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懷歡,張登藩,周 波,楊仕欲
(1.貴州省地質(zhì)調(diào)查院,貴州 貴陽 550018;2.貴州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貴州 貴陽 550018)
?
高密度電法的地形影響和地形改正探討
敖懷歡1,張登藩2,周波1,楊仕欲1
(1.貴州省地質(zhì)調(diào)查院,貴州貴陽550018;2.貴州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貴州貴陽550018)
本文通過對高密度電法(溫納α裝置)受地形影響的研究與分析,通過地形二維空間數(shù)據(jù)假設,建立視電阻率異常數(shù)據(jù)處理正反演模型計算公式,得出帶地形的二維聯(lián)合改正方法能夠有效消除地形影響。并結合《2015年烏蒙山區(qū)(貴州畢節(jié))1∶5萬水文地質(zhì)環(huán)境地質(zhì)調(diào)查》項目物探工作研究實例,對高密度剖面的視電阻率數(shù)據(jù)進行地形改正前后結果對比分析,與瞬變電磁法成果資料進行對比,經(jīng)部分鉆探結果對比,充分證明了高密度電法的地形改正方法的有效性,將以往的根據(jù)視電阻率異常分布特征點進行經(jīng)驗性定孔改變成以異常中心為目標的理論性定孔。為提高高密度電法在山區(qū)找水命中率,提供了例證。
高密度電法;地形影響;地形改正;瞬變電磁法;鉆探驗證
P631.3
A
1000-5943(2016)02-0132-08
高密度電阻率法是集電剖面和電測深于一體,采用高密度布點進行二維地電斷面測量的一種電阻率勘探技術,在工程與環(huán)境地質(zhì)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地質(zhì)效果。該方法通過帶有大量電極的計算機控制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野外測量時沿每條剖面的電極布設是一次完成的,按一定間距分列在一條直線上。本次研究采用“溫納α裝置”的布極方式進行,一次性布設總電極數(shù)為60、90、120根,電極排列間需重復的長度M與隔離系數(shù)N和電極間距a有關,存在裝置比例關系:M=3 Na。
在野外實際工作中,剖面所在地形經(jīng)常起伏不平,地質(zhì)體的存在使觀測視電阻率發(fā)生變化引起真異常、地形起伏使觀測視電阻率發(fā)生變化引起假異常,觀測結果就是真、假異常的相互疊加結果,通常情況下出現(xiàn):①真假異常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位置相同時,有異常的顯示無異常;②真異常大于假異常方向相反、位置相同時,規(guī)模大的異常變成小異常(規(guī)模縮小);③真假異常大小相等(大小不等)、方向相同、位置相同時,小異常的顯示大規(guī)模異常(強度也增大);④真假異常大小相等(大小不等)、方向相同、位置相鄰時,顯示雙異常;⑤真假異常大小相等(大小不等)、方向相反、位置相鄰時,出現(xiàn)異常中心位移、形態(tài)改變、強度大小改變。
高密度電法最早是用在工程地質(zhì)上,一般在工地(平場后)條件下使用。目前受部分專家的推崇,延伸應用于地質(zhì)找礦、地下水勘查。由于受局部地貌條件的控制,高密度電法通常因“裝置”受地形起伏影響,原始觀測數(shù)據(jù)代表的異常是地質(zhì)體異常與地形異常疊加混合結果。高密度反演軟件沒有地形改正功能,用原始視電阻率直接反演,成果命中率一直不高。使用者在實際工作中都總結了不以異常中心(異常突變點、異常轉折點、異常交叉點)為目標的鉆孔布設經(jīng)驗,偶然性仍然較大(命中率小于40%)。
“溫納裝置”的基本理論就是“對稱四極視電阻率測深”,地形對“對稱四極視電阻率測深”的影響同樣適合于“溫納裝置”。以下對地形影響的研究均以“高密度溫納裝置”。
1.1均勻介質(zhì)地形假設
