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浩月 付招晰 蔡雪
摘 要:盈余管理是會計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很多上市公司利用會計政策的變更,會計方法的選擇以及會計計量的不確定性等特點,以實現(xiàn)會計穩(wěn)健性為名義,進行盈余管理。文章以某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013年的年報數據為研究對象,采用相關數學模型對其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為進行檢驗,并對其進行成因分析,揭示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的盈余管理問題,同時提出資產減值政策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資產減值準備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1-128-03
一、引言
2006年我國頒布了新的會計準則,其中第8號準則《資產減值》在舊準則對八項資產減值計提規(guī)定的基礎上,不僅在一定的范圍內對資產減值的確認、計量、記錄、披露等方面都做了進一步的規(guī)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業(yè)盈余管理行為,逐漸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但新會計準則中, 資產減值準則再次成為變動幅度最大的準則之一,因其為上市公司利潤操縱提供了空間。在計提減值的過程中較多地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yè)判斷,使得判斷結果主觀性較強,繼而很容易引發(fā)上市公司打著會計穩(wěn)健性的旗號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
然而企業(yè)計提資產減值是為了更加客觀公允地反映企業(yè)資產的價值,實現(xiàn)會計穩(wěn)健性管理,將決策相關的信息更好地傳遞給財務信息的使用者。但是一些上市公司在各種利益的驅動下,利用資產減值準備對會計盈余的特殊影響,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已成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二、文獻綜述
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資產減值準備計提來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上, 以及對流動資產和長期投資的資產減值的會計選擇和會計穩(wěn)健性的研究上。
代冰彬基于盈余-回報關系度量法(Basu,1997),通過建立減值計提模型資產減值的動機假設進行了檢驗,揭示了上市公司在進行盈余管理時,大清洗動機和平滑動機與計提的減值準備相關性較強。
羅進輝(2008)以2001—2008年制造業(yè)數家上市公司的數據為樣本,研究表明在新會計準則實施以后,上市公司的長期資產減值準備凈計提比例表現(xiàn)平穩(wěn),而與之對應的流動資產減值準備凈計提比例卻表現(xiàn)大幅波動。利用流動資產項目的減值準備計提與轉回成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偏好選擇。
孫萍、張敏(2009)通過研究也發(fā)現(xiàn)上市公司更傾向于利用短期資產減值準備來進行盈余管理。新會計準則體系頒布實施后,由于長期資產的減值損失不能轉回,使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天平偏向了流動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
韓晨(2014)通過實證研究探討了不同盈余管理動機的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的具體表現(xiàn)。利用t檢驗對上市公司的各類盈余管理的動機進行了驗證。
三、案例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檢驗模型
國外對盈余管理的研究達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學者們并提出了多種盈余管理模型。隨著研究方法的完善,總體應計利潤法是一種成熟的方法,該模型在盈余管理檢測中使用較多。在盈余管理的研究中,通常采用對應計利潤項目的分析來檢驗企業(yè)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為。凈利潤是反映企業(yè)一定時期經營成果,而經營活動凈現(xiàn)金流量的大小反映是企業(yè)正常業(yè)務活動中獲取現(xiàn)金的能力。在權責發(fā)生制的計量方式下使得這兩者產生了一定差額,這樣的彈性空間里便產生了管理信息的不對稱,從而也就產生了盈余管理行為。
1.運用應計利潤總額模型。凈收入與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量之間的差額是全部應計利潤法所認定的盈余管理的結果。這種檢驗方式是將應計利潤總額模型作為基礎而提出的。TA用來表示凈收入(NI)與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量(CFO)之間的差額,即:TA=NI-CFO,由于凈收入與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量屬于期間數值,需要一個數字對該數值在一定的規(guī)模上進行修正,這里采用t-1期末總資產對其進行修正,則得到模型:
CFOEMt=■-■ (1)
其中,CFOEMt:公司第t年全部應計利潤;NIt:公司第t年的凈利潤;CFOt:公司第t年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量;At-1:公司第t-1年的期末總資產。
2.運用均值回復應計利潤模型。這種模型是以均值回復應計利潤模型為基礎,把應計利潤(TA)分為操控性應計利潤(DA)和非操控性應計利潤(NDA),則模型為:
NDAt/At-1=TAt/At-2(2)
式中,NDAt表示第t年的非操控性應計利潤;TAt表示過去t年應計利潤均值;At-1,At-2分別代表第t年,第t-1年末的總資產。
TAt=NIt-CFOt=NDAt+DAt,式中,TAt表示t年的總體應計利潤;NIt表示第t期凈利潤;CFOt表示第t期經營現(xiàn)金流量凈額;DAt表示第t期操控性應計利潤。
(二)數據檢驗
1.運用應計利潤總額模型。通過某公司所披露的年報得到該公司2007年至2013年的凈利潤、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量以及期末總資產,如表1(見下頁)所示。
通過該模型對上表數據進行檢驗,可得出2007-2013年間某公司總應計利潤(CFOEMt)分別是4.25%、8.25%、-3.36%、-1.94%、0.82%、-0.54%、-0.83%。從所計算出來的結果可以看出從2008年起到2013年,該公司的CFOEMt比較平穩(wěn),從該數據可能看不出什么,但是我們繼續(xù)計算CFOEMt的均值=(4.25%+8.25%+-3.36%+-1.94%+-1.94%)/5=0.016040505。
假設該公司在2012年也不存盈余管理現(xiàn)象,那么其在2012年的總應計利潤比重應該與其他幾年保持一致,也應該在0.016040505左右,因此將0.016040505作為2012年總應計利潤比重,由此可計算出2012年無盈余管理行為下的凈利潤:NI2012=CFOEM+CFO2012/A2012=-35408703.50元。
然而,從該公司2012年的財務報告中可取得凈利潤為-51530836.55元與無盈余管理行為下凈利潤-35408703.50相差11809542.8432758 元。又從該公司2012年的年度報告中可以看出其計提的壞賬準備為4050933.12,而存貨跌價準備為11278736.08元?;诖宋覀兛梢缘贸鲈摴驹?012年確實實施了盈余管理行為的結論。
