā)起尋找“爺爺泡的茶”活動,強化學生對茶的喜愛,增進與家人的親情;在節(jié)日中鼓勵學生用茶來表達對家人的喜愛,鼓勵征集原創(chuàng)茶藝;在茶藝展中,將茶藝融合到藝術表演中,進一步傳播和推廣茶文化。
此外,鼓勵學生走向校外,參與茶文化交流活動。例如,學生可以在假期走進茶園,體驗茶的美好,在行走中擁有一顆中國魂、茶人心。
4.健康修養(yǎng):武術課程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被稱為四大國粹之一,是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武術不僅有強身、健體的作用,在鍛煉的過程中,也能磨煉學生意志,培養(yǎng)其吃苦耐勞的品德。學校在1~6年級開設武術課程,7~12年級開設太極課程,就是希望學生能在一招一式中鑄就中國精魂。
此外,學校也成立了武術社團,制訂了訓練計劃和訓練目標,讓學生在每天清晨最好的時光里,感受武術的精、氣、神;每天課間操,除傳統(tǒng)的韻律操以外,融入武術操和太極拳;初、高中的太極拳,讓中國文化和國際氛圍完美融合。而且,在北京市中小學武術比賽中,學校多次獲得一等獎、二等獎的好成績,在國家體育總局舉辦的中國柔力球公開賽(北京站)中也獲得了學校組一等獎的成績。
三、華夏尋根課程:行萬里路,達成民族文化認同
華夏尋根課程主要是讓學生跳出書本、走出校門,結合文獻資料和游學導讀手冊到不同的地點了解我國的地域文化特色,從地理風貌、飲食文化、歷史沿革、建筑形態(tài)、藝術特色等方面探尋華夏文明產生的根源和背景,加深學生對我國文化根基的認知,能夠比較完整地理解中國文化脈絡,避免價值觀的盲從。
1~6年級:覽文化名勝。主要是在校內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北京市內進行外出游學,每月一次走進首都及周邊的博物館、紀念館等,并設計了《博物館課程》。
7~9年級:探文化起源。每學期(上學期11月中旬,下學期4月底)開展外出游學活動,為期一周。分別設計了:京津線(燕趙文化)、齊魯線(儒家文化)、陜西線(漢唐文化)、山西線(晉商文化)、蘇杭線(吳越文化)……每條線路都會設計《華夏尋根—游學導讀手冊》,指導學生了解游學路線和行程安排,確定尋根研究課題。學生的足跡遍布北京、天津、山東、山西、南京、杭州、大連等地,近距離地尋根華夏文明,觸摸歷史印痕。游學課程帶著文化行走,在行走中對文化觸摸、尋根;回來以后,靜下心來,沉淀一身的收獲,進而創(chuàng)作,舉辦華夏尋根詩歌匯報展演。學生以“半坡神韻”“春秋風云”“夢回秦朝”“燦爛文化”“民族傷痕”“文化根·復興路”等主題,帶著對文化淵源的深刻感觸,創(chuàng)作詩歌,表達出胸中的一腔熱情。這是游學的目的,文化尋根的魅力;這是塑造一批批學子健全人格、深厚學養(yǎng)的課程。
10~12年級:以“集合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學生研究展示促進傳承”為主題,開設中華傳統(tǒng)文化欣賞課程,選取代表我國民風民俗、藝術特色、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諸多元素,從歷史淵源、特色風貌等方面展現(xiàn)它們的生存形態(tài)、發(fā)展傳承;開設二十四節(jié)氣課程,確定“清明”“冬至”等節(jié)氣為主題活動節(jié)點。例如,清明節(jié)舉辦“清明詩會”,主題分別是:緬懷先烈、思念親友、春和景明,并穿插介紹清明由來及傳統(tǒng)習俗;高中學生組建了“二十一世紀錦繡傳說”社團,讓學生利用暑假遠赴貴州云上丹寨,與黔東南州婦女民族手工產業(yè)協(xié)會一起,幫助當?shù)卮迕癯闪蓚€媽媽工坊,向全世界推介我國精湛的民族手工藝。
四、名家啟迪課程:走近大師,理解民族文化精髓
身教大于言傳,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應從學習和模仿開始。青少年正處于追逐偶像的階段,對祖國做出杰出貢獻的偉人身上蘊含著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作用不可估量。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校開展了不同形式的中華名人課程。
1.傳統(tǒng)經典課程
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王芬老師以《子曰》為題講孔子,從孔子簡介、孔子故鄉(xiāng)、孔子生平、后人對孔子的評價等方面為學生講解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偉大人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主持人肖玉和吳凱兩位老師走進校園,為學生帶來一堂別開生面的誦讀課,“要透徹地理解文章內容,深刻體會文章內涵,將文字語言轉換為個人理解,再融入自己的感情朗誦出來,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著名作家莊志霞老師圍繞“如何朗誦古詩詞”為學生舉辦了講座,讓學生體會到學習中華文化的重要性,掌握了朗誦的技巧,感受到名家的人格魅力。
2.文化修養(yǎng)課程
先后邀請高振普將軍、羅援將軍、陶克將軍、錢永剛教授等名人為學生做勵志講座,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勉勵他們成為擔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接班人;著名歌唱家龔琳娜走進校園,為學生講解了民族自信與藝術之源—傳統(tǒng)文化,她要把民族的聲音唱給世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郎永淳、張紹剛、朱迅等走進學校,為學生講述閱讀的重要性,分享獨立拼搏的經歷;奧運冠軍李寧、楊凌、王麗萍、陳中,足球名將李金羽等體育名家,分享他們的成長故事,磨煉學生的毅力;相聲名家周煒、劉惠、劉全剛、何云偉等講解了傳統(tǒng)曲藝,帶領學生品味傳統(tǒng)藝術的魅力。
3.華夏尋根課程
我們會聘請相關文化領域的名人或熟悉當?shù)匚幕膶в危瑸閷W生講解文化背后的故事,讓他們全面了解文化內容。北京偶得印刷工坊王璐老師及其團隊給高中學生帶來了主題為“穿越千年,與你相見”的雕版印刷非遺文化進校園的講座,豐富“發(fā)現(xiàn)中國”選修課活動;“華夏尋根—清明詩會”邀請到全國朗誦師資培訓高級班特聘專家胡靜、著名演誦家朱劍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主持人馬宗武蒞臨學校,現(xiàn)場示范并指導學生,與學生以詩歌為媒介,以朗誦相酬和,共話清明,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
世紀名人班還定期舉辦各類游學活動,邀請名家大師為學生做向導,講解文化知識。例如,少年孔子班的教師、學生及家長一起游學山東,探尋儒家文化之源。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苯逃ぷ髡呤菍W生傳統(tǒng)文化的啟蒙者,承擔著發(fā)揚民族精神的重大責任,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她,還要讓他們愛她、擁有她,進而成為她。時代在變,美德不變;社會在變,精髓永恒。傳統(tǒng)文化教育要“活”而不亂,要用嶄新的形式讓學生親身參與,既幫助其培養(yǎng)情懷,又提高能力,讓他們既是謙謙君子,也是社會精英。
(作者單位: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