為了研究地形對“溫納裝置”的影響、影響程度,首先進行地形假設。在此,我們假設地形a、b、c剖面,剖面長度1 190 m、電極距10 m、電極數(shù)120根,a剖面最高標高1230 m、最低標高1200 m;a地形高差(1230-1200=30)壓縮0.5倍得b地形高差(1215-1200=15),a地形高差(1230-1200=30)壓縮0.1倍得c地形高差(1203-1200=3),a、b、c地形的起伏比例為Ka∶Kb∶Kc=1∶0.5∶0.1。具體拐點數(shù)據(jù)高程變化均勻,見表1。為了直觀理解假設地形,將表1數(shù)據(jù)繪制a地形→b地形→c地形起伏地形剖面線,見圖1。
表1 假設a、b、c地形剖面數(shù)據(jù)
圖1 假設地形剖面圖
1.2均勻介質(zhì)純地形正演思路
根據(jù)a、b、c剖面地形數(shù)據(jù)表1,設均勻介質(zhì)視電阻率ρ0=1 300 Ω·M,電極數(shù)120根,采集38層數(shù)據(jù)。通過“對稱四極測深裝置”可得視電阻率的二維地貌模型函數(shù)f(x,y),整個裝置排列就有1號電極坐標(x1,y1)~120號電極坐標(x120,y120),每個觀測點的視電阻率值ρs就應該是背景視電阻率值與地形視電阻率值之和,可得以下正演計算公式。
ρs=ρ0×[1+kf(x,y)]
ρ0:均勻介質(zhì)的電阻率(假設視電阻率)
k=1(當?shù)匦胃叱滩捎脤崪y數(shù)據(jù))
f(x,y):地形變化函數(shù)
x:相對1號電極(x=0)剖面點位橫坐標
y:剖面點位縱坐標(點位高程)
1.3均勻介質(zhì)純地形正演結果與分析
通過地形正演結果數(shù)據(jù),繪制a地形正演斷面等值線圖、b地形正演斷面等值線圖、c地形正演斷面等值線圖(圖2),總體上從a地形→b地形→c地形,視電阻率等值線梯度值呈逐漸減小,地形引起的異常值逐漸降低,最后趨于平緩。
圖2 正演視電阻率斷面等值線圖
Fig.2Isogram of forward demonstration receptivity section
a —起伏地形視電阻率影響;b —緩坡地形視電阻率影響;c —近于平坦地形視電阻率影響
從圖2中可以初步看出,a、b、c三個不同幅度的起伏地形視電阻率斷面均存在以下共同點:
(1)近地表,當AO、MO、NO、BO較小,電極A、M、N、B均落在單斜段、水平段時視電阻率接近背景值ρ0=1 300 Ω·M;隨AO、MO、NO、BO逐漸增大,電極A、M、N、B均落在單斜段、水平段的點逐漸減少,最后僅有一個點的電極A、M、N、B均落在單斜段、水平段。在斷面上,每一個單斜段、水平段下方的法線方向形成視電阻率近于穩(wěn)定(ρ0≈1 300 Ω·M)的三角形下切區(qū)域。
(2)剖面只要存在地形起伏,地形剖面的下方就會出現(xiàn)ρs≠ρ0,當?shù)匦瓮蛊饡rρs<ρ0,當?shù)匦蜗掳紩rρs>ρ0;隨觀測深度的增大,當AO(BO)≈△h(點位高程與電極A、B的平均高程之差)時,視電阻率出現(xiàn)正(負)極值;隨AO(BO)的進一步逐漸增大,AO(BO)>△h時,局部地形影響開始減弱,視電阻率ρs與ρ0之差逐漸減小,斷面上地形凸起點的下方出現(xiàn)視電阻率低值圈閉,地形下凹點的下方視電阻率高值圈閉。
(3)當AO(BO)遠大于△h以后,視電阻率值逐步受局部地形影響也減弱,視電阻率值趨于與大地貌相關、與地形起伏呈方向相反的剖面曲線。
1.4純地形正演特征數(shù)值分析
由于正演得到的視電阻率數(shù)據(jù)量太大,全面對比分析也不現(xiàn)實。在此采用視電阻率地形正演特征數(shù),是指正演地電斷面內(nèi)的視電阻率極小值、極大值。在a、b、c地形狀態(tài)下視電阻率極值數(shù)據(jù)見(表2),由表2看出a、b、c地形極值的視電阻率變化百分率(K): -31.4%(27.3%)∶-15.7%(13.65%)∶-3.14%(2.73%)= 1∶0.5∶0.1= Ka∶Kb∶Kc,與地形起伏比完全相同,說明地形起伏對視電阻率影響存在明顯相關,并且成比例關系,只是地形向上突起使視電阻率負增長、向下凹者使視電阻率正增長,與地形起伏方向相反,滿足實際情況。
表 2 正演a、b、c地形視電阻率特征數(shù)據(jù)
K=100×(ρs極值-ρ0)÷ρ0(單位:n % ρ0=1 300 Ω·M)
1.5高密度電法軟件迭代反演分析
我們將a、b、c三個地形狀態(tài)下的正演視電阻率數(shù)據(jù)作為觀測數(shù)據(jù),采用克里格網(wǎng)格等值線、1次迭代反演、3次迭代反演、5次迭代反演、7次迭代反演圖(見圖3)進行對比。