2.運用均值回復應計利潤模型。由該公司2008年到2013年的凈利潤和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量計算出每一年總體應計利潤(TA)如表2所示。
由此可計算出2007年至2013年的應計利潤均值5630198.198元,由此可推算出NDA2012=(AT5/A2010)*A2011= 5530524.911元,那么DA2012=TA2012-NDA2012=-9843115.12元,如此大的金額同樣證明了該公司存在著盈余管理的行為。
(三)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動因分析
從該公司所披露的年報信息中可得知,該公司總體業(yè)務發(fā)展狀況在2007年到2010年經營比較穩(wěn)定,但是2011年出現(xiàn)了虧損,2012年繼續(xù)虧損,連續(xù)兩年的虧損不得不讓人聯(lián)想到其強烈的大清洗動機。被處理的上市公司要想“保牌”或“摘帽(ST*)”,就一定要避免出現(xiàn)連續(xù)兩年或連續(xù)三年發(fā)生虧損。
該公司由于經營不景氣導致2011年到2012年發(fā)生連續(xù)的虧損,如果2013年繼續(xù)虧損該公司必然戴上ST的帽子,那么如何挽回這一局面呢?由于我國的準則沒有具體規(guī)定企業(yè)計提流動資產的比例等,又加上新準則的頒布規(guī)定長期資產計提的減值準備不能轉回的規(guī)定,使得許多上市公司在面臨類似于該公司這樣的財務危機的時候,更加傾向于在發(fā)生虧損年度通過大量計提流動資產減值準備,來達到大清洗的目的,以便下年“輕裝上陣”。根據該公司2013年的年報數據,很明顯2013年該公司盈利了,根據年報數據我們做出了該公司2008-2014年的計提的流動資產減值準備的變化圖。很明顯2012年很不一般,其減值準備高出了其他年度許多,而且2013年陡然遞減,如此吸引注意的變化,更加增大了該公司2012年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的嫌疑,而通過上文數據研究結果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對某公司的資產減值數據的研究,表明該上市公司確有通過資產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其動機主要為了避免退市而進行夸大虧損,并于下一年度(2013年)扭虧為盈。進而也驗證了由于新會計準則的實施,上市公司更傾向利用短期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來進行盈余管理。
盡管我國新的資產減值準則縮小了盈余管理的空間,在一定范圍內遏制了盈余操控,但在實務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漏洞。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希望能為抑制非穩(wěn)健性的盈余管理提供參考。
(一)進一步完善資產減值的資產評估機制
我國目前的資產減值政策對于減值現(xiàn)象的確認,資產減值可回收金額的確認等還沒有制定針對性、準確性的政策。企業(yè)在基于穩(wěn)健性的基礎上計提各項減值準備時,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會計人員的專業(yè)技術水平和職業(yè)判斷。因此,很有必要建立先進的資產評估機構,提高會計人員的資產評估水平,使得所計提的減值準備能較好地擬合企業(yè)的經營情況,較公允客觀地對資產減值的可收回金額,未來現(xiàn)金流量的現(xiàn)值等得到較準確的確認。
(二)加強公司內外部監(jiān)管力度
我們僅僅建立對資產減值確認和計提的評估體系是不夠的,還應當建立完善的監(jiān)督體系,對資產減值的各項計提不僅要加強公司內部監(jiān)督,完善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更要強化外部監(jiān)督機制,如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jiān)督至關重要,同時建立上市公司通過盈余管理進行利潤操縱的處罰機制,當發(fā)現(xiàn)上市公司具有非穩(wěn)健性的盈余管理行為時,相關機構予以一定的處罰。
(三)及時發(fā)現(xiàn)灰色地帶
從實務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上市公司已經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實施了很長時間才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繼而制定了相關資產減值準則來約束其行為。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由于我國資產減值政策制定帶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我們可以建立有關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操控的預警系統(tǒng),同時加強動態(tài)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靈敏度,及時檢測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和跟蹤其經營行為,增強風險防范,樹立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迅速解決問題的理念,以改善政策的制定長時間落后于問題的出現(xiàn)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龔程晨,宋欽.存貨跌價準備凈計提與盈余管理的關系——來自滬深兩市制造業(yè)上市公司的證據[J].會計之友,2013(14)
[2] 郭艷萍,郭瑞敏,李嬌.中小板公司資產減值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財會月刊,2013(16)
[3] 陳英,張媛,楊歡歡.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師,2013(5)
[4] 侯翠平,董瑞麗.試析資產減值對盈余管理的影響[J].財會研究,2011(8)
[5] 韓偉.羅平鋅電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D].蘭州大學,2014
[6] 代冰彬,陸正飛,張然.資產減值:穩(wěn)健性還是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8(12)
[7] 羅進輝,萬迪昉,李超.資產減值準備凈計提,盈余管理與公司治理結構——來自2004-2008年中國制造業(yè)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會計評論,2010(2)
[8] 韓晨,李學峰,張宇.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盈余管理的研究[J].財會月刊(下),2014(4)
[9] 龔群.我國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會計應用狀況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4
[10] 王海春,王曉楠.虧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法實證研究[J].現(xiàn)代商業(yè),2013(35)
[11] 孫萍,張敏.新資產減值準則的變化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 (6)
(作者單位:鄧浩月,付招晰,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蔡雪,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四川成都 610059)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