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2003年起樹房地產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yè)”,翌年即開始調控,迄今已歷十余年。
這期間,限購、土地、財稅、貨幣等政策均出臺過,房價卻是越調越漲、一騎絕塵。
2014年至2016年,在經濟下行背景下,貨幣超發(fā)和低利率刺激了新一輪房價地價暴漲,泡沫乍現(xiàn)。
房地產被稱為經濟周期之母,它既能釀造盛世繁華,也能崩塌于青萍之末。于是,2016年9月中下旬起,熱點城市不得不密集出臺嚴厲樓市調控政策,銷售迅速降溫。
之所以稱中國房地產泡沫為“堅硬”的泡沫,至少蘊含兩重意味。一方面,無論是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也無論是基于經濟學理論還是生活經驗,那些巍峨的建筑和高企的房價都似乎是疏離于實體經濟和平民生活的“海市蜃樓”,讓普通居民可望而難及。另一方面,雖然促改革、調結構、轉方式的政策長期以來不絕于途,然而,由于體制和傳統(tǒng)的沉重羈絆,中國經濟發(fā)展方式迄今為止依然難有根本性轉變,“傻大黑粗”的“鋼筋水泥”而非創(chuàng)新發(fā)明,依然是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脊梁,這也正是房地產泡沫如此堅硬而屢戳不破的主要原因。
本期封面專題,就讓我們研判一下,中國房地產泡沫還能膨脹多久?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日本央行前副行長西村清彥等專家,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結合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的教訓指出,如果人口結構變化、房地產價格泡沫和貸款額劇增這三個因素同時爆發(fā),金融危機發(fā)生的可能性則大大提高。而中國正在漸漸踏入這片“危險領域”。
國研中心研究員任興洲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對房地產調控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分類調控;二是控制信貸規(guī)模,遏制投機資金;三是規(guī)范市場秩序,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四是加大土地和住房供給。
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教授芬恩·基德蘭德就“經濟政策與增長”這一主題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則認為,由政府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必須要有約束機制,迫使政府能夠制定出一致的、持續(xù)的、著眼于未來的、具有前瞻性的政策。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在《中國如何應對經濟下行挑戰(zhàn)》一文中建言,中國經濟轉型面臨較大障礙,但是中國避免硬著陸或維持一段時期低增長的能力可能遠遠低于人們的想象。最好的辦法是繼續(xù)推進改革、提高消費能力、投資于公共消費和環(huán)境改善領域。此外,還需要審慎協(xié)調地使用貨幣和財政政策,以維持需求以及將收入分配向私人和公共消費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