圖3視電阻率等值線及迭代反演圖
Fig.3Inversion chart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isoline
a1、b1、c1— 視電阻率克里格網(wǎng)格等值線圖a2、b2、c2— 二維1次迭代反演圖
a3、b3、c3— 二維3次迭代反演圖a4、b4、c4— 二維5次迭代反演圖a5、b5、c5— 二維7次迭代反演圖
從圖3中可以看出:
(1)1次迭代反演結果,a2、b2、c2的反演異常與a1、b1、c1異常特征基本一致,a1、b1、c1能有效反應異常的強弱,a2、b2、c2確能提高異常分辨率(襯度)。
(2)1次迭代反演結果,a2、b2、c2的反演異常與a1、b1、c1異常特征基本一致、僅是異常橫向存在較大拉伸;a2、b2地形異常相似度(異常強度、異常范圍)極高,c2地形異常強度有較大減弱,異常中心同時向剖面地形較緩一端有輕度位移。
(3)3、5、7次迭代反演,a3~a5、b3~b5、c3~c5的反演異常分布與a1、b1、c1異常完全不同,異常發(fā)生較大的分解和重組,與實際極不吻合。
(4)高密度反演軟件設置了高于1次的多次迭代,當某次反演成果與實際情況吻合時,則選擇這次迭代反演成果。本次研究成果1次迭代反演效果較好,其他代次的反演效果異常位置偏差、異常形態(tài)失真。
通過以上分析,反演迭代結果效果突出,在實際地形(a地形)影響的情況下,1次迭代異常反演效果明顯,異常逼近真實位置分布的異常。后述的部分,應結合反演迭代結果情況,選擇合適的迭代參數(shù)1次平臺上的為佳,在Surfer支持下繪制地形起伏的異常等值線圖供解釋異常研究之用。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只要將某點、某一極距在裝置區(qū)域內(nèi)的綜合視電阻率值視為某點、某深度的視電阻率值(ρ0),該視電阻率數(shù)據(jù)包含該點的真實視電阻率和地形引起的視電阻率值。理論上我們可以正演計算研究地形影響數(shù)值的大小,同樣也能反算消除影響。只要將某一點、某一極距的實測值作為ρ0,將1.2正演公式中的+f(x,y)變?yōu)?f(x,y)就可以做到。
ρs=ρ0×[1-kf(x,y)]
ρ0:裝置實測視電阻率(包含地形視電阻率、真實視電阻率)
k=1(當?shù)匦胃叱滩捎脤崪y數(shù)據(jù))
f(x,y):地形變化函數(shù)
x:相對1號電極(x=0)剖面點位橫坐標
y:剖面點位縱坐標(點位高程)
高密度電法地形改正工作流程:
在地形改正情況下,高密度電法工作流程:剖面布極→選擇裝置→數(shù)據(jù)采集→地形測量→數(shù)據(jù)地形改正→改正數(shù)據(jù)反演。
3.1工區(qū)概況
工作區(qū)地貌,地處烏蒙山區(qū)(貴州畢節(jié)),位于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隆起地段,屬碳酸鹽巖溶區(qū),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嶇,起伏較大。
水文地質(zhì)簡況,由于地處烏蒙山區(qū)貴州畢節(jié)市境內(nèi),區(qū)內(nèi)出露地層主要為石炭系馬平組、二疊系梁山組(棲霞組、茅口組、龍?zhí)督M)、三疊系夜郎組(茅草鋪組、關嶺組、二橋組)、侏羅系自流井組及第四系。灰?guī)r、白云巖是主要含水層,隔水層以泥巖為主。地下水受褶皺、構造、隔水層控制,地下潛水位高低錯落,最高海拔2 000 m左右,最低海拔400 m左右;局部埋深幾米~幾百米。 地下水主要以基巖孔隙水、巖溶管道水、構造裂隙水等形式賦存。與研究實例相關地層有三疊系茅草鋪組(T1m)灰?guī)r、夜郎組(T1y)泥巖夾灰?guī)r的電阻率參數(shù),其中灰?guī)r14 681.8 Ω·m、泥巖648.5 Ω·m、水20.0 Ω·m,物性(電性)差異較大,滿足物探找水工作前提。
3.2高密度電法資料對比分析
根據(jù)以上2.1視電阻率地形反算思路,對2015年烏蒙山(貴州畢節(jié))項目中幾種不同環(huán)境類型的高密度電法數(shù)據(jù)進行地形改正后的反演結果,與原始數(shù)據(jù)反演成果、同剖面瞬變電磁成果、鉆探驗證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由于高密度電法的勘探深度受裝置電極距控制、剖面長度控制,參與對比的高密度剖面長度均大于瞬變電磁法剖面長度。為了便于對比,高密度剖面采用橫向比例一致、中心軸對齊;瞬變電磁法采用橫向比例一致、中心軸對齊;高密度反演成果圖縱坐標為“對數(shù)”坐標、瞬變電磁法成果圖縱坐標為“數(shù)學”坐標,采用深度數(shù)值對比。
3.2.1高、低阻屏蔽條件下的視電阻率異常
根據(jù)以上3.1視電阻率地形反算思路,對2015年烏蒙山項目中存在高、低阻屏蔽的高密度數(shù)據(jù)進行地形改正,提高異常與實際的吻合度。
黔西縣永興鄉(xiāng)佐治村黑石頭高密度剖面(圖4)
從圖4看出:①圖4a1為異常原始分布格局,剖面0~480 m為視電阻率低值區(qū),視電阻率顯示由淺~深為單向增長,呈兩層電性特征,為低阻屏蔽區(qū);剖面480 m~1000 m為視電阻率高值區(qū),呈三層電性特征,為高阻屏蔽區(qū);剖面1000 m~1190 m為視電阻率正常區(qū)。通過地形改正,圖4b1改變了異常的分布格局,假異常及高、低阻屏蔽明顯減弱,有效突出了真實異常。②從原始數(shù)據(jù)反演圖4a2可以看出,直接反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調(diào)整了4a1的異常襯度(高、低阻異常反差),本質(zhì)上沒有發(fā)生改變。③地形改正數(shù)據(jù)反演圖4b2,整個斷面上低阻異常、相對低阻異常星羅棋布,完全改變了圖4a2異常分布格局,有效完成了真假異常的分離,同時改善(減弱)了高、低阻屏蔽的影響。④由于本次高密度剖面長度受地形限制,圖4b2電極采用120根、極距為10 m、剖面最長1190 m,最大勘測深度196 m,地形改正后反演異常圖4b2與瞬變電磁法異常圖4c相比較,只在相同深度范圍。由于高密度電法剖面的旁側體效應較大,剖面局部存在旁側異常,除去此異常,在深度-196 m以上的其余異常吻合程度得到較大提高。⑤從圖4d可以看出,由與已知構造緊密相關的異常所對應的目標地質(zhì)體(構造、節(jié)理溶蝕空間),跟實際得到了較好對應,論證了推斷的真實性。
圖4黑石頭高密度剖面地形校正對比
Fig.4Topography correction of Heishitou high density profile
1—泥巖;2—灰?guī)r巖;3—地層界線;4—節(jié)理發(fā)育線;5—已知構造;6—構造破碎區(qū)(溶蝕區(qū))
a1—原始采集視電阻率網(wǎng)格等值線圖;a2—原始采集視電阻率高密度(二維軟件)反演圖;b1—地形改正視電阻率網(wǎng)格等值線圖;b2—地形改正視電阻率高密度(二維軟件)反演圖;c—瞬變電磁法視電阻率網(wǎng)格等值線圖;d—瞬變電磁法視電阻率地質(zhì)推斷剖面圖
黔西縣永興鄉(xiāng)佐治村葫蘆壩高密度1剖面(圖5)
從圖5看出:①圖5a1為異常原始分布格局,剖面0 m~200 m為視電阻率高值區(qū),視電阻率顯示為三層或多層,為視電阻率正常段,200 m~590 m為視電阻率低值區(qū),視電阻率由淺~深為單向增長,呈兩層電性特征,為低阻屏蔽區(qū)。通過地形改正,圖5b1改變了異常的分布格局,假異常及低阻屏蔽明顯減弱,有效突出了真實異常。②從原始數(shù)據(jù)反演圖5a2,在剖面195 m(160 m~240 m)下方、中心深度-32 m出現(xiàn)緩傾斜透鏡狀低阻圈閉異常,垂向具四層地電特征;在剖面230 m~590 m之間、深度由地表~地下-20 m左右,出現(xiàn)似水平低阻層狀異常,垂向顯示兩層地電特征(仍存在低阻屏蔽)。③地形改正數(shù)據(jù)反演圖5b2,整個斷面上低阻異常、相對低阻異常星羅棋布,完全改變了圖5a2異常分布格局,有效完成了真假異常的分離,同時改善(減弱)了低阻屏蔽的影響。④由于本次高密度剖面長度受地形限制,圖5b2電極采用60根、極距為10 m、剖面最長590 m,最大勘測深度91.2 m,地形改正后反演異常圖5b2與瞬變電磁法異常圖5c相比較,只在相同深度范圍。由于高密度電法剖面的旁側體效應較大,剖面100 m~140 m之間的下部應為旁側異常,除去此異常,在深度-100 m以上的其余異常吻合程度得到較較大提高。⑤從圖5d可以看出,由異常對應的目標地質(zhì)體(構造、破碎溶蝕空間)與已知構造緊密相關,論證了推斷的真實性。
圖5葫蘆壩高密度剖面地形校正對比
Fig.5Topography correction of Huluba high density profile
1—泥巖;2—灰?guī)r巖;3—地層界線;4—節(jié)理發(fā)育線;5—已知構造;6—構造破碎區(qū)(溶蝕區(qū))a1—原始采集視電阻率網(wǎng)格等值線圖;a2—原始采集視電阻率高密度(二維軟件)反演圖;b1—地形改正視電阻率網(wǎng)格等值線圖;b2—地形改正視電阻率高密度(二維軟件)反演圖;c—瞬變電磁法視電阻率網(wǎng)格等值線圖;d—瞬變電磁法視電阻率地質(zhì)推斷剖面圖
3.2.2陡立裂隙的視電阻率異常
黔西縣仁和鄉(xiāng)桃園村高密度2剖面,(圖6)
從圖6看出:①圖6a1為異常原始分布格局,通過地形改正,圖6b1改變了異常的分布格局,多數(shù)假異常得以消除(或減弱),僅突出了有用的目標主異常。②從原始數(shù)據(jù)反演圖6a2為橫向排列雙低阻異常,裂隙位于兩異常的分界處;地形改正數(shù)據(jù)反演圖6b2為縱向單低阻異常(橫向拉伸較大),裂隙位于異常中心附近,證明地形改正的有效性和可行性。③地形改正后反演異常圖6b2與瞬變電磁法異常圖6c相比吻合程度較高;④從圖6d可知,目標地質(zhì)體顯示為陡立裂隙。上部溶蝕張開段為地表~地下60 m之間,位于潛水位附近,為汛期(雨季)含水段;下部溶蝕張開段在地下145 m以下,位于潛水位之下約100 m左右,為長期充水段。通過鉆探驗證,分別在深度15 m、148 m均遇水,與瞬變電磁法地質(zhì)推斷剖面很相近。
圖6桃園村高密度剖面地形校正對比
Fig.6Topography correction of Taoyuancun high density profile
1—泥巖;2—灰?guī)r巖;3—地層界線;4—節(jié)理發(fā)育線;5—已知構造;6—構造破碎區(qū)(溶蝕區(qū));7—鉆孔符號a1—原始采集視電阻率網(wǎng)格等值線圖;a2—原始采集視電阻率高密度(二維軟件)反演圖;b1—地形改正視電阻率網(wǎng)格等值線圖 b2—地形改正視電阻率高密度(二維軟件)反演圖;c—瞬變電磁法視電阻率網(wǎng)格等值線圖;d—瞬變電磁法視電阻率地質(zhì)推斷剖面圖
3.2.3正常(背景)狀態(tài)的視電阻率異常
黔西縣谷里鎮(zhèn)墓墳寨高密度2剖面,(圖7)
從圖7看出:①圖7a1為異常原始分布格局,通過地形改正,圖7b1改變了異常的分布格局,多數(shù)假異常得以消除(或減弱),僅突出了有用的目標主異常;從反演結果圖7a2和圖7b2也證明了改正的有效性。②由于本次高密度剖面受地形限制,圖7b2電極采用60根、極距為5 m、剖面最長295 m,最大勘測深度45.6 m,異常(平均)中心位于剖面190 m處、平均中心深度-38 m,與瞬變電磁法剖面(淺部)異常(圖7c)在剖面上、深度上得到較高程度的吻合。③從圖7d可知,目標地質(zhì)體顯示為陡立節(jié)理帶。上部在-38 m深度溶蝕張開發(fā)育成為巖溶管道,位于潛水位附近,為汛期(雨季)含水段;下部溶蝕張開段在地下145 m以下形成溶蝕管道,位于潛水位之下約100多米,為長期充水段。通過鉆探驗證,分別在深度37 m、150 m均遇水,與瞬變電磁法地質(zhì)推斷剖面很相近。
圖7墓墳寨高密度剖面地形校正對比
Fig.7Topography correction of Mufenzhai high density profile
1—泥巖;2—灰?guī)r巖;3—地層界線;4—節(jié)理發(fā)育線;5—已知構造;6—構造破碎區(qū)(溶蝕區(qū));7—鉆孔符號
a1—原始采集視電阻率網(wǎng)格等值線圖;a2—原始采集視電阻率高密度(二維軟件)反演圖;b1—地形改正視電阻率網(wǎng)格等值線圖;
b2—地形改正視電阻率高密度(二維軟件)反演圖;c—瞬變電磁法視電阻率網(wǎng)格等值線圖;d—瞬變電磁法視電阻率地質(zhì)推斷剖面圖
(1)本文通過對高密度(直流)電法“對四極對稱”裝置在均勻介質(zhì)、起伏地貌環(huán)境下的研究與分析,建立了“溫納α裝置”在均勻地電條件下的地形正演計算函數(shù)(正算公式),成功計算了“溫納α裝置”在任意二維地形斷面的二維異??臻g位置、異常強度大小。將均勻介質(zhì)的“正演計算”引入、推演,成功建立非均勻介質(zhì)的視電阻率改正計算函數(shù)(反算公式)。
(2)將《烏蒙山區(qū)2015年(貴州畢節(jié))1∶5萬水文地質(zhì)、環(huán)境地質(zhì)調(diào)查項目》中“高密度電法”遇到的幾種類型實例,與瞬變電磁法、已知地質(zhì)情況對比,鉆探驗證情況。證明高密度電法原始采集視電阻率數(shù)據(jù),通過實測電極二維坐標(x,z)、進行二維地形反算實現(xiàn)視電阻率地形改正。地形改正后的視電阻率數(shù)據(jù)反演成果,可以明顯提高推斷解釋的精準度。
(3)高密度電法原始工作流程由剖面布極→選擇裝置→數(shù)據(jù)采集→數(shù)據(jù)反演,相對單純;改成了剖面布極→選擇裝置→數(shù)據(jù)采集→地形測量→數(shù)據(jù)地形改正→改正數(shù)據(jù)反演。由過去根據(jù)異常特征進行經(jīng)驗型定孔改成以異常中心為目標的理論型定孔,雖然過程相對繁瑣,也增加了一定的測量工作量,提高了確定孔位的理論性、見水命中率。
(4)由于本文側重于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對實例所處的地貌、水文地質(zhì)、物性特征僅作簡要概述。
(5)建議在需要工程驗證的高密度電法剖面,盡量采用地形改正,以便于糾正憑經(jīng)驗感覺定孔出現(xiàn)的偶然性。
[1]劉國興.電法勘探原理與方法[M].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2005.
[2]郭嵩巍,李斌,鄭凱.瞬變電磁煙圈反演方法研究[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09(18):9-10.
[3]《電阻率測深法技術規(guī)程》(DZ/T0072-1993).
[4]《地面瞬變電磁法技術規(guī)程》(DZ/T0187-1997).
Discussion of Topography Influence and Correction by High-density Electrical Method
AO Huai-huan1,ZHANG Deng-pan2,ZHOU Bo1,YANG Shi-yu1
(1.GuizhouAcademyofGeologicSurvey,Guiyang550005,Guizhou,China;2.GuizhouInstituteofGeophysicalandGeochemicalExploration,Guiyang550018,Guizhou,China)
By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high-density electrical method by the topography,according to the geophysical work of ‘1∶50,000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survey of Wumeng mountain area in 2015’,the topography correction is introduced,th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correction are compared.The method is improved effective by compare with TEM information,hydrogeology information and some drilling projects,it affords examples for water exploration in the mountain area.
High density method;Topography influence;Topography correction;TEM;Drilling testification
2016-03-01
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項目(編號:12120114030201)資助。
敖懷歡(1962—),男,貴州金沙人,高級工程師,從事物探工